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之我见

发布者: 春笋 | 发布时间: 2020-5-7 11:08| 查看数: 20978|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0-5-7 11:10 编辑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的不朽名著,作者运用白描写实的手法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卷,虽然假托明代,即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画卷。全书以一个中心贯串其间,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和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残害,入木三分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                                                               
纵观历史,科举制度是隋文帝根据前朝历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利弊创新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考试,学而优则仕,所以叫科举。

科举制度不限制参加考试的对象,考生没有年龄、地位、家族等条件限制,即使是寒门子弟也可以参加,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从《诗》《书》《礼》《易》《春秋》中选取一定的题目进行写作,以成绩为选取标准,然后给予相应的官位,取代了以前的举荐制度,这对冲破门阀士族垄断官位的陈规而言,无疑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秉承儒家教义,通过苦读科考而来的人才都具备较高的素质,也有从低层中选拔出许多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他们会更为平民百姓考虑,做到了父母官的责任义务,为官吏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使政治更加清明廉洁,百姓安居乐业。  
                                                   
就制度本心而言,科举制度是为了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恪守伦理道德,走进任途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帮助皇帝治理天下,其主要目的在于统治者“治天下”。

这样科举制度成为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入场券,读书人本着“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闻”,也本着“匡社稷济苍生”的目的,使全国笼罩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不可否认,科举制度造就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治世能臣,他们为人民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即“代圣人立言”,应试者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来写文章,不可有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中了科举做了官后,要帮助统治者奴役百姓,使百姓成为“顺民”,这样致使读书人“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苦读圣贤书”,读书人只是闭门死读书,读死书,不事其它行业,不学其它技能,多数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我们不难看出,八股取士严重脱离了实际,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知识分子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失去了自己原本“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使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了死胡同,扼杀了国人的创新,这也间接导致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落后。7班翁淑婷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