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叶 发表于 2011-11-17 13:08:45

存疑、匡正与附录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1-11-21 20:39 编辑

         By 罗志海
20111117海丰话365
         据《海丰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156页:“东晋咸和六年,(331),海丰县改隶东官郡,当时大约222户,人口2616人。后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至元代初(即公元1279年,历经948年),海丰人口达3299户11236人,平均每年只增9个多人,可见当时还是十分荒凉的地方。明永乐十年(1412)增至5542户29002人,133年间净增17766人,平均每年增加133人。到明万历十年(1582)降为19660人。清顺治六年到八年(1649~1651)间,清军攻陷海丰。康熙二年至八年(1663~1669)间,清政府三次迁界,强令沿海居民迁入内地50里,一切庐舍拆毁,因饥饿、疾病而死者不计其数,人口大为减少。雍正九年(1731)年四月,清政府为便于征收赋税、徭役从海丰县划出吉康、石帆、坊廓三都共3231丁口置陆丰县,海丰实存1900户3549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人口增至125327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人口上升为40万人。”
       又据《海丰县志》157页《历代海丰县户籍人丁总数表》,北宋熙宁二年(1069),海丰人口为4000户12000人。南宋景炎元年(1276)12000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3790户13337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3790户9461人。
存疑一
    “强令沿海居民迁入内地50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汕尾市区到海城,是26公里,原先公路弯弯曲曲也就是33公里。这么说从汕尾到西闸一带都是无人区,更甭说捷胜坎下城了。究竟是迁入内地50里,还是30里?相关链接http://bbs.swsm.net/thread-20741-1-1.html
存疑二
       上面——明万历二十年(1592)3790户13337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3790户9461人。——这两个数据,我有疑问。
       经历战乱(“清顺治六年到八年(1649~1651)间,清军攻陷海丰。”)后,海丰人口总户数不减,为3790户,总人数却由原来的13337人减至9461人,共减少了3876人,也即是减少了约四分之一。为何总户数不减?
存疑三
      海丰近几十年的杂志报纸,经常谈及,明末清初——我这里暂界定为明崇祯十年(1621)至清崇德八年(1636)——大量闽南人为躲避战乱,从福建逃至海丰,最后变成讲福佬话的海丰人。但为何这段时间,人口未增,反倒减少。明末清初,大量闽南人真地从福建逃至海丰么?
匡正
       据《海丰县清乾隆志》(重排本),宋朝海丰知县共十四任(应有多任漏记),其中,八位是福建闽南人——,黄长裕、柯新之、林时享、宋之望,福建莆田人。陈嘉邵(第十四任知县)、方绾,福建仙游(现代已合并入莆田市)人。庄士、靖恭,福建惠安(现代属闽南)人。       还有两位知县,陈曦,江苏淮安人。谭昉,广东曲江人       胡济、陈震、陈光、萧泰夫四位知县籍贯不详。海丰民歌“隆啊隆,骑马去海丰。海丰人姓陈,骑马去巡田。”陈震、陈光虽不能确定为福建闽南人,但与陈嘉邵、陈曦一样是陈姓,应是海丰陈姓望族的起源。       这十四任任官时间跨度为北宋康定(1040)至南宋宝祐(1258),共二百五十年。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封建社会的朝廷命官,为官一方,在当地辖置田产,繁衍子孙,也有许多亲友投靠依附。从陈嘉邵(又名陈原父)的后代子孙占海陆丰陈姓五分之一的比例推测,一千年前,当时在海丰的闽南人,至少占一半以上,形成了福佬话的区域。同时,也有好多闽人进入潮州揭阳,形成了潮州与海丰连成片的福佬话方言区。马奇重教授说:“宋代自闽至粤移民最多。”这是千真万确的。       那时候,汕头也许还是海滩滩涂,是不毛之地。汕头何年何日开埠建市?我手头上没有汕头市志,也没有关于汕头古代的资料。估且认为,汕头还没开化。按行政区域划分,只有惠州和潮州,没有汕头的称呼。海丰通平古道东通潮州、福建,西至惠州、广州,是海丰人返乡探亲和通商的必经之路。当海丰人沿着这条古道出门在外,向别人自我介绍讲学佬话,或是讲海丰话,是海丰人。潮州人出门在外,也会向别人自我介绍讲学佬话,或是讲潮州话,是潮州人。一话两地,各自表述。这种表述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仅只是地理位置上的陈述。有一点很清楚,如果你不声明自己是海丰人,有朋自远方来,到潮州找你,找得着你么?还有,为什么不自报家门是闽南人讲闽南话呢?原因是,讲学佬话的人,不一定是源自闽南。况且,闽南话与福佬话有很大的不同。      八十年代末,我家砌房子。有一个在汕尾赤岭打石的福建人上门推销石料。他讲的话语,与福佬话大不相同。但一听,就知道他是福建人。当时,他们一批福建人蜗居石料场好多年,没有融入进海丰汕尾社会,成了名符其实的异乡人。如今,这种境况,包括他们子女的近况,有否改善呢?      近代,海丰人与潮州人之争,依我看,是源自一百年前香港开埠后,海丰人与潮州人艰难谋生的利益冲突引起的。这种利益冲突延伸到今天,成为世仇。如今,我们汕尾已跻身粤东四市行列之中,大可不必替人背过,当恩怨情仇的替死鬼。       如今海丰有的族姓传了二十多代以上的,应是八百年至一千年前宋代从闽南进入海丰的。   我的祖宗晨阳公,福建连城客家人,三百多年前,独自一人来到海丰。后来,他娶妻生子,繁衍至今,十几代两三千子孙吧。与海丰其他族姓一样,来到海丰传了十多代的姓氏,多是三四百年前明末清初来的。这时期来的福建人,多是青壮男丁,没带家眷,不一定是闽南人了(大家可翻翻族谱考证一下,是?否?)。我的祖宗,刚到海丰时,如同其他刚来海丰的族姓一样,也许第一代不会说福佬话,第二代说得不准、不好。第三代肯定融入社会,讲起标准的福佬话来。      据我所知,海丰姚姓也来自福建连城。下面附录二,我将转摘张振兴研究员《闽语的分区(稿》》中的部分章节。有兴趣的网友,参考这篇文章,再回头查查族谱,问问家中老人,自己的族姓是来自福建哪个地方。最终厘清自己祖宗的出处和原来讲的话语。可供参考的还有自家门联或是祠堂门联“XX世泽,XX家声”。世泽和家声是固定格式,XX代表祖宗发源地或是获取巨大荣誉、功名的地方。据此也可溯源。       我在《挑战自已——你会贴对联吗?》这个百度吧帖子里说:“对联源自唐诗律诗中的对仗句。中国目前发现的第一联是《题寺门联》(江夏王(李)道宗公元600-653年)”。海丰的族姓对联,应是源自北宋(960-1127)中的某一年,因为此时,大量的闽南人已涌进海丰,成了海丰福佬人的开山鼻祖。当时海丰人时髦贴族姓对联来表明自己的姓氏,纪念祖宗,彰显祖宗的荣耀。我的第一个论点,凡是贴族姓对联的姓氏,均来自福建。第二个论点,族姓对联是海丰人自创(或是广义潮汕人自创)。第三个论点,族姓对联源自福建。这三个论点是否正确,有待搜集更多的证据考证,请网友多多支持,提供证据。
附录一:
       马奇重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现代闽语区潮州片,主要分布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汕尾市。此片与福建相邻,宋代自闽至粤移民最多。……       数百年来,潮汕闽南方言形成了自己的方音特点。不少潮汕学者模仿福建闽南方言韵书,编撰潮汕方言韵书。其中有代表性的,如:清末张世珍辑《潮声十五音》(1907),无名氏《击木知音》(全名《汇集雅俗通十五音》,1915),萧云屏编《潮语十五音》(1922),澄邑姚弗如编、蔡邦彦校的《潮声十七音》(1934)和李新魁编《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1979)。”
       (《方言》杂志2009年第二期145页)
附录二:    张振兴研究员《闽语的分区(稿)》中的部分章节照排如下——
贰    闽语的分区    本地区的汉语方言可以分为八区,其中闽语六区,客家话一区,还有一区是闽语与客家话的过渡区。分区的大致范围请看172页闽语分区示意图。海南岛的方言分布情况,请看本刊1984.265《海南岛方言图》。现在把各区地点列举如下。㈠闽南区——包括福建省南部、台湾省大部、广东省东部地区四十九个县市:       ①泉漳片三十六县市      厦门金门同安漳州长泰华安龙海漳浦                                          云霄南靖平和东山诏安漳平龙岩泉州                                          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惠安以上福建省二十二县市                                          台北基隆宜兰彰化南投台中云林嘉义                                          台南屏东高雄台东花莲澎湖以上台湾省十四县市       ②大田片一个县      大田福建省       ③潮汕片十二县市      潮州汕头南澳澄海饶平揭阳揭西潮阳普宁惠来海丰 陆丰以上广东省东部地区㈡莆仙区——包括福建省东部两县市:莆田仙游今合倂为莆田市㈢闽东区——包括福建省东北部十九个县市:       ①侯官片十三个县市      福州闽清闽侯永泰长乐福清平潭罗源古田宁德屏南连江尤溪       ②福宁片六个县市      福安寿宁周宁柘荣霞浦福鼎㈣闽北区——包括福建省北部地区七县市:建瓯建阳崇安松溪 政和浦城南平㈤闽中区——包括福建省中部地区三县市:三明 永安 沙县㈥琼文区——包括广东省海南岛十四个县市:       ①府城片六个县市      海口琼山澄迈定安屯昌琼中       ②文昌片两个县      文昌琼海       ③万宁片两个县      万宁陵水       ④崖县片两个县      崖县乐东       ⑤昌感片两个县      东方昌江㈦邵宁区——包括福建省西北地区六县市: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将乐顺昌㈧客话区——包括福建省西部地区及台湾省西北部地区十一个县市:       ①汀州片八个县      长汀连城清流宁化明溪永定武平上杭以上福建省       ②嘉应片三个县      桃园新竹苗栗以上台湾省

       关于以上分区,需要做几点说明:(省略)

       (《方言》杂志1985年第三期173页)

巩书 发表于 2011-11-17 14:30:00

拜读。留记日后好转载。:handshake

陶淘 发表于 2011-12-9 20:54:11

经典

新叶 发表于 2012-1-1 22:49:15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2-1-1 22:51 编辑

《闽语的分区(稿)》   张振兴

新叶 发表于 2014-10-18 07:57:00

巩书 发表于 2011-11-17 14: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拜读。留记日后好转载。

朋友,请收下我迟来的问候。周末快乐!

新叶 发表于 2014-11-3 19:44:54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4-11-3 19:46 编辑

陶淘 发表于 2011-12-9 20:54 http://www.swsm.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经典

新叶 发表于 2014-11-24 09:03:10

陶淘 发表于 2011-12-9 20: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经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存疑、匡正与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