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的寒风席卷而来,生计的重压、未来的迷茫,将无数人的“不容易”碾碎成心底的砾石。只是多数人惯于将这份窘迫与苦楚深埋,如同休眠的火山,将滚烫的情绪岩浆封存在表象之下,只待某个微不足道的触点,便以暴戾之势轰然喷发。
这份戾气,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盘桓许久。本就存在的彪悍风气,让“动辄发飙、张口骂人、抬手打人”成了某些人的社交本能。更有甚者,个别村落以“打架斗殴、恃强凌弱、容不得半句异议”闻名,仿佛蛮横成了地域标签。在这些地方,习惯了“大爷式”作威作福的人,早已将欺压他人视作理所当然。他们走上街头,但凡遭遇半点不顺心,或许是他人无意的磕碰,或许是一句寻常的辩解,便立刻将积压的戾气倾泻而出,辱骂、殴打、诅咒,无所不用其极。
更令人齿冷的是,他们从不懂“事了拂衣去”,反而热衷于将矛盾无限升级。一旦觉得自己“吃亏”,便呼朋引伴,召集亲友、族人乃至同村所谓有“架势”、有“势力”之辈,结成一团乌合之众,对冲突另一方进行群体性围堵与施压。仿佛人多势众,便能将粗鄙与蛮横包装成“有理”。
我们总说当下是文明社会,法律的红线明确禁止打架斗殴,可强硬的压制从未真正消解这份戾气,反而像给高压锅盖上了盖子,只让内部的压力愈发膨胀。于是,在看似平和的社会表象下,戾气的爆发愈发频繁且细碎:为一个停车位,能从口角升级为肢体冲突;楼上纵容孩子彻夜吵闹,楼下善意提醒反遭恶语相向,甚至被上门“算账”。
这些细碎的冲突背后,藏着的是更深的病灶,即那些长期靠黑恶行径欺压他人的人,早已将戾气内化为性格的一部分。他们习惯了用暴力与威胁解决问题,一旦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便会将生活的不顺、经济的压力,尽数转化为对他人的恶意。
经济的寒冬或许终将过去,但潜藏在人心深处的戾气,若不加以疏导与消解,终将成为文明社会里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当人们不再将“不容易”憋成岩浆,不再用戾气代替沟通,这片土地才算真正走向了文明。
若说此地部分人的重戾气是意料之中,那他们刻意粉饰的和谐与文明,才是最令人脊背发凉的存在。那些挂在脸上的客气、落在嘴边的礼貌,不过是裹在粗鄙外的一层薄纸,一戳就破!毕竟,靠“拳头”说话、把占便宜当“真理”,一切要如他们意!便宜要他们占尽!才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色。
所以我才会觉得,路边有人扯着嗓子“问候”对方父母时,这才是这片土地该有的真面目。没有伪装的蛮横,没有刻意的收敛,所有的暴躁与不讲理都摆上台面,反倒比虚假的文明更显“坦诚”。
有人说教育能消解戾气,说社会进步能让野蛮退场,可放在这里,这些话更像不切实际的空想。当彪悍成了地域基因,当蛮不讲理成了生存惯性,再超然的教育也难撬动某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偏执,再快的文明进程也难洗去土壤里沉淀的存在于某些人身上的戾气。它们不会消亡,更不会被化解,只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从虚假的平和里钻出来,提醒着你这里的“真实”究竟是什么模样。这般断言或许刺耳,却偏偏是无数次现实印证后的无奈结论,不信?看看那些藏在礼貌面具下的眼神,看看那些动辄剑拔弩张的细碎冲突,答案早已写得明明白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