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寿而康”,人间胜天堂

发布者: 丹青点墨 | 发布时间: 2025-9-2 20:11| 查看数: 15517|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近日,令人敬仰的著名书法家黄蔼芝老先生创作出“寿而康”的书法作品。它在眼前铺展开墨色与气韵,三个大字如钟鼎般厚重,又似流云般舒展,陡然叩击出我对生命最本真的祈愿——愿这人间,人人得享寿数绵长,户户皆拥安康常伴,推而广之,处处寿而康,人间胜天堂。
黄蔼芝20.png
“寿而康”三字,是中国人刻在骨血里的生命哲学。从《诗经》“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的祝寿吟唱,到民间年画里寿星捧桃的吉祥图景,对长寿与健康的追求,始终是华夏文明最温暖的底色。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求仙问药寻觅长生,多少寻常百姓盼着檐下父母高寿、膝下儿女无疾,这“寿而康”,是个体对生命长度的期许,更是家庭对幸福维度的丈量。
黄蔼芝1.png
可在岁月的褶皱里,“寿而康”从不是轻易可得的馈赠。且看历史长卷,战乱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疫病中“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那时的人们,连生存都如履薄冰,“寿而康”不过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即便到了近代,医疗匮乏、饥馑频仍,多少生命在风华正茂时戛然而止,多少家庭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对比今日,当疫苗筑起免疫长城,当ICU病房里的仪器守护着垂危的生命,当社区医院的医生为老人定期体检,我们才惊觉,“寿而康”的实现,从来离不开时代的托举。
黄蔼芝2.png
但“寿而康”又不止于肉体的存续。若长寿却病痛缠身,康健却心如枯槁,那便失了这三字的真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康健,是心灵与自然的契合;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长寿,是精神对困境的超越。真正的“寿而康”,是体魄的硬朗,更是灵魂的丰盈。它是老者晨起打太极时的气定神闲,是中年人在工作与生活间找到平衡的从容不迫,是孩童在阳光下奔跑时的无忧无虑,是每一个生命阶段都能感知到的活力与安宁。
黄蔼芝6.png
如今,我们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节点上。科技的进步让“寿”的边界不断拓展,医学的发展让“康”的质量持续提升,但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也让许多人陷入“亚健康”的泥沼,焦虑与压力成了侵蚀“康”的隐形病菌。于是,“让人间寿与康”的呼唤,便有了新的内涵——它不仅需要医疗体系的保驾护航,更需要每个人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审视与调整。少一些熬夜后的懊悔,多一些运动时的畅快;少一些对功名利禄的执念,多一些对平凡日常的感恩;少一些人际间的纷扰,多一些内心的澄澈清明……这份“寿而康”,是社会给予的保障,更是自我经营的成果。
黄蔼芝7.png
凝视着“寿而康”的笔锋流转,墨色里仿佛流淌着无数生命的故事。它是对逝者的追念,对生者的祝福,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愿这三个字能穿透时光,在每一个黎明唤醒对生命的珍视,在每一次黄昏沉淀出安康的真谛。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身体,以热爱之情拥抱生活,共同绘就一幅人间处处“寿而康”的美好长卷。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