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末闹得沸沸扬扬的“走私过期冷冻肉”事件,近日再起波澜。
稍微花点时间,了解事件的交锋全过程,不难发现,讨论的焦点在于:引起各方关注的这类肉,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肉?让人欣慰的是,通过这一讨论,改变的不仅仅是新闻“剧情”,也是公众对这一概念的认识。
信息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公众不仅需要信息,更需要清晰准确科学、经得起质疑和反复推敲的信息。具体到此事来看,相关说法确实是一种标签化的表述,不存在太明确的界定。除此之外,对于存在问题的肉品,媒体上“走私肉”“过期肉”“变质肉”甚至“冷冻肉”等各种称谓都在同时使用。有不同、有相同、有重合,究竟能不能放心食用、有没有安全风险,公众也是一头雾水。
其实,质疑也好,回应也罢,不管是维护消费者权益,还是为食品产业说话,两位记者的初心,无疑都是为了公共利益。而论辩进程中,逐渐展现双方不同的思考角度、专业素养,也为读者呈现出更多新闻背后的逻辑推演和利益考量。即便最后没有争出定论,这也绝不会是媒体人之间的“互撕”。能唤起更多消费者对冷冻食品行业的关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认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这一事件引起全国关注,不仅考量着媒体的专业性,也向相关监管部门、科研机构发出了一记球。7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海关总署、公安部发布通告,称今年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些确实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这些肉都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怎样鉴别、如何举报、能否根治,有待进一步讨论和解答。(2015-07-15 来源:汕尾日报 吕晓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