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戴镜兵 于 2024-11-28 11:49 编辑
革命英魂的璀璨与陨落 ——记革命英雄董良史事迹
董良史,于1905年在海丰梅陇浅沙村呱呱坠地。他的童年是在这个宁静的村庄里度过的,直到七岁那年,他随着父亲——一位勤劳的商人——移居到了鲘门。在那里,董良史踏入了知识的殿堂——鲘门小学,开始了他求知的旅程。 岁月如梭,转眼间董良史已经成长为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少年。1920年,他满怀期待地前往海城,参加了第一高等小学的入学考试。凭借着过人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董良史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1922年,董良史再次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成功考入了陆安师范。当时的陆安师范,正是一所充满革命气息和进步思想的学校。彭湃,这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教育家,正担任着教育局长的职务。他在这里传播着马克思主义,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的革命火种。 年青的董良史,深受彭湃的影响和教育。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革命的营养,思想逐渐变得激进和深刻。在学校里,他常常与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探讨社会问题,发表着充满进步思想的文章。他的言论和行动,都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思想激进学生的风采。 1922年的五一劳动节,对于董良史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陆安师范的学生们参加了海丰各界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游行。董良史化装成一个朴实的农民,赤足戴着草笠,肩上扛着锄头,一路控诉着地主对他的压迫和剥削。他的形象逼真,言辞恳切,深深地触动了在场群众的心弦。他的控诉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大家纷纷为他鼓掌呐喊,为他的勇气和正义感所折服。 这次游行,不仅让董良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为改变这个不公平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1923年,海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农民运动如同春日里的野火,迅速蔓延,势头正猛。在这片热土上,董良史的身影也越发活跃起来。他不仅在学业上保持着优异的成绩,更在思想上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积极投身于这股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洪流之中。 每当学校放假,董良史便迫不及待地踏上归途,回到那个养育他的梅陇浅沙村。他不是简单地为了休息和探望亲人,而是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投身于当地的农民运动。梅陇农会,这个农民们自发组织的团体,正成为董良史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 农会负责人古鸿江,一个深受农民爱戴的领导者,对董良史的归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董良史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经常帮助古鸿江书写标语传单。这些标语传单,有的揭露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有的号召农民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董良史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除了书写标语传单,董良史还经常在农民集会上发表演说。他站在简陋的讲台上,面对着台下那些衣衫褴褛但眼神坚定的农民兄弟,用他那充满激情的声音,讲述着革命的道理,鼓励农民们勇敢地站起来,为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而斗争。他的演说,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农民们干涸的心田,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斗志。 董良史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农会会员们的广泛赞扬。他们称赞他不仅才华横溢,更有一颗为农民兄弟着想的心。同时,农会另一位负责人彭元章也对董良史表示了高度的器重。他认为董良史是一个难得的年轻才俊,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是农民运动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彭元章和古鸿江等农会领导的带领下,董良史更加坚定地投身于农民运动之中。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道路虽然艰难曲折,但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够迎来胜利的曙光。 1925年初,历史的篇章翻开了新的一页,东征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克复了海丰,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共产党人的积极协助下,国民党在海丰地区迅速组织起来,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股历史洪流中,梅陇区国民党党部的成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周边地区农民运动的道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董良史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经过彭元章的引荐和介绍,董良史光荣地加入了国民党,成为一名党员。这不仅是对他过去努力和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他未来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行的期许。 国共合作的形势下,董良史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深知,要推动革命的深入发展,就必须大力宣传革命的主张,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支持革命。于是,他利用自己的演讲才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到农村基层,与农民面对面交流,用生动的事例和朴素的语言,向他们阐述革命的意义和必要性。 董良史的演讲,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农民们干涸的心田。他的话语,不仅让农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更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斗志和勇气。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关注革命、参与革命,为推翻封建统治、争取自身权益而努力奋斗。 董良史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董良史不仅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出色的组织能力,更有一颗为农民兄弟着想的心。董良史的革命热情高涨,他深知,自己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必须时刻准备着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学习革命理论,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为推动梅陇地区乃至整个海丰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6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国的革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全国。在这一年,董良史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机遇——被国共两党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国共两党对他寄予厚望的体现。 1927年5月18日,共产党人俞秀松、董亦湘介绍董良史转党。他们在向联共孙大支部委员会陈述的理由是:(1)董良史同志在这里学习已有二年(其实只有一年多),成绩非常可观,这是为一般同学及教员所知道的,理论的了解,实际问题的分析都已到相当程度。(2)他在这里曾参加过不少的青年团工作及学校工作,他在工作中的表现是:努力,有计划,始终如一,真是同志中的一个积极分子。(3)他的行动及习性,适合于一个党员的身份,并且能深入群众中间去。(4)他从前在广东海丰曾做过农民运动及工会运动;他的工作能力亦强。不久,经联共孙大支部委员会批准,董良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9月22日至23日,董良史和武止戈、宗孚、傅钟、李俊杰5人先后到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报到。同期在该校深造的还有:朱务善、刘鸣先、韩沅波、蒋经国、高维翰、卢贻松、曾涌泉、萧劲光、李特。此14人成为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的首批中国学员。 在托尔马乔夫学院的日子里,董良史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种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他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还在课余时间主动与同学们交流心得,共同探讨军事问题。他的勤奋和刻苦,赢得了教官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董良史顺利从托尔马乔夫学院结业,并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祖国。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工作,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里,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为南方地区的军事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董良史又被派任到东江特委办的彭杨军校担任教官。这所军校以培养农民军事干部为主要任务,对于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董良史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悉心教导学员们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战斗精神和组织纪律性。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批优秀的农民军事干部脱颖而出,成为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 然而,命运却对这位年轻的革命者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31年秋,党内受到王明路线的影响,肃反运动被扩大化,董良史不幸被诬陷为社会民主党成员而遭到错杀,年仅26岁。他的离去,无疑给革命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悲痛。 直到1991年11月,海丰县人民政府才为董良史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这一迟来的正义,虽然无法弥补董良史逝去的生命和青春,但至少让他的家人和战友们得到了些许的安慰和慰藉。董良史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光辉和传奇色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口述人:林占洲 文字整理:戴镜兵 参考资料:1、叶帆著《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对中共高级军政干部的培养》;2、《董良史入党材料》;3、《海陆丰革命斗争史料》。4、《董良史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