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今年计划列入省重点项目36个,年度投资179.7亿元;安排市重点项目179个,年度投资320.2亿元,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0亿元。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94.9亿元,全面推进交通、发展平台、农林水利、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汕铁路、兴汕高速动工建设,做好深汕高速改扩建、珠东快速(市区至陆丰、海丰)、沿海景观快速路、汕尾机场等前期工作,改扩建国道324海丰县城至梅陇和县城至可塘及陆丰穿城路段、国道235陆河东互通至河口段、海丰莲花大道等一批县域道路。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新区、海丰、陆丰、陆河产业园区和红海湾滨海旅游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漠国际物流港、遮浪现代渔港等项目建设,抓好54公里海堤达标加固、73.6公里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光缆线路3020皮长公里,新建4G基站1220座,实现市区重点公共场所免费WLAN全覆盖。 ●加快产业项目投资。推进陆丰核电、甲湖湾电厂、陆河和红草比亚迪项目、信利TFT5代线、海王制药、香雪制药、百草堂中药饮片、路华电子、金科特种材料、易能电气、乾泰电池、康强管道、华侨古建筑材料市场等项目建设。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投产达产,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90亿元。推进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力争全年完成技改投资65亿元。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建立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推动“个转企”“小升规”,确保全年新增“四上企业”100家以上。 ●强化投资保障。积极扩大投融资规模,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想方设法为项目寻求成本低期限长的资金。加强土地收储,今年全市完成征地3万亩,为投融资改革提供支撑。落实一项目一领导,一项目一时间、责任、问题清单,一月一督查等“三个一”工作机制,加强投资项目考核。 二、全力推动产业共建,提升实体经济发展层级。 ●进一步促进园区提质增效。推动深圳扶持合作区产业政策覆盖全市共建园区,大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园区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入园动工工业项目62个,其中建成投产22个,实现工业产值600亿元以上,全口径税收27亿元。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推动土规向产业园区倾斜,加快红草、陆河产业园向周边扩容,支持海丰、陆丰产业园发展“一园多片区”,全市园区征储土地2.4万亩。投入30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设施,加快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聚焦鹅埠、聚焦产业,推动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以珠三角地区大型骨干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大型骨干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项目,主导产业的配套企业,拥有较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等为重点,精准开展产业对接,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引进更多的企业,推动项目加快落地投产,力争全年引进落地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60个。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信利光电、海王制药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确保制造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5%以上。着力打造“红、蓝、绿、古、特”精品旅游带。推进小漠物流港、红草南储冷链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公平服装、可塘彩宝、梅陇金银首饰等产业园建设和陆河健康食品、城区海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 三、全力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立足大珠三角经济区全局,明确功能定位,对接深圳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推动汕尾与珠三角城市规划共绘,加快“多规合一”,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做好交通、海岸线、城市更新等专项规划,完成市区西片、北片等控制性详规编制,抓好“可塘-赤坑-潭西”汕尾中心点、红海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品清湖区域空间发展和各中心县城等规划编制工作。 ●统筹推进扩容提质。加快市城区土地收储,完成征地1.6万亩。东片以中央商务区为中心,加快站前路、站前横路、东城大道东段等建设,拓宽红海东路,实施海绵城市样板工程,推进碧桂园时代城、保利大都会和汕尾农商行总部大厦等商贸综合体建设,推动物流、商贸、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城市新区。西片以一港一湾为重点,加快工业大道西、金鹏路、西城大道、新衢路建设,扩建汕马路,启动建设罗马广场至沙滩公园海滨大道西段,推进马宫特大中心渔港和金町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丝路渔都”和城市旅游综合体。北片以红草高新园区为载体,推进红草大道、红草中路等园区路网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产城融合,打造高端产业新城。中部加快新中轴线规划建设和环品清湖综合整治开发,推进环品清湖路东南段建设,实施环湖路绿化景观升级改造,形成“移步换景”的精品空间。推进品清湖蓝色海湾整治和美丽海湾建设,全面改善品清湖水质和沿岸环境。推进老城区城市更新。 ●全面加强城市管理。以“创卫”“创文”为目标,全面开展城乡环境整治行动,向“脏乱差堵”宣战。持续严厉打击违法建设,确保市区违建“零增量”。深入推进干线公路、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卫生环境综合整治,清理整顿占道经营、乱停乱放,全面清理违章户外广告,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坚决依法取缔非法营运三轮车,妥善解决好三轮车从业人员再就业和特困人员生活保障,增加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至600辆。创建文明村居523个、文明镇(街道)35个,市中心城区进入省“创文”先进城市行列,其他县(市)进入省“创文”先进县城(城市)行列。 四、全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对外开放合作步伐。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今年市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R&D占GDP比重提高到1%。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汕尾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新增各类研发机构、研究中心、实验室等36家,新建创客空间6家,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和1000名以上创客进驻。鼓励自主创新,争取专利申请量达1400件、授权量达960件以上。实施“红海扬帆人才计划”,设立2亿元的“红海扬帆人才基金”,今年市财政首期注资5000万元,用于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硕博毕业生、名师名医等的奖励和补贴,今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到汕尾工作,分别一次性补贴2万元、5万元。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大珠三角经济区,全面落实深莞惠+汕尾河源“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次联席会议涉及我市的重点合作事项及《海洋产业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纲要》《共建海上旅游航线发展粤东滨海旅游框架协议》。 五、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三农”工作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推动质量兴农。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新建高标准农田11.94万亩、粮食仓容10万吨,加快海丰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华侨区建设省良种良法示范基地,保障粮食安全。扶持国泰、海亮、陆港等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争创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抓好海丰县平东农业主题公园和莲花山休闲农业观光园、陆河县罗洞生态农业观光园、华侨管理区四季果园旅游区等建设。加快马宫特大中心渔港项目建设。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细化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全面铺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70%确权任务。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县、镇、村三级互联互通。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农村公路建设59公里,确保2018年底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继续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推动村村通光纤、村村覆盖4G网络。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创建一批宜居示范村庄。加快农村危旧房、“空心房”改造工作。 六、全力补短板惠民生,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 ●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把精准脱贫作为保障民生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确保今年5.7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革命老区扶贫政策,争取上级在财税、投资、金融、国土、生态等方面更多扶持政策落地。全面对接深圳对口帮扶,统筹推进以产业共建为重点的全面对口帮扶和以脱贫攻坚为重点的扶贫“双到”工作。 ●深入推进教育攻坚。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创建工作,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强化督导考核,推动陆河县率先建成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大力建设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新增幼儿园31所。抓好义务教育“防流控辍”工作,确保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推进市林伟华中学、市城区新城中学、陆河县河田中学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抓好陆丰市龙山中学新校区等项目建设,确保高中毛入学率达88.7%。推进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市体校新校区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强师工程”,新增5个以上市级教师工作室。 ●全力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全力推进深圳援建的汕尾市中心医院项目建设,加快土地清理和建设设计,确保这个高水平的三甲医院今年上半年动工建设。深化与中信集团合作,力争市人民医院创建成为三甲医院。建设市第三人民医院和3所县级综合性医院,推进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新院区和陆河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等项目建设。对接省、深圳医院对口支援,大力引进医学优势学科和优秀医学人才,力争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陆丰市人民医院各新增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完成23家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村卫生站医生待遇。支持民营医院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加快文体事业发展。精心办好“马思聪杯”小提琴邀请赛、F1摩托艇世锦赛、红海湾国际冲浪邀请赛、中国龙舟公开赛(汕尾海丰站)、市运会、市群众音乐舞蹈花会等文体赛事,打造文化惠民活动周、新年音乐会和“一县一品”群众文化活动等文化品牌。启动市图书馆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市民文化中心建设,完成市民体育广场建设,完善基层文体设施配套。 ●推进人社等社会事业发展。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推动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医保制度一体化,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优化大病保险制度,把困难群体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以上。 同时,注重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七、全力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推进奎山河、奎山湖治理,强化公平水库、赤沙水库、螺河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管理,抓好公平水库灌区总干渠饮用水隔离保护工程。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大行动,加强汕尾大道、环品清湖等主干道和重点区域两侧山体绿化美化及林带林网建设,完成森林碳汇造林22万亩,建设生态景观林带50公里,新增森林公园3个、湿地公园 1 个,新增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100个。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加快推进桉树退出。推进红海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 ●强化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完成省淘汰“黄标车”任务。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投放运营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600辆,推动全市0-50公里公交化全覆盖。 八、 全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维护平安和谐稳定大局。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严厉打击涉毒涉枪、涉盗抢、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以实现陆丰摘除“毒帽”为目标,推进禁毒重点整治行动,坚决打赢禁毒这场人民战争。建立覆盖城乡的“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体系,提高群防群治水平。吸取“乌坎涉稳问题”教训,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落实领导包案,化解信访积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抓好重点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加强基层治理。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自然村(村民小组)村民理事会,抓好村(居)务公开“五化”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九有”建设,推进社区协商、社区减负工作,推动公共服务进农村、进社区,全面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完成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提高村“两委”干部素质和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