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胜风情录

查看数: 243614 | 评论数: 126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9-6-13 09:42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14 17:00 编辑 捷  胜  风  情  录 何秀荣 / 编著                   &n ...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复 木子智装 发表于 2019-7-28 18:25:06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24 15:10
对于各族氏的族谱资料是有些不够全面,是由于时代遗留记录有所欠缺,例如文革等破四旧的消毁,有记忆族史 ...

何先您好!捷胜西门街大井头建于什么时候?或此井故事,我有需要井此资料,盼赐教!谢谢!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从务实奋进中崛起的捷胜中学
[文化天地] 穿越史前文化、追溯现代文明
[文化天地] 延续五百多年捷胜何氏宗祠冬至谒祖“三献礼”
[文化天地] 无私的捐助、大爱的善举
[文化天地] 汕尾市何氏宗亲总会成立庆典圆满成功
[文化天地] 盛世方遂祖辈愿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24 15:10:57
木子智装 发表于 2019-7-23 18:27
据了解,在某些族亲中确实有某些记录,但所记录的资料有疑点,所以才向乡贤请教,希望能找到捷胜所城洪武 ...

对于各族氏的族谱资料是有些不够全面,是由于时代遗留记录有所欠缺,例如文革等破四旧的消毁,有记忆族史老一辈的老去,打从改革开放各氏族对于族史才兴起,资料方面肯定有缺憾,只能从民间和有关史料慢慢搜集。
回复 木子智装 发表于 2019-7-23 18:27:22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23 09:04
捷胜李氏族谱应当可以查到。几年前我也请教过一位了解李姓洪武迁居捷胜的李氏族人,他能一一道说,那时我 ...

据了解,在某些族亲中确实有某些记录,但所记录的资料有疑点,所以才向乡贤请教,希望能找到捷胜所城洪武初次守城军资料。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23 09:04:02
木子智装 发表于 2019-7-22 19:26
何先生您好!在市民网读过先生发表的多篇记录捷胜历史文化发展文章,知道何先生对捷胜历史探研颇深。 ...

捷胜李氏族谱应当可以查到。几年前我也请教过一位了解李姓洪武迁居捷胜的李氏族人,他能一一道说,那时我无时间可记录,只是听听而于,遗憾的是,那李氏族人已仙逝了。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23 08:57:05
木子智装 发表于 2019-7-22 19:26
何先生您好!在市民网读过先生发表的多篇记录捷胜历史文化发展文章,知道何先生对捷胜历史探研颇深。 ...

此《捷胜风情录》系捷胜牛肚村何秀荣先生经多年辛勤搜集资料及走访民间所写,我帮转发,以便让更多人了解捷胜史迹。
回复 木子智装 发表于 2019-7-22 19:26:33
      何先生您好!在市民网读过先生发表的多篇记录捷胜历史文化发展文章,知道何先生对捷胜历史探研颇深。
         我来自捷胜李姓人家,因先祖(李顺德)洪武二十七年迁居捷胜守城至今,后裔一直未溯到先祖从何地迁捷。
不知何先生有没有洪武二十七年捷胜城守军的更多详细资料?或从哪些史记可以找寻?是盼!
联系电话:13729599395   邮箱、微信同步
谢谢!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9 15:47:45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9 15:54 编辑

     参考书目及文献:

       明嘉靖版《海丰县志》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海丰县令张济时编修

       清乾隆版《海丰县志》 乾隆十四年(1749年)海丰县令于卜熊编修


       清同治版《海丰县志》 同治十二年(1873年)海丰县令蔡逢恩编修


      《海丰人物志》 海丰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辑部编著


      《海丰县文物志》 主编 郑正魁


      《海丰水产志》 主编 钟绵时


      《海丰县财政志》 主编 叶良方


      《海丰风情录》 主编 杨永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史》 编著者 叶佐能


      《海陆丰戏见闻》 编著者 吕匹


      《广东省海丰县地名志》


      《民族、宗教、历史、文化》 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民族研究所编著


      《历史文化名城碣石》 编著者 卢木荣 陈波


      《可爱的广东》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编著


      《广东潮汕人的胆气》 作者 李开文 刘霁堂


      《陆丰历代诗词选注》  主编 陈少平


      《中国神仙传》  主编 午鸣


      《中国寺庙200神》 作者马书田


      《中国道教诸神》   作者 马书田


      《中国一百神仙图》 绘画 卢禺光  编文 吴绿星


      《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 作者 刘海峰


      《汕尾古今诗词选》 主编 杨永可  叶良方


      《中共海丰党史大事记》 中共海丰县委党史研究室、汕尾市城区党史研究室编


      《怎样猜灯迷》 作者 刘世勇


      《我所知道的鲁迅信札与何白涛遗作》 作者 吕匹 原载《六百年城大雅乡》


      《捷胜镇地方简志》 作者 陈新华 何秀国


      《捷胜镇人文历史及诗词沿革概说》 作者 何大海 原载《六百年城大雅乡》


      《李劳工——生为人杰,死作鬼雄》 作者 蔡燕妮 原载《汕尾文史》第一辑


      《著名版画家何白涛》 作者 杨永可 原载《汕尾文史》第一辑


      《“五六工上尺”——翁天祜轶事》 作者 黄吉庆 原载《汕尾文史》第一辑


      《汕尾市蛋民沧桑录》 作者 叶良方 原载《汕尾文史》第三辑


      《略谈明清海丰的海匪》 作者 林泽民 原载《汕尾文史》第三辑


      《清末陈宗富的农民起义》 作者 翁深在 原载《汕尾文史》第三辑


      《汕尾南狮舞的由来和演绎》 作者 黄坤泽 原载《汕尾文史》第三辑


      《潮前本堂区天主教述略》 作者 翁深在 原载《汕尾文史》第十辑


      《孙中山与李劳工》 作者 何锦洲 原载《汕尾文史》第十辑


      《彭湃与李劳工比拳》 李思贤口述 马世畅整理 原载《汕尾文史》第十辑


      《我所亲历的广东海丰等地的农运及武装斗争》 口述 林务农  撰文 何锦洲 原载《汕尾文史》第十二辑


      《风雨兼程六十年》上篇 作者吴增仁 原载《汕尾文史》第十二辑


      《菜茶风味谈趣》 作者 春华 原载《汕尾文史》第十二辑


      《得道庵序》 作者 林大蔚


      《得道庵记》 作者 陈新华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捷胜镇革命斗争史资料》 作者陈新华


      《丹心垂青史,碧血洒梧州——梁秉刚烈士的一生》 作者 余汉存 陈务 曾昭妹原载《汕尾日报》


      《刘胜信》 作者 陈维恭 余少南 原载《澄海革命人物》第一辑


      《海陆丰民俗纪析三则之三“吃丁酒”》 作者 杨其格 原载《海丰乡音》第七期


      《蔡俊》 作者 黄芳荣 原载《海丰英烈》第一辑


      《何丹成》 作者 林远征、黄镇盛 原载《海丰英烈》第一辑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9 15:37:36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9 15:54 编辑

     大 事 记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前6000年——3000多年),古越族人在捷胜沿海的沙坑、沙角尾、牛肚及东坑村一带渔耕狩猎,开辟草莱,繁衍生息。


      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海丰设八都:兴贤、石塘、金锡、杨安、石帆、坊廓、吉康、龙溪。捷胜隶金锡都。


      宋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文天祥在江西空坑(粤赣交界处,今江西省吉水县附近)抗元失败,遂与杜浒、邹风至循州,集散兵屯于南岭,复惠州。奉母同行,收兵海丰,屯丽江浦。后士族范良臣与郑复翁来附,遂略定甲子、碣石、捷胜、船澳等沿海港屿。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福建船队在捷胜鹤岭建造凝波寺。


      同年,建城隍庙及戏台。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海丰沿海倭患频仍,都指挥使花茂奏立卫所。


      是年,千户侯良在鹤岭建文武官署(一说“捷胜所署”在南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千户侯良建造捷胜所城。茅埔墟镇和大石牯村居民移居城内。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金锡都(今田墘、捷胜、遮浪、东涌、汕尾、红草、陶河、赤坑、大湖一带)大海潮。平地水深一二丈,死者无数。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大海潮,金锡都死几百人,多绝户。捷胜沿海渔民死伤惨重。


      明万历元年(1573年),抗倭名将刘松游黎明洞题刻“山海奇观”诗联。


      明天启乙丑年(1626年)冬,廖天佐作《黎明洞石刻诗》。


      明崇祯三年(1630年),裁革捷胜仓大使职额。


      明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台风,牛吹入海,船吹上岸,捷胜居民损失惨重。


      清顺治四年(1647年)春,苏成占据捷胜所城。夏,与举人林呈祥率船队攻海丰县城,扬言反清复明。


      清顺治七年(1650年),捷胜所城守备汪古,害怕苏成、苏利抗清义军攻城,以渔船载巨石沉塞石狗湖口。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颁下“迁海令”,敕令江、浙、闽、粤、鲁五省沿海居民内迁30至50里。 清康熙元年(1662年)正月初五日,吏部侍郎科尔坤、兵部侍郎介山同平藩等率兵万余人抵海丰,迫迁犹甚。二年(1663年)八月,吏部侍郎伊里布、兵部侍郎硕图来令再迁时,以河内鹿境山为界离海六十里、离城十里,迫令农、渔、盐等民,不许在界外居住,不许出海捕鱼,违者逮捕。三年(1664年)四月迁界,尽烧民屋船只,凡越界者无论远近均立斩。捷胜所城居民迁走一空。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开始放宽海禁,下令展界,界外百姓陆续回城,但还不准百姓出海捕捞。


      清康熙八年(1669年)春,捷胜所城设游击一员。


      是年正月十三日,广东巡抚王来任上疏奏请复界;冬,两广总督周有德上《奏复沿海安插地方发兵防守疏》。同年复界。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十九年(1680年)期间,廖天佐在黎明洞作《迁移图说》。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江、浙、闽、粤、鲁五省始全面展土复界,准许百姓出海捕捞。捷胜所城人口陆续增加。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添设捷径(捷胜)、遮浪营房二十一间,拨右营把总一名,兵六十三名防守。


      清雍正十年(1732年),捷胜建内文阁和外文阁。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汕美炮台移捷胜角。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洋盗充斥,捷胜所城目兵张时高随标出洋捕贼阵亡。


      清咸丰三年(1853年)秋,有活东千百于枫林塘争斗数日,第二年又斗于旧圩及捷胜所城,且有抓落叶以捍身如作彭排之状者。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住持僧遇缘禅师扩建白云寺,并易寺名为:“得道庵”。适逢碣石镇中衡游府正任水师提标、前营都阃府吴祥光(捷胜镇群众称吴大佬)巡察捷胜城,遇缘禅师请其题写大门匾额“得道庵”三字。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捷胜所城数十名老将和文武官员弃城逃走,城所废置。


      民国二年(1913年),划捷胜、寮口、东洲坑、田墘、湖内及遮浪六乡镇,设立捷胜区公所,驻地捷胜后山头,隶属海丰县第八区。


      民国三年(1914年),西秦“华天乐” 戏班招收“合同脚”30多人,在捷胜城外油车间培训。


      民国八年(1919年)六月,在海丰县学生联合总会的领导下,捷胜的中小学生组织检查队,四处查封日货。


      民国十二年(1923年)正月,大旱,至四月初五日才下大雨。六月至七月连续七次台风,海丰千余艘鱼船沉没,数千人淹死。捷胜亦损失颇重。


      民国十三年(1924年)二月,彭湃、李劳工在捷胜约参加农会召开的恢复大会,与会代表及农民共有二千多人,彭湃在会上发表演说,会后还举行了示威游行。


      民国十四年(1925年)六月十三日,捷胜举行援助上海“五卅”惨案大会,会场有五千多人,由大会主席报告“五卅”惨案的情况,各代表亦相继发言。会后举行示威游行,散发传单,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各学校还组织宣传队向群众演讲。


      同年夏,中共党员杨江、叶娘庇、林跃俞、陈庆广、蔡举德、莫捷光、李生等,接受中共海丰特委指示,在东坑成立第七区支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十九日(农历十月廿六)上午八时许,红二师四团一个连和工农革命军联合攻城,城所告破。


       是年,在捷胜衙门和北门街红楼,分别建立中共海丰县第七区委员会和海丰县第七区苏维埃政府。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捷胜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镇。


      民国十九年(1930年),军委军令部陆测总局勘测捷胜板块,绘制地图。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第七区公所改为第四区署。


      是年,意大利神甫麦兆汉在捷胜牛肚、沙坑、东坑、沙角尾等文化遗址考古。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海丰县第四区青抗会(青年抗敌同志会)在捷胜成立,干事会成员有何世汉、蔡烈、何宗汉、李民、何志雄、赖志、刘汉章、梁良梯、何鼎元、许昌炽等。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一月一日,海丰县长姚芝荣巡察捷胜,于得道庵山门外西侧岩壁题刻“同归佛海”四字。


      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陈铁、凌炳权(自称先遣军司令部)为首的龟龄岛海匪,在捷胜海域大肆抢劫来往船只(叫“擒羊牯”)。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六月,捷胜并入汕尾第四区署,署址设汕尾;十一月,恢复第四区署,署址设捷胜。


      是年,著名民俗学家杨成志在捷胜考古。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大旱,至五月十六日(农历四月十八日)才降雨,旱期约三个半月,河流枯竭,田地龟裂,作物失收,造成严重大饥荒。时海丰饿死者46309人,有2998户绝户。捷胜渔民饿死者亦数以千计。入夏,霍乱又流行。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东南镇和西北镇合并为捷胜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一月,日本侵略者第二次登陆汕尾、海城,捷胜设立伪村公所。五月,东纵六支队挺进海陆丰,全面出击日本侵略者,建立敌后根据地及民主政权,在捷胜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恢复镇公所建制,隶属汕尾第四区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民族学家顾铁符到捷胜考古。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七月十九日,美国华侨轮船公司“丰庆轮”由南洋经香港往汕头航行,至汕尾港时突遭风暴袭击,当晚在龟龄岛海域附近的菜屿触礁船毁,500多名乘客及员工获救,后由港英兵舰驳运香港。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建立田墘捷胜联防队。八月二十日,汕尾地区群众因不满当局通货恶性膨胀,掀起抢米斗争,捷胜人民亦卷入斗争之中,当局惊惶失措。加上龟龄岛海匪扰乱,社会秩序极其纷乱。
是年秋,海导基组在西门第六街何植东家秘密成立。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二月,设立捷胜情报站。七月一日,捷胜解放,建立捷胜镇人民政府,划归海丰第七区所辖;并于该日成立第一个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后改称“共青团”)。八月二十二日上午,龟龄岛海匪吴炯烙部入侵捷胜,搜捕革命干部、勒索迫害革命家属。十一月二十八日,吴炯烙部在龟龄岛被红军围歼,吴炯烙被捕。十二月下旬,捷胜镇成立青年联合会。


      1950年8月,捷胜成立渔协分会,属海丰县渔民协会管辖。


      1951年,汕尾广东省立高级水产技术学校在捷胜龟龄岛采集自然海区的紫菜苗,移到汕尾港栽培,开始了华南紫菜人工养殖。是年12月15日,捷胜成立渔民供销合作社。


      1952年9月,捷胜设立第八区公所,驻地捷胜。


      1953年,第八区改名捷胜区,下辖捷胜、沙塘、大流、石岗、西郊、安华六个乡镇。


      1958年9月,捷胜撤区组建人民公社,设管理委员会。


      1958年1月,捷胜九伯岭水库破土兴工,万民欢腾。


      1959年,禁止对鱼类资源破坏严重的20多艚敲罟作业,并禁止使用鱼炮炸鱼。


      1971年8月16日下午3时30分,汕尾镇29艘风帆虾船和遮浪公社驳运站1艘机动渔船,共355人,在龟龄岛东北附近遭突发性大海潮(俗称“杜猴塞洞”)袭击,9艘船被击碎,18艘严重损坏,320人遇难,其中被救回295人,25人死亡。


      1979年,沿海渔区出现偷渡外流、走私风,海丰全县偷渡渔船有414艘,外流香港9295人,其中九个沿海公社(镇)5669人。捷胜偷渡、走私风气亦盛极一时。


      1980年,捷胜建立台风警报站。


      1983年3月22日凌晨,汕尾镇新丰大队14042号机船在捷胜龟龄岛发现尸体六首。经查实是:遮浪公社红坎大队四石柱村24056号机船于3月21日夜间,因雾在龟龄岛触礁沉没,船上17人全部死亡。


      1983年——1984年,海丰县文物普查队在捷胜采集文物资料,进行考古研究。


      1984年,捷胜镇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建成。


      是年9月,捷胜镇重兴土木,耗资40万元重修得道庵风景风。


      1985年,海丰县财政局拨给贷款4万元,帮助捷胜镇发展鲍鱼生产,购买福建东山的人工培育鲍苗5.7万个,投放于龟龄岛区,进行养殖增殖。


      1986年10月,捷胜镇成立财政所,业务隶属海丰县财政局乡镇财政管理股管理。


       1987年农历正月廿日,捷胜举行游神赛会,举城同庆。10月,得道庵风景区修建工程完成。


      1988年3月7日,全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惠阳地区撤销,海丰县划归新成立的汕尾市管辖,捷胜析出海丰县归属汕尾市城区。


      1994年1月,捷胜成立诗词社。


       1995年10月,得道庵理事会聃请广州光孝寺主持方丈释新成大师为刻庵主持。


      1996年12月,广东中华诗词学会领导杨奎章、张作斌、李汝伦、许可青、杨应彬、熊鉴、陈哲、老烈、张春芳、朱帆等莅捷考察,对捷胜古城深厚的人文历史亦予以肯定和赞赏,并各自题辞纪胜。


      1998年,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副省长欧广元视察捷胜。


      是年5月,捷胜成立书画社。


      1999年2月10日,捷胜首届书画作品展开幕。


      2003年初,捷胜成立民乐社。6月27日,汕尾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30多位文艺家到捷胜采风,对捷胜镇的人文历史及名胜古迹作了大力的推介。7月,广东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莅捷考察。12月31日,捷胜诗词社、书画社联合举办“古城风”诗书画作品巡回展。


      是年,捷胜被上级文物部门定为“文化艺术之乡”;并经农业部批准,捷胜石狗湖成为汕尾市新渔港。


      2004年1月1日,军船头村从城区东涌镇析出,改隶捷胜镇管辖。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9 15:33:39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9 15:35 编辑


       近几年来,由于在捷胜人民的极大关怀下,捷胜镇党委、政府端正了经济发展思想,制订了新的奋斗目标,抓好滨海城镇所拥有的“阳光、沙滩、海浪、空气、绿色”五个基本要素,在“神、海、沙、石”兼备及历史人文内容丰富的基础上,实施了“农业稳镇、工业兴镇、旅游旺镇”的发展战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建成了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1000亩的大埔生态农业基地。
      目前,正在跟踪总投资1000万元的前进千亩农业生态基地,以及总投资800万元的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同时,捷胜渔港建设已经国家渔业部水产总局批复公布,全镇正朝着农业产业化路子发展前进;二是取得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将军船头村划归捷胜镇管辖,并将红海湾大道南面、军船头村东侧一带至捷胜霞仔岭、鸡啼岭规划为工业园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载体;三是1996年以来,投资1500多万元改善了全镇的路、电、水等基础设施,镇内及环城各村已实现了道路硬底化。另外,镇政府又抓好了总投资1.36亿元、全长46公里的凤飞山至捷胜公路的建设,这为招商引资、兴办工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四是对龟龄岛、黎明洞、得道庵等旅游景点进行初步规划,加强了对旅游业的领导和引导,全镇旅游业正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

       我们相信,只要利用好天时、地利及人和,捷胜还是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的。我们拭目以待!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9 15:32:50

       综上所述,捷胜镇的农业、渔业、工业及文化等资源,应是相当丰富充足,但为什么捷胜时至今日,犹不能发展起来呢?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捷胜的水利建设、医疗建设、环境绿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已步上了新的台阶,但遗憾的是,经济建设却迟迟不能跟上。笔者知道,在大形势浪潮的冲击下,有时局部的建设是看不出什么的,甚至一些英明的政治措施,亦是寸步难行。有鉴于此,捷胜镇的领导班子曾经苦苦思索改善的对策,但都无济于事。然为了捷胜“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他们还在继续努力、不断思索。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9 15:31:12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9 15:32 编辑


       以上所述,乃是捷胜镇各行各业较为简要地历史概况及其现状。乍看之,读者可能要感到奇怪,并嫌哆嗦!因为末章有些内容的数据太过详列,纵是地方史志,其所及之内容,亦是粗线条勾勒,惜墨如金。然笔者之所以这样做,乃是要引起人们对捷胜这座曾经辉煌的文化古城的共识,即是捷胜文化古城应有拓展的无限空间,应有光辉美好的未来!
       虽说现今捷胜伤痕累累、百废待兴,但作为一个有良知、以兴亡为己任的捷胜人,便须以拓展捷胜为要事,纵败北身退,亦无人怨焉!为人者,义之当先,无话可说;利居其后,亦可芳名百世。因此,笔者希望捷胜在当今清明的政治环境下,能有一个很好的良性发展!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9 15:28:21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9 15:30 编辑

       捷胜在木雕、贝雕和泥塑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亦不乏后继。不管是彩绘木雕、原木木雕还是镶金木雕,所塑造的神仙人物、鸟兽虫鱼、花卉树木,均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刀路的走向、线条的结构、刀纹的刚柔及部位的定型,都匠心独运,恰到好处。连人物的须眉、鸟兽的毛羽、花叶的脉纹,亦都清晰可见,色彩斐丽。有的线条细长如发丝,令人叹为观止!制作精良的贝雕工艺品都畅销香港、日本、加拿大、阿拉伯、台湾及东南亚等地。
       周仲富便是雕塑方面的姣姣者,他集木雕、贝雕和泥塑技艺于一身,其中泥塑更是他的拿手绝活。他虽出身于民间,但其作品却又让人感觉不到是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比如,汕尾凤山妈祖庙供奉的五十多尊神塑,便是他的杰作。这群塑像形态各异,庄谐毕致,栩栩如生,在保留传统型制的基础上,揉合了现代人体写真的艺术手法,把民间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其中艺术效果最为显著的正殿的妈祖像。他将妈祖端庄慈祥、内秀外美及厚德载物的形象,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得到了厦门美术学院教授、凤山妈祖石雕像设计者李维祀“神情逼真,手法大度,关键部位表现细致,是自学成才的民间艺术家”的评价。

      此外,杜国在捷胜民间艺术领域中亦占有一席之地。他对贝雕、糊纸扎及古建筑的油漆画、钳铙方面,亦有独到之处。1972年,周仲富与杜国合作创办“捷胜贝雕工艺厂”,员工约有600人,几年后撤办。但他们在捷胜民间艺术领域中孜孜不倦,努力钻研,并培育了一批后继之人,发扬光大了捷胜的民间艺术。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9 15:26:25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9 15:27 编辑


       改革开放以来,文运复兴。捷胜镇广大诗词爱好者,亟盼有一诗词团体来凝聚众力,进行诗词创作研究,以继承和发扬古城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作斌一行来捷胜了解情况后,极力鼓励建立诗词组织。经酝酿和具体筹备,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94年1月19日正式成立“汕尾捷胜诗词社”,选举诗人何大海、陈新华为正副社长。诗社旋被批准吸收为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单位会员。


       捷胜诗词社是汕尾市城区唯一的民间诗词社团,也是广东省唯一的一个镇级诗词团体,有社员60多人。诗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学习,研究创作。作品题材多样、风格不拘,或宏扬爱国主义精神,或赞颂人文胜迹、自然景观和良风美俗,或讴歌改革开放,或鞭达消极腐败,或景仰先贤先烈,做到有美有刺、有褒有贬,既维系和继承古城传统文脉,又加快了捷胜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对此,我国著名民俗学大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钟敬文教授,便给予肯定和鼓励,并于1997年6月亲笔题赠“捷胜诗词社”及“捷胜诗词”社刊名。诗祠社与国内七百多个单位和个人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


      在现当代,又有何香荷、何耀光、蔡本坤、陈端峰、林启宇、许良义、许伯熏、何辉、周仲富、赖在衍、蔡绍明、何秀锄、刘恩、刘尧、刘世会、林文、许昌林、梁良晓、何朝晖、何世新等一批书画人才。1998年5月,“捷胜书画社”成立,社长周仲富,社员有50多人。该社多次举办书画展,在海陆丰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9 15:24:04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9 15:25 编辑


      捷胜建筑业历史悠久,发展迅速,人才辈出。有清一代,“建筑之乡”捷胜有一批古建筑工匠,从事民房、庙宇、祠堂及达官贵宅等建筑;至民国时期,又出现十多位远近闻名的古建筑师,古建筑技术空前发展,其中古建筑艺人黄江、陈双喜及陈家利等,便是此时的代表人物。
      1946年,陈家利已从古建筑迈进新的建筑领域,开始承建汕尾炮台脚“集中坨”及海上码头,并由他指导施工。

      1953年,捷胜镇在埔尾村组织集体建筑队,该队拥有技术人员8名、工人83名,他们一直活跃于海丰、平海、惠州等地,主要承建军队营房、粮仓、办公大楼及学校等新型建筑,俱获得好评!

      解放初期,黄江设计雨伞顶式的鱼市,未完先逝;后由陈双喜接手,才告完成。雨伞顶纯属木结构建筑,当时,其设计艺术在海陆丰地区,可谓独一无二。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9 15:21:53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9 15:23 编辑


       捷胜文化古今发达,戏剧、古建筑、诗词、书画和工艺等文化,亦以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及风格,驰名海陆丰。因此,有关部门对捷胜这座文化古城很为重视,曾于解放初期拨款给捷胜创办海丰第一家文化站。同时,镇工会、西村、北村、南门外、东坑、大流等村,均先后创办潮音及正字等6个业余剧团,至六十年代解散。
       1978年,镇文化站重建,设有文化室,经常举办书画、摄影等作品展。同时,恢复和发展民间业余剧团及新的文化事业,多次被评为文化系统先进单位。

      1985年,海丰县文化局鉴于正字戏的传统伴奏音乐濒临失传,经广东省文化厅支持,组织了正字戏音乐老人刘采等进行抢救。刘采受命司鼓,用几天的时间,从大唢呐吹打牌子到小唢呐昆曲牌子乃至笛套,共录制了音带七盒十四面,存藏于省文化厅艺术档案室,成为研究正字戏的第一手音响资料。

      全镇原有的四个业余的白字剧团,现又再次解散,然戏剧的种子仍深深播在捷胜这块热土上。

      2003年,捷胜成立民乐社,志在挖掘和保存明清以来捷胜的戏曲史料,同时也发扬光大了捷胜民间的民乐文化。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9 15:19:54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9 15:21 编辑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八月四日废科举,捷胜镇内的内文祠等改为六年制小学,农村则设立中初年部小学,但部分私塾依然存在,直至解放初期方才停止。
      由于捷胜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1943年秋至1946年冬,乃创办捷胜初级中学。1953年,原有的小学转为国家承办,全镇共创办四所小学,教学点遍布各个村落。1956年,重新创办捷胜中学。

      1967年至1970,又在红光农场创办农业中学,实行半耕半读。

      1969年,各小学附设初中班,从此,捷胜中学转为高中教育。1975年,又创办联中。1979年至1980年,小学初中班及联中先后停办,捷胜中学又转为初级中学。自1984年以来,地方形成兴学风尚,多方集资建校,至1987年,中小学共有八所建起新校舍,增添新设备,改观了教学面貌。现全镇有二所中学、十二所小学,教职员工386人,在校学生822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5%。2003年,高考B三批以上入围的有43人,入围率61%。近几年来,幼儿教育亦得到发展。全镇脱盲率达98%。
回复 河柳子 发表于 2019-7-7 17:32:33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9-7-7 17:33 编辑


      清末民初,捷胜出现了一些较为著名的中医堂号,如“生生堂”、“正生生堂”、“务本堂”、“慎生堂”、“仁术斋”、“普济堂”、“寿生堂”、“天和堂”、“天德堂”等;另外,还有西医药铺及分散于各村的一些草药便医。全镇计有中医师约20人、西医师3人、乡村草药便医10多人。
      1945年,汕尾裴医生(外国人)在捷胜观音堂设立地方私立医院。建国后,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1954年,成立了医协会,接管了捷胜医院,并建立联诊所。

      1958年,以上两个医疗组织合并为捷胜卫生院,设有妇产科、内外科、制药及防疫四个科室,负责捷胜、田墘及遮浪三镇医疗卫生工作。与此同时,在龙溪、东坑前进等村设立医疗站,并组织一支四至五人的医疗巡逻队,经常到各村巡回治疗。其时,该院拥有中西医生及护士等30多人,设有床位10多张。在1962年的肠热病与1966年的脑炎流行期间,捷胜死亡人数仅有1、2人。在药物紧缺时期,捷胜卫生院创办制药厂,研制葡萄糖B10、B12等注射液及一些药片。在药物剩余的情况下,还支援外镇的医疗病号。

      进入七十年代,“六二六”医疗卫生路线下达之后,捷胜进驻了一支海军“六二六”医疗队,帮助各村建立合作医疗站,培养出一批农村赤脚医生,促进了捷胜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到1976年,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化验、制药、防疫及住院部等科室,医务人员36人。全镇还拥有14间合作医疗站,赤脚医生约50人,乡村医疗卫生工作亦得到落实。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医疗组织有了发展,诊所及药铺日益增多,而集体医疗组织亦落实了责任承包制。

      据1987年统计,卫生院拥有人员52名,设有门诊5间,住院部1处,病床20张,还有打氧及X光等新设备。另有乡村个体医疗站36间,乡村医生约50人,私营国药店4间,给村民购药治疗带来方便。近几年来,捷胜卫生防疫组织有了发展,计有专职人员6名,各种防疫普及各村。目前,肝炎、脑炎、结核、麻疯、麻疹、霍乱及小儿麻痹症等已少见。自1983年以来,捷胜卫生院和防疫组织,曾先后三次被县评为系统先进单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