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明志”书作:墨里的静气与风骨

发布者: 海马吐雾 | 发布时间: 2025-11-2 19:32| 查看数: 29231|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5-11-2 19:46 编辑

11月2日,星期天,汕尾著名书法艺术家黄蔼芝又创作一幅书法作品《明志》,这幅作品取自“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语出诸葛亮“诫子篇”。老先生还祝福大家周日愉快!
黄蔼芝40.png
黄老先生这幅“明志”书作,赭红底色衬着金黄笔墨,入目便觉沉静——右侧擘窠大字“明志”筋骨开张,左侧行草小字引诸葛武侯“非淡泊无以明志”之句,落款“甲午冬月观海书斋主人”,印文朱红,墨韵与文意缠作一处,竟让人忘了是看字,还是读一段心曲。
黄蔼芝39.png
“明志”二字,最忌浮泛。诸葛亮将其嵌在《诫子书》的素淡里,原是说心不妄动才能见本心。如今这字里,“明”的日旁如朗月铺陈,“志”的心字底似沉渊含藏,笔锋的燥润间,恰是“淡泊”的注脚。我总觉得,好的书法从不是笔墨技巧的堆砌,是写字人把心境揉进了点画里:起笔时的沉缓,是摒了浮躁;行笔时的舒卷,是存了从容;收笔时的稳实,是守了笃定。这“明志”,便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墨色里渗出来的静气。
黄蔼芝33.png
想起古人间的“明志”,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菊香,到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影,从不是声势浩渺的宣言,是烟火日常里的持守。如今我们谈“志”,常忙着立宏大的目标,却少了“淡泊”的底色——急着要结果,便容不下过程里的留白;贪着外界的声浪,便守不住内心的清宁。这幅字里的“淡”,是笔锋不疾不徐的节奏,是墨色不浓不艳的分寸,恰是在说:明志的前提,是先让心沉下来,像砚池里的墨,静了,才能映出字的轮廓,也映出人的模样。
黄蔼芝36.png
书斋主人黄老先生落墨于甲午冬月,虽然这个时候,汕尾还冷,但在北方已经是“胡天八月即飞雪”了,想来是寒夜围炉,研墨时看窗外霜色,便觉尘嚣远了,才写得出这等清稳的字。如今我们困信息流里,连“静”都成了稀缺品:刷着几秒的短视频,追着即时的反馈,“志”也成了飘在水面的萍,风一吹就散了。可这幅字偏在提醒人:明志该是扎根的事,像笔锋入纸,要先沉下去,才能立起来。
黄蔼芝28.png
末了再看那方朱印,在浅绿笔墨与赭红底色间,像一点初心的印记。“观海书斋”四字,应该是黄老先生常对着南海,看潮起潮落,才懂了“淡泊”从不是枯寂,是阅尽千帆后的通透;“明志”也不是孤高,是守住本心后的坚定。这墨里的风骨,原是生活磨出来的静气——我们不必做惊天动地的事,只在日常里守一点淡,存一点定,便是把“明志”二字,写进了自己的日子里。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