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斗志昂 ——记陈舜仪烈士事迹

发布者: 戴镜兵 | 发布时间: 2025-11-21 09:35| 查看数: 2433|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烽火岁月斗志昂
              ——记陈舜仪烈士事迹
◎戴镜兵
微信图片_20251121093046_118_6.jpg
陈舜仪于1903年诞生在广东省海丰县城下围村一个经营小本生意的普通家庭。平凡的家境并未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凭借过人的天赋与不懈努力,他在学业上始终名列前茅。1921年,陈舜仪以优异成绩完成高小学业,顺利考入陆安师范学校,因在校表现突出,毕业后被留校任教,成为师生公认的青年才俊。
彼时,“五四运动”的思想浪潮席卷全国,社会主义新思想在海丰落地生根,各类青年社团纷纷涌现,《新海丰》《赤心》周刊等进步刊物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载体。在时代洪流的洗礼下,陈舜仪接触到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彭湃作为农民运动先驱,以坚定信念和卓越领导力,将革命火种播撒到两广乃至全国,这份革命热忱让陈舜仪的思想发生深刻转变,他迅速接受新思想,满怀对旧世界的批判与新世界的向往,主动投身革命活动,很快成长为学生运动的核心领袖。
微信图片_20251121093046_119_6.jpg
1923年,“七五农潮”爆发,海丰总农会被反动政府强行关闭,杨其珊等25名农会骨干被捕,彭湃遭通缉,革命形势陷入低潮。危急时刻,陈舜仪与林道文、陈佐邦等进步同学在陆安师范秘密组建“新生社”,创办《新生》半月刊。刊物以犀利笔触揭露社会黑暗,号召青年走出象牙塔投身社会改革,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点燃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彭湃高度赞誉“新生社”为“农民运动的桥头堡”,肯定其在唤醒民众意识、推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更多青年在其引领下投身革命洪流。
1925年,国民革命军首次东征胜利,海陆丰革命形势焕然一新。陈舜仪顺势将“新生社”改组为“新学生社”,并担任常委;同时,他被国民党海丰县党部任命为第一区组织员,还肩负起海丰县工会筹备处执委兼宣传部部长的重任。他以彭湃为榜样,奔走于各地宣传革命思想,组建基层工会、发展党员,为巩固国共合作、净化海丰政治氛围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年9月,陈炯明残余势力反扑海陆丰,陈舜仪与战友被迫撤往香港,却遭港英当局与反动派勾结逮捕。在狱中,他经受严酷折磨却坚贞不屈,最终在组织营救下重获自由。
192510月,第二次东征胜利后,海丰重回革命力量掌控。经林甦同志介绍,陈舜仪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小组长、支部书记、区委书记等职,同时兼顾县总工会与国民党组织工作,在重建海丰县总工会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赢得广大群众的爱戴与支持。
微信图片_20251121093047_120_6.jpg
1927年,中国革命风云激荡,陈舜仪全身心投入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兼任农军中队长,亲自指挥战斗。第二次起义胜利后,他当选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主席团委员;同时与郑志云同志密切配合,成功接应南昌起义军进入海陆丰,为后续斗争注入强大力量。第三次起义中,他身先士卒,率领农军与工农革命军并肩作战,围歼敌人,为起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192712月,海丰县第一次共产党代表大会召开,陈舜仪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坚定的革命信念及起义中的突出表现,当选中共海丰县委首任书记,同时担任县苏维埃政府委员。任职期间,他深感责任重大,在东江特委领导下全力推进土地革命与县政建设:深入农村宣传党的土地政策,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极大激发了农民的革命与生产积极性;积极推动县政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培养革命干部,为海丰革命事业筑牢根基。在他的领导下,海丰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农民成为革命主力军,县政环境日趋稳定。
微信图片_20251121093048_121_6.jpg
19281月下旬,海丰县第二次党代会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党内出现分歧,陈舜仪被革去县委常委职务,降任县委秘书长。面对个人职务变动,他毫不计较得失,迅速调整心态,以勤恳务实的态度投入新工作,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为县委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年31日,国民党反动派攻陷海丰县城,县委与东江特委被迫撤往农村。陈舜仪临危受命,挑起反“围剿”斗争重担,与县委成员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力量,在多名同志牺牲或失联的艰难处境下,始终坚守阵地,顽强抗击敌人。
192871日,海丰县第三次党代会召开,陈舜仪作《海丰工作经过及党务状况》报告,系统回顾革命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得到与会代表一致认可。同年9月,海陆惠紫暴动委员会主席杨望及邻近县委多数领导牺牲,四县与东江特委联系中断,革命形势再度恶化。陈舜仪挺身而出,倡议召开四县特别会议,106日,海陆惠紫四县县委代表齐聚,成立海陆惠紫临时特委,陈舜仪当选书记,后经广东省委批准为正式领导人。
微信图片_20251121093051_125_6.jpg
在党的“六大”精神指引下,陈舜仪带领特委成员整顿恢复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巩固革命政权。12月,广东省委在给特委的信中高度肯定其工作:“你们经过几个月艰难困苦的奋斗,现在还能保持海陆惠紫一部分政权,而且党与苏维埃的工作最近都有进步,这让我们感到无限宽慰。”192812月至19291月,海陆惠紫特委召开党代表会议,广东省委派陈郁传达“六大”及省委扩大会议精神,陈舜仪再度当选特委书记。
党代会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实施残酷的“三光政策”,对海陆惠紫地区疯狂扫荡,特委被迫从海丰迁移至惠阳。陈舜仪在给省委的报告中描述了当时的绝境:“前半月只有每天躲避敌人,几乎有被消灭的危险……我们每日都在深山上的石洞里度过那整天没有光线的黑暗生活。精神上、肉体上都感受到了莫大的痛苦。”即便身处绝境,他仍积极寻找失散同志,组织农会,凝聚革命力量。19294月下旬,陈舜仪重返海丰,迅速打通各地联络,恢复并扩大革命力量。
基于当时的革命形势,陈舜仪领导特委制定了科学的游击战争计划与原则:选定地形复杂、群众基础好的海丰黄羌为中心区域;强调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成为游击战争主力军;明确攻击目标需选敌人薄弱、有政治影响且具备群众基础的地方;要求进攻灵活机动、秘密迅速,避免不必要损失。战术上,武装力量薄弱时由各乡支部领导分散斗争,力量壮大后适当集中作战。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游击战争有力打击了敌人,保存并发展了革命力量。
微信图片_20251121093048_122_6.jpg
1930年,海陆惠紫特委的斗争取得突破性进展。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正式成立,这支由当地革命群众组成的队伍,在陈舜仪指挥下迅速成长为东江地区劲旅,历经数十次战斗,人数从数百人发展至近千人。19305月,四十九团编入东江红军第十一军第四纵队,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发挥革命作用。
军事斗争胜利推进的同时,苏维埃解放区不断扩大。19304月,陈舜仪领导成立海陆惠紫革命委员会,标志着该地区革命事业进入新阶段;5月,八乡山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东江苏维埃政府,陈舜仪虽未参会,仍当选执行委员;6月,根据省委指示,海陆惠紫革命委员会更名为“东江苏维埃惠州十属特别委员会”,下辖海丰、陆丰两个县苏维埃政府及惠阳、紫金两个县革命委员会,后发展出紫河特区。此时,苏区人口达20万左右,非苏区农会会员1万人,党员5000余人,团员1000多人,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陈舜仪的领导成效受到广东省委高度表扬与党中央关注。1930年,广东省委在通告中赞誉:“最近海丰、陆丰工作的恢复与发展,苏维埃解放区已逐步普遍,那鲜红的旗帜仍旧骄傲地飘扬于海陆丰的天空中。党中央机关报《红旗》在《赤色版图》专栏以《复活后的海陆丰》为题,盛赞该地区“苏维埃解放区已扩大,其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陈舜仪领导的革命斗争成为全国革命的典范。
随着海陆惠紫特委与东江特委合并,陈舜仪调任广东省委,先后担任农委书记、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南方局常委等要职,肩负起更重大的革命责任。193010月,他受命巡视闽西苏区,足迹遍及八个县,深入基层传达中央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推动成立闽粤赣特委,协助闽西特委解决诸多重大问题,为苏区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年11月,红十二军准备夺取漳州时,陈舜仪指示闽西特委发动群众慰问红军、动员青年入伍,为战役胜利奠定群众基础,并在闽西特委全体会议上作重要讲话,明确斗争方向。
微信图片_20251121093049_123_6.jpg
19311月,陈舜仪回到香港后,中共南方局和省委机关因叛徒告密遭严重破坏。危急关头,他与夫人周淑琴冒险前往省委机关侦察,不幸被埋伏的警探逮捕。狱中,陈舜仪化名林德源,与英警当局顽强斗争,即便遭受酷刑也坚贞不屈、拒绝背叛。后因叛徒指证,身份暴露,敌人将其押往广州途中,他不顾遍体鳞伤跳海潜逃,却被敌人捉回并遭受更残酷的折磨。19313月,这位为革命事业耗尽心血的英雄在广州被敌人枪杀,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的忠诚。
微信图片_20251121093050_124_6.jpg
陈舜仪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到领导海陆惠紫地区的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再到临危受命肩负省级革命重任,他始终坚守信念、不畏艰险、勇于担当。他的牺牲是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但他的革命精神与崇高气节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丰碑。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