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21560|回复: 0

[海丰] 黄羌革命老区“二十二年红旗不倒 党委不散 火种不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4 13: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羌革命老区“二十二年红旗不倒  

党委不散  火种不灭”

微信图片_20191214151426.jpg


黄羌,一片神圣的热土,一片红色的沃土。
坐落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北部山区的黄羌革命老区,从土地面积上看,区区一百余平方公里;从人口数量上说,仅仅三万多居民,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乡镇中平凡的一个。但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弹丸之地”拥有着不平凡的过去,正是这群朴实敦厚的乡民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不平凡的革命史诗。

黄羌老区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一度成为其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徐向前、彭湃、曾生、杨其珊等革命先烈曾在老区战斗过、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一万多人投身革命,两千多人壮烈牺牲,529人被评为烈士,破家灭户绝村不计其数,经广东省委审定的革命遗址多达56处。毫不夸张地讲,黄羌老区不愧为“华南地区革命的重要起源地、东江纵队的火种保存地”,黄羌人民经受住血与火的残酷考验,“每村每户有先烈,青山处处埋忠骨”,二十二年黄羌老区革命斗争的火焰时而旺盛猛烈,时而星光点点,但始终燃烧、从未熄灭,最终形成了“红旗不倒、党委不散、火种不灭”的革命传统和“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微信图片_201912141514261.jpg


“红旗不倒”:黄羌是红二师的故乡、红四十九团的摇篮

在黄羌这片红色热土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第一支正规部队红二师,成立了东江战区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红四十九团,她是人民军队的诞生地之一,也是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出发地之一。在黄羌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在流传着红军的故事,在黄羌的每一个人的血脉里都流淌着红色的基因,在黄羌广阔的天空永远飘扬着红色的旗帜。

黄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第一支正规部队”红二师诞生之地。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随后,“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按中共中央原定计划南下广东,10月9日,历尽了无数惊涛骇浪、波折挫败之后,叶挺部第24师余部1300多人在师长董正荣、70团团长董朗辗转来到黄羌朝面山休整改编。11月按中共南方局指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第一支正规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二师(通称红二师)第四团在黄羌朝面山上诞生,任命董朗为团长、颜昌颐为党代表,指挥部驻在黄羌圩文昌庙,同时在黄羌罗輋约坪岭范氏宗祠设立军需供给部,在黄羌圩下寨丘氏公屋设立红军医院,以保障后勤。1928年红四师领导人徐向前曾到黄羌红军医院慰问红军伤员。

黄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四十九团成立之地。1929年春,红二师与红四师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的过程中减员严重。10月在漫天烽火中,海陆紫特委在黄羌朝面山举行军事会议,决定以原红二师第五团红军为基础,在黄羌大路下村成立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任命彭桂为团长,黄强为政委。黄羌广大人民在海陆紫特委的号召下纷纷带枪参军,红四十九团兵力迅速从400人发展到1000多人,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武装斗争,掀起海陆丰革命斗争的高潮。

微信图片_201912141514262.jpg


“党委不散”:黄羌曾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羌老区一度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东江革命委员会设在黄羌文武庙,海丰县委与海陆紫特委一同设在黄羌下寨邱氏公屋,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设在黄羌官田吕姓老屋,黄羌老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大半个中国革命形势变幻。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黄羌最早集结了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工农武装,打响了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第一枪;也正是在我党坚强战斗堡垒的领导下,黄羌老区开启了人民不屈抗争的伟大篇章,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重要转折,点燃了海陆丰革命的燎原之火。

黄羌曾是东江特委所在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1927年4月20日,东江特委在当时的农军防地黄羌成立,彭湃任书记,后来因彭湃被党派至武汉工作,书记由张善铭代理,领导发动了海陆丰第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5月,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暴动失败后,在东江特委的领导下,杨石魂带领的潮汕农军,古大存率领的五华农军、吴健民率领的紫金农军,首次开赴海陆丰与刘琴西、林道文等率领的海陆丰农军在黄羌会师。在风雨如磐、长夜难明的年代,我党在黄羌最早集结了武装力量,点燃了黑暗中的第一把火。
微信图片_201912141514263.jpg


黄羌曾是东江暴动“最高指挥机关”所在地。1927年6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省(区)委任命黄雍为党的特派员和东江革命委员会主席,当月黄雍动身前往黄羌,召集东江特委代书记张善铭和农军领导人刘琴西、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主要领导林道文等开会,在黄羌圩文武庙正式成立了东江革命委员会,开展领导东江暴动和建立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省(区)委强调,在组织暴动期间“东江革命委员会为最高指挥机关”。

黄羌是打响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第一枪之地。1927年10月25日彭湃自中央重返海陆丰,部署第三次武装起义。10月28日,国民党反动派部队进犯黄羌老区,妄图将新近改编的红二师新生力量扼杀在襁褓中,师长董朗以一个营和黄羌农民武装一千多人的兵力,巧摆“空城计”歼灭敌军,并乘胜追击,兵临海丰城下,迫使国民党反动派于11月1日凌晨弃城逃走。我党随即在11月中旬举行了海丰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黄羌“革命榕树”见证老区初心。在黄羌圩主干道边,一株枝繁叶茂、盘根错节的大榕树孑然伫立,任凭路边人来车往、岁月世事变迁,它自岿然不动,似在向世人诉说沉淀多年的历史。1927年9月8日晚上,海陆丰武装农军在榕树下誓师,踏上了第二次武装起义的征途,后来成立了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11月上旬,在同一株榕树下,数千农民云集响应,召开黄羌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选举杨道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在党的领导下,黄羌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集体劳动、集体吃饭,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伟大实验。现如今,一位位革命志士随着岁月远去,只有黄羌圩大榕树依然苍翠挺拔,见证着先烈们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红色初心,象征着共产党人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革命意志,演绎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党课。

微信图片_201912141514264.jpg


“火种不灭”:党和黄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同志在回忆录里这样评价黄羌石山村人:“石山人民是过硬的铁锤镰刀——真正革命人!”这句话充分表达出对黄羌石山人民无限的感激之情,生动诠释了党和黄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深刻揭示了黄羌老区精神的本质内涵。1940年3月,曾生率领的惠东宝抗日游击大队为了摆脱国民党围剿部队的围追堵截,向东转移挺进海陆丰,到达黄羌石山村时部队仅余150人。在党的感召下,老区人民誓死保护、全力支援这支抗日子弟兵,虽然国民党顽军多次搜山抄家,但抗日游击大队不失一兵一卒,没丢一枪一弹,奇迹般地坚持了9个多月,终于在8月重返抗日前线。这段时间老区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到“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保存了华南地区救国图存的“革命火种”,使这批150人的抗日精英能够从石山这个小山村走出来,最终成为名震天下的“东江纵队”。据不完全统计,革命初期石山村有130多户800余人,到新中国成立时锐减至114户700余人,无数老区儿女热血染红了黄羌的土地,仅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便有十余人,被敌人掳掠抓走二十余人、枪杀三十余人、绝户二十余家、被焚房屋一百余间,1957年,石山村被评为“第一等红色革命根据地”,以表彰老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党和黄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创造了“爱党拥军、敢于进取、无私奉献”的黄羌老区精神。
作者:黄嘉力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赤子英雄魂
[三唯论点] 英名千古传
[三唯论点] 铁血男儿血洒沙场
[三唯论点] 密战英雄张福喜
[三唯论点]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及其影响
[三唯论点] 村支部书记是农村发展的带路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