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个别年轻人,不要当不劳而获的“乞丐”

发布者: 劳工时评 | 发布时间: 2025-7-2 15:52| 查看数: 10832|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昨天傍晚,应朋友之约,去他家吃荔枝。在他荔枝丰收的农村田园,一栋气派的别墅彰显着主人的勤劳与奋斗,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居然冒出一个年轻力壮的20岁青年带着甜腻的讨好,向客人讨要10块、20块钱,让人觉得格外恶心。这幅美丽乡村的画卷瞬间出现了刺眼的裂痕。

这样的场景,折射出乡村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价值观错位与青年精神困境。

从个体层面来看,20岁本是人生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阶段,是通过双手创造价值、实现自我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位青年却选择了乞讨,将尊严与未来廉价兑换成微薄的施舍。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浪费,更是对祖宗“自力更生”传统美德的背弃。

在农耕文明深厚的乡村,勤劳致富向来被视为立身之本,他的厚颜乞讨,无疑辜负了祖辈传承的精神血脉,也让乡邻蒙羞。

放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审视,青年本应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朋友家的别墅与丰收的荔枝园,正是无数乡村奋斗者的缩影,他们用智慧与汗水打造出宜居宜业的新农村。而年轻乞者的存在,不仅破坏了乡村和谐美好的环境氛围,更可能形成负面示范效应。

当不劳而获的思想在乡村蔓延,侵蚀的将是整个乡村的发展根基与精神内核。它暗示着部分乡村青年理想信念的缺失,对奋斗价值的漠视,长此以往,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将面临动摇。

深挖背后的成因,或许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有关。城乡差距、网络信息中不劳而获的“暴富神话”,可能让部分乡村青年产生心理失衡,幻想走捷径获取财富;家庭与社会教育的缺位,也未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价值观。同时,乡村就业机会不足、青年发展渠道有限,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消极心态。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合力。家庭与学校应强化对青年的劳动教育与价值观引导,让奋斗精神融入成长基因;政府与社会力量可以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扶持,创造更多适合青年的就业岗位,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乡村社区也应发挥监督与教化作用,通过村规民约、榜样示范,营造崇尚劳动、鄙视懒惰的良好风气。

唯有让乡村青年认识到劳动的价值,看到奋斗的希望,才能避免类似的不和谐现象重演,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双重振兴。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