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河柳子

捷胜风情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5: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16 15:43 编辑

    西秦名伶罗宗满

      罗宗满,1898年2月10日(农因正月廿日)生于捷胜所城一户贫苦梨园世家。幼年失学,十四岁即进西秦戏华天乐科班,师从叔父罗益才,攻文生和武生。“合同”期满,再留科班深造。历六年多的学徒生活,练就一身技艺。弱冠出师提纲扬名,人称“宗满生”。

      他自小未进校门,但肯用功。上台演戏,一丝不苟;唱曲道白,讲究音韵,平时衣冠楚楚,仪态绝俗;言谈举止,俨若书生。他能文能武,以文见长,尤以演《三进盘宫》(饰假柳絮)、《王云救主》(饰王云)、《赵宠写状》(饰赵宠)等戏著称。

       建国后,年逾半百的罗宗满,既演戏,又带徒,其门生严木填和卓记成材之后,犹念念不忘当年罗宗满教唱时,用筷子紧紧堵住他们肚皮,非要用丹田发音不可的苦学情景。
       1963年,他当选为海丰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晚年退而不休,留团工作。“文革”期间,在剧团相依为命的独生女儿罗淑娇(省剧协早期会员),无端被林彪、“四人班”党羽打成“七姐妹特务”驱逐出团;其女婿继当“右派”后又当“黑帮”;在学的孙女亦被遣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合家罹难。因此,罗宗满积郁成疾。由于缺医少药,以致精神分裂,含恨离世,享年七十四岁。其传略被载入《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流芳千古!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5: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16 15:45 编辑

     著名鼓师刘采


       刘采,号锦隆,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在正字戏班司鼓扬名。行内人对他都不呼名唤姓,称他为“鼓头”。所以“鼓头”便成为刘采的专号;而社会群众则称他为“鼓头采”。于此可见他的成就了。

       刘采,1913年生于捷胜所城一大户刘姓梨园世家。十一岁便随父亲到老泰顺白字戏班学艺,出科后上正字戏班演大花面。但他却对“后场”(乐队)情有独钟,二十四岁改学擂鼓,师从著名鼓头邝盛。从此,鼓头(帽儿鼓)、大鼓(文鼓、武鼓)一应俱学。二十七岁那年,邝盛仙逝,他便坐上了“鼓头”交椅,成为正字戏的全能鼓手,遐迩闻名。

       所谓鼓头,乃是后场的指挥乐器,司这乐器的便是总指挥。正字戏历史上,能司鼓头的,不一定善擂大鼓励;善擂大鼓的,又不一定能司鼓头。还有,擅长武鼓(伴奏提纲武打戏)的,不见得长于文鼓(伴奏昆曲戏);长于文鼓的,又不见得擅长武鼓。在这一行之中,唯刘采才是全能鼓手。

       海陆三戏(白字戏除外)有这么一个传统规矩,即是再好的乐师,其“月价”(月薪)亦要低于首席行当演员。但由于刘采是全能鼓手,因而他常被各老牌戏班(如老双喜、老永丰等)破例争相聘去当“鼓头”。因为他能在鼓头上,“哲、哲、哲”打出一幕幕好戏来,使戏班红火。

       建国后,刘采所在的海丰县永丰正字戏剧团遵循“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率先走上改革的道路。原来“有曲无谱”的传统剧目,如《古城会》、《百花赠剑》、《百日缘》等,经过整理改编定型,而由陈金发配上曲谱。后来提纲武戏《金叶菊》,则由陈春淮改编成文戏,是刘采为正字戏曲剧作曲,并从此建立了一套顺乎艺术生产规律的编、导、演制度,这对一个古老艺术团体来说,是一次划时代的变化与飞跃。

       他为了剧种后继有人,还先后收了陈春淮、林界群等艺徒,无私施教,悉心传教衣钵,终使他们成材,大显身手。暮年退休回家,又不甘寂寞,培养了乌衫王赛丽等新秀活跃在城乡舞台上,深受观众好评。

       1985年,海丰县文化局鉴于正字戏传统伴奏音乐濒临失传,经省文化厅支持,组织了正字戏老艺人刘采、陈金发、黄育、张家然、徐作场、黄兴仪和行家吴寿等进行抢救。刘采欣然受命司鼓,几日几夜,从大唢呐吹打牌子到小唢呐昆曲牌子乃至笛套,共录制了音带七盒十四面,成为珍品存藏于省文化厅艺术档案宝库,为研究正字戏留下了第一手音响资料,极为难得。

      刘采,从少年到期老年,在梨园默默耕耘了七十多个春秋,不幸因肺气肿病发,医治无效,于1997年3月24日(农历二月十六日)在家逝世,终年八十四岁。鼓息了,唯留风范在人间。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5: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16 15:51 编辑

2 革命英烈

    彭湃战友李劳工


       海陆丰有一首《歌唱三雄》的民歌:“正月梅花开,海丰出了阿彭湃。彭湃深知农民苦,带了共产红军来。二月起东风,彭湃战友李劳工。劳工做事真对板,为亻赤(我们)农民赶走穷。三月出彩云,彭湃战友林道文。道文能文又善武,埔仔出兵歼白军。”这里分别歌颂了彭湃、李劳工和林道文三位英雄,从中可看出海陆丰人民对他们的器重、爱戴和无限崇敬之情。

      这里单说李劳工,他原名克家,与彭湃、林道文并称为海陆丰“农运三雄”。1901年8月1日,生于捷胜所城第五街,出身农家。高小毕业后当小学教员。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得阅进步书刊,接触民主革命思想。1920年海丰蚕桑局招收学员,他乃弃教就学,志在致用。掌握蚕桑知识后,即回捷胜实践,向地主何念阳租荒地30亩作桑田,拚力垦殖。经一年栽种,生势甚旺。何念阳见地有利,提出升租。他屡与之争辩无效,一怒之下,砍光桑树,并发誓说:“我不骑马不回乡。”遂奔海城,在蚕桑局工作。

      1922年彭湃在海丰致力农民运动,他深受感动。与彭湃谈后,即弃蚕桑而参加农运,改名劳工,以示工农劳动神圣。随后,深入区乡组织农会,成为彭湃的得力助手,声誉日著。1923年海城成立广东省农会,被选为执行委员,任农工部长兼宣委。同年农历七月发生“七五”农潮,县政警逮捕农会干部25人,宣布解散农会。劳工等转入地下秘密活动,后随彭湃到广州开拓革命新局面。

      1924年劳工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由党组织选送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8月31日,大总统孙中山视察黄埔军校,李劳工第一次见到孙中山,无比喜悦。入校不久,即参加中国国民党,10月10日,广东商团军(买办阶级反动武装)在广州发动反革命军事叛乱,开枪射杀参加双十节游行的人民群众,使其死20多人、伤100人,还有数十人被逮捕,并张贴“打倒孙中山政府”、“孙文下野”的标语,还在市内建筑炮台,意图建立商民政府。在这危急关头,李劳工配合黄埔军校学生军及粤、桂、湘、豫等军,后分五路,冲入商团军巢穴西关,经几小时奋战,终于平定叛乱。在战斗中,李劳工表现突出,英勇顽强,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孙中山曾多次去演讲,李劳工受他的革命思想影响很大。11月,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大力发展共产党组织,李劳工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创办“火星社”,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孙中山学说。

        1925年1月,李劳工参加“青年军人社”,成为该社的主要骨干。2月初,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李劳工受周恩来指派,率先遣队进入惠海边境占据制高点。2月28日,东征军在惠海农民武装配合下击溃敌军,进占海丰县城。党组织派李劳工负责训练海陆丰农民自卫军,任大队长。旋被委派为黄埔军校后方主任和东征军驻海陆丰后方办事处主任,不久调任陆丰县党组织领导。6月,东征军回师广州,陈炯明部将刘志陆部重占潮州、汕头等地,9月,进攻陆丰。时李劳工接到周恩来、彭湃的紧急通知,“劳工同志:逆党刘志陆、罗觉庵所部数千人,在陈炯明的指令下,正沿广汕路南下,进犯海陆丰。前哨已到甲子、湖东等地,张威仍在狙击。接信后,立即前往田墘区池刀乡,那里有船只接应,速撤香港。火速勿缓。珍重!珍重!”在这万分火急的情况下,他立即布置陆丰农军大队到海丰汇合,自己则暂留陆丰做善后工作。

      其时陈军刘志陆部已进入陆丰边境,李劳工遂觅山区小路回海丰。当越过海陆丰交界的大德岭时,因天黑迷路,误投地霸陈丙丁爪牙陈貌的老巢城林埔,被陈丙丁武装扣押。陈丙丁是当时民团的大队长,精通“莫家教”拳法,兼具“铜钱镖”绝技,有“武算陈丙丁”及“武状元”之称,是田捷遮地区的头面人物,还是东江保安司令蔡腾飞部将,同时,又是一个仇视农民运动的铁腕人物。因之,被陈炯明倚为家乡的“南天柱”。但李劳工也具有极好的军事才能,陈丙丁深知他是自己的头号对手,也曾企图说服他为己所用。然李劳工回答说:“头可断,志不可夺!”

       1925年9月24日上午,李劳工被押赴田墘郊外刑场,反动头子又企图说服他,但他视死如归,当众揭露土豪劣绅的种种罪恶,传播革命真理。后来,反动头子害怕他被广大群众救走,便草草审讯将他杀害。就义前,他高呼“打倒反动派”、“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声震大地。行刑的反动分子心惊肉跳,开了几枪,均未中要害。只见李劳工胸前喷着鲜血,严辞痛斥反动派的无耻!围观民众掩面哭泣。反动头子陈丙丁见状,急忙亲自操枪连发10弹,这时,他才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四岁。

       后来,海丰农民捕到杀害李劳工的凶手,并解送到县,但因怕影响到与国民党的关系,便将其转送到省。结果,凶手被省政府释放,海丰群众异常愤怒。

       为了纪念彭湃的亲密战友、海陆丰农运的得力骨干、海陆丰农民自卫军的组织者和领导人李劳工烈士,1956年,在捷胜镇北门外狗地山上,建立李劳工烈士纪念碑。每逢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捷胜镇各机关教育单位均组织代表队前往扫墓。相信烈士泉下有知,亦堪足慰!因为他英魂不灭,万古流芳!海陆丰人民永远在怀念他!正是:“丰碑炜炜耀山丛,英气长铭烈士功。伟绩丹心辉史册,人民永颂李劳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5: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16 15:54 编辑

    喋血梧州梁秉刚


      梁秉刚,1900年生于捷胜所城埔尾乡,1923年初就读于海丰陆安师范,他平易近人,才华出众,思想进步,富有组织领导能力。在学习之余,他积极协助学校创办《周刊》,并担任编辑委员,撰写了许多进步的评论性文章,在海陆丰引起了很大的影响。他还积极参加彭湃创立的进步学生组织——海陆丰学生联合会。每逢“五四”运动、“五卅”惨案等纪念日,根据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有目的地开展各项宣传活动。

      1923年5月4日,秉刚率领部分学生,步行几十里到汕尾镇闹市区——关爷宫前,向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反帝、反封建和抵制“洋货”的宣传。为了扩大宣传效果,秉刚叫余汉存装扮成“帝国主义头目”,他自己亲自讲解和演说。前来参加听讲的商人、工人、农民、教师、学生等各阶层人士,都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大激发了爱国热忱。

      1923年“七五”农潮之后至1924年间,海丰农运受挫转入地下斗争,社会矛盾急剧恶化,贫苦农民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农村掀起了抗租斗争热潮。在农民运动浪潮的影响下,秉刚和一批进步同学,为了寻求真理,阅读了《向导》、《新青年》及《创造》等进步书刊,并组织进步同学座谈讨论,介绍自己学习的心得,引导大家向往革命,立志做一名有益于人类进步事业的人。他还经常向彭湃请教革命真理,畅谈海陆丰农民运动的情况。

      1924年6月,秉刚受彭湃的感动,毅然放弃读书生活,参加郑志云、彭汉垣及杨其珊等农会领导人秘密组织的“十人团”活动,负责宣传工作。因他工作出色,旗帜鲜明,遂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各地。为反击国民党右派,在中共海陆丰地委领导下,秉刚参与了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同年10月,当选为第一届中共海丰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此时,彭湃等正在筹划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海丰县苏维埃政府,他又被任命为大会秘书长,筹备大会的各项工作。

      1928年1月,秉刚在东江农民代表大会上作《工农联合问题》的报告。2月,粤桂军进攻海陆丰。3月,海陆丰为粤桂军占领,苏维埃政府撤出海丰县城,转入山区坚持斗争。4月,秉刚受彭湃和海丰县委的委托,从马宫乘船到香港,参加广东省委召开的首次扩大会议。大会研究了全省斗争局势,决定由广东省委代理书记张善铭和赵自选等前往海陆丰,加强海陆丰党组织的领导。4月下旬,张善铭、赵自选、梁秉刚及林甦等八人乘船离开香港,船在马宫埔町乡靠岸后,张善铭、梁秉刚等四人为一路,其他四人则为另一路,分别赶往康美峒。张善铭虽然在海丰工作过,但对这一带的小路并不熟悉,结果误入敌人驻地青草圩。当时秉刚先行,张善铭等随之,至圩旁,秉刚即被敌哨发现。由于他是当地人,熟悉地形,几经周折,方摆脱了敌人;而张善铭则被捕牺牲。秉刚和赵自选等脱险后,赶到康美峒,继续领导和策划反攻海陆丰县城斗争。


      1929年1月,中共海陆紫特委举行党员代表大会,秉刚当选为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同年3月,奉调省委工作。6月5日,他撰写《对富农策略的正确运用》一文,发表于粤省委机关刊物《学习半月刊》第五期。

      中旬,省委选派秉刚到广西特委任书记,在赴梧州途中为敌人发现逮捕,被囚于铁笼之内。他在敌人残酷的刑法面前,始终坚贞不渝,视死如归,表现了共产党员特有的崇高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久,敌人将他押往梧州坎下,用毒箭射杀,壮烈牺牲,时年仅三十二岁。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5: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16 15:58 编辑

     革命到底的刘胜信


      刘胜信,化名陈信胜、阿胜,1904年4月27日生于捷胜所城一个地主家庭,有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第五,自幼聪慧过人。少年就读于捷胜所城文亭高小学校,勤奋好学,成绩优良。1922年秋,他高小毕业,考进海丰县立中学。


       1925年2月和10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举行两次东征,讨伐盘踞东江的军伐陈炯明。刘胜信参加政治宣传活动,下乡宣传和组织农民支援东征军,声援“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斗争。在革命洪流的薰陶下,他决心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1926年春,他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暑假期间,还与一批党团员到青坑(六区)搞农民运动。同年秋,他中学毕业后被派到海丰县七区田墘小学任教,兼任共青团区委副书记,积极从事农运工作。不久,刘胜信转为中共党员。他常与区委梁觉群等深入农村、渔村,动员群众参加协会,组织区、乡农会,建立农民自卫军。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海陆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4月、9月、10月先后举行三次武装起义。11月占领海丰县城,建立苏维埃政权。刘胜信在这三次武装起义中,和七区区委同志一道组织农民武装,夺取区乡政权。11月下旬,他被调到家乡八区(捷胜)任共青团区委书记。他教育家庭拥护革命,报出家产田地,由苏维埃政府处理,坚定地站在工农一边。


       1928年3月,在国民党重兵的进攻下,海丰党、政、军机关和人员撤入山区,坚持斗争。国民党反动派到处烧杀抢掠,实行白色恐怖,悬红七百大洋通缉刘胜信和弟弟刘胜全。刘胜信的二哥租了一只船,欲全家往香港避难,于是,他的二哥以商议家事为名,把他骗至船中,禁在船舱内。后来,他乘二哥不在船上时,假说要大便,叫船工打开船舱,跳下海泅上岸,跑到田墘、青坑交界的山区继续从事革命斗争。余汉谋部十五团抓不到刘胜信兄弟,即勒令刘家交出悬红款项,海丰的国民党政府与当地民团以通缉“匪属匪首”名义,又对刘家勒款、封厝,致使刘家倾家荡产。


      1928年,刘胜信任共青团县委委员,同年6、7月,调任中共海丰三区(梅陇)区委书记。这期间,敌军以四个师的兵力反复对海陆丰根据地进行“围剿”,红色区域日益缩小。刘胜信在三区埔仔峒协助县委巩固党团组织,发展革命武装,组织暴动队保护山区农民秋收,保障山区军民的粮食供应。翌年,他被选为中共海丰县委组织委员,兼三区区委书记。这时,他和三区妇委吴玉凤结为革命伴侣。


      1929年10月,海陆惠紫根据地建立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四十九团。刘胜信为组建红军做了很多工作,并和红军四十九团第一营活动于海陆边区,开展武装斗争,打击反动地主土豪劣坤,筹措军饷。有一次,红军为拔除九区(可塘)通往二区(公平)要道的敌军据点——大嶂山下炮楼,他带领化装为警察的武装队伍,押解民夫,乘敌不备,夺取炮楼,缴获一批武器弹药,杀了几个反动分子。他的这次战绩刊登于县委机关报《红旗》,受到表扬。


      1930年秋,刘胜信在红军四十九团参谋室工作,随后又调东江彭杨军事纪念学校任政治教官,同政治教官周大林、军事教官彭垂等同志一道工作,为东江革命根据地培养政治、军事人才。1932年1月,他调任海陆紫巡视员。4月18日,参加东江特委扩大会议,被选为东江特委委员,负责共青团工作。9月,他将刚满月的婴儿托战友刘有淑送回家抚养,并在家信中说:“谁无父母兄弟,谁无家乡。为了广大贫苦工农兄弟们,革命未成功,我决不回海丰,祖国大地到处是家,何处青山不是葬身之地……。此儿取名存养,你们见他如见我!”表明他革命到底的决心。在大南山反“围剿”的艰难岁月里,他和战友们转战崇山峻岭,栖身密林石洞,忍受饥寒,为保卫苏维埃奋勇战斗。


      1933年冬,刘胜信调任中共潮澄澳县委代理书记。他到任后,潮州区委书记李植梅和汕头文委交通员薛光汉即叛变,引敌破坏汕头和潮州地下党机关,陈府洲、张炳琴等一批领导人被捕牺牲。这时,党组织面临严重的考验,他即部署应变措施,紧急通知各区严防叛徒,防奸肃敌,注意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的方法,使党组织避免和减少了损失。1934年1月,他在桑浦山棉洋村召开县委扩大会议,领导开展年关斗争,组织地方游击队配合红军,在潮汕平原开展游击战,袭击警队民团,打击土豪劣绅,收缴枪弹,筹措经费。这一行动,震动了潮汕国民党反动派。


      1934年2、3月,国民党独立二师张瑞贵部和潮澄揭警卫队、侦缉队围剿桑浦山区,叛徒李植梅又引敌军到处搜捕县委机关人员,刘胜信当机立断,率领县委机关人员转移澄外区岛门乡,继续坚持斗争。3月中旬,县委机关和红二中队转移到澄外区蛟头叶村,决定拔除潮、澄、饶边的敌军据点。在隆、澄两区游击队的配合下,歼灭了驻横陇的澄海县警卫队和驻前埔的铙平县警卫队共五十余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营救了被捕的五位同志。


      同年7月,县委机关转移到秋溪区杉坑村,在那里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决定潮澄澳县委改称潮澄饶县委,刘胜信任县委书记。他根据东江特委的指示,抓紧扩大红军、发展党团组织及建立新的苏区等工作。首先是集中红二中队和县特务大队在浮凤区打土豪,发动群众,发展区、乡农会和赤卫队,使秋溪、浮凤两区联成一片。同时,将红三连扩编为红三大队,挺进闽南游击,扩大游击区域。由于他团结县委全体同志,努力工作,先后建立了秋溪、浮凤、隆都、澄外、苏南、下蓬、庵埠、上莆等党区委和潮汕铁路党总支,使这时的潮澄饶边区既有山区根据地,又有平原游击区,成为革命发展的全盛时期。


      1935年1月,东江特委书记李崇三到潮澄饶,宣布调刘胜信回东江特委另行分配工作。不久,又派他到潮澄揭县委协助工作。这时,陈(老)诏到潮澄饶主持肃反工作,把刘胜信列入“AB团”名单。同年6、7月,敌军邓龙光部包围封锁桑浦山,对潮澄揭县委及各基层组织,进行“清乡”和搜山,县、区、乡党的领导人,有的被捕牺牲,有的出国,有的分散隐蔽,党的基层组织严重遭受破坏。当时,刘胜信在潮澄揭已不能立足,遂转移到潮澄饶县委领导下的隆澄区,同隆澄区委书记许大贵和区游击队长叶武居等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1936年初,闽粤边区特委在云(云霄)和(平和)诏(诏安)县委和独立营中也搞肃反扩大化,错杀了一批地方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当时,闽粤边区特委常委兼云和诏县委书记张敏,通知刘胜信和隆澄区委书记许大贵到边区开会。刘胜信到达福建省诏安县杨边与官陂间的蔗园时,即被陈(老)诏带来的保卫队以漏网“AB团”的罪名,不予审讯而处死。

      解放后,海丰县人民政府曾评刘胜信为烈士,后又以他是“AB团”而取消烈士待遇,其家属亦受株连。1984年春节,才恢复了他的革命烈士待遇。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5: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16 16:03 编辑

     英风伟烈何丹成


      何丹成,化名刘锡三,乳名何潭章,曾用名刘胜,1905年出生于捷胜一贫农家庭,父亲何念创,母亲刘紫云,有兄弟姐妹七人,丹成排行第三。他十四岁始读私塾,两年后因家贫辍学,只好到文亭学堂(今捷胜中心学校)当杂役度生。到十六岁时,他与李劳工、何醒农、林务农到海丰县蚕桑局捷胜实验场当劳工,白天种桑养蚕,夜里一起学习《赤心周刊》等,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真谛。


      1923年,鼓湃到捷胜宣传组织农会时,见到实验场几位青年勤奋有为,便鼓励他们立志为劳苦大众解放事业而奋斗,做一个有作为的革命者,丹成等接受了革命思想,肩负起宣传组织农会的重任,带领农民抗租抗债,在当地燃起革命斗争的烽火。


      1925年1月,海丰县农会选派何丹成、林道文等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三期训练班学习,丹成在农讲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月,因国民党革命军东征的需要,训练班提前结业,他被派回海丰县任青坑农会特派员。8月,他偕同王兆周往大德、湖仔等村宣传组织农会,归途经青坑屿岭村时,两人突被军阀陈炯明的爪牙陈保群抓到陆丰的碣石监禁。事件发生后,海丰农会即派农军扣押了陈保群在海城的家属为人质,逼使反动派将何、王两人释放。嗣后,丹成被调到可塘区委任执委。11月,又被推选为共青团海陆丰地委执委。


      1926年,海陆丰农民运动迅猛推向潮汕各县。1月,广东省农民协会于汕头设潮梅海陆丰办事处,书记为鼓湃。何丹成,颜夏威、何照全被派到澄海县筹建县农会,丹成被任命为澄海县农会特派员,后又兼任澄海县共青团支部第三组组长。为了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他深入区乡率领农友向地主豪绅反动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后,澄海县的地主豪绅勾结国民党反动派,蓄意制造事端,殴打绑架共产党人,枪杀农军教练员鼓丕,并逮捕中共澄海县部委书记林灿、常委吴杰生及农军模范队二十三人。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丹成同邹克英等带领农军以武装暴动回击国民党的进攻和屠杀。丹成、詹天锡等负责东路指挥,以二、三区农军为主力,四、七区农军打援,分水陆五路围攻樟东。1927年11月,中共澄海县委正式成立,丹成被选为县委执委。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他同澄海县委的同志带领群众,反击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


      1928年,国民党反动派更加疯狂地集结重兵到处“围剿”我红色区域。6月,驻大埔的敌人徐景唐部一个团和梁若谷一个营、铙平的张瑞贵二个营,同时纠集当地反动民团向大埔的埔东、饶平的上饶一带进逼。8月10日,驻饶敌人突袭中共饶平县委机关驻地温子良村,县委书记林逸响、委员詹锦云和区乡干部共十八人遭敌逮捕杀害。饶平、大埔一批革命骨干纷纷潜往诏安隐蔽。这时,饶平、大埔边境的革命斗争暂时处于低潮。


      1929年春,何丹成受中共东江特委委派前往饶和埔诏边境领导恢复组织活动。不久,他到饶平的上善对坑村重新组建中共饶平县委、并任县委书记。他全力抓紧恢复饶平革命武装,建立县游击队,还经常奔走于诏安的秀篆、官陂等地,秘密地开展革命活动,迅速打开了边区武装斗争的局面。特别是8、9月间,驻饶城的蒋光鼐部一个连起义。饶和埔军联委即从饶平、大埔等地抽调一批武装骨干改编为红军四十八团。红四十八团建立后,英勇善战,转战在闽粤边境,横扫各地反动据点,使饶和埔诏边区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红色区域的巩固发展,1929年下半年,何丹成在饶平上善地区建立苏维埃政府,并根据《东江土地法令》进行土地改革,搞试点分田。到1930年6月,仅饶平的上饶区就有十一个乡进行分田。8月,何丹成又奉调到普宁任县委书记。


      饶和埔苏区轰轰烈烈地分田分地运动,沉重地打击当地的反动势力和封建统治。这时,敌人又集结了饶平、大埔、平和三县的兵力,不断地对我饶和埔苏区进行“围剿”。1931年2月,原饶和埔县委书记丘宗海在战斗中牺牲,东江特委又派丹成重回闽粤边境,担任饶和埔诏县委书记。当他刚到诏安县的南陂厚安村和县委一班人开展活动时,被诏安保安队派兵围捕,丹成在突围时,不幸腿部中弹受伤,县委委员张华云也在反围捕中负伤,其余的县委成员只得分散到马坑、赤竹坪一带隐蔽。此时,饶和埔原有革命武装又被敌人打散;诏安一带革命基础较为薄弱,革命武装尚未建立;革命队伍中的一些不坚定的人,在白色恐怖下有的离队外逃,个别人则叛变投敌。而对这种艰险处境,饶和埔诏县委机关只得暂时隐蔽在秀篆石下村的后头山上的石示头坷的密林中。丹成等住在潮湿的草寮内,过着餐风饮露的艰苦生活。3月,丹成在石下村的犁壁石山上主持召开了饶和埔诏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在诏安的红色据点扩大武装队伍,健全和发展农会组织。他们白天隐蔽,夜间下山到各村开展活动,终于在石下、炉坑、赤竹坪、马坑一带乡村建立起农会和发展一批赤卫队员,奠下了新的革命基点。但在敌人的不断“围剿”和重重封锁下,县委与上级党委失去联系,饶和埔诏的革命斗争仍处于孤立困难境地。何丹成不顾枪伤尚未痊愈,便同袁福林等一起,历尽艰险,绕过敌人的重重封锁和搜查,跋涉到漳州找党的领导人,得到领导上的指导和鼓励。他在归途中,动员教育一批流散隐蔽在漳浦、云霄一带做工的区乡干部和赤卫队员返回苏区,继续坚持革命。不久,这批流散的骨干便陆续回到秀篆石下。1931年7月20日,工农红军饶和埔诏第三连在石下的汶子头祠重建。嗣后,第三连扩大到一百多人枪,饶和埔诏的革命烽火又燃烧起来了。


      为了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何丹成指挥武装队伍从三线出击敌人,向官陂、下葛、上饶等外线活动。何丹成亲率一支小分队从赤竹坪经枫树坝、陈坑、芳田洋进入下葛乡开展活动。到1932年春,饶和埔诏所属的隔背、马坑、石坑里,彭山、神仙洞、石下等乡均建立和健全起乡农会和赤卫队,并在根据地开展废债分田工作,纵横六十里地带,均为赤色根据地。原饶和埔诏县委所辖的三、四、五、九、十一等区部分苏区,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眼见饶和埔诏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国民党又增派重兵“围剿”。1932年9月,广东四十九师二九二团黄南鸿部以一个团的兵力,进驻诏安,纠集当地反动民团二三千人,向刚恢复和建立起来的红色村进行“清剿”,何丹成、余丁仁、张崇等县委领导成员虽然率领第三连和赤卫队奋力反击,但因敌众我寡,无力取胜。在敌人连续三次围攻下,队伍伤亡严重,第三连仅存二十多人枪,红色村庄遭到敌人烧、杀、抢“三光”政策的严重摧残,何丹成和县委机关被迫退上高山密林,迂回转战。


      艰苦的岁月、残酷的斗争,使丹成肺病复发,经常咯血,身体被拖得不成样子。在艰苦环境中长期同根据地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县委书记,已和根据地人民结下深厚的阶级感情。当看到丹成带着病躯躺在床上继续为革命操劳时,石下村一些哺乳期的妇女便献出乳汁,送给丹成饮用,希望他能早日恢复健康。因敌人不断地“进剿”,斗争环境日益恶劣,余丁仁和谢卓元等把丹成送到大埔县高陂镇一个医生家里隐蔽治疗。丹成在高陂治疗期间,仍惦记着饶诏边境的革命斗争情况,因此,便转回到饶诏边境的浮山区东洋村堡垒户余剪先家疗养。他在这里一边治病,一边继续指导当地群众开展秘密的斗争。不久,他的活动被国民党密探获悉。

        1933年9月17日(农历7月28日),国民党驻浮山的敌军派出一个连,在黎明前把东洋村团团围住。丹成闻警,趁天色朦暗,立即潜出住房,迅速地朝村后竹丛方向奔跑,不幸被敌人流弹击中腹部,顿时血流如注,但仍忍痛匍匐爬行,最后,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在荆丛中。天亮后敌人发现奄奄一息的何丹成,便把他抬回浮山。途中,何丹成由于伤势严重,流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二十八岁。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6: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16 16:07 编辑

     被称为“著匪”的蔡俊


      蔡俊,乳名朔,号毓源,1910年生于捷胜一小商之家。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捷胜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李劳工、林务农等一批先进青年组织了“励学会”,在励学思想的影响下,青少年们追求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十分活跃。少年时期的蔡俊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了捷胜文亭小学就读。当时,在文亭小学执教的林春芳、吴棣伍等老师,都主张民主办学,提倡新学说,经常以革命思想灌输学生,使学校的自由民主思想非常浓厚。因此,蔡俊一进学校,便受到爱国民主思想的良好教育;同时,由于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故于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此时,他父亲经营的小生意,由于苛捐杂税盘剥繁重,而濒临破产,家庭生活每况日下,已无法支持他继续升学,于是,他毅然与胞兄毓坊参加农会。


      1923年,海陆丰农民运动在彭湃的发动和领导下,其势如暴风骤雨般迅猛发展。同年7月至8月间,强台风和海潮袭击海陆丰,农作物失收。为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海丰县农会召开代表会议,作出“至多三成交租”的决议。但县长王作新为维护地主豪绅利益,便诬蔑农会造反,出具布告解散农会,并用武力封闭县农会会址,逮捕副会长杨其珊等25人,史称“七•五”农潮。事件发生后,农会转入地下活动,各地组织“十人团”,在农村领导“同盟非耕”等斗争。蔡俊及胞兄毓坊在捷胜农会“十人团”的领导下,积极投入斗争。


      1925年春,第一次东征胜利后,为培养农运干部,彭湃在海丰龙山准提阁举办“农运讲习所”,蔡俊经李劳工和捷胜农会的推荐,考取了这所既学政治又学军事的新型学校,与杨望等四十多位学员一起接受严格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农运讲习所”还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蔡俊和学员们一起,跟随彭湃到赤山等地农村,参加劳动,访贫问苦。5月4日,彭湃、吴振民率领的海丰农讲所、农军训练所学员组成的宣传队,前往陆丰开展宣传工作,有力地支援了陆丰人民赶走右派县长徐健行的斗争。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从根本上奠定了蔡俊参加革命的思想基础。在此期间,蔡俊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7月结业于海丰农讲所,被分配到梅陇区农会做宣传发动工作,他利用农村演“神生”戏或集市等机会,向农民宣传组织农会的道理,使梅陇的农会发展很快。9月,陈炯明部乘东征军回师广州之际,重犯海陆丰。海丰农军受命撤往广州,蔡俊随农军到达广州。10月,配合东征军第二次光复海陆丰。蔡俊被分配到共青团海陆丰地委工作。12月,中共海陆丰地委为加强陆丰县的基层骨干,蔡俊又被分配到共青团陆丰县特别支部工作。其时,陆丰团组织正极需迅速恢复和发展,蔡俊到达陆丰后,便积极协助团特支书记张威开展工作。陆丰团特支分设三个工作组,蔡俊被选为第三组组长,具体负责甲子区的农会和共青团工作。由于他工作积极,深入农民、渔民做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使甲子区农会很快恢复和发展。次年2月,蔡俊被调回陆丰县农会工作,协助张威举办“讲习班”,培训农会干部;同时,还带领宣传队经常下乡,其足迹遍布金厢、湖东、碣石等地;他又经常到农村开会、演剧、写标语,还深入农家做思想发动工作,使上述地区的农会得到快速地恢复和发展。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共海陆丰地委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领导海陆丰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在此期间,蔡俊始终坚守工作岗位,积极协助陆丰党组织进行武装起义斗争的各项工作。9月间,蔡俊被任命为共青团陆丰县特别支部书记。11月,则被任命为团县委组织部长,后任团县委书记。


      1928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分兵四路进犯海陆丰,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撤出县城,转战西北山区。白色恐怖笼罩海陆丰,蔡俊家族为革命牺牲12人,房屋被烧。但蔡俊却不因此而悲伤消极,相反地更增强他对反动派的仇恨,更坚定了他继续战斗的革命意志。5月,海陆惠紫暴委主席杨望到陆丰召开区委联席会议,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成立中共陆丰县临时县委,林铁史为书记,蔡俊为县委委员。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蔡俊与陆丰县委同志一道同陆丰人民共生死,组织工农武装配合红军进行艰苦的反围剿斗争,誓死保卫苏维埃政权。


      1930年冬,海陆惠紫特委合并为东江特委,蔡俊被任命为团东江特委书记,与中共东江特委同志一道转战于东江革命根据地。1931年1月,设在香港的中共南方局和省委机关,因内部交通员被捕叛变而遭受破坏。为了重建党团组织。中共两广省委调蔡俊到香港工作,任共青团香港市委书记。香港当局和国民党特务相勾结,叛徒暗探四出活动,白色恐怖笼罩着香港。蔡俊为完成党交付的任务,选派地下党员王碧(即王淑芳)到女工集中的香港冯强鞋厂做工,在工人中以结拜姐妹为名,做团结工作,通过争取合法权益教育工人,开展斗争。同时,为便于党团组织的秘密接头联系,蔡俊还在香港鹅颈区设立省委联络站,调回王碧到该站负责。香港敌我斗争尖锐,环境恶劣,蔡俊很注意斗争策略,常扮几种不同的身份,有时扮工人,有时扮商人,有时扮华侨,这样来瞒过敌人的耳目。蔡俊由于注意斗争策略和注意发挥地下党团的骨干作用,因此,他在港任团市委书记期间,较好地完成省委交付的任务,使团组织很快地得到恢复和发展。


      1931年秋,蔡俊被省委调回共青团东江特委工作。出发前,蔡俊扮成华侨商人,爱人王碧扮成新娘子,夫妇从香港乘船至汕头,然后徒步大南山。这时期的大南山,正是中共东江特委在省委催促下,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大张旗鼓地开展所谓反“AB团”斗争的紧张时刻。很多久经锻炼的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均被诬告为“AB团”分子而遭错杀,“肃反”运动搞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风声鹤唳。蔡俊到了大南山后,目睹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大为震惊。他认为所谓反“AB团”斗争,实际上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在组织路线上的反映。他反对对待革命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实行“迫、供、讯”的做法,他在自己的意见不被接纳,混乱之中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并且无法开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偕同夫人王碧一起离开大南山,回到香港向省委复命。后来省委根据团东江特委的片面报告,把蔡俊划为“AB团”分子,并诬为“叛徒”,行文通告。时蔡俊夫妇住在深水埗邱尔珍家里,对于省委对他不公正的处分并不予计较,仍然坚持做好党的地下联系工作。


      1932年秋,蔡俊被党内叛徒廖卓凡告密,在香港土瓜湾被捕,受押在“大港义馆贤狱”。其时,王碧已怀孕,获悉丈夫被捕入狱,乃前往探狱。狱里黑暗森严,蔡俊已受尽酷刑折磨,形容消瘦,但其意志仍很坚强,神态自若。他对着将要诀别的妻子说:“你要坚强,要保护住肚里的小生命,留下革命种子,革命总有一天会成功的”。王碧心痛,流泪不止。蔡俊被英当局押上船,引渡上海。不久,报上登了一则消息:“著匪蔡俊由吴淞炮台转广州”。1932年11月2日(农历十月初五),蔡俊在羊城英勇就义,时年二十二岁。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6: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7年7月6日以前)革命烈士芳名表


姓 名        生卒年        籍 贯        单位职务        党团员
林世语        1909—1930        捷胜东村        七区少先队长         
黄良高        1906—1927        捷胜南村        七区农会长        党员
林世志        1899—1928        捷胜东村        七区农会会员        党员
刘志云(刘高云)        1904—1928        捷胜五一大队北门村        七区农会审判长        党员
何念采        1896—1928        捷胜南外村        七区赤卫队战士        党员
何康民(何权)        1912—1933        捷胜南外村        红军四十九团青年团委员        团员
林妈祐        1889—1928        捷胜前进村        前进乡农会长        党员
刘纪泽        1896—1928        捷胜大流村        七区赤卫队炊事员         
蔡锦辉        1908—1928        捷胜居民大队胜内村        七区赤卫队员         
周汉明        1907—1927        捷胜五爱村        七区农民自卫军战士         
刘道安        1907—1927        捷胜南外村        七区赤卫队员         
刘道活        1903—1927        捷胜南外村        七区赤卫队员         
肖开魁(肖乃发)        1895—1929        捷胜五爱村        七区农会长        党员
柯木福        1893—1928        捷胜公社五爱村        七区农会长        党员
陈佛良        1910—1929        捷胜大流村        七区赤卫队员         
梁值如        1910—1928        捷胜大流村        七区赤卫队宣传员        团员
何位苞        1907—1928        捷胜南村        七区区委书记        党员
梁国英        1900—1928        捷胜南村        赤卫队东南路总指挥        党员
黄 财        1900—1928        捷胜南村        七区赤卫队长         
吴 勤        1909—1928        捷胜东村        七区工会秘书         
何火照        1898—1928        捷胜南村        七区赤卫队员         
林醒群        1893—1933        捷胜东村        海丰县总工会会长         
陈妈营        1901—1928        捷胜沙坑村        七区赤卫队副队长         
吴 火        1887—1928        捷胜沙坑村        沙坑村农会长        党员
杨 九        1900—1928        捷胜前进村        七区赤卫队通讯员         
杨 青        1875—1928        捷胜五爱村        七区农会副会长         
林树武        1902—1928        捷胜东村        七区赤卫队员         
林树定(林启英)        1905—1928        捷胜东村        七区区委书记        党员
林世济        1898—1928        捷胜东村        七区赤卫队宣传员        党员
黄良成        1906—1927        捷胜西村        七区赤卫队员        党员
林 荫        1895—1927        捷胜东村        七区赤卫队通讯员        党员
刘友达        1907—1929        捷胜东村        七区苏维埃秘书        党员
林 骈        1901—1929        捷胜埔尾村        七区赤卫队小队长        党员
林跃愈        1888—1932        捷胜东村        地下工作者        党员
梁良岳        1906—1930        捷胜南村        惠来县委委员        党员
蔡寿明        1911—1928        捷胜五一大队北村        七区赤卫队税务员         
黄顺华        1905—1928        捷胜南村        七区赤卫队宣传员         
何丹成        1905—1933        捷胜西村        澄海县委委员        党员
周 墙(周子松)        1897—1933        捷胜西村        七区赤卫队情报员        党员
何 扶        1910—1936        捷胜西村        地下工作者         
何醒农(何秀汤)        1900—1930        捷胜西村        丰顺县农军大队长        党员
周 蚊        1903—1928        捷胜西村        海丰县工会秘书         
何秀利        1905—1928        捷胜西村        七区赤卫队员         
刘明德        1906—1927        捷胜联星村        海丰县农会特派员        党员
黄爱梅(女)        1911—1928        捷胜联星村        七区赤卫队宣传员        团员
黄锡禄        1898—1928        捷胜联星村        七区赤卫队员         
陈 胜        1898—1928        捷胜石岗村        七区石岗村农会长         
蔡 估        1897—1931        捷胜石岗村        七区赤卫队员         
李 生        1896—1928        捷胜东坑村        七区赤卫队副队长        党员
莫妈泉        1905—1927        捷胜东坑村        七区赤卫队员         
胡 达        1902—1928        捷胜东坑村        七区赤卫队员        党员
胡 加        1904—1930        捷胜东坑村        红军四十九团战士         
邝妈语        1894—1930        捷胜东坑村        红军四十九团战士         
莫捷光        1895—1927        捷胜东坑村        七区农会执委        党员
何念光(何火照)        1892—1927        捷胜东坑村        七区赤卫队员         
黄让全        1904—1934        捷胜联安村        红军四十九团战士         
麦 命        1904—1928        捷胜东坑村        七区赤卫队员         
何 权        1898—1928        捷胜埔尾村        埔尾村农会长         
林主政        1897—1931        捷胜埔尾村        七区苏维埃财政        党员
梁 德        1906—1929        捷胜东坑村        七区赤卫队副队长        党员
朱 厂        1901—1931        捷胜东坑村        红军四十九团战士         
蔡湘(蔡沃)        1905—1925        捷胜北村        陆丰县宣传股长         
李 投        1890—1928        捷胜埔尾村        七区赤卫队员         
陈顺盼        1896—1928        捷胜埔尾村        七区农会执委         
梁汉卿(女)        1905—1928        捷胜南村        七区妇女干部        团员
蔡位忠        1901—1933        捷胜北村        红军四十九团情报员        党员
蔡毓旬        1908—1928        捷胜北村        七区赤卫队员        党员
蔡毓瑶        1907—1928        捷胜北村        七区赤卫队宣传员        团员
蔡毓坊        1906—1925        捷胜北村        七区农民自卫军大队长         
刘宗仁        1908—1928        捷胜北村        七区团委委员        党员
刘宗帅        1909—1928        捷胜北村        海丰县总工会干部         
蔡少参        1901—1928        捷胜北村        七区苏维埃政府委员         
吴最(女)        1907—1929        捷胜北村        七区妇女会长         
陈世奎        1894—1928        捷胜北村        七区农民自卫军班长         
刘宗法        1899—1929        捷胜北村        七区赤卫队宣传员         
蔡 声        1901—1930        捷胜北村        红军四十九团战士         
柯瑶英(女)        1907—1932        捷胜茔头村        红军四十九团战士         
周娘丙        1896—1928        捷胜立新大队屈笼村        七区赤卫队小队长        党员
翁 勤        1900—1928        捷胜南村        七区赤卫队员         
黄 乐        1905—1928        捷胜南村        七区赤卫队员         
张湘奕        1894—1928        捷胜南村        七区赤卫队员         
翁 锞        1904—1928        捷胜南村        七区赤卫队员         
翁贞锦        1907—1928        捷胜南村        七区赤卫队员         
翁 沛        1885—1928        捷胜南村        南村农会长         
蔡赤农        1906—1928        捷胜南村        七区赤卫队员         
黄 复        1874—1929        捷胜南村        七区赤卫队员         
钟 送        1901—1928        捷胜前进大队        七区农会长        党员
李劳工        1901—1925        捷胜第五街        黄埔军校海陆丰后方办事处主任        党员
梁秉刚        1900—1932        捷胜埔尾村        广西省委书记        党员
蔡 俊        1909—1933        捷胜五一大队北村        东江特委书记        党员
刘胜信        1904—1936        捷胜城内        潮澄饶县委书记        党员
蔡毓坤        生卒年不祥        捷胜城内        农军小队长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6: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3日——1949年9月30日)革命烈士芳名表



姓 名        生卒年        籍 贯        单位职务        党团员
韩 捷        1909—1946        捷胜大流乡        东江纵队六支队大队长        党员
韩 顺        1906—1946        捷胜大流乡        东江纵队六支队炊事员         
许 田        1921—1949        捷胜东坑村        东江纵队六支队战士         
黄显群        1920—1948        捷胜五一大队北村        四野第三师师长        党员
许昌炽        1919—1946        捷胜五一大队北村        东江纵队六支队政治指导员        党员
何 冷        1928—1949        捷胜南村        粤赣湘边纵队财务股长         
林 汉        1928—1949        捷胜居民大队        粤赣湘边纵队海英队班长         
何方(何交)        1927—1949        捷胜西村        粤赣湘边纵队海英队战士         
许 用        1923—1946        捷胜东坑村        东江纵队六支队战士         
刘甲乙        1925—1949        捷胜埔尾村        粤赣湘边纵队一支五团海英队战士         
林 并        1926—1949        捷胜埔尾村        粤赣湘边纵队一支五团海英队战士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6: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年10月1日后)革命烈士芳名表


姓 名        生卒年        籍 贯        单位职务        党团员
翁位忠(翁志忠)        1919—1950        捷胜南村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         
魏云(魏云注)        1928—1950        捷胜居民大队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6: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名胜古迹

      捷胜山水灵秀,胜迹颇多,诚如清末拔贡陈蔼如《罾城咏》“一城如斗傍山丘,岭表钟灵皮地收。龟海碧波盈万顷,羊峰翠黛壮千秋。夕阳西照禅宫古,风景南来隐洞幽。最喜娄湖漂胜溉,昂然石狗镇中流”一诗中所写那样,是一处名不虚传且具有多层次文化意象的滨海城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捷胜名胜古迹有大八景和小八景之分。所谓大八景是:“云山曙色”、“石室洞天”、“龟龄浪海”、“娄湖夕照”、“鹤岭眺远”、“石鸡啼岭”、“古山聊夜”、“双石镇流”;而小八景则是“海岸第一山”之八景。

      虽说捷胜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不像那些帝都大郡规模壮大,然在蕞尔微区的一镇之地,能有一些风光旖旎、且深具人文历史韵味的名胜古迹,亦属侥天之幸!
现本章摘其要者,概述如下: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6: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21 16:18 编辑

  “海岸第一山”八景

      在捷胜所城西二里许,有一座重峦叠障的白云山,俗称“西山”,怪石嵯峨,壁峭岭险,居捷胜大八景之首,有“云山曙色”之雅称。游人进山,须过“通得挢”,经“开觉路”,绕“同归佛海”石壁,便可到达山门亭。山门匾额上书“海岸第一山”五个大字,故白云山又叫“海岸第一山”。匾额两旁刻有清末庠生张江槎以“得道”二字贯顶的一副对联:“得门而入清门第,道岸先登彼岸山。”此联语与桥名、路名、岩壁石刻名均给人一种佛家静穆之感。山门亭内侧左右两壁原刻有清代岁贡虞赓起(同治版《海丰县志•选举》,按,民间传说他是举人)赞誉“海岸第一山”的八景诗,后因建造山门前牌坊,乃将山门亭拆除,并于新建之牌坊内侧两旁设碑廊,将八景诗移刻于内。该山八景是:“虹桥捷步”、“曲径通幽”、“莲池印月”、“壁涧流泉”、“胜地灵岩”、“古壁苍松”、“石船泛陆”、“仙井盘空”。后经比丘根慧法师加以修缮,八景惟妙惟肖,益见禅林异彩。

      进入牌坊门,首先看到的是“长虹饮涧中间跃,游客披烟此处登”的“虹桥捷步”。这是一座造型精巧的石拱桥,有如长虹飞壑,为深幽的峰谷增添几分生机和情趣。人在其上,若捷步度桥,便有乘虹飞升之感。倚桥前望,对面巨大石壁镌刻着清末秀才林大蔚的“点头”二字。因此石上端向前凸出,极似在向游人点头示意,故称“顽石点头”,它源于“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说法,顽石点头”一典。

      其石刻右侧还有林襄侯“经从古佛撰,妙法石能转。这里探禅机,恍然头一点”石刻诗及比丘根慧“挂锡西山乐有余,到头名利总空虚。山僧自愧根底浅,六贼纠缠费扫除”石刻诗。

      过了虹桥,前面的蜿蜒小径,便是“几层萝径绕深烟”的“曲径通幽”了。小径两旁丛篁蔽日,百鸟和鸣;林卉勃遒葱郁,绿意扑眼,清香袭人。行至曲径尽头,可见一湾莲池,中立观音泥像,四岸筑以石栏,旁有古榕,虬枝碧叶,环池柳丝轻拂,甚添情韵;若池中红莲,擎花之时,尤煞娟秀,实给人一种“清虚妙悟知何处,一片冰心在莲池”的妙悟。这就是“波光涵菡、蟾影分明”的“莲池印月”。

      再往前行,就是那“琴筑传响、蛇龙映痕”的“壁涧流泉”。八角型井下有一小堀,一股清泉从石隙涌出,泠然作响,如琴如瑟,若吟若诉,扣人心弦。此泉长年不涸,清洌甘甜,以手掬之,如饮醇液。山下方圆数十里的居民常来这里汲水烹茗,后寺僧恐人多污染水质,乃在八角井口锁上铁栅,让水溢满后自然流出。

      离涧几步远,便是白云山上被称作“灵岩胜地”的主体建筑“得道庵”。该庵名闻遐迩,曾入海丰旧县志。现寺内仍有和尚修道,常以茶待客。相传饮了白云山泉所泡的茶,让人尘劳扫除,心志清醒,并可延年益寿。

     庵之后,有“倚壁不知龄”的“古壁苍松”一景,石壁呈古褐色,劲松溅青翠,相映成趣。附近还有一艘石船,浮于山中,上为亭式屋顶,下系舢舨,这是惟妙惟肖的“石船泛陆”。跨舨扶梯而上,宛若置身慈航,清风习习,顿生豪迈昂扬之感。船舱中祀有观音,渔民出海,都要来这里烧香叩拜,祈求平安。

      再翻过一块块怪石异岩,过天梯天桥,步履乏捷者皆可扶摇直上,到达山巅。出人意料的是,山巅平如磨盘,中有一井,宽1米多,深85厘米,井中水满,四时不竭,真乃天然奇迹,是名副其实的“仙井盘空”。据传,是昔日仙人在此奕棋时,就地凿石为井,汲水烹茗之遗址;又传,南海有一仙人云游至此处上空,鸟瞰白云山,认为是藏龙卧虎之山,于是降落云头,探个究竟。徘徊时,仙人忽然尿急,竟尿出一个“仙井盘空”来;又传说,仙井之水,清洌甘甜,可口润喉,饮之可去百病,消灾解难,玉成好事。这仅仅是传说,不足采信,然却给“海岸第一山”平添了诸多神奇色彩。伫立井边,俯瞰四周,群山环抱,迭连不绝;怪石嵯峨,错落有致;深谷浅滩,松竹竞秀;殿宇巍峨,钟声缭绕;碧波晴云,渔舟岛屿;市井楼台,村庄阡陌,远近高低,尽收眼底。真可谓洞天福地,引人遐想。

      历代文人名士都为此山写下了不少诗词,其中如:“十八盘通第一山,虬龙雾虎两苍茫。西来宝刹凌空起,石也点头水也蓝。”又如调寄《望海潮》词云:“云山风物,捷城佳胜,回峦翠拥禅关。巍殿缦廊,嫣红姹紫,时来莺燕翩跹。香远绕清泉。倚虹桥写照,玉柳轻烟。秋泛流风,石船远眺海云天。层林叠荫山前,有通幽曲径,游士留连。清露映晴,莲池弄影,依依千里婵娟。碑刻赏遗篇。登盘空仙井,吟意绵绵。今日重修胜景,诗酒咸丰年。”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6: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21 16:22 编辑

附:清•虞赓起《得道庵八景诗》

虹桥捷步

欲到桃源隔一层,空山流水碧澄澄。
长虹饮涧中间跨,游客披烟此处登。
觉岸可堪无接引,西天原自有阶升。
更爱梅花春雪里,骑驴独过晚归僧。

曲径通幽

名山自辟洞中天,洞口云封不计年。
一线苔痕明曲蹬,几层萝径绕深烟。
林开绝壁僧堂出,路过寒溪呗响传。
到此已无尘念在,支公何必更谈禅。

壁涧流泉

寻幽相约入桃源,径绕寒流锁寺门。
琴筑细传空谷响,龙蛇倒影一溪痕。
层层碧漱仙人齿,点点珠霏玉女盆。
试取松萝烹活水,梅花犹胜和霜吞。

莲池印月

林端风静露华凝,十丈莲池夜气清。
看去波光涵菡萏,印来蟾影最分明。
诸天色相冯空拟,一点心源彻底呈。
水月象中能妙悟,不妨禅里说书生。

胜地灵岩

窈窕深岩灵迹真,海边胜地动游人。
朝光乍射玲珑窟,花影频添锦绣茵。
古洞云霞封石乳,阴崖风雨落龙鳞。
当年卓锡谁天社,从此祗林可问津。

古壁苍松
古寺阴森万木青,老松倚壁不知龄。
龙蛇影向闲阶动,鸾鹤音常静夜听。
斗雨有时飞屋瓦,擎云直欲入苍冥。
如今已乘达摩去,风卷寒烟月满庭。

石船泛陆

崭岩怪石簇峰峦,中有艨艟向碧澜。
地近双林疑筏化,师来一渡比杯宽。
云霞万丈春航阔,松柏千章画楫攒。
应是风波怜苦海,教人系缆得身安。

仙井盘空

更寻仙井涉高岗,磐石中空荡玉浆。
宝瓮疑从衡岳运,金茎似到汉苔尝。
中泠泉逊清虚气,六一丹涵齿颊香。
何代群真练铅汞,犹余修绠在栏旁。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6: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21 16:29 编辑

“海角窑居”——黎明洞


      黎明洞,俗称“水龟洞”,一称“捷胜石室”,当地人又叫做“石厝洞”,是名闻遐迩的嫏嬛福地,属捷胜大八景之一“石室洞天”,位于捷胜所城西二公里许石厝村旁的小山岗上。这个小山岗历来水土流失严重,现成巨石垒叠的小石山。山之北侧四公里处有山势迂回、怪石嶙峋的九伯岭,山石奇异壮观,雄秀心目;南侧二公里外是碧波浩淼的南太平洋,渔帆斜挂,海鸥低翔,令人心旷神怡。

      据清同治版《海丰县志•古迹》载:黎明洞“有石如盖,内可容二十人,外有岩扉,不假人事,为前明廖天佐隐所。”现犹存有廖天佐摩岩石刻诗、石棋盘、石床及历代文人题刻的诗文遗迹。该洞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承载了殷周之际伯夷、叔齐的首阳遗风;历经了古今历史的风云变幻;见证了广东沿海居民所受苦难的黑暗时代。

      黎明洞主要由几块巨石相互叠砌,上方又有一块奇异巨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覆盖而成的天然石洞。由于石厝村张受恩的先祖父,与廖天佐、刘锷交好,故从张受恩开始,若干代以来,黎明洞便受到村民的保护。

    洞内地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西北边长约20米、西南边长约30米,全洞面积约为300多平方米,洞内顶部距离地平面高约4米,洞室形体呈高低斜缓状。岩石顺其天然缺口,分为前后二个洞门。前门(北门,有些偏东)额原有“黎明洞”(一说“离明洞”,取《易经》“离为南,南属火”之析义,意取“火明旺盛”。从其字面和廖天佐隐居的具体原因看,又寓有“离开明朝”之意)三字,二十年前犹可见其迹,因长年日晒雨淋,年久风化,现已剥落无存。前门立有石门柱,刻有一副对联曰:“德仰泰山千古在,名留石洞万年芳”,横批为“阃外光华”,这是清代咸丰年间捷胜文人刘向魁(刘锷的远房裔孙)与其子儒学训导刘学调游此洞时,为歌颂廖天佐、刘锷的民族气节而镌刻的,石门柱亦为其当时所立。该洞门左侧约3米高的岩壁上又刻有1米见方的“天然佳趣”四个大字,行草横书阴刻,字径40×30厘米,字幅185×50厘米。其右附有小序,云:“光绪戊申重九,后佥偕碣石陈竹櫵、□□(字已脱落)、陈晋三游于此,见其峰奇、其石怪、其洞幽而阔,殆所谓嫏嬛福地非耶。

      继而登绝顶,远眺大海,波涛接天,岛屿潆洄,帆樯出没,真海岸一大观也。爰撰四言,并缀数语,勒此石上,以志鸿雪云尔。海邑吴伯熙书。”另外,西北侧还刻有一方六米见方的“奇岩胜境”巨大印章,为我国著名篆刻家寿山所刻。

      再看洞之正东,有一后门,距地面约8米高的巨大岩壁上刻有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怀远将军刘松(刘松,字寿山,海丰县人,武职秩从三品,是明代镇海抗倭名将)诗联(未入旧县志,2002年6月首次发现,现已描红修复),对联横批为“山海奇观”,用楷书,字径约为50厘米,两侧分刻“石洞烟霞古,乾坤岁月长”的联文,每联字幅为140×30厘米,字径约为30×25—32×31厘米;联文中间则附刻《游石山》的七言律诗,诗云:“石室云深古洞赊,乾坤今喜到天涯。涛声彻夜谐歌咏,山色腾空结露霞。人在壶中春浩荡,剑于阃外日光华。停骖缓步高岗上,入望沧溟起浪花”,落款为“大明万历元年岁在癸酉夏之吉海丰寿山刘松题”。书体用楷、行、草“破体”写成,字大小不一,字径约为15×10—25×23厘米,字幅为200×130厘米。诗意激昂奔放,行文流畅自如,洋溢着一股赞美陶醉之情,极富于将军本色。

      从后门走出洞外,循小径转向南侧,可见一块扁平巨石中央,刻有一方棋盘,棋盘四角米余处,各钻一圆孔,以备竖柱张悬帐篷之用,是廖天佐宴会宾朋、奕吟饮酌之处。棋盘西北侧4米高的石壁上,还刻有廖天佐有意留与后人揣度的缺字五律。诗刻占岩壁面积250×220厘米,字大小不一,字径为18×17—27×25厘米。诗并序曰:“峕,天启乙丑冬,蒙梁壮廷、朱斗臞、黄拙含见招,偕同蔡渭熊、朱璜渚、黄振鸣、钟心发酌此留题:水尽山穷处,天空雪□时。桴因观海泛,酒□傲游賫。留石非供□,临题若寄思。圣明余暇日,有截和《毛诗》。”落款为:“一窑天居士廖天佐吟”。诗的第二、四、五句各缺一字,细观之未有被风化的痕迹,疑为廖天佐有意留之,为后人度补。

      据载,曾有人对此依次补上“霁、以、赏”三字,有的则补以“霁、以、乐”三字,然所补之字是否恰当?还应让人评说。不过,这首诗从写景入手,虚实结合,继以抒情、议论,用含畜婉转的笔触,指责了明末朝政腐败、国力疲惫以及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而从侧面点明了明王朝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表达了他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情愿过上洁身自好、与朋友作山海之游的隐居生活的品操。而从此诗末句看,所谓“圣明”,言下之意,时下朝政不“圣明”。只有等到“圣明”之日,才有佳妙的绝句来唱和于《诗经》了。

      以上所述乃是黎明洞的面貌及其有关的诗文石刻。然而,黎明洞的原始面貌与现在还是稍有不同。在大跃进时期(一说公社化时期),石厝、石岗和双湖等村联合成立乡政府,在石厝山共同开办了万头猪场。同时,在东南山脚处亦开挖了许多洞穴,并把黎明洞的后洞室原为中凹两边高的地平面,用土填高了一米左右,而且岩壁底部空隙处,亦为人们用泥土和碎石堵实,砌成墙壁形状。只有前洞室的地平面,犹保存原状。

      仔细观察四周洞壁,并没有发现与廖天佐、刘锷的事迹有关的石刻文字。洞里东南隅原存有一个灰泥龛,龛上安放着廖天佐和刘锷的神牌,属樟木制作,内书两行金字:“故明总兵官讳锷刘太公;邑庠生处士廖天佐公之神位。”龛下有一块碑,亦刻有两行文字:“乾隆三十年岁次甲辰冬,世侄孙张受恩立祀”;“光绪三十三年丁未,远房裔孙学调重修立祀”。四清运动期间,政府破除封建迷信,全镇神庙以及各家祠堂的神牌,全部被没收,并寄存于得道庵和黎明洞。因此,廖天佐和刘锷的神牌,便与之混杂一处。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黎明洞又受到破坏。现在,龛碑均已无存。

      史迹风光融此处,黎明洞里别有天。“无边风月一窑居”的黎明洞,真是“石室韬光能养晦,洞天幽邃似初黎”,它以洞奇、石美、士贞、文犀为捷胜地方风情和史志描上了一笔绚灿丽色。面对古迹胜景,后人感慨不已,并多有诗词吟颂。如笔者《黎明洞题石二绝》其一:“石室寻幽白日斜,春风浩荡意难奢。摩岩月缺诗犹在,万古忠魂逐浪花。”又如捷城前辈蔡镇蕃《石室洞天》诗:“城南踏遍路迢迢,觅得隐居号一窑。怪石巍峨藏古洞,浓烟笼罩远皇朝。诗铭石壁凌霄汉,风触棋台响类潮。一自寻幽人去后,残碑遗迹到今朝。”词有刘焕民《满庭芳》:“揽史寻幽,陟冈探古,海滨天气清新。巨岩支叠,石室自天成。洞口双扉不禁,长默对,寒暑阴晴。台床外,苍天碧海,帆影逐云行。抚岩,残律在,依稀字刻,洒脱风情。

      当年廖居士,曾此埋名。义胆难随迹隐,发悲愤,洞署‘黎明’。‘迁图说’、为民请命,人去世蜚声。”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6: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21 16:37 编辑

“粤东明珠”——龟龄岛
  
      龟龄岛,位于捷胜镇牛肚村海岸的对开海面,周边有牛皮洲、赤腊、鹰屿、青屿和捞投屿等五个小岛,它们与一些明礁相呼应而成为岛群。岛群区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主岛面积约占0.24平方公里。岛群北面距陆地海岸1.8公里;主岛北面距陆地海岸3.17公里,而距离国际海道则只有12海里,是厦门、汕头至香港、广州航线的必经之地。龟龄岛东南面地势坡陡、水深、浪高;西北面地势平缓、水浅、浪静。该岛主要由两座高低不一的花岗岩低丘陵连结而成,其组成的岩石则多为粗糙的花岗岩。因其形酷似一只大海龟浮游于海面,故取名为龟龄岛。

      龟龄岛作为粤东海岸的一颗明珠,风景资源丰富,海滨沙滩柔美,自古以来,便是捷胜大八景之一,名曰“龟龄浪海”。岛上祀有“海峡和平女神”的妈祖庙,海内外信徒常来敬奉朝拜。其它较小的岛屿以及附近海域,水产资源丰富,名优特产众多。清末至民国期间,港澳台及内地商贾曾云集于此。它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海上贸易场所。

      龟龄岛及附近地区的开发历史比较悠久。据考,龟龄岛在古代是沿海丘陵伸出的岬角,在宋元时期是个与捷胜相连的半岛,青屿以北与大陆之间曾建有一座古城。迨至元代,由于地壳下沉和海平面上升,岬角中段陷落,末端才沦为孤岛,而古城亦沉没于海底。现在捞投屿东北约400米处向北,仍有一条长约400米、宽4—5米的古城墙;此外,在捷胜对开海面1500米处,亦有一条东西走向长约600米的古城基遗存,每逢退潮时便依稀可见。现捷胜有一居民保存有鹰屿附近的田契。于此,说明沉城之前,曾有居民在那里耕种。

      清末时期,龟龄岛是海丰地区与港澳地区进行贸易交往的场所,该岛有天然的泊船区及香火鼎盛的妈祖庙宇,因而很早就有渔船为航,过往商船均有到龟龄岛的前海湾停靠集结,登岛拜妈祖的习惯。沿岸平民也视龟龄岛为宝岛,而陆续登岛开设商铺、茶楼、酒馆、旅店和供水设施,豪门绅士也上岛旅游小住;过往船只靠岛增补给养;陆地商贩往来贸易。其鼎盛时期岛上居有渔民、商人达三千人左右。

      据考,旧村中辟有三条街道(海边街、中街、后山街),有20多口水井供全村居民饮用,现只存妈祖庙以西的两口淡水井(日出水量可达200立方米以上),井水入口清甜,沁人肺腑。

      该岛之所以有淡水,主要是因为虹吸作用。几年前,曾有地质学家来龟龄岛勘测,认为该岛实为大陆山脉之延伸,两者在地质结构上没有断层,海水只是漫过山脉低处,并没有渗入该岛与陆地三公里多的海底,所以大陆淡水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地底输送到岛上。

      在以前,岛上客商纷至沓来,每天有二班渡船往返捷胜圩。因其所踞的海域位置及优越的海岛自然条件,再加上受到捷胜古城历史文化氛围的影响,该岛曾经成为海陆丰地区军事、政治、经济的重要踞点。

      解放前夕,海匪常袭龟龄岛,抢劫渔民和过往商旅。解放初期,海匪即为解放军歼灭,海岛才又恢复了安宁。而后,政府在岛上设有粮食托销点、气象站和水产收购站,为岛上渔民服务,并组织力量加强对该岛的保护。至1962年,因战备原因才将岛上居民迁回大陆,故岛上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亦随之拆毁。现岛上除前几年重修的妈祖庙和住庙人员外,余者甚为荒凉。


      据有关资料记载:“天后圣母庙堂皇壮观,庙中妈祖庄严肃穆,座前香烟缭绕,频频向来朝拜的香客赐福。山顶妈祖石像耸立,神态慈祥,目光远眺,守望着西南海疆的万顷碧波,像在指点着万船千帆。岛上山羊成群,自由地寻食舐息,游客到来,友好相待并充当‘导游’角色。传说岛上山羊为妈祖所养,自古以来,繁殖不上一百只,只有九十九只,这些山羊,谁都不敢任意捕捉宰杀。有一次,一商船夜泊龟龄岛,船员偷了妈祖的山羊,结果于次日早晨,商船仍无法驶出龟龄海域。于是,该船老板归还山羊并于殿前求恕,方得航行离岛。而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的妈祖生日举行演戏祭礼时,祭礼者在妈祖庙前祈祷,便有一只山羊主动前来就缚宰杀而作为祭品,无须人力追捕。”

      俗话说:“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更高。”据传,明代时期,沿海渔民出海常遇风浪,几都葬身海底。为求出海捕捞一帆风顺,鱼虾满仓而归。渔民们便远道到福建眉州岛迎请天后圣母香火,在岛上造庙立像,虔诚礼拜。自此后,南海一旦风大浪高,人们即向妈祖祈祷,海即不扬波。登岛之人如有不善之举,即受妈祖惩戒。因此,龟龄岛妈祖显灵的故事,一直流传在沿海渔村,妈祖便成为沿海渔民赖以信托的精神支柱。

      该岛造型奇特,地貌丰富。全岛呈偏北东——南西走向,长约800米、宽100—450米。两座山峰分踞东西两侧,东侧主峰海拔53.6米,山体形若龟背,并向东南蜿蜓入海,极像龟尾;西端为次高峰,海拔22.8米,状若龟头,其下侧有一高出海面3—5米,面积约为3平方米的海蚀平台。次高峰花岗岩全部露出地表,由于有垂直和略有倾斜的水平节理发育,在南亚热带高温多雨气候下作球状风化,而形成巨石垒叠。形象逼真的风景地貌有:“南天门”、“羊回头”、“卧佛”、“蘑菇石”……等。

      “南天门”,位于龟头山顶部,它是一块巨石沿垂直节理裂开,形成空隙,其上叠有沿水平节理裂开的巨石,构成一副石门,像是从南海进入汕尾的门户。

      “羊回头”,位于南天门下方山顶平台上,它也是花岗岩沿垂直和水平节理裂开形成的,羊头作回首朝望之状,像是欢迎游客的到来,真是惟妙惟肖!

      “卧佛”位于南天门西南海拔18米处,越过南天门往西南望去,便可见一尊身长5米的卧佛,背靠巨石,四肢伸直斜卧,仰天休息。

      在龟头山,形若“蘑菇”的花岗岩石蛋,到处皆是,任君采摘。龟头山便是这些5—10平方米的巨石或石蛋堆叠而成的。据说,龟头之下,内有一地道,深不可测,内有仙泉,退潮时,泉水即会冒出。这泉水功用甚广,既可调制鸦片烟,其味无穷,又可用来煎药,消除百病;若用它来洗脸,则可红颜永驻,因此,在以前,曾有不少地主雇船前往取水。

      龟头山下的海蚀平台,是一片错落有致的海蚀礁岩,造型有趣的风景地貌更是千姿百态。礁石作球状风化而剥落,有的像小龟,但又是龟中有龟。小龟面向大海,跃跃欲试,像是要向大海游去,令人叹为观止!有的像只站立的和平鸽,停立在妈祖庙左前方的沙滩边,等待为“海峡和平女神”传递信息。

      龟龄岛不仅造型地貌独特丰富,而且山海风光亦是很秀丽。岛的四周,海水湛蓝,岛礁棋布,风光似画。有的小岛巨石垒叠,海鸟栖息其间,时而低空飞翔觅食、时而归巢生蛋,登上鹰屿,每见鸟蛋点点,俯身拾之,满载而归;有的小岛草木苍翠,像是蔚蓝色海洋上的又一颗明珠;有的礁石状似米缸,当地乡民称之为“米瓮石”。

      龟龄岛西北侧背风坡海滨沙滩极为发育,沙滩分布于妈祖庙前的码头两侧,两侧沙滩长240米、宽20—30米,主要由细砂组成,松软洁白,滩坡平缓,是理想的海滨浴场;东侧沙滩长170米,宽度和沙质与西滩相若,但沙滩上和海水中的礁石较多。海滨沙滩的山前坡地,有由当地渔民建造的妈祖大庙,祀有“海峡和平女神”林默娘,因此,龟龄岛便成为汕尾地区及港澳乡亲的信仰中心。此岛可谓神、海、沙、石兼备,山海风光极为秀丽。

      该岛周边海域,水产品资源亦较为丰富。龙虾、对虾、海胆、鲳鱼、黄花鱼、石斑、过鱼和鲍鱼等名优海鲜比比皆是;紫菜、赤菜、佛掌菜更是难得的珍品。这些名优特产,无疑是重要的外贸和旅游食品。我想,龟龄岛作为粤东海岸的一颗明珠,除了它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传统的贸易市场外,与这些珍奇的海产品是分不开的。


      龟龄岛是一座圣岛,在岛上人们可以临礁垂钓,憧憬未来;可以赏海吟唱,抒发情怀;同时还可以尝到新鲜的海味。捷城赖在衍《戊寅夏偕同仁游捷胜龟龄岛口占六绝》其六云:“划出归舟近午天,烟尘洗尽得怡然。清风丽日本无价,更有渔人歌扣舷。” 的确,它是一个观光和旅游娱乐的好去处。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6: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21 16:40 编辑

海门卫士——石狗湖


      石狗湖,在捷胜镇东南面,因湖口处有一凸出水面的大石形似狗而得名,有“娄湖夕照”之称,居捷胜大八景之一。在明清两代,曾是捷胜所城的军需要道。当时湖深可泊巨船,可容大小渔船数百艘,是一处避风良港,同时也是一处集渔港、商港和军港为一体的综合港。在战争年代,人们又把它看作军港,在隐兵策应、登陆与反登陆上,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石狗湖,水域辽阔,位置特殊,是疍民渔船避风的天然渔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越族疍民在两岸群集泊居。因其水道畅达,渔船可通至埔尾村码头(在今埔尾小学处),故疍民喜欢于此捕鱼资生,长期居住。

      宋元时期,疍民在埔尾村建疍家宫,祀有蛇神像。明成化年间重修。该宫烛火香烟,四季缭绕,疍船泊岸即往祭之,以求鱼虾满仓,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清初,郑成功踞闽粤沿海岛屿抗清。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春,以苏成、苏利为首的海丰人民抗清的义军,曾一度攻占捷胜所城。后来,苏成与捷胜举人林呈祥欲反清复明,遂率船队进攻海丰县城。因各地豪强武装来支援清军,苏成不敌,便退守碣石卫,时海丰百姓多有随苏成军队退去。

      顺治五年(1648年),苏成死,义军遂归苏利统领。顺治六年(1649年),苏利进据海丰县城,扬言抗清。顺治七年(1650年)冬,捷胜所城守备汪古,害怕苏利的抗清义军再次攻城,便采取捷胜举人翁光肃的建议,以木船载巨石沉塞石狗湖口。自此以后,捷胜所城便失去一处天然渔港,而疍民亦失去避风栖身和生产之所,被迫迁往别处。


      1941年及1945年,日本侵略者曾两度侵占捷胜,使捷胜处于沦陷状态。据传说,日本侵略者欲进攻捷胜时,石狗湖的石狗曾发出叫声,石头村的叮咚鼓便随之响起来,捷胜人民听到报警声,遂迁出城外避难。


      现在,石狗湖经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淤浅,面积已逐步缩小,约有0、25平方公里。1953年,为防海潮侵袭,在湖口处修筑了海堤,长1100米,高4米。同时开垦湖内部分滩地,种植农作物;大部分还被围堤成塭,成为私人承包的养殖场。

      石狗湖是捷胜所城的海门卫士,它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多姿!成为一道永不腿色的风景;它那美丽的传说就像湖面泛起的涟漪一样,永远荡在捷胜人民的心湖上。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6: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21 16:44 编辑

帝女遗踪——白石庵山


      白石庵山,位于捷胜镇东坑村东北侧,山峰海拔约为250米,仅次于马岭山。山峰绵延数百里,高低起伏,怪石嶙峋,形势险要,是捷胜所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半山腰上有一座白石庵,
      据传说,乃是宋末时期的觉龙公主所建,原庵规模较小。至清代,该庵曾有修缮,并易名为“清凉寺”。后经长年的风雨侵蚀及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为的破坏,庵宇已倒塌其半。迨至1989年,方才重修,又复称“白石庵”,并在原有基础上予以扩建。现白石庵除原有庵宇作为主殿之外,还有左右偏殿及厢房等。


      据道姑介绍,觉龙公主原是宋帝之女,但未言及觉龙公主之父的名讳。觉龙公主生于宋末时期,是朝廷派驻东南沿海的戍边女将,这可从东坑村民在白石庵前平台左侧挖掘的宝剑及马骨得到证实!故笔者大胆揣测,疑其为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随文天祥转战海丰,略定甲子、碣石、捷胜及船澳等沿海港屿时,被派驻镇守捷胜的女将帅。以年代推之,她当为宋度宗之女、宋端宗之姐。

      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年)闰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元张宏范部包围海丰五坡岭,文天祥仓促应战被掳,将军刘子俊、林琦、邹沨、萧资皆战死(清乾隆版《海丰县志•邑事》)。祥兴二年(1779年)二月,张宏范又率元军攻破宋帝昺的最后据点崖山,张世杰战死海上,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昊跳海而亡,跟着跳海的南宋军民不计其数。其时,退守捷胜的文天祥余部曾与觉龙公主部联合当地居民在捷兰埔共抗元军,一年后,即全军覆没。觉龙公主侥幸不死,但复国无望,遂与随从隐姓埋名,在白石庵山开山门建庵修行,法号“释兰”。现白石庵祀有她的牌位,尊为“释兰师”。


      白石庵环境清幽,是一处旅游观光的史迹胜地。游人进入白石庵路口,沿曲径而行,峰回路转,便可到达山下,拾级而上。沿途树木丛生,青翠欲滴,涧水如琴,百鸟和鸣。登上半山腰,只见突出的四块方形岩石叠砌在一起,构成一块奇异天然巨石,高约二十多米、宽约七八米,悬空而挂。上面阴刻横书“白石庵”三个大字,下面建有庵宇。主殿祀有南海观世音菩萨,并配祀释迦佛、双圣佛及十八罗汉;左侧有二间偏殿,分祀元天上帝和注生娘娘,偏殿左后侧还有一条地道通向猫洞,据说是抗战时期为红军所挖;右侧亦有二间偏殿,祀有勇智君和达摩祖师,整体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游人置身庵前平台,前可望惊涛绝壁马岭山,山下村落,炊烟袅袅,田夫牛犊,斜阳晚照,其情其景,实让人浮思联翩,高渺入云;登上山顶,俯瞰东南,则可见汪洋万顷,渔帆点点,岛屿棋布,海欧低翔,和风吹送,教人豪情万丈。俯瞰北侧,则又可见汕尾港,浮水人家,帆影处处,悠然之状,令人神往!


      千百年来,白石庵作为帝女的隐迹,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去处。它不单环境清幽,而且周边山海风光亦是极为秀丽;但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事实。由于宋帝之女觉龙公主在此隐居,而让白石庵山披上了一层不腿色的历史色彩。

      可以说,白石庵作为一种历史载体,已承载了南宋末年那一段任外夷欺凌、兵败如山倒的沧桑史。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15: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24 15:39 编辑

第五章 民风俚俗


      捷胜虽小,人亦知礼仪。在这块富饶而神奇的土地上,有着许多颇饶趣味的民风俚俗及文化现象。捷胜是个民俗之乡,在旧时,每逢“元宵”、“盂兰节”和“中秋节”等节日,还有大型的游乐活动,故素有“捷胜景、公平灯”之称誉。这里民间的婚丧礼仪、逢年过节、神诞祭祀、喜庆祝寿、俚俗方言等,都与广东其它市县差异甚大,纵是近在咫尺的海丰、汕尾及红海湾等地,亦是不尽相同;就是捷胜同一区域内,其习俗亦是有城内和城外之别。

      民风犹如民俗,两者之间存在着虚与实的区别。虽说民风是虚的,但它却更能体现某一地域民众的精神风尚;而“民俗本来就是一种民众的谬误,并且在相距遥远的两地,又都能发现同样的谬误,那么,这种民众的谬误便比比皆是了”,“这亦说明了一个普遍性原理,即大量的相似的民俗谬误广泛、重复地出现,说明它们的产生一定根植于某种与之相关的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摘自美国R•D詹姆森《中国民俗学绪论》)

      据笔者所知,在所有的种族中,迷信都惊人地相似,那些出生和丧葬仪式,以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中的仪式,是不分时代和地域差异的,而是按照相似的模式,出现在形形色色的祈祷活动之中。当然,地区性的风气习俗,是民族古老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既有民俗共性,又有它的差异性,但同时又存在它的实用性。捷胜民俗亦不例外。捷胜的先贤们,多来自中原、安徽、浙江及福建等地,因而,其文化习俗,可溯源于中原,寻根于浙闽,有些在中原、浙闽地区盛行的文化习俗,在南方很多地方不易看到,然在捷胜还可见其传承。
   
      关于“三六九投圩”、“建房入厝”、“占卜算命”、“出花园”等生活习俗及“清明”、“三月十五放灯节”、“中秋”、“重阳”、“下元”等节令习俗,这里不作介绍。现本章拟从“节令习俗”、“礼仪习俗”二部分予以概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