洪旭盛 发表于 3 小时前

土香土色里的中国心——读《中医心理学》有感

对心理学的喜欢,源自于在韩园读师范的时候,教心理学的谢洁侬老师的深厚学养和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毕业后,有空总要翻读这本《心理学教程》,后来心理学“繁荣”了,各种各样的版本说不上铺天盖地,也是扑面而来,也逐渐购买了百来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可以说,与心理学打交道也有几十年了,虽不算专业,也像是一场漫长的寻路之旅。


从最初捧读韩园课堂教材是李新主编、周建中副主编的《心理学教程》,在谢老师的指引下,感觉很新奇。毕业后,结合实际工作,还时不时复习这本书。到后来翻遍三十余种国内版本后,有的怅然若失,感觉在心理学方面,我们的“专家”太懒惰了,太自卑了。因为我渐渐发现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书架上的心理学,总带着些"水土不服"的痕迹。那些精心设计的实验、严谨推导的结论,只会“拿来”:大多植根于西方的文化土壤,即便是被译为汉字,字里行间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仍与我们熟悉的生活隔着一层。偶见一些所谓"本土化"著作,细究之下不过是外文框架里填充些中国案例,学者的惰性与“仰视”让这场跨文化的对话始终停留在表面。
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既有《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智慧,也有《黄帝内经》里"形神共俱"的整体观,为何独独缺少一套真正扎根本土的心理学体系?这个疑问盘桓心头多年,直到翻开刘红宁、申寻兵主编的《中医心理学》,才终于找到回响。
这本书最动人的,是扑面而来的"土香土色"。它没有刻意模仿西方心理学的概念体系,而是老老实实回到中医的源头活水——《黄帝内经》中"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的情志理论,《伤寒杂病论》里"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思维,不再是古籍里的抽象文字,而是成为解析现代人心理困境的钥匙。当书中用"肝气郁结"解释职场人的焦虑,用"心肾不交"分析失眠者的烦躁,那些曾被西方心理学归为"神经官能症"的模糊概念,突然有了清晰的文化坐标。
这种"中国气派"的背后,是对本土临床实践的尊重。不同于译本中标准化的量表与统计数据,《中医心理学》里的案例带着烟火气:农妇因丧子之痛致"梅核气",经"疏肝理气"疗法渐愈;考生因高考、公考失利成"郁证",借"移情易性"之法重拾生机。这些案例没有被简化为冰冷的数据,而是完整呈现了中国人面对心理困境时的思维方式——我们习惯从"身心一体"的角度理解痛苦,相信情绪的症结能在脏腑功能中找到对应,也信赖"调畅气机"这类温和而整体的调节之道。
更难得的是,它构建了一套自洽的理论框架。西方心理学将"心理"与"生理"割裂研究的传统,在中医"形神合一"的观照下被打破。书中提出的"七情内伤""五志相胜"等理论,不是对西方概念的简单替换,而是基于中国人对生命的独特认知:情绪不是独立存在的心理现象,而是与气血、脏腑、环境紧密相连的生命状态。这种认知方式,恰恰契合了当下心理学界"身心整合"的新趋势,却比西方的理论早了两千多年。
读罢掩卷,忽然明白真正的"本土化"从不是文化符号的堆砌,而是对自身文化基因的自信。《中医心理学》的价值,正在于它没有试图用中医理论去"套"西方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让中医自身的心理智慧自然生长。当我们在书中读到"治未病"思想对心理预防的启示,读到"情志相胜法"对情绪调节的指导,看到的不仅是一套心理学体系,更是一个民族看待心灵的方式。
三十五年的寻路,终于在这本带着土香的著作里看到光亮。或许它还不够完美,或许它的理论仍需更多现代研究的印证,但它至少证明:中国大地上的心灵密码,终究要靠中国人自己来解读。当心理学不再是舶来品的代名词,当我们能从老祖宗的智慧里找到安顿心灵的力量,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才真正有了属于中国的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既要传承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要在时代浪潮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彰显中国力量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土香土色里的中国心——读《中医心理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