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75|回复: 1

[戏曲] 汕尾海陆丰西秦戏概述(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9 11: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丰西秦戏,是我省历史悠久的稀有剧种之一。据西秦戏艺人传说,海丰的西秦戏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西秦剧团红净严昌辉说,他曾见到老艺人严忠(即剧团演员兼作曲严木田的父亲),有一手抄的西秦剧本,里面抄有《秋江》、《剪郭槐》、《别徐庶》、《阳华堂卖马》等剧。封面写明乾隆三年抄本。严昌辉、严木田等人还说,新中国成立后,陆丰碣石镇北关戏台的正檐上,还保存有丙子年顺太源西秦班演出的《打金枝》、《锦香亭》、《贵妃醉酒》等剧名以及剧中角色的艺人姓名。当时海丰庆寿年西秦剧团中那些60多岁的老艺人,对顺太源那些艺人姓名,均不认识。西秦剧团艺人周四妹说,顺太源是西秦戏的名班,这些剧目过去庆寿年西秦剧团也常演出。丙子年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这就表明,那时,海、陆丰已有西秦戏了。清道光年间,海丰举人黄宗汉作竹枝词:“十月山村人谢神,梨园最好唱西秦,声容近数兴华旦,未许东施强效颦。”反映出已有成名演员。咸丰十年(1860年)潮州田元帅庙重修碑记,勒石记明“西秦或每年每班捐二元”敬神,视之为大戏班。
西秦戏,是属梆子二簧系统声腔剧种,又名乱弹班,用中州官话演唱。其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数种,以正线为主。
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是早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较古老的二簧调;西皮则基本与粤剧的梆子(即京剧西皮)同;二簧与粤剧的二簧有共通之处,但更接近于外江戏的二簧。
西秦戏的正线曲调以合、尺(5、2)定弦,其板路除流水、紧板、倒板等外,主要为二方(也作二番)、平板、梆子三类。平板类包括平板、平板连与一般的皮簧剧种的四平调(平板二簧)大同小异。梆子很接近吹腔与平板之间,唱法与吹腔相近,二方类分二方(原板)、慢二方(慢板)、紧二方(快三眼)和十二段。这类二方腔调又是正线中的基本曲调。在同陕西及浙江的兄弟剧种交流中,陕西秦腔的同行说与他们那里的汉调二簧相近;浙江的同行则认为与浙江的乱弹二簧相似,再经查对,也与徽调中的拨子和皮簧戏中的二簧有些共通之处。
西秦戏剧目的腔调,基本每戏用一种曲调贯串到底,即:唱正线调的剧目全用正线调;唱二簧调的剧目全用二簧调,唱西皮的剧目全用西皮调。也有一些剧目是皮簧混合使用的,为数甚少。
西秦一名,首见于明万历《缸中道传奇》抄本第十四出《补缸》(即《王大娘补缸》)中有所谓“西秦二犯”,其词仅为七字四句,不成为完整的戏曲声腔,疑属小调。明代流行于京师的《小寡妇上坟》以及清乾隆间收在《缀白裘》中的《搬场拐妻》(其中《五花洞》一折)均唱西秦腔小调。《燕兰小谱》载:“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李调元在《剧话》中说:“俗传钱氏《缀白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也有紧慢,俗谓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名,最早见于刘献廷的《广阳杂记》:“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散而哀。”最初是用来指秦腔(西安梆子)的,清中叶,始用来泛指花部诸腔。
西秦腔在我国历史久远,欧阳予倩认为当昆弋盛行的时候,秦腔早已在民间流行了。清中叶,秦腔在南方诸省流行的情况,不亚于弋阳腔。清乾隆四十五年(1785年),江西巡抚郝硕在《奏办戏曲》的奏文中,谈到秦、弋、楚诸腔,“江、广、闽、浙、四川、云、贵等省,皆所盛行。”同时还指出:“惟九江、广信、饶州、贡州、南安等府,界连江、广、闽、浙,如前项石牌腔、秦腔、楚腔,时来时去。”这就有力证明,清中叶,秦腔梆子在南方诸省的影响是极深广的。南方的情况如此,北方各省也不例外,特别是京都一带,西秦戏遍及京郊农村,《燕兰小谱》指出,乾隆末期,由于西秦戏的盛行,以至在京的“徽伶皆习西秦腔”。在清人笔记中,有些人还把在京郊一带农村演出的西秦腔称为当时最纯正的西秦腔。周贻白也认为西秦腔实即秦腔。至于海丰的西秦戏,是否与清中叶流行的西秦戏是同一个样子,无从而知。相信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陕北梆子流入各地之后,无不起变化;各地的二簧腔也一样,变化很复杂。但有一点可研究的,即陕西秦腔剧团的老艺人言,数十年前,陕西的秦腔与汉调二簧是合班的,后来分家各自发展,汉调二簧反而因此衰落,已至没有专业的戏班。
海丰西秦戏的正线调,既然和汉调二簧,以及江浙的老二簧有相同和近似之处,则可肯定它是较早期的老二簧调。这种老二簧腔,既可能是在秦腔与汉调二簧未分家前保留下来的,也可能是吸收了老弋阳中的老二簧腔,或综合两方面的老二簧发展起来的。清代的皮簧戏,总的方面是善于博采众长,声腔很杂,不断发展和变化,遍及全国,其源虽同,其派各异。海丰西秦戏现存腔调只有正线、西皮、二簧、杂调几种,并不算太复杂,这与流入粤之后,逐步退居海陆丰沿海地区,与外地少交流有关。
至于西秦戏的主要曲调正线,其中有些类同于早期徽班中的二簧,那是嫡氏兄弟的关系。有人认为海丰西秦戏的祖先是徽班,除举西秦戏中的正线调中有若干类同之外,就是举清乾隆时广州《梨园会馆碑记》载乾隆二十七年至四十五年(1762 1785年)每年都有几个安徽班入粤演出作为佐证。这个资料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原因是,安徽班在明代,其主要声腔是以弋阳为底子,几经变迁,又发展为太平、四平、青阳、二簧等腔,有些徽班则是唱昆的。安庆梆子(皮簧戏)的盛行则是清中叶的事。清乾隆时,每年入粤的安徽班数仅有五七个,最多也不外十个左右,除春台班可以肯定是唱梆簧外,其他戏班唱的是什么声腔,则不得而知。据现有资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海丰县的邻县——陆丰县的碣石镇北关戏台,由于墙灰剥落,呈现出一张西秦戏演出剧目《打金枝》、《锦香亭》、《贵妃醉酒》等的名单及各行当演员姓名,戏班落款是“丙子顺泰源”,“丙子”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或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比这更早的资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海丰西秦戏老艺人严忠,他手头还保存了一本手抄剧本,内抄《秋江》、《剪郭槐》、《别徐庶》、《阳华堂卖马》等剧本,并书明是乾隆戊午(即乾隆三年)抄本。这些实物说明,粤东的西秦戏,比徽班入粤的时间还早二三十年。再联系清乾隆年间江西巡抚郝硕的《查办戏曲》奏文(尽管奏文时间比海丰有西秦戏的时间晚一些),则可以肯定西秦戏的入粤,当不迟于清中叶,而且是从江西、浙江、福建一带流入的。在清代,秦腔和西秦腔,实则是同义语,《金台残泪记》就有“甘肃调又名琴腔(即秦腔——引者)或西秦腔”的说法,都是一样。清代一些戏曲笔记,还把西秦戏称为最纯正的秦腔。周贻白在《皮簧的变质换形》一文中也谈到西秦腔实则即秦腔的变化,同时也指出西皮是出自西秦腔。可见古今所见相同。
清代乾隆以来,各地方戏丛生和兴起,出现了戏曲的空前繁荣和发展局面,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不断起变化,因之,也出现了很多种声腔合班的戏班,即使原来同源的声腔,经流入不同地区之后,也各自起变化。同属皮簧声腔的汉剧、湖北汉剧和广东汉剧(外江戏)就有不少差异之处。至于西秦戏,粤剧、外江戏中的二簧调,存在异同,也并不奇怪,因它们各自走了几百年的道路,决不能直到今天仍存在完全一致的同一体,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西秦戏的西皮调与粤剧的梆子(西皮)基本相同,向来艺人们称西秦戏为“上路班”,粤剧为“下路班”。新中国成立前,粤剧艺人还称西秦戏为“大师兄”,可见两个剧种关系之深。
据海丰西秦戏艺人回忆,清末,海陆丰、潮汕各地,曾有三十多个西秦戏剧团,抗日战争时期还有十二个剧团。而且海丰、陆丰、惠来、普宁、潮安、揭阳一些农村,还有过不少业余的西秦戏班。
1925年大革命时期,海陆丰的戏曲艺人,在彭湃同志领导下,于同年10月成立了“梨园工会”。1927年11月,海陆丰苏维埃代表大会,还通过“关于改良戏剧”的决议草案。彭湃同志自己也喜爱唱西秦曲,有时还亲自拉弦,进行宣传鼓动。大革命失败后,日本帝国主义又占领潮汕,加上1943年大饥荒,农村破产,民不聊生,艺人流离失所,剧种濒于灭亡。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粤剧和潮剧兴盛,演出日新,使西秦戏在营业上受到很大的威胁,他们由于没有编剧人员和生活上的贫困,不可能上演新戏和在服装布景上标新立异,难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因之在改革上走了另一条道路。这就是:一方面在原有提纲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展,使提纲戏的剧目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其梆簧声腔基本与粤剧一样,所以,在惠阳一些粤语地区演出,有的剧目索性改成粤剧演出,或在某些剧目中间唱几段粤曲,也曾与粤剧一些过山班同台演出。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才改变这种情况,恢复原来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整理了70多个长短传统剧目;60年代,还改编和创作了一些现代戏上演,受到群众欢迎。
1959年,上级文教主管部门帮助西秦剧团派出一批青年演员,到陕西秦腔剧团学习了半年,并搬演了秦腔《赵氏孤儿》、《游西湖》等剧,大大提高了演出水平,面貌焕然一新。
1969年,西秦戏班被解散。打倒“四人帮”后,才得到恢复。
西秦戏主要流行于海丰、陆丰、惠阳等县。
1840年以后,西秦戏有较大的发展,达三十多班,演出地区除闽、潮、海、陆、惠、穗、港等地而外,还出洋演出。1902年以前,西秦戏的顺泰源班就到过南洋一些地方演出;1903年到1906年,双福和班、赛丰班和庆春台班,也先后到过新加坡、印尼等地演出,一直到1915后才散班回国。
西秦戏的剧目,分文戏(也叫曲戏)、武戏(提纲戏)两大类,共一千多个。文戏长短剧目四百多个;武戏剧目七百多出。
文戏中以真功夫见称的有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提纲之说。




该贴已经同步到 汕闽人0660的微博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海丰白字戏《龙宫奇缘》广东省文化节演出圆满
[城事报料] 戏之韵·海丰白字戏赴梅陇“华光大帝公”演出
[图看汕尾] 中秋月
[图看汕尾] 小舞者·张舒欣
[文化天地] 白字戏《龙宫奇缘》
[城事报料] 海丰白字戏在梅陇塘前村演出《白罗衣·拷陶》

发表于 2012-4-9 11: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提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