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河柳子

捷胜风情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16: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29 16:18 编辑

“青狮白额”传奇

      清末,捷胜所城内有一班舞狮队,在南少林柳师的第四代传人陈洛盛和神棍林立晚的教导下,个个武艺精湛,品行端正,谨慎豁达。因此,在本城众多狮班中,这个狮班极有好评!他们所用之狮,乃是独角麒麟,狮身呈青色,狮额为白色,故人们称这个狮班为“青狮白额”。据民间传说,这个名称的由来,还与一段颇为捷胜人称道的故事有关。


      当时,陆丰青塘,是一个尚武之乡,周边乡镇对这个青塘乡大都谈虎色变。据说,每年的春节,陆丰县许多乡镇的狮班到青塘乡表演,都为其百般刁难,被其“斩狮头”,并将所斩之狮头,全部悬挂于公厅,以向外来者展示乡人强悍勇猛,武术之高,而让外来者有畏惧之感。


      有一次,捷胜城内的狮班,在陈洛盛和林立晚的带领下,来到陆丰县青塘乡表演。一进乡里,他们便感到气氛不大对劲,只见人们都以一种高傲的态势、蔑视的目光看着他们,顿使他们心里忐忑不安!这时,狮班师父还是带着徒弟们到其乡里公厅参拜,以示对其乡的尊重!然公厅里所挂的许多被斩的狮头,却又使他们触目惊心!另外,公厅前面的舞狮场地因四周围以小石茔,而长久积水,生有一层光滑的苔藓,人要在町上站稳,实是相当困难!且町内还洒有大批的橄榄核。至此,陈洛盛和林立晚已感到将要面临的严重挑战,担心徒弟们万一失手,便也要遭受斩狮头的厄运。于是,他们在参拜青塘公厅之时,情急之下,召集大家商议对策后,便到舞狮场地进行表演。按常规,狮舞表演完毕,即要弟子出场打拳、打棍,师父才出来收场。但这时,这个狮班却一反常规,由师父充当徒弟先出场打拳、打棍。只见陈洛盛两脚站直,双手抱拳向四周观众作了一个礼,然后扎好马架,展开拳路。拳如风,脚如山,拳脚并用,连环出击,环环相扣,但又招招力带千钧,霸道而又美观,实不愧有柳家教谪传弟子之称。经他这一套拳路施展完,町上的苔藓和橄榄核,大部分已被陈洛盛用脚扫除。紧随其后的徒弟才能站稳马架,表演拳术;待至表演棍术时,又由林立晚先出场。他的棍术极为精通,已达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之境。经他这一路棍术表演,那些残余的橄榄核,又为他用棍点碎。随着,徒弟们又出场表演棍术,最后“和五彩”。他们的表演,很是投入,引起了青塘乡群众的喝采,这时,鞭炮声、掌声和么喝声混在一起,气氛极为热闹。


      狮舞表演完了,青塘乡的群众列队欢送至路口。后来,捷胜所城这个狮班在青塘乡免遭斩狮头的故事,一时间,在海陆丰地区传颂得沸沸扬扬。由于独角麒麟有青身白额的特点,故人们在传颂过程中,索性以“青狮白额”来称谓这个狮班。从此以后,捷胜武术在海陆丰武林中,才崭露头角,声名远播。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16: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29 16:20 编辑

廖了哥的传奇人生

      明成化年间,捷胜所城外茔头村有一个名叫廖了哥的人,家贫,以种菜维持生计。一日,他于井边拾到一本无字天书,遂潜心钻研,学得奇门遁甲、五行八卦之术,极尽符咒变幻之能,是明清时期四大龙都之一,是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关于他的神奇事迹,在民间中流传很多。


      据传说,他的咒语很厉害,天下万物,经他咒语一念,便可随意变幻。更奇者,他还能乘云驾雾,夜行千里路。有一次,他在邻居家与几个友人品茶闲谈,有人说省城广州今晚正在演戏,煞是好看!但可惜路途太远!他听后,便对他们说:“想看吗?要,我就带你们去”!他的几个朋友说:“不要开玩笑了,省城离这里有几百公里,怎能去”?他说:“信我吧!你们只要闭上眼睛,刹时可到”!他们也知道他有点法术,便把眼睛闭上。只见廖了哥念了几句咒语,他们即坐在云端。两耳只听呼呼的风声,感觉正在飞行,速度很快。等两脚着地,廖了哥叫他们睁开眼睛时,已在省城戏台前了。只见夜灯溢彩,人山人海,戏正演得激烈!看完戏后,廖了哥又念咒语驾云朵带他们回来。还有一次,他要去田墘做客,在城北门外看到邻居正在田里插秧,便随口问道:“喂,要去田墘吗?很快回来”。那邻居说:“不了,等你去田墘回来时,我已插好秧了”。廖了哥笑了笑说:“到我回来时,你还不能插好”。那邻居说:“那我们赌赌看”!廖了哥笑着走了,只见他口里念念有词,忽然间,田里的几条稻草变成了大鲫鱼,四处乱跳。那邻居便渐时舍去手头工作,忙着捉鱼了。过了几个小时,天色将晚,廖了哥已从田墘回来,依然见他在捉鱼,而田里原先已插好的秧苗,亦全已踏坏了。于此可见,他的法术神乎其神,实不愧有“龙都”之称!


      明成化十七年(1474年),捷胜石头村建天太后宫,中途因资金不足而停工,老大们忧愁不已!廖了哥知悉此事,便去找他们说:“不用愁,你们只要按我说的,买来一百个龙锅鼎,届时,便会有人送钱来。”老大们闻言,既喜又惑,但知他法术高强,也就照做。只见廖了哥藏于井底,老大们将买来的一百个龙锅鼎,一个一个地叠盖在井口,而廖了哥则在井下作法。时有一艘大货轮在捷胜海域上航行,经菜屿时,便突然不能前进了。船上的仙行已觉知岸上有能人施法,遂向岸上发出一百支神针,直向廖了哥藏身处射去。神针速度极快,力道又强,说时迟,那时快,便穿透了九十九个龙锅鼎,但那些神针碰到最后一个龙锅鼎时,说也奇怪,全部折断了。经这一次斗法,那个仙行已知自己的法力略逊一筹,不能胜他,无奈向船老大说:“老板,现在,我们要驾小船上岸,求那位能人放行了。不然,恐会惹来麻烦!”于是,他们上岸找到廖了哥,乞求放行。廖了哥笑了笑说:“可以!不过,您们须帮我们捐建天太后宫。”随着,村中老大便说明天太后宫的建造情况。那个船老大听后,觉得建造天太后宫是一件好事,妈祖是海神,也会保佑他们航海顺风顺水,想及此,便欣然应承下来,并拿出一大笔资金交给主事的老大,而后离去。几个月后,天太后宫竣工。而廖了哥亦因此事,在广东沿海一带名声大振。


      自此以后,廖了哥很少用法术捉弄别人,四乡六里的人都很尊重他,时常请他指点迷津,以度困厄。有一年,天大旱,田里失收,生活艰难,乡里人知他法术高强,便请他上天放水。他一口应允,并对他的老婆说:“我在床上要睡七天,上天前,我用二粒熟米饭放于我的鼻孔里。这七天中,我在天上偷放银河水,成功,天即下雨,我即可醒来。若到第六天,天未下雨,而我的鼻孔里有虫子爬动时,您切莫哭泣,紧记!紧记!”!说完,只见他躺在床上,口念法咒,很快睡着了。日子过得很快,已是第六天,雨还未下,人们有点急了。这时,廖了哥家来了一位乞食的老婆子,看见廖了哥鼻孔内有虫子爬动,便说与他的老婆知道。乍听之下,他的老婆豪啕大哭,老泪纵横,已是忘计了廖了哥之前的叮咛。可怜一代龙都就这样毁在他老婆的疏忽大意之中,再也不能醒过来了,真是叫人叹惜不已!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16: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29 16:24 编辑

胡仙传奇

      话说清雍正年间,捷胜所城东坑村有一个姓胡的人,他精通堪舆、符咒之术,是明清时期四大龙都之一,人称“胡仙”、“胡公”。关于他的轶事趣闻,民间中传说很多。


      据传说,他的母亲在怀有身孕时,便已被惠来一带的海贼抢去做老婆。胡仙出世后,及长,拜名师学道术,至二十多岁时,道行已很高深,其母即让他回捷胜东坑寻祖。第一次寻祖,他错寻到东洲坑,乃返回母亲身边。其时,他的母亲对他说了几句话:“大升叠小升,菜屿叠龟龄,独石对马宫,赤菇岩岩是户伞,太阳倒落滴水亭”。于是,他依照母亲所说的路线,进行第二次寻祖。这一次终于成功了,他找到了东坑的亲人,并与之一同生活,以务农为生。


      回到亲人身边的他,因贫穷,常遭人冷眼,长期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之中。因此,他常独自到村郊割草,以谋生计,以渡时光,每日早出晚归,故民间有“胡公斩草一日事”的说法。一日,他在村郊斩草,看到一片平埔,中间有一小块土丘,呈半圆形,从地貌看,他知道这是一处灵异之地,乃向村里老大建议在那里建一座高塔,东坑村则有望成为一个兴旺的城镇。但由于他穷,说话无人相信,此事乃作罢。后来,那片埔被开发为东坑湖,发现那块土丘下面全是白沙,而周边则是灰色土壤。至此,乡人方知道胡仙所说非假。人们开始改变对胡仙的看法,再也不敢看不起他。


      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某一天,他到城内文亭前的圩市卖草,看到内文阁正在上梁,便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刚才有人扛鼎过时不上,木工师父扛着林工椅过时又不上,现在上梁有什么用!”当时那个给内文祠眺日上梁的师父的徒弟正在旁边,恰好被听到,便告知师父。眺日师父出来请胡仙进家里坐谈,在争论中输给胡仙,对他甚为钦佩!乃向他请教补救之法。于是,胡仙建议在城外西郊建外文祠,并要在内文祠的前楼设圆窗,对准黎明洞的魁星头像,方可补救。后来,眺日师父采取了胡仙的说法,但毕竟上梁的正日已过,补救亦是为时过晚,凑效不大。

      对于这个传说,有另一说法。当时,胡仙到文亭圩买草,正好听见择日先生对修建内文阁的负责人说:“等下有个扛乌顶的人经过时,便可上梁。”但等啊等,那个负责人并没有看见扛乌顶的人在门前经过,老是向前呆望着。这时,胡仙朝那人叫道:“刚才那个扛乌顶的人经过了,你还不上梁?”那人朝发声处看去,并不认识胡仙,但知是他发话,便接口说道:“哪里有乌顶?”胡仙说:“刚刚那个扛鼎的就是了!”那人因不知乌顶就是鼎,错过了上梁吉时,急得他直捶头额,如蚂蚁一样团团乱转。胡仙见状,说:“刚才那个时是最好的!无论是有人扛鼎抑或是扛木工椅经过,都可以上梁,现在迟了!魁星已走了。”说话之间,草已卖出,遂转身走了。但内文阁前楼还是于当天上梁。因错失良时,捷胜所城连续三科未有人中科举。

      后来,那个负责人想起胡仙,遂四处打听他的住址,寻访至东坑村,请他指教:“胡先生,前不知先生高才,未来请教,敬请赐罪!当年,内文阁前楼上梁吉时错过,我捷三科未有人中式,敢问先生可有补救之法?”胡仙乃建议在北门外建“催官爷宫”。果然,在第四次科举考试中,捷胜中式者颇多。

      胡仙一生坎坷,贫穷潦倒,他在捷胜所城的众多奇人异士中,可谓出类拔萃,是一个家喻户晓,为人们称颂的传奇人物。可惜他的堪舆、符咒之术,并没有流传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16: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6-29 16:26 编辑

程秀才抱打不平

      清朝末年,捷胜城外大流村有一位农民,某天去种蕃薯,因蕃薯藤不够,便在邻厢折了几条蕃薯藤,补种在自己的园地里。不料,这事让地主知道了,硬是说他偷挖蕃薯,要他赔偿。但他一贫如洗,又哪有钱赔偿呢?因此,心狠手辣的地主,用钱买通关系,告到县衙,昏庸的县官便派人将他逮捕入狱。他的妻子眼睁睁地看着丈夫被捉去,哭得死去活来,但又无能为力,只能终日抱着年幼的儿子以泪洗面。


      过了一年多,县官还没有放他回来。这期间,母子俩的生活全靠村里救济。


     一天早上,程厝乡有一个秀才,在大流村的私塾教书,恰好听到了哭声。下课后,便问保长说:“邻屋母子,为何哭得这么惨?”保长便将事情原由告诉了他。那秀才说:“放心,这事——我有办法!”保长唉声叹气地说:“难啊!我村已有好几次集资请人替他打官司,但都于事无补。何况,现在就是把全村的钱集起来,也不够那个地主的多。我看,你不要白费力了。”秀才说:“这事,我一定要帮,但不用聘金,只要你们村给我一点路费即可。”保长应承。


      二三天后,秀才将字条递到县衙,纸条上写着“挨厢借藤”四字,县官看后,立即放了他。


      自此后,程秀才在捷胜出了名,人称“程善讼”。不久,他即携家少离开程厝乡,不知所踪。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16: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戏雕刀”刀下留情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白字戏新荣喜班在捷胜所城的“大棚脚”城隍庙演《三破幽州》,本来“金花打猎”场,应奏[召昌]牌子,可是年仅十六岁的司鼓胡礼文,竟错打起[滴流子]鼓介;吹唢呐的老艺人吴覃青觉察,马上奏[召昌]纠正。这个漏洞,竟让台下的“戏雕刀”刘万荣识破,他马上捡起石头对准胡礼文欲抛又放下。


      翌日,刘万荣在茶楼巧遇胡礼文,拍着他的肩膀问道:“小弟,你今年多少岁?”胡礼文答道:“十六。”刘万荣又说:“了不起,了不起,今后可要向覃青师傅多多学习,切莫再把[召昌]错打成[滴流子]啊!”胡礼文闻言,吓出了一身冷汗,知道自己年少,功夫学不到家,便赶忙向宽容、爱护他的刘伯表示感谢!

      后来便离开新荣喜班,到正字戏梅盛班拜著名鼓师刘锦隆为师,终于学得一手擂鼓技能。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16: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池丑“问路”免问

      池丑,即正字戏丑角徐池,他原是白字戏的“合同脚”,少年时就已崭露头角,演艺出色。


      有一年,池丑随白字戏班来捷胜所城城隍庙演戏,他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书童“事久”,就很出色地演好了这个角色。人们都知道,这出戏有一段“问路”的道白,非常生动。其时,山伯带书童事久到祝家庄探访英台,一出场,便叫“阿童行先”,阿童走啊走,走不出路来;山伯教他问路,他望见远处有一个老人,大声问:“老伯,祝家庄走哪条路?”那老伯是个不出场的人物,在内棚道:“过一沟,跳一隙,行过去,有个尖山岭,尖山岭行过去,有个田廊仔,田廊仔行过去,还有一条坑沟仔,坑沟仔行过去,还有一丛黄丝竹仔,黄丝竹仔行过去,还有一株橄榄树,橄榄树行过去,还有个照壁仔,画只水牛牯,……”诙谐生动,极饶风趣,很受捷胜人的赏识。


      但是,捷胜人很奇怪,老是要点演池丑“问路”。一个晚上又一个晚上,到了第三个晚上,还是要他演,此时他敢怒不敢言,强自憋着一肚子气。一出场,听山伯叫道:“阿童行先”,但池丑却爱理不理的道:“阿官随我来”,于是气咻咻地直径往祝家庄跑。山伯看出了岔子,连忙“救场”插问:“阿童咋不问路?”而池丑不紧不慢、摇摇头道:“阿官,你放心!俺来熟了,今晚免问啰!”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简直是欺台,是要受罪的,尤其是捷胜的“戏雕刀”们,更饶不得他这样放肆!然而,观众看了,听了,却爆发出一连串的掌声,大加喝采!认为这个小丑有“心窍”,日后必成大器。

      从此,池丑“问路”免问,遂成佳话传遍海陆丰。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16: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彭湃与李劳工比拳

      民国十二年(1923年),海丰县发生严重灾荒,农业失收。当时,农会决定减租,可是陈月波把持的斗界会却唱对台戏。大家一商量,决定利用陈炯明对彭湃器重的有利条件,派彭湃、李劳工和李思贤三人赴香港找陈炯明,反映海丰的灾情,争取他支持减租。


      他们乘船到了香港。有一天,他们办完事后闲着无聊,彭湃对李劳工说:“我们来玩一玩。”并用手比了比,示意比拳。李劳工身材高大,祖辈又有拳术相传,多少也有两下子。听彭湃这么一说,便笑道:“你要与我比?我这样大个,压也会压倒你!”彭湃毫不在乎,笑着问:“是你先来,还是我先来?”李劳工不知道彭湃拳术如何,便应道:“那我先来!”话音未落,只见李劳工突然间右手在彭湃眼前一晃,同时蹬出左脚,紧随着,两手又化作罗盘手,一手封胸,一手封脚,想一下子将彭湃推倒。不料彭湃眼明手疾,右脚后移,侧身闪过,并迅速转腕,右手架住李劳工右臂,左手封住他的左臂。说时迟,那时快,彭湃提起左脚贴住李劳工右髋骨处,顺势一蹬,同时来个两手推墙。李劳工根本就没有料到彭湃会来这一招,一时间重心失控,两手又被封住,动弹不得,不由自主地连退两步,并跃个四脚朝天。彭湃笑着连忙上前将他扶起。


      这时,只见李劳工哈哈大笑,竖起大拇指,说:“你有功夫,你有功夫!”两人相视而笑。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16: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伯爷请戏

      捷胜城南门外三社祀有一位大伯爷,据说在以前,虽逢神诞之日,社里亦是没有请戏上演,因而平时香火不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奇事出现了,这位大伯爷不甘寂寞,决定自己去请戏。于是,他化身为一位白须老者,来到陆丰,找到陆丰戏班的戏头爹,说明来由,交好定金,嘱他们于本年五月初一,到捷胜城南门外三社开鼓。事毕,即离去。


      五月初一日午后,陆丰戏班来到捷胜南门外三社,戏头爹找到社里老大,商议开鼓演戏的事宜。当其时,老大们面对这突而其来的戏班,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莫明其妙,不知所措!纷纷都说:“我们社并没有请戏,可能是您们找错地方了吧?”戏头爹力证绝对不会错,“您们定金都交了,我怎会找错呢!”“那请问您,我们社是哪一个人去请您们戏班,是什么时候?”戏头爹说:“是一个白须老大,在本年三月到我们戏班交了定金,我认得他!”老大们被戏头爹弄得哭笑不得,“我们这里哪有留白须的老大!”一时间,双方争得面红耳赤。


      这时,一个老大提出建议:到大伯爷炉前案下请胜杯,问大伯爷是不是自己去请戏。结果,连“定三胜”。戏头爹站在大伯爷炉前,口里不断啧啧称奇,直道:“挺像!挺像!”当天晚上,陆丰戏班在大伯爷宫前搭棚开鼓表演。

      自此后,“大伯爷请戏”一事,传遍海陆丰,而香火亦随之旺盛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09: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捷城拓展途无限

       捷胜这座饱经沧桑但又名闻遐迩的古城,在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底倒塌了。这七十九年来,在人们的记忆中,它依旧存在、依然光辉四射。但人们又知道,它存在的并不是形式,而是内在的灵魂,准确地说是一种饱含历史文化底蕴及内外抗争与包融精神的灵魂。于是乎,漫漫长夜,许多有识之士总在仰天长啸或扼腕慨叹!


       新中国成立后,捷胜人民鼓足干劲,兴高采烈,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而着手重建家园。几十年来,捷胜可谓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捷胜的经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更为明显。但由于现实中某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又直接导致捷胜整体的建设步伐,停滞不前。然而,富有艰苦奋斗精神及深明大义性格的捷胜人民,依然迎风拍浪,奋勇向前!


       时代的风云总是瞬间即逝,而岁月的印痕却永不褪色,印证着某一时代的艰苦奋斗历程。放眼全镇,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普遍改善,文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现本章就以上各方面历史情况及发展现状,进行具体叙述。本来,关于经济部分的有些历史情况,应于第一章“概述”中介绍,然出于笔者陋见,便留至末章结合发展现状详述。窃以为只有这样,方能避免本书首章概述之纰漏;同时,亦可补末章内容之不足。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09: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众所周知,捷胜自古以来便是农业镇,因而,农业对于捷胜人民来说,乃是主要的传统产业。它的主种粮食作物是水稻和蕃薯,花生、蔬菜等则为兼种作物,而原有少量的高梁、稷仔、木薯、大麦、小麦、芋头、烟草、黄麻、棉花、甘蔗、大豆等作物,自七十年代初开始,便已逐渐为蔬菜良种所代替,因而少见。蕃薯,历来是捷胜的主种粮食,品种繁多。
      据统计,1974年,在25644亩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中,蕃薯就占70%以上,为水稻的2.2倍。捷胜蕃薯以其产量高、质量好驰名全县,并于1957年上京展览,陶铸还曾亲自到捷胜视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结构有了新的调整。原本属于主食作物的蕃薯,其种植量已大幅度减少,现已转为兼种作物了,而水稻、花生的种植却大有扩展。1987年,水稻种植面积比1978年增加2000亩,花生也增加到4093亩。此外,蔬菜的种植有日趋发展的好势头。解放前,传统的作物品种产量偏低,水稻和蕃薯(折谷计算)的平均亩产仅有200斤左右,花生平均亩产80斤上下。解放后,随着新良种的逐步引入,产量有了很大地提高。特别在体制改革以来,产量更是得到大幅度的增长,从1987年开始,粮食亩产就增至400多斤,总产量达471.6吨,为1964年粮食总亩产的2—2.4倍;花生亦比1985年的亩产增加了164斤,总产量达314.5吨。比1978年水稻和花生各增长50%与65.3%。特别是近几年投资1000万元、占地1000亩的捷胜生态农业园的兴建,更是带动了捷胜农业的蓬勃发展。据2003年统计,农业总产量达7351吨,总产值3241万元,比2002年的总产增长了7.3%。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09: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捷胜自解放以来,林业亦有了很好的发展。1957年开始,滨海沙滩及山地已种植了防护林带。至1964年,全镇造林计有麻木黄、相思及松柏等16183亩,部分乡村还先后建立林场,尤以东坑林场规模较大,约有护林及培苗等人员20名,是本镇林业发展的主要地区和育苗基地。随着各村林场的建立,全镇一年一度的造林活动,亦形成了常规。就1974年全镇造林已达21718亩。近几年来,造林工作更有喜人的进展,至1987年,全镇历年造林已达到30370亩,基本已形成了绿化网。据2003年统计,捷胜林业总产值已达104万元。

      捷胜的畜牧业,原以家养畜禽为传统。猪牛及鸡鹅鸭等三鸟的饲养,乃是本镇唯一的畜牧业。解放以来,家养业有了良好地发展。七十年代期间,养成猪业发展更快,据1974年统计,在全镇6011户中,养猪户就占95%以上,而集体创办的养猪场也有9个,共养猪623头,至年底全镇生猪存栏量有5583头。改革开放以来,三鸟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养鸡养鸭的专业户。据1986年统计,三鸟存栏量达67020只,相当于1974年的2倍多。牛和鸽类的饲养也有所增加,农户养牛773头,养鸽2500只。据2003年统计,三鸟饲养量有34911只,耕牛存栏量851头,生猪存栏量863头、出栏量4644头,畜牧业部产值有761万元。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09: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5 09:42 编辑


      捷胜渔业生产,以海洋捕捞为主体,其历史渊源较早,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清代,据嘉庆三年(1798年)秋重建的马鬃“天后庙”碑记所载,当时的捷胜海港已拥有相当数量的外海作业船只,迨至解放前夕,全镇已拥有私佃鸟鵶11对,四指、掇鸟、鸡毛鸟等浅海船只一百多艘,地拦网约十槽。解放后对渔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全镇组织起8个渔业社,其有534户,占原来总渔户的86%。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全社建立中海渔队2个、浅海渔队20个。中海渔船主要在离岸几海里的龟龄岛、菜屿一带作业,浅海渔民则在离岸一、二海里的浅海区作业。此外,还有部分农队发展了拖拉网兼营渔业。集体渔业发展迅速,六十年代初,全社渔民投资11.7万元,发展了敲罟作业,至1956年禁敲而停止。

      此后,七十年代的渔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捕捞网具又进行改革和开拓,至于1974年已普遍改为“青鳞网”(青鳞刺网)和“大鲛网”(大鲛刺网)等新型网具生产。沙角尾在网具改革的同时,发展了深海渔业。

       据1975年统计,全镇拥有捕捞机船5艘、拖船11对、浅海船只246艘,渔民有1282人,并有农队创办的大网22槽。1979年至1980年,捷胜渔业曾一度遭到逃港和走私风的影响而损失严重,至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恢复发展,而潜捞作业亦日见发展兴旺之势。

      据1987年统计,全镇拥有捕捞、潜捞船只235艘,均为机动船,最大马力108匹以上,最小马力也有12匹,总马力达406.52万瓦,从事渔业生产有2092人,总产值89.93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32万元,较1980年增长1.5倍。至2004年统计,沙角尾、石岗、石头、牛肚、沙坑和东坑6个沿海村,渔船则有204艘,1314吨位。另外,沿海滩地带建有全国最大的工厂化养鲍基地,有养鲍场11家,总面积占40万平方米,原年产鲍鱼400吨,产值7000万元;至2004年,年产鲍鱼降存196吨,产值约2700万元;近两年来,由于生鲍鱼病害严重,现仅有3个场养鲍、1个场培苗,其年产量仅有156吨。据2003年统计,渔业总产值有9115万元。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09: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潜捞业也是捷胜渔业中的特种产业。相传潜捞技术早在清代就传入捷胜石头村,并由该村发展成捷胜渔业的一大特色。其特点是敝气潜水,猎取鲍鱼、海胆、龙虾、蟹、蚌、螺等海洋生物,以及采摘生于水面的海藻和紫菜。
      解放前,石头村从事潜捞者仅有50多人。1947年农历六月初二日夜,一外国商船丰庆轮在白担屿触礁沉没后,石头村潜水人员潜入海底,捞得一批金银首饰及其它珍品。由于潜捞有助于该村的经济发展,所以于解放后,石头村又转入打捞行列,并于1957年组织打捞社,拥有船只20艘。接着,又改建为海丰县工交属下的打捞队。

       至1961年,石头打捞队又归本镇所属,后因管理不当而解散,但大部分队员仍以潜捞为兼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潜捞产品的价值上升,石头村潜捞业又生机蓬勃,并采用娃人潜水衣、打气供氧及机动船只等先进设备进行潜捞,作业区亦拓展到香港、沙头角、福建、坞头、北海及南海等地海域,所获海产品如鲍鱼、龙虾、海胆、海龟、牡蛎、角螺、扇贝、红蛋、文蛤、紫菜等,畅销国内外,且价格较高,海胆每斤值港币300元、红蛋每斤港币40元、角螺每粒港币30元。逢旺季时,人均月收入可高达人民币五千元以上。

      据1987年统计,石头村拥有服务潜捞用的船只60艘,均为12至108匹的机动船,从业人员890人,他们是捷胜海洋作业中获利最为丰厚的潜捞队。但在近几年来,由于某些原因,潜捞队又再次解散。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09: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以来,捷胜水产市场便很繁荣。最为热闹的要算捷胜城圩的“鱼街”,其产品多销往海丰、公平等地。解放以前,水产品购销均属私营发展。
      1954年,方在石狗湖口岸设立水产购销组;1957年,汕尾水产公司又到龟龄岛设立购销组,至1959年,两个组并合为捷胜水产站,隶属汕尾水产公司,为国营企业,负责全镇水产品购销及物资供应等业务,计有干部职工40多人。此后,又在沙坑湖口岸建立收购分站,其产口购销及物资供应有平、议两种价格,均是按质论价。此外,捷胜还建立了渔业产品代销组,共有50多人,负责渔产品的代销工作。

      七十年代初,水产站还创办了鱼露厂及水产品加工厂,共有员工50名。改革开放以来,撤消了水产品代购代销及物资供应的功能,水产品购销自由,市场更为活跃,个体经营户日益增多。1985年,水产站和购销组实行责任承包经营,参与市场竞争。目前,水产市场日见繁荣。

      据2003年统计,水产养殖面积有944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占926公顷、淡水养殖面积占18公顷;全年水产品产量9144吨,其中海捕8700吨、海养291吨、淡养213吨。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09: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5 09:46 编辑


      在以前,捷胜仅有分散的小型而简陋的私营传统榨油、制糖、酿酒、烧灰、磨米、糕饼等制作加工坊及小量的打铁、五金、木器、竹器、造船等工匠,后来,由于对原有工坊及手工业者进行集体改造,集体企业才有了较大发展。1953年,又创建了缝纫社、铁器社、木器社、造船社、打捞社、五金组及油印组等集体工交企业组织。
      至五十年代末,海丰锡矿又在捷胜大  建立矿站,以沿海滩地作为开采场。1968年,捷胜镇创办渔网厂,其渔网加工分散于各家各户。七十年代初,五爱和西村先后创办贝雕工艺厂,尤以五爱贝雕工艺厂规模较大,有工人55名。该厂首批贝雕工艺品,在1972年广交会中深受外商赏识并大批订购。

      1973年,又在东坑海滩建造面积为1000公亩的盐町,常年产盐达800吨以上。此外,各村还办起一些厂场。至七十年代中期,全镇有粮食加工厂20多家、草纸厂2家、打石队10多支、壳灰窑16个。自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外资、联营及个体企业发展极为迅速。1984年,建镇办自来水厂,基本解决了二万人以上的吃用水问题;

      1987年,镇府又创建占地1万平方米、拥有冷粘制鞋自动生产线等先进设备、月产量4万双以上的鞋厂,产品均出口,年缴税利60万元以上,为当时海丰县同行规模最大的厂家。外资企业亦是日渐增加,1987年,规模较大的“三来一补”企业有塑料制造加工厂、制衣厂、珍珠厂、毛织厂、毛纺厂等五个厂家。而个体及联合企业也有所发展壮大,主要有服装厂、制鞋厂、饮料厂、榨油厂、水泥预制厂、木棉瓦厂、煤炭加工厂、食品加工厂、机动车辆修配厂、木器厂、铁器厂、壳灰厂、石料加工场等20多个行业厂家。

      据1987年统计,全镇拥有大小型工业及手工业厂场共845个,从业人员1632人,年产值614.2万元,为国家创税6.7万元,总产值为1984年的2.5倍。据2003年统计,全镇现有工业企业单位163个,其中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有鸿泰毛织厂、增加织造厂二个,总产值1540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有34个,总产值6098万元、个体工业户127个,总产值2557万元,合计全年工业总产值有10195万元。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09: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国前,捷胜没有设立税务机构,税收大都由地方人士承批上交县税局。税收项目主要有营业税和印花税两大类,税率为3%。直至1950年,方才建立税站,1967年则改为税务所,负责财政、税务、工商、房管等业务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税收日益增长。
      据1987年统计,全镇税收已达30万元,较1984年增加17万元。1984年,捷胜还设立财政所,负责管理、计划、调剂全镇财政收支工作。另外,在建国以前,国家没有设立金融机构,仅有民间信用借贷,高利贷月息高达20%—30%。1953年,方设立农业银行捷胜营业所,负责承包存款、贷款及汇款等业务;1954年,建立集体金融机构捷胜信用社,承办存款、贷款业务。据1987年统计,农行营业所存款104万元,贷款额达371万元;捷胜信用社有三处营业所,存款额190.67万元,贷款额183.26万元,全镇贷款总余额为1964年的65倍。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7: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捷胜以前有设立信柜,但在1938年便改立邮政代办所,其业务只有信件投递、报纸订发及汇款。建国后,邮政和电讯有了发展,并于1951年取代原代办所。1954年,电话站设立一个有20门的电话总机。不久,东坑、大流、前进、大塘等村,相继架通电话;而城里亦有十多个单位安上电话机。
     1957年,邮政和电讯合并为捷胜邮电支局,并配有一台50门的总机、6名员工,镇内又装上电话机20台,其加急普通、长短途配套齐全,而业务也已扩展到平挂信件、报纸、汇兑、邮件及电报等。

      至七十年代,已能与香港通电。改革开放以来,邮电发展更是迅速。1985年,邮电支局已有二台100门的总机,员工9 人,用户亦已发展到150户。现全镇开通了国际国内自动电话约6000门,各村(社区)亦均已通电话、水电,还有15个村8600户群众用上自来水。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7: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7 17:29 编辑


      解放以前的捷胜,水利设施极为落后,各种灾害时有发生。但解放后,由于政府对水利建设高度重视,先后在1955年和1973年,建筑石狗湖、东坑湖的堤坝和水闸,石狗湖堤长1100米、东坑湖堤长2500米,这两条堤坝捍卫了捷胜4000亩以上的耕地。
      1957年以来,又在九伯岭、东坑、沙坑、前进及锡坑等村山面,建有6个水库和6口山塘,总集雨面积有12.31平方公里以上,总畜水量达1001.9万立方米。随着,引水排灌设施亦逐步完善。另于1958年相应配挖的长6300米的南渠道及长8500米的北渠道,亦已通达沙坑、格塘等农区。到七十年代初期,锡坑、东坑水库也已挖通输水洞,其时,锡坑岩石洞长达900米,工程颇为艰巨;此外,在古城近郊,还开挖了南北两条排洪道,总长10950米,能控制3.5平方公里的集雨;同时,并修建了长3800米的南门涌和长3250米的大路坑两条排涝坑,捍卫了1300亩以上的耕地;而东坑村又挖通了长达6公里的环山排洪道,控制了该区山洪的冲击。由于有以上这些水利建设,因而使捷胜基本改变了“三天无雨火烧埔,一阵大雨水浸湖”及“一次咸水上,三年免眺想”的落后状况。据1982年统计,全镇达到保灌的耕地面积有11090亩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76.8%,其中旱地保灌稳产面积有5631亩。至九十年代末期,捷胜各种水利设施均已得到保修而日趋完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