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一场永不停歇的精神跋涉

发布者: 陆海奔潮 | 发布时间: 2025-5-2 08:59| 查看数: 3246|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站在历史的长河畔回望,“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十字箴言,如黄钟大吕,在岁月的深谷中激荡回响。它是千年文明的精神图腾,也是每个时代的人们对自我超越的永恒追寻。只是在现实的叩问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纷繁复杂的当下,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吗?
孔子1.png
正气,是孟子笔下“浩然之气”,是文天祥《正气歌》中“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精神脊梁。它是坚守道义的勇气,是面对不公时挺身而出的担当。然而,现实常常是一面照妖镜。职场中,利益的纠葛、人情的世故,让真话变得稀缺;网络世界里,舆论的浪潮裹挟着情绪与偏见,理性与正义的声音被淹没。我们不是不想养正气,只是在生活的琐碎与生存的压力面前,那些原本坚定的信念,有时会在不经意间动摇。比如,看到老人摔倒,想扶又怕被讹诈;遇到不平之事,想发声又担心惹祸上身。我们在一次次的犹豫与妥协中,渐渐与“正气”拉开距离。
海丰2.png
“法古今完人”更是一场艰难的修行。古往今来,完人如璀璨星辰,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王阳明龙场悟道,创立心学;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的品德与功绩,令后人敬仰。但完人终究是少数,他们的境界难以企及。且不说时代的差异,单是个人的资质与际遇,就注定了我们无法复刻他们的人生。我们没有孔子的学识与影响力,没有王阳明的智慧与勇气,也没有范仲淹的机遇与平台。而且,所谓“完人”的标准,也会因时代、立场的不同而改变。完人形象或许更多是人们理想化的产物,当我们用这样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时,难免会陷入自我怀疑与焦虑之中。
鲁迅3.png
但这并不意味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只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正气不必非得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它可以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对同事多一份真诚,对陌生人多一份善意,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这些都是正气的体现。而效法古今完人,也不是要成为第二个谁,而是汲取他们精神中的养分。我们可以学习孔子的仁爱,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人;学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做到言行一致;学习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无需成为完人,只需在追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好。
黄旭华3.png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它或许难以企及,但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必因暂时的力不从心而气馁,也不必因达不到完美而放弃。只要心中有这份向往,脚下有前行的步伐,我们就能在岁月的磨砺中,让正气在心中生长,让灵魂在追寻中升华,走出属于自己的、虽不完美却足够精彩的人生之路。
杨必成16.png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