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烽火中的热血传奇——记黄强的革命人生

发布者: 戴镜兵 | 发布时间: 2025-11-8 10:06| 查看数: 2762|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东江烽火中的热血传奇
         ——记黄强的革命人生

戴镜兵

微信图片_20251108095734_200_651.jpg


在风云激荡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位英雄人物在海陆丰和东江地区的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他就是黄强。黄强的一生,是为革命理想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一生,也是为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故事,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也饱含着无数的艰辛与牺牲。

1905年,黄强出生于海丰县东涌乡东兴社,乳名迈,又名国梁。他的童年时光,充满了朝气与活力。黄强自幼聪颖活泼,胆识过人,对游泳有着浓厚的兴趣,练就了一身出色的水性。与小伙伴们玩耍时,他常常捏泥做枪,模仿军队操练,喊着口令,指挥若定,展现出超越年龄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

   然而,命运的磨难早早降临。母亲的离世,让这个家庭失去了温暖的港湾。随后,父亲前往香港,年幼的黄强和兄弟们只能跟随叔父生活。14岁那年,黄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独自前往香港寻找父亲。这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不仅锻炼了他的独立生活能力,更让他的意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磨砺。

   少年时期的黄强,求知欲旺盛。他与堂兄国治一同前往田乾红楼学校读书,同时跟随父亲学习医术。高小毕业后,他和堂兄黄立(后为革命烈士)进入海丰蚕桑学校深造。结业后,黄强和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在秃岭山下的油田地方种桑养蚕,开启了一段别样的生活体验。

微信图片_20251108095735_201_651.jpg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黄强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他常与兄姐国栋、碧华以及同乡察敬群(后为革命烈士)等在本乡演白话剧,宣传爱国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他们在台上慷慨激昂地高呼口号,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深深感染了台下的观众,为当地的思想解放运动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1923年,是黄强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彭湃和李劳工来到海丰东南沿海一带组织农会,他们落脚东涌时,就住在黄强家。随后,在黄强家对面的中正堂,东涌乡农会正式成立,黄强的堂兄国栋被推选为会长。这一时期,海丰地区遭遇了台风灾害,田园受损严重。农历七月初,东涌乡农会选派20多名代表前往县农会商讨减租事宜,然而,他们却遭到了反动派的残酷镇压,13名代表被抓,关押了一个多月才得以释放。这一事件深深刺痛了黄强的心,让他深刻认识到了反动势力的残暴和革命的紧迫性,也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

   1925年春,东征军克复海丰,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李劳工受党组织委托举办农民自卫军教练所,黄强和堂兄黄立满怀热忱地一同投考,并成功被录取。在教练所里,黄强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和革命理论,他思想进步,学习认真刻苦,成绩在学员中名列前茅。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他被吸收为共青团员。

毕业后,黄强积极投身于革命工作。他在收缴陈炯明残部遗留枪枝和剿匪斗争中,表现得勇敢机智,每次行动都冲锋在前,毫不畏惧。他的出色表现得到了上级的认可,被任命为农军小队长。后来,他又奉命前往梅陇训练农军,他认真负责,因材施教,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士兵们,训练成果显著,很快便擢升为中队长。

   1926年,黄强光荣地转为共产党员,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微信图片_20251108095735_202_651.jpg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蒋介石背叛革命,白色恐怖迅速笼罩全国各地。中共海陆丰地委果断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5月1日凌晨,黄强率领农军一个中队,满怀激情地参加了海丰第一次武装起义的战斗。在激烈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无畏的革命精神。

    同月9日拂晓,驻惠州胡谦部刘炳粹团进犯海陆丰。彭桂率领的三个中队在红花地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吴振民大队长获悉后,立即率领黄强中队赶来支援。然而,当他们到达时,防线已被敌军攻破,彭桂率部撤往梅陇,敌军直趋海城。吴振民命令黄强率一小队殿后,掩护部队安全退回公平。黄强深知任务的艰巨,但他毫不退缩,带领小队顽强抵抗,成功完成了殿后任务,为部队的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同年5月中旬,潮汕起义不幸失败,一部分农民武装撤退到海陆丰,与海陆丰农军合编,改称惠潮梅农工救党军,吴振民担任总指挥。黄强随农工救党军踏上了北上的征程,他们先后经过五华、江西、湖南,最终抵达武汉。在湖南汝城时,他们得知汪精卫叛变的消息,革命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随后,惠潮梅农工救党军与当地农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惠潮梅农工救党军编为一个团,黄强担任连长。

微信图片_20251108095736_203_651.jpg

    同年8月初,汝城反动派何其浪勾结驻部关的范石生部,突然对工农革命军发动突袭。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师长吴振民不幸牺牲,部队瞬间陷入混乱,最终溃散。黄强、林君杰和部分海陆籍战士,历经长途艰难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重回海陆丰。他们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迅速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黄强回到海丰后,立即参加了第二次武装起义。在杨望的指挥下,他和彭小杰率领海丰东南五个区的农军攻打青坑,截断了驻汕尾敌军救援陆丰的要道。9月8日,战斗打响,黄强带领战士们勇猛冲锋,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经过激战,他们成功击毙驻青坑敌保安中队长赖某,青坑和陆丰县城同日克复。紧接着,他们乘胜进攻汕尾,驻汕尾的海陆丰保安队主任赖骏华不敌,乘船逃往惠阳澳头,汕尾于11日也宣告克复。随后,黄强又参加了进攻海丰县城的战斗。在刘琴西、林道文的统一指挥下,农军向海丰县城发起了总攻。9月16日夜,敌营长万炳臣率部和保安队弃城逃往惠阳布心,海陆丰第二次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9月25日,敌陈学顺团进犯,东江特委和县委主动撤到公平北部的朝面山,以黄羌及其周围地区为依托,建立军事根据地。26日,陈学顺团一个营开赴汕尾,黄强和彭小杰率东南农军在琉璃径岭设下埋伏,对敌军进行了顽强的阻击。在战斗中,黄强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巧妙地指挥部队,给敌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但由于敌众我寡,他们在阻击一阵后,不得不退守康美峒、湖田峒一带。

微信图片_20251108095736_204_651.jpg

    10月3日,南昌起义部分武装在撤退海陆丰途中被敌军截击,许多散兵逃经青坑。由于他们仍穿着国民党军装,黄强率部进行拦截。在了解情况后,他收容了一些干部和战士。10月9日,南昌起义军一千多人抵达东江特委所在地朝面山,随后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海陆丰常备农军也改称工农革命军。下旬,二师一部配合农军成功打败入侵黄羌圩的陈学顺团。25日,东江特委决定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制定了先攻各区、后克县城的战略步骤。30日,黄强和彭小杰率领东南农军攻打汕尾,经过激烈战斗,当晚成功克复汕尾。在黄羌圩被打败的陈学顺惶惶不安,于11月1日凌晨率部逃往惠阳,地方保安队也分别逃往捷胜和陆丰,当日海城和陆丰县城均告克复,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全面胜利。

    汕尾是海陆丰重要的口岸,经济较为发达,捐税收入多。克复后,农军队部堆放大批财物,但黄强对部属要求十分严格。他深知纪律是军队的生命线,只有严明纪律,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战士们虽然面对大量银元,却没有一人敢妄取一个。有一次,黄强的叔父到汕尾,顺便去队部看他。看到一篓篓的银元,叔父便问黄强:“拿两个买烟吸好吗?”黄强严肃地说:“你想杀头么?共产党的钱,你敢拿!”吓得他叔父噤口不敢作声。黄强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为战士们树立了榜样。

  海丰县克复后,黄强参加了打捷胜的战斗,并积极组建赤卫队,支援土地革命。海丰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后,他被任命为海丰县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县赤卫队队长,肩负起了更加重要的领导责任。

微信图片_20251108095737_205_651.jpg


1928年3月1日,国民党第四军攻陷海城,2日,派出一个营南攻汕尾。在这危急时刻,我方在东江特委委员黄娘恩的领导下,黄强和彭小杰率领东南农军和汕尾市工会赤卫队千多人,配合工农革命军第四师一个连,扼守琉璃径岭,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坚守阵地,顽强抵抗,激战三小时后,因敌众我寡,不得不退入康美峒。3月5日,黄强等在黄娘恩的领导下,组织海丰东南五千赤卫队配合四师五个连反攻汕尾。他们冲进市内,迅速包围了驻东兴旅社的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战斗进行到中午,胜利在望,但此时敌舰派兵登陆助战,战况瞬间逆转。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黄娘恩不幸牺牲,功败垂成,部队只好无奈撤退。四师大部战士从大湖乘渔船渡海过陆丰金厢上惠来,黄强则同四师留下的一个连在六、七区山地坚持战斗。

    3月21日,黄强又率东南赤卫队千多人,配合四师连队反攻汕尾。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正面攻龟山,一路从新港渡海夹攻。黄强亲自带领部队,奋勇抢占龟山,居高临下,猛击敌军,打伤了反扑的敌营长张应良(后伤重不治而死)。新港一路也准备乘船渡海,敌军阵脚大乱。然而,敌舰再次发炮支援,派兵登陆助战,敌军乘势反扑。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四师和赤卫队只好撤退,黄强主动殿后,掩护部队安全撤离。在撤退过程中,他被敌军截断归路,幸得他水性极好,跳下品清湖游至东涌温坐。当日正值春分节,家中奉祀祖先,得知黄强归来的消息后,家人立即送饭菜和衣物给他。黄强吃饱饭后,不顾个人安危,又毅然赶回部队。这一别,他便再也没有回过东涌,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

微信图片_20251108095738_206_651.jpg

    黄强回部队后,继续同四师连队在六区、七区一带坚持战斗。3月下旬,东江特委机关迁往惠来,海丰县委将全县工农革命军和常备赤卫队编成一个独立师,黄强到县委所在地参加整编工作,并领导全县赤卫队的整顿。他认真负责,精心组织,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928年4月下旬,黄强参加了反攻海城的“五三”兵暴战斗。省委派赵自选等来海丰部署反攻县城,城内敌第五军十六师有兵运同志组织策应,工农革命军二、四师和地方武装约期进攻。5月3日拂晓,四师一个营和梅陇、赤石地方武装从西门攻进城内,成功救出狱中近百名被捕同志,缴获敌机枪2挺、步枪30余枝。然而,由于内应配合不好,二师又未按时到达,天亮后,部队不敢恋战,只好撤退。此时二师才至,黄强率领地方武装配合进攻五坡岭敌驻军。但因四师一路已撤,城内敌机枪连出动夹击,赵自选同志中弹牺牲,黄强只好同二师一起撤退。这次战斗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但黄强和战士们的英勇表现,展现了他们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五三”兵暴后,敌军加强了对山区的围剿,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6月,四师师长叶镛同志不幸因病被捕牺牲,所有革命队伍,包括武装部队和工作人员都面临着缺食少医的困境,大量减员。国民党反动派除了进行武装进攻外,还开列著名革命人员名单,勒迫其家属缴交“花红银”,黄强被悬赏500大洋。然而,面对敌人的威胁和利诱,黄强毫不退缩,他率领一支精悍的武装小队在山区顽强地开展游击斗争,与敌人进行周旋。他充分利用山区的地形优势,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敌人,给敌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微信图片_20251108095738_207_651.jpg



   1929年5月,海陆紫特委扩大为海陆惠紫特委,黄强被任命为军委书记。当时,蒋介石同桂系剑拔弩张,驻海陆丰的桂系部队他调,只留下警卫队等地方反动武装防守。特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决定开展游击战争,主动进攻敌军。7月,黄强率部拔掉公平高沙的敌警卫队据点,成功缴枪10多支,打通了东北和西北山区的交通。这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也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接着,彭桂、黄悦成也指挥所部进攻梅陇、赤石等地敌军据点。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部队屡打胜仗,军威大振。失散的战士、干部陆续归队,许多青年也纷纷前来参军,队伍逐渐壮大。1929年10月初,根据省委指示,海陆惠紫特委在朝面山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黄强担任政委,彭桂为团长,下辖三个营,但当时全团总共才100多人。他们分两片开展游击战争,黄强率一、三营指挥东北片陆丰、紫金两县和海丰东部,彭桂率第二营指挥西北片即海丰东南沿海和西部及惠阳。

    四十九团成立后,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他们所到之处,农民们都热烈拥军参军,积极配合红军打敌人。在群众的支持下,部队军事节节胜利,公平区除公平圩和黄羌圩外,全部克复,赤石、梅陇的许多敌据点也被成功打掉。海丰、陆丰两县反动派十分惊慌,两县县长和豪绅纷纷向陈济棠告急。陈济棠立即派海军陆战队两个大队乘广金舰登陆汕尾,分别开往陆丰、海丰,一路直上黄羌,气势汹汹。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黄强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法,在黄羌圩外山上埋伏红军和赤卫队。敌陆战队未进圩,就被包围痛击,吓得掉头逃窜。敌二区区长和黄羌巡官率警卫队一个中队和一个小队前来支援,作为前锋,陆战队作为后队,向红军反扑。他们发起两次冲锋,都被红军和赤卫队打得落花流水,不敢抬头,只好急忙收兵,狼狈逃回。随后,公平圩和黄羌圩通告克复。在此前后,陆丰的河口和海丰西部的鲘门均先后克复,敌军势孤,只得放弃山区,集中驻守海城、公平、梅陇几个圩市及东南沿海地区。11月底,四十九团发展至300多人,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海陆惠紫特委从报上看到朱、毛红军进入东江的消息,立即决定响应,计划夺取海丰县城,然后进军陆丰,向惠来、揭阳发展,与东江特委和朱、毛部队联成一片。12月2日,特委集中红军和赤卫队,成立以黄强为总指挥的作战指挥部,精心部署攻城。然而,红军和赤卫队的行动被国民党县政府发觉,他们一面秘密调集四个警卫中队守城,一面急电省政府救援。3日晨,红军和赤卫队两路进攻海丰县城,附近各村农民纷纷登山呐喊助威,为战士们加油鼓劲。黄强亲率主力攻北路,将驻五坡岭的警卫队包围后,以一个连攻北门之敌。与此同时,彭桂率二营攻西门之敌。双方激战至上午8时,毙敌24人,伤敌中队长郭贤以下80人,缴枪枝一批。但终因子弹缺乏,不宜久战,部队主动撤退。第二晚,敌一个补充团驰援到达,但他们只能死守海城,至多往城郊残害农民,不敢远出。红军仍以东北为中心分片发展游击战争。年底,陆丰的大坪、船埔头(现属普宁),陂沟、惠阳的高潭圩、黄砂圩均告克复。

微信图片_20251108095739_208_651.jpg


海陆惠紫特委决定红军集中作战,军委和团部在一起,成立以黄强为书记,彭桂、古鸿江、黄柏梅、林君杰为委员的前方委员会,主持一切工作。1930年初,黄强率全团进军陆丰东南,敌军望风披靡,全团发展至1000人。4月下旬,根据特委决策,部队直上中共东江特委辖区大南山,帮助潮阳、普宁、惠来三县暴动。4月28日,国民党毛维寿部戴戟团纠集地方反动武装共2000多人进犯大南山。黄强同东江特委领导的第六军第十六师第四十七团联络,共同制定作战计划。决定由四十九团正面迎敌,装备多持短枪的四十七团则负责侧攻。作战部署完成后,黄强与彭桂迅速登上排金山(亦称拜金山),亲自指挥这场关键战斗。战斗打响,敌军凭借人数和装备优势,多次向山上发起猛烈冲锋,妄图一举突破红军防线。但黄强与彭桂指挥若定,带领四十九团战士们顽强抵抗,一次次将敌军击退。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四十七团按照计划从侧面发起进攻。敌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顿时阵势大乱。黄强见状,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战机,站起身来,振臂高呼:“”同志们,消灭敌人在此时!”这激昂的呼喊,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点燃了战士们的斗志。四十九团全体战士迅速冲向山下,如猛虎下山般对敌军展开猛烈攻击。战士们怀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奋勇拼杀,打得敌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微信图片_20251108095740_209_651.jpg

    这场战斗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共毙敌100多人,俘虏23人,缴获枪支200多枝,以及大批弹药物资。四十九团凭借此战一战成名,威名传遍东江地区。排金山战斗的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东江地区红军的士气,也让广大群众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进一步坚定了他们支持红军、投身革命的决心。

   排金山战斗后,以李富春为主任的中共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后或称南方军区)正式成立,黄强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斗争经验,被调任办事处的工农武装处负责人,后又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委员。在此期间,黄强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经常深入各地巡视工作,不辞辛劳,足迹遍布东江地区的各个角落。每到一处,他都认真了解当地的军事情况,指导部队训练,解决实际问题,为加强工农武装建设、推动革命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0年,六十二师特务营经兵运同志组织发动,兵变时机逐渐成熟。黄强得知消息后,迅速回海丰部署行动。在他的精心策划和指挥下,该敌第九连成功起义,并顺利编入红军四十九团。这次兵变的成功,不仅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也为后续的战斗提供了宝贵的军事资源和人员支持。黄强于10月初圆满完成任务后返回香港,然而,他还来不及休息,17日便又马不停蹄地往北江巡视,检查兵运工作。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为革命事业四处奔波,不辞劳苦。

    回香港后,南方办事处决定对东江和琼崖红军进行整编。东江地区由到大南山参加闽粤赣党代会的李富春亲自负责;而琼崖方面,则选派黄强前往改编,并检查布置兵运工作。黄强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琼崖的征程。在琼崖期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深入了解当地红军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改编工作。他耐心地与当地干部战士沟通交流,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确保改编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他还认真检查布置兵运工作,为琼崖地区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信图片_20251108095740_210_651.jpg


   1931年春,黄强被中央军委调任第六军第二师政委兼第一团政委。然而,当他从琼崖返回后,却发现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方局和省委机关多次遭到敌人的破坏,林道文、陈舜仪、杨剑英和严奉仪等党和军事负责人被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勾结港英当局逮捕。东江地区的军事斗争也接连失利,部队损兵折将,士气低落。面对这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黄强深感责任重大,他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扭转局势,挽救革命。

    1931年5月,党派徐德到东江重新成立特委,贯彻四中全会的王明路线。在会议上,海陆紫县委(由原海陆惠紫苏区连县)代表对王明路线进行了抵制,因此负责人受到了处分。黄强担任师政委后,立即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以古大存为团长的第二团在八乡山被敌军围剿,形势万分危急。在接到命令后,第二团被迫撤到大南山,但战士们因战斗失利和艰苦的转移过程,心中充满了怨气。为了使这个团尽快恢复元气,黄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首先从思想工作入手,领导战士们学习革命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帮助他们认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稳定军心。同时,他还积极带领全团参加大南山农村土地革命,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通过这些行动,部队赢得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战士们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逐渐恢复了斗志。随后,黄强还选派勇敢善战著称的原四十九团第二营营长陈伯虎担任该团团长,进一步加强了第二团的领导力量和战斗力。

   新成立的东江特委根据中央的决议和省委的指示,认为东江地区也存在AB团、社会民主党等反动组织。1931年6月,特委派陈开芹到二团任政委,派黄强和谢武到海陆紫帮助县委转变路线。黄强和谢武到达海陆紫县委所在地碣石溪后,立即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并进行工作布置。在以县委名义向上级的报告中,谈到AB团问题时,黄强实事求是地说:“现在海陆紫虽然没有发觉AB团的组织,但我们可以说,在敌人加紧进攻的情况下,海陆紫特别是陆丰确有好多弱点可乘”,委婉地否认了有AB团存在。

   黄强他们基于实际情况否认有AB团,自然也就没有积极开展抓捕行动。然而,在大南山,陈开芹任二团政委后,却积极贯彻所谓的“国际路线”,进行肃反运动。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大肆抓捕AB团,二团全团才二、三百人,却被杀害了包括团长在内的80多人。这场肃反运动还从部队株连到地方党政,一时间,人人自危,许多优秀的干部战士和革命群众惨遭迫害,给革命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931年10月底,东江特委开会指出,潮普惠已破获社会民主党,而海陆紫还未开展相关行动,并认为已掌握证据,于是派黄超如和陈开芹到海陆紫主持肃反。黄强到海陆紫后,一团受二团肃反影响,军心开始浮动。彭桂被调往大南山任职,江金英、钟石宝(即钟超武)等先后携枪逃跑。黄强对这种混乱的局面深感担忧,他竭尽全力安抚战士,稳定部队情绪。吴祖荣(师政治部主任兼一团政治部主任)曾说过江金英是赤色土匪,但黄超如和陈开芹却认为黄强包庇AB团,将他视为肃反的重点对象。

    陈开芹到一团后,由于黄强在部队中威信极高,他不敢贸然下手抓黄强,便到连队去发动抓AB团。在这种混乱的形势下,黄强感到十分无奈和痛心。一次,连队抓了一个人,声称其是社会民主党,并将其交给黄强审问。那个人支开旁人后,突然对黄强说:“我是社会民主党,政委你是什么人?”黄强听到这话,又惊又怒,他担心此事会引发更大的混乱,在慌乱之下,立即将那人枪毙。然而,这件事却被陈开芹和黄超如歪曲利用,他们认为黄强是怕泄露秘密,杀人灭口。但由于黄强的威望,他们不敢直接抓捕黄强,便写信给东江特委,请求派人协助。

    不久,东特委派了军委负责人前往海丰,将黄强扣押。黄强被诬蔑为是李富春介绍参加社会民主党的,遭到了残酷的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坚决否认这些莫须有的罪名。1931年11月30日,黄强和吴祖荣夫妇等同志在大安峒被杀害,年仅26岁。在被杀前,黄强大声喊冤,他悲愤地说:“将来如水落石出,知道我的情况而不为我弄清楚,就是我的敌人!”一位赤心为革命、久经战斗考验的优秀红军将领,就这样牺牲在了错误路线之下,令人痛心疾首。

   黄强被杀后,黄超如和陈开芹在海陆紫县和一团继续雷厉风行地进行肃反。据1932年1月10日东江特委向省委报告:“海陆紫自这月来大破获AB团,社会民主党,总共二、三百人,其中干部占百余人,可以说海陆紫干部十之八、九是加进了反动组织”。此后,肃反运动仍在继续,给红军和苏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直到1932年3月,东江特委收到中央的严厉批评信后,才派员或送信至各地纠正,海陆紫和一团才停止大规模抓捕行动。

    这场错误的肃清AB团和社会民主党的斗争,严重损耗了红军和苏区的元气。第二年,即1933年春,一团在东江军委率领下进军紫金,却被国民党重兵包围。经过几次激烈战斗,终因敌众我寡而被击溃,陈开芹等在战斗中牺牲。不久,师长兼一团团长彭桂和东江特委委员、海陆紫县苏负责人林覃吉也相继牺牲,海陆丰根据地随之丧失。曾经蓬勃发展的革命事业遭受了沉重的挫折,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成果毁于一旦。

微信图片_20251108095741_211_651.jpg


  建国以后,黄强的冤屈并未得到及时昭雪,他继续遭受着诬蔑,家属也受到株连。甚至在八十年代,还有人写小说对他进行诽谤。然而,历史终究是公正的。中共海丰县委和汕尾市城区党委坚持党的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过长达十年的认真细致工作,深入调查取证,终于揭开了历史的真相,毅然推翻了数十年来加给黄强的种种不实之词。1993年1月,市城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为他作出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决定,并在东涌镇召开大会宣布,同时对其遗属给予生活补助。《汕尾报》《南方日报》等报刊纷纷登载这一消息,黄强的冤屈终于得以洗清。

    黄强的一生,是为革命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一生,是为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海陆丰和东江地区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们铭记,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