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自在飘零 于 2017-12-3 23:17 编辑
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中国和美国对《灰姑娘》这一童话故事在课堂上对学生不同的讲解。美国老师设计了12个问题,将童话故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欢快的气氛中给学生传授了许多人文的东西,提出了要守时、要注重仪表、人们都需要朋友、继母也是有爱心的、要爱自己、出错并不可怕等六个观点。而中国的老师,则是让学生们进行分段,提问学生们作者名字,出生年份,生平事迹,故事的重大意义和中心思想。理所当然的,同学们都听得沉沉欲睡。
学校课堂的知识教学,其根本目的是要使我们的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正确的价值观等等,进而形成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和价值观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而不只是记住表述这些知识、原理和价值观的符号和字句。但是在我们中国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只把表达知识、原理和价值观的文字符号等教给学生,让学生记住这些文字符号以备考试时复述之需,而对这些文字符号表述的知识、原理和价值观本身却并未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一种连知识和原理也没有真正交给学生的教学,又如何能够指望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形成创造能力呢?
被聘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组专家林夕,她的女儿多次做到用母亲的文章命题的阅读题,但女儿问母亲题目的答案时,林夕本人没有一次是完全答对的。林夕在BOOK中写到:很多文章都是有感而发,是一个非理性的过程,不能要求学生用绝对理性的心态去分析、寻找答案,那些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学校只注重知识、智能——理性能力的开发,而忽视人文、艺术——感性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越来越像数学,僵化,教条,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数提高了,学校的升学率也提高了,但是我们的孩子却失去了感受世界、感受美的人文情怀,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而我们汕尾的教育,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老师上课传授的,就是这道题怎么做,文章应该怎么分段,哪里是中心思想,哪里是考试重点,而并不是引导学生,让学生们自己去发挥想象力,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像我认识的很多人,上了大学之后,对于高中的知识基本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必定是僵化的,扼杀创造力、能动性的,在这种模式所教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学习机器,并不是一个有创造力,想象力,有自己见解的新时代学生。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而并不是死板的一二三四和ABCD。希望汕尾的老师不要只是一味的坚持应试教育,别让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抹杀在校园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