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对口帮扶海丰两年来,倾情用力,真帮实干,扶贫“双到”工作硕果累累。至目前,该区共落实帮扶资金1.23亿元,平均每村达600万元,实施村帮扶项目394个,帮扶后村集体收入平均达到8.8万元,比帮扶前平均增加6.69万元;帮扶户项目17920个,被帮扶户年人均收入达到9456元,比帮扶前增加6312元。 探讨共建模式 引进项目建设 为推进该县招商进程,龙岗区组织两地领导及有关单位,进行了多轮多层次的交流,探讨酝酿园区共建模式。目前双方已达成初步共识,在海丰生态科技城内选定40万平方米土地作为共建园区,分二期开发,其中一期15万平方米已确定选址范围,二期25万平方米在一期周边选址,现双方正协商制定具体共建方案。为探索园区共建开发模式,该区多次组织100多家龙岗企业考察该县,到该县参与对口帮扶和园区建设;组织各街道社区股份公司到该县考察,探索利用社区股份公司闲置资金投资该县园区建设。同时,完善园区管理和招商引资政策,协助该县制定了《海丰生态科技城项目引进管理办法》,提出了产业导向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入园项目管理、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提升招商项目质量。 该区还积极开展项目引进洽谈。跟踪洽谈了翔宇无人机、东方金钰、九州农业、晶科能源等一批重点项目,引荐了海吉星、合嘉乐、国政通等一大批投资客商前来该县考察。其中翔宇无人机项目已确定落户生态科技城,投资5亿元,占地5万平方米。另外,推进招商推介,聘请专业机构,帮扶编制海丰招商推介画册和宣传片。去年10月与该县联合举办珠宝文化节招商推介会。今年7月开展深汕百企牵手—珠宝产业专场活动,组织80多家深圳黄金珠宝企业到海丰参观考察和对接交流。今年9月联合举办海丰投资推介会。 该区对口帮扶指挥机构以规划先行的理念,投入资金900万元,对县城南部新城市民中心进行规划设计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其中市民中心现正加紧推进后续的建筑、市政道路、景观等设计工作;莲花片区新农村示范片项目方案已获汕尾市批准,获得了省级资金1亿元的支持。 着眼长效收益 创办“造血”项目 龙岗区在实施对口帮扶中,注重对镇村的调查摸底,结合当地农村的传统农产品和种植种养的优势,成功打造了公平镇笏雅村菠萝木瓜基地、平东镇九龙村生姜基地、陶河镇绿蛋鸡养殖基地、大湖镇湖仔村养虾基地等四个产业基地。在以深圳龙岗区检察院牵头的扶贫工作队的帮助和当地政府的多方努力下,平东镇双墩村成功引进“海亮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项目,投资5000万元,通过该村土地流转后,吸纳贫困户在海亮基地就业,有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有效地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龙头带动,把扶贫政策与企业的运作结合起来,把企业对贫困户的帮扶结合起来,拉长特色产业链,增强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促增收的能力。 由帮扶单位龙岗公安分局自筹资金100万元建设的公平笏雅村木瓜种植基地,占地150亩,以合作社为载体,以省农科院作为技术保障,由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合作经营,农民及土地流转参与到产业链中,实现土地升值,带动就业,村委会、贫困户、合作社按照5:3:2的比例占股分红。其中村委会股份利润的20%每年按户平均发放给全村的五保户和无劳动力低保户及伤残村民补助,10%专用于教育资金,确保适龄儿童不能因贫困而辍学,剩余的用于项目的发展壮大、村委会办公经费、村容村貌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建设等。 同时,该区着眼扶贫长效收益,倾力创办“造血”项目。先后帮扶25个贫困村通过整合财政资金在梅陇建设龙岗(海丰)扶贫产业园,总投入3000多万元,产业园通过厂房出租和合作方式,实现长期分红效益,确保25个贫困村每年5万元以上的集体收入,解决25个帮扶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实现3000人就业目标, 该区还以扶贫助学,推进“双转移”为抓手,把“双转移”与“双到”工作结合起来。首先是充分利用深汕特别合作区和农业产业化为基础,重点突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如梅陇镇梅西、水踏村56户有劳动能力户,通过就地培训后到梅陇镇金吉莱首饰厂就业。同时通过与海丰县中荣职业培训学校签订培训协议,对帮扶村及贫困户的培训“量身订做”,根据各村的需要实行全方位的把式培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劳动技能培训,使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掌握一门劳动技能,提高了劳动技能和生产水平,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他们还为该县每年输送50名贫困学生到深圳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就读,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和杂费。学生毕业后学校推荐就业融入深圳,工作固定,收入也稳定,为家庭的脱贫奔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班子村子齐抓 百姓安居乐业 在帮扶过程中,该区十分注重抓“班子”建设,服务农村基层,把“强班子”作为扶贫工作的组织保障。两年多来,发展党员23名,充实了基层组织。在2013年,利用村委换届的契机,夯实基层组织阵地,帮扶25个贫困村通过换届,支部书记、主任交叉任职率达95%,支委、村委交叉任职达98%。为提升干部业务素质,每年组织25个贫困村村支书或主任和驻村干部到深圳市公共服务人才学院参加培训。2013至2014年,组织100多名村干部到该县电视大学参加村官素质提升大专班培训,毕业后颁发电视大学大专证书,着力提高村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组织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 为推进“村子”建设,该区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任务,整合交通、农业、水利、卫生、教育、扶贫等部门的资金。掀起新农村的建设热潮。两年多来,龙岗区帮扶该县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526万元,建设了梅陇水踏、城东梓里、赤石新城、公平笏仔等一大批道路、饮水、村民服务中心,村前公园等公共设施,改善了帮扶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亮化美化了帮扶村的村容村貌。龙岗区组织部牵头联合工作组帮扶城东镇梓里村,对闲置的梓里小学进行修缮,对全村的村容村貌进行整修,并修建村前公园,实现了户户门前道路水泥化。 该区从建设新农村,实现“居者有其屋”的高度着眼,倾力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2013至2014年,通过国家、省市拨款和多方筹措、社会捐助和群众自筹等共投入住房改造资金2500万元,全面完成了521户住房改造任务,受益人口2600人,各驻村帮扶工作组不仅完成了省下达的改造任务,还自行加大任务,如帮扶梅陇镇水踏村的布吉街道,通过自己筹集资金,增加水踏村29户村民进行住房改造,让贫困户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唐日升 通讯员 曾国明 吴长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