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丹心映山河 ——梅陇水口村高木林的革命人生长卷

发布者: 戴镜兵 | 发布时间: 2025-7-7 16:44| 查看数: 24547|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浴火丹心映山河
              ——梅陇水口村高木林的革命人生长卷
作者:高红燕
微信图片_20250707163933.jpg
清末,海丰县梅陇镇水口村的“谦益堂”庭院占地6500平方米,私塾内书声琅琅,阡陌间田产绵延。这座气势恢宏的宅邸,承载着高木林家族作为清代贡生守府之家的荣耀。然而,时代的风云变幻裹挟着腥风血雨呼啸而至,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彻底改写了这个家族的命运轨迹。
微信图片_20250707163928.jpg
20世纪20年代,革命火种如燎原之势在中华大地熊熊燃烧。高木林的大伯之子高舜日,年仅24岁便在广州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二伯公高宗德毅然投身彭湃领导的农会,却在送信前往梅陇东港村途中遭受敌人伏击壮烈牺牲。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身怀六甲的二伯父妻子宋氏,这位威震四方的双枪女队长,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战场上浴血拼杀,最终一尸两命,令人扼腕叹息。1930年农历1221日,担任农运赤卫队军粮大队长的爷爷高宗喜,因遭村里反动派民团团长出卖,在家中被捕。面对敌人连续三天三夜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此时,尚在奶奶腹中七个月的高木林,命运早已与革命紧紧相连。四叔父高宗俊、五叔父高宗升随军出征,他们的牺牲年月与地点,如同飘散在风中的尘埃,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之中。全家族13口人惨遭反动派残害,这段浸透血泪的家族史,成为高木林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
微信图片_20250707163923.jpg
1930年冬爷爷牺牲后,怀孕7个月的奶奶躲在太奶奶外家李木派村,国民党反动派为斩草除根,多次入村搜捕。
1931315日,作为烈士遗孤的高木林呱呱坠地。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他自幼跟随太奶奶和奶奶四处躲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爷爷战友高某某家中新添婴孩,为保护烈士血脉,将自己孩子与高木林调换。反动派入村搜查时,高某某一家坚称高木林是自家孩子,他才得以虎口脱险。此后,高木林在堂弟高金笑、堂姐(林泽山母亲)家中生活,放牛耕地、读书识字,在艰苦中顽强成长。幸得地下党组织的关怀与帮助,他才得以走进学堂,汲取知识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707163901.jpg
1942年,年仅11岁的高木林,在海丰县地下组织的精心安排下,通过嫁在梅陇镇谢厝乡的姑母,被接到埔仔洞红色根据地,成为“小鬼兵”中的一员。他与伙伴们在洞仔村、李绿派、水口村等地站岗放哨,守护着梅陇镇入洞仔洞的第一警备点——烟墩山。每当日本军队及国民党部队前来扫荡,小鬼队队员便在山顶点燃狼烟,十公里外的根据地战士和村民看到信号,便迅速做好战斗准备。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
1942年至1945年,高木林在海丰县埔仔洞人民自卫队、东江纵队六支队中摸爬滚打,在枪林弹雨中从一名懵懂少年成长为坚毅果敢的战士。
海丰赤坑战役,是高木林战斗生涯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当时,他跟随黄波团长参战,整个连队与敌人展开了长达三天三夜的殊死搏斗。炮弹如雨点般呼啸而过,爆炸的火光映红天际。生死关头,高木林恍惚间看到太奶奶仿佛站在身旁,冥冥之中给予他力量。战至最后,弹尽粮绝的阵地上,仅剩高木林与两名战友。他们端起刺刀,准备与敌人展开肉搏。千钧一发之际,陈平武连长率领援军及时赶到。在返回埔仔洞营地的途中,高木林体力不支晕死过去,是陈平武连长背着他,将他从死神手中夺回。
微信图片_20250707163938.jpg
1946年,15岁的高木林接到埔仔洞根据地北撤转移的通知。想到二位叔父参加红军不幸牺牲,此次北撤亦前途未卜,他心中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一天下午,他偷偷背上冲锋枪,揣着两颗手榴弹,直奔水口村顶上厝反动派头子家。得知消息的反动派头子仓皇跳溪逃走,但高木林毫不畏惧,冲进屋内一阵扫射,随后拉响手榴弹。成功报仇后,他放下心中牵挂,义无反顾地跟随部队踏上征程。同年6月,在黄波同志的带领下,他随130余人的队伍翻山越岭,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与阻击。历经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队伍从惠东出发,抵达深圳大鹏沙角涌海滩时,仅剩下100多名战士。随后,他们乘坐登陆舰前往山东烟台,继续投身革命浪潮。
微信图片_20250707164322.jpg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决胜阶段,高木林随部队南下解放广州。随后,他接受了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潜入海南岛国民党军队内部,执行渡海登岛作战计划。当时,国民党军队一个约600人的团队假意投降,实则设下陷阱,企图诱使我军渡海后将其一举歼灭。在得知敌人将于凌晨一点发动袭击的紧急情报后,高木林临危不乱,迅速召集约二十名队友,并派人通知后续渡海部队做好战斗准备。夜幕笼罩下,他们悄然潜入国民党部队内营部宿舍,成功收缴了所有枪支弹药。当敌人准备出击时,面对空空如也的武器库,顿时陷入一片混乱。而高木林带领的部队早已严阵以待,最终不费一枪一弹,成功化解危机,拯救了无数战友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高木林进入东北长春预科航空学校学习,立志为祖国的蓝天事业贡献力量。
1952年至1953年,他加入空军2742部队第三飞行大队,驻守安东机场,投身抗美援朝战场。在朝鲜战场,面对没有可供飞机起降跑道的困境,他与战友们发挥智慧,将钢板搬放在临时道路上,铺设成战斗机起飞的临时跑道;飞机完成轰炸任务归来后,又迅速将钢板撤走,以防被美军发现。美军联军始终对我军战斗机在无跑道情况下的起降方式困惑不解,而高木林和战友们正是凭借这样的智慧与勇气,在朝鲜战场上书写了一段传奇佳话。
微信图片_20250707164310.jpg
1954年,高木林编入华东徐州机场飞行大队区。当时,国民党部队企图在广东地区某岛屿将国内黄金等重要财产用舰船偷运到台湾。高木林接到任务后,立即驾机飞往该区域。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和战友们成功夺回船上的黄金。然而,在返航途中,因飞机运载黄金过重,飞行高度降低,意外发生了。地面的流弹击中飞机,弹片飞溅,击中高木林左边额头,鲜血顿时染红了他的脸庞。但他强忍着剧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飞行技术,最终将飞机和黄金安全降落在机场。此次事故导致他左眼失明,被评定为二等乙级残废军人。
微信图片_20250707164314.jpg
退伍后,高木林回到海丰县,在县人委会机械局、工业局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地方建设中。即便在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不公正的迫害,他依然坚守信仰,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熬过了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
微信图片_20250707164319.jpg
高木林的一生,是一部与家族血泪紧密交织的革命奋斗史诗。从家族蒙难的遗孤,到战火中淬炼的钢铁战士,再到建设祖国的奉献者,他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传奇经历与坚韧精神,成为海丰革命历史中最为璀璨夺目的篇章,如同永不熄灭的明灯,永远激励着后人在前行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