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丧当夜返岗:孝道不应是工作的注脚

发布者: 临风不自傲 | 发布时间: 2025-10-27 16:53| 查看数: 5716|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朋友的父亲出殡当日,他从奔丧现场连夜赶回,次日便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值班。这份对工作的热忱与责任感,确实令人心生敬佩,可敬佩之余,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怅然——生身父母的最后一程,怎能匆忙到连完整的丧期都无法守候?
殡仪馆.png
在中国的伦理坐标里,“孝”从不是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浸润在具体的仪式与时光里的情感表达。古人讲“守丧三年”,并非刻意要求形式上的漫长,而是用这段时间安放悲痛、梳理亲情,与逝去的亲人完成最后的告别。
风水.png
如今时代节奏加快,我们不必苛守旧礼,但“丧期未完”的仓促,终究少了份对生命的敬畏、对亲情的珍重。同事或许想着高三学子学业紧迫,或许念着岗位责任不可缺席,可他忘了,父母是这世间唯一与我们有血脉羁绊的人,这份告别,一生只有一次,错过了便永无弥补的机会。
花圈.png
有人说,爱岗敬业与恪守孝道本就难以两全,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单位不会因一位员工缺席一两天而停摆,值班也不会因一次换班而混乱,但一位子女缺席父母的丧期,留下的遗憾却会在日后无数个深夜里反复回响。我们歌颂“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却不该将“舍孝道为工作”奉为榜样。真正的责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对工作尽心、对亲情尽责的平衡——提前与同事协调值班事宜,向学校说明情况争取短暂的丧假(丧期五天),这些并非无法实现的难题,只是在“工作优先”的惯性思维里,孝道被不自觉地放在了次要位置。
花圈1.png
朋友的返岗,或许会被赞为“敬业典范”,可这份“典范”的背后,藏着对传统伦理的轻慢。孝道不是工作之余的点缀,更不是可以随意压缩的“边角料”,它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根基,是我们面对生命离别时最该守住的底线。当我们为“连夜返岗”的事迹动容时,更该思考:我们究竟该倡导怎样的价值观?是让员工在亲情与工作间仓皇抉择,还是营造一个既能安心工作、也能从容尽孝的环境?
花圈2.png
工作可以重来,任务能够补做,但父母的丧期,一旦错过便永不再来。愿我们都能明白,对工作的认真,是对职业的尊重;对孝道的坚守,是对生命的敬畏。二者从不是相互割裂的对立面,唯有兼顾,方能让人生少些遗憾,多些温度。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