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
查看: 3332|回复: 0

[汕尾] 余史江与香港海流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0:34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九四六年初,东纵六支队副官兼海丰六区副区长、救乡大队副大队长、六区军事委员的余史江,和东纵六区武工队队长吴江(庄岐洲的化名)在海陆丰沿海一带(海丰大湖至陆丰金厢)搞民运和建政工作。二月,支队部要求他转移到香港,有新任务。于是,余史江在2月底坐船到了香港。随即找到了已在香港的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书记兼东纵六支队政委郑重,郑重要求余史江利用家在香港并曾在香港搞过地下工作,对环境和人员比较熟悉的优势,负责香港的青运和工运工作,同时做好六支转移到香港人员的联系和协助。于是,余史江联系了已在香港的庄标(陆丰人)、陈斯、陈高(均为海丰人)等,于一九四六年五月成立“香港海陆丰旅港同乡互助社“,同年七月,互助社以”香港海流业余联谊社(简称海流社、青年团体、中共的外围组织)“的名义在香港政府华民政务司注册成立,余史江为理事长,社址设在香港湾仔永胜街18号二楼。
一、海流社成立背景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国共于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中共同意将广东等8个解放区部队撤至苏北、皖北及陇海路以北地区。
1946年1月10日停战协定生效,军调部第八执行小组赴广东协调北撤工作。经过谈判,最终确定东江纵队2400人北撤山东烟台。
国民党广东当局污蔑东江纵队为“土匪”,企图消灭东江纵队。东纵采取退避策略,成功挫败清剿计划。6月29日,2583名战士(含地方干部和家属,其中东纵六支队海陆丰籍战士77人)乘美军登陆舰从沙鱼涌启航,30日顺利到达山东烟台,北撤部队后来成为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的骨干力量。
北撤前,东纵六支(原为海陆丰抗日武装改编)已经发展到正式队员1200多人,六大区区大队人员近千人,除77人参加北徹,庄岐洲带领6个人隐藏在海丰多祝(现惠东所辖)农村外,其余千几人复员(主要转移香港)。
海流社成立后,积极联系六支流港人员,协助他们在港工作谋生,同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活动,宣讲内地的斗争形势,增强和保持大家的革命斗志。海流社成员除六支流港人员外,同时也吸收了许多海陆丰同乡参加,刚成立之初,已有成员近两千人。海流社通过社员大会制定章程,选举领导机构(主要为东纵六支在港干部),制定了社旗图案,胸章等。
海流社社旗为白底,中间为红色的竖琴图案,两边为海流两字。 胸章为长方半圆形,镌刻海流两字和帆船及海水图案,帆船象征杨帆而行,颠簸、漂泊在惊涛骇浪的海面上,勇往直前,奋勇前进。而”海流“两字,从字面的词义解释,则是海洋上的海水流动,也象征着海陆丰的革命力量在家乡和香港之间的流动。海流社的成立,尽最大的能力保存了海陆丰流港革命队伍的有生力量,为后来的广东海陆丰地区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提供了最大的支持。
二、余史江
余史江,男,1910年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南塗乡流冲墟(现海丰县赤坑镇古流村流清村),族名余作淮。1918年至1921年在家乡私塾读书,后因社会动荡,家道没落,辍学在药店当药童。1926年随叔父到香港打工。先后做过茶楼杂工,码头搬运工,店员等。
1931年,在香港参加革命,为地下党外围组织”香港互救会”中环区组长,1932年由中共香港市委林德浓(隆)同志介绍秘密加入共产党,任香港大北电报局(老板丹麦人)党支部组织委员。同年领导组织了电报局工人要求加薪运动并取得胜利。
1934年,余史江由香港市委派往普宁大南山东江特委工作,当年红十一军和东江特委都驻在大南山,因此和古大存结识相处。同年底,特委又派余史江到汕头,负责潮(阳)普(宁)揭(阳)中心县委的宣传工作,后汕头和大南山都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党组织被破坏,他回到香港。但当时香港的党组织也因叛徒出卖,被反动派破获,幸存的同志都转移到内地。他辗转到了广州,接受广州市委周白同志的指派,到广州河南”问心堂药店”以店员的身份坚持革命斗争。1936年1月9日,因叛徒蔡步池出卖,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被判刑五年,投入广州河南南石头监狱服刑。1938年第二次国共合作,6月,在八路军驻穗办事处的干涉下,余史江才被释放出狱。出狱后,他即返香港寻到党组织。香港特委8月派他参加了回乡服务团训练,9月与特委刘云龙同志随叶挺将军回宝安组织抗日队伍,成立了东江警备司令部特务营,余史江负责民运工作。
1938年底,中共中央要求叶挺将军回华中继续担任新四军军长,为了保存抗日力量,叶挺领导的抗日武装到了惠阳葵冲,和曾生领导的惠宝抗日游击队汇合,组成”惠东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的前身),余史江继续负责民运工作,1939年春,曾生派海丰工作团到海丰开展抗日救亡和武装工作,余史江也回海丰增强当地的抗日力量,主要负责六、九区的抗日宣传工作和武装工作,后担任海丰六区救乡大队副大队长,区军事委员。成立东纵六支队后,兼任支队副官,负责民运。六区政府成立后,再兼任六区副区长。
1946年,余史江来港后除了组织成立了”海流业余联谊社“,还参与创建”海陆丰公学“,组织成立了”港九手车工会“兼任文书(秘书),受党组织指派,担任”惠州海陆丰旅港同乡互助社“干事(秘书)。1949年底,港英政府取缔了海流社、互助社等37个进步社团后,余史江又组织成立了”港九染房工会“并担任顾问。
1950年,余史江和吴望等带物资回广州、惠州慰问解放军,同年被东江特委调回海丰工作,担任六区区长。1952年,又被派去陆丰县组建陆丰百货公司,先后在陆丰县老建办、民政科、劳动科和药材公司工作。1968年3月在陆丰病逝,终年58周岁。
余史江自己为革命贡献了一生,还先后引导几个弟弟投身革命事业。二弟余铁夫(族名作昂,又名轩),1934年参加革命,1938年底在香港参加华侨青年回乡服务团回内地抗日,1939年秋与日本鬼子作战时牺牲(解放后被追认为烈士)。他1939年春于罗浮山根据地寄给海丰老家母亲的家信,等到1940年春天才送到母亲手中,而收到这封信时,他已牺牲五个多月。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广东电视台曾因此事,拍摄了名为《一封家书》的访谈纪录片,追悼先烈。
三弟余会,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海丰县六、九区的区委书记,东纵六支队天雷队指导员,解放后担任海丰县三常委之一,海丰县公安局局长。四弟余龙,原在九龙医院打工,1944年回乡参加抗战,是东纵六支枪械修配厂技工,解放后为海丰县电力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堂弟余仰生(余策),余史江回海丰后负责六、九区的宣传工作,即介绍停学在海丰可塘的他参加了青抗先,属东纵北撤战士,后随大军解放广东,留在东江军分区工作。
三、海流社的活动与发展
海流社成立后,即逐步联系了东纵六支转移到香港的同志参加,尽力帮助他们找工作维持生活(由于香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致,绝大部分人主要从事搬运工人和拉黄包车,其中拉黄包车的海陆丰籍人员全港九一千多人),以海陆丰同乡的名义开展互助互救,同时吸收海陆丰流港进步青年,逐步培养革命后备力量,保持革命实力。
通过海流社这个公开的社会团体,转移到香港的六支成员,积极参加各种和港英政府及反动势力的
合法斗争,支持内地的解放武装运动。同时利用郊游的机会,组织成员,宣讲内地的革命形式,增强凝聚力,协助社员及其家庭解决存在的问题。为配合海流社的活动,余史江又创建了港九手车工会,主要由拉黄包车工人参加,和海流社相互支持,共同开展活动。
1946年11月27日,中共广东区委作出在广东”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1947年初,身为海流社成员的原六支政治部主任蓝训材奉命带江国新、陈东等七个海流社成员回海丰组建人民武装;他们回去后,和原隐蔽在惠东多祝的庄岐洲等人汇合,组建了海陆丰人民自卫队并担任队长(庄岐洲为副队长),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简称边纵)东一支五团六团。
在此之后,海流社成员陆续返回内地参加解放斗争,至1949年6月,由海流社输送回内地参加武装斗争的社员有一千多人。海流社社员、海陆丰流港党员特别支部书记吴坚(建国后担任海丰县委统战部长)回海丰后,上级任命余史江为特支书记,继续领导海陆丰在港党员的革命活动。
海流社除了为家乡的革命力量保存和支援了有生力量外,还多次组织社员和港九市民捐款捐物,支援内地的解放斗争。物资计有毛毡、胶鞋、雨衣、药品、布匹、服装、油印工具、书报,以及子弹、雷管、汽油等等,其数量已难以统计。
1950年初,海流社组织了一批物资,由理事长余史江和社员吴望等带领,参加了香港各界同胞回穗慰问解放军,这是海流社最后的公开活动。1949年底,港英政府害怕群众发动起来,乘解放军南下解放香港,强命取缔了海流业余联谊社、海陆丰同乡互助社等37个进步社团,这些社团联合和港英政府抗争,但拖延至1950年初,这些社团还是被取缔了。不过,成立海流社,收容和保存东纵转移到香港的有生力量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为了保存海流社剩余人员,余史江又创建了港九染房工会,海流社大部分人员转到染房工会,他任顾问(至四月奉东江特委命令回海丰工作)。
一九五0年,留在香港的部分原海流社社员重新组建了“保健体育会”,继续以同乡互助,强身壮体到名义开展活动。2003年,经第47届理监事会议决,该组织改名为“保健海流协进会”,下设多个分会,拥有众多义工队,会员人数达两万多人。该组织长期以来延续原海流业余联谊社的优良传统,秉持“爱国、爱港、爱乡”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关心、支持国家发展,坚定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积极参与香港社会事务,还曾多次在广东多个地区捐资助学、修桥建道、救苦赈灾和重建家园等,为香港和海陆丰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者:余翔瑜

参考资料:
1、余史江1964年检查材料手稿
2、柯可《话说香港海流社》
3、豆包app《东纵北撤》
4、豆包app《香港海流社》

mmexport1753264391772.jpg
mmexport1753264465832.jpg
mmexport1753264369497.jpg
mmexport1753264428360.jpg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余史江与香港海流社
[文化天地] 海角涛声起,天涯凤韵和 汕尾市诗词学会乙巳
[文化天地] 感题温建维摄影《玄武山塔瓷盘》/叶良方
[文化天地] 卢若希书作选
[文化天地] 卢木荣墨竹
[文化天地] 捷胜古城今何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