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文化之旅
——探寻东涌民俗文化馆
作者:戴镜兵
久闻汕尾市城区东涌镇中心区的东涌民俗文化馆别具一格,趁着盛夏假期,雨过天晴之际,连日细雨初歇,天际尚存零星雨丝,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草木清香。我手持雨伞,踏着被雨水拭亮的青石板路,听着檐角滴水奏出的清脆旋律,开始了这场期待已久的文化的探秘之旅。
从远处眺望,文化馆宛如一幅水墨画卷中的古雅宅院,青灰砖墙经雨水冲刷更显沉静,黛色瓦片间积水泛起浅浅波纹,微风过处,水波荡漾。飞檐上的雨幕如丝般垂挂,时有雨珠沿着瓦当滑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水花。墙头爬山虎沐浴在雨中,绿叶盈盈欲滴,藤蔓上挂着的雨珠在风中轻轻滚动,仿佛为古墙披上了一串晶莹的水晶帘。院墙之外的凤凰木经历雨洗,朱红花瓣带着水珠偶有飘落,花瓣在积水中散开淡淡红晕,引诱着人们向纵深探寻。
抵达文化馆时,厚重的木门上凝着层薄湿,推开时带着雨水浸润过的沉实感。2008年10月建成竣工的它,墙缝里钻出的苔藓吸足了水分,在砖石间铺展开翠色的绒毯,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沉淀,5000万元的总投资也彰显出建设者的用心。门前的空地上,几盆文殊兰开得正好,雪白的花瓣托着嫩黄的花芯,叶片上滚动的雨珠在微光里闪着亮,与灰白的墙檐相映,给这肃穆的建筑添了几分清润的灵气。
走近正门,两扇朱漆大门被雨水浸得愈发浓重,铜环上挂着细密的雨丝,轻轻触摸,指尖传来沁凉的湿意,仿佛触到了时光的脉络。省长叶选平题字的对联苍劲有力,镌刻在深色的大理石上,与门旁两株榕树相映,浓密的枝叶筛下零星的雨珠,落在地面的水洼里,泛起一圈圈波纹,风穿过叶隙时带着雨气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文化馆的不凡。迈入馆内,庭院里名家的作品琳琅满目,国学大师饶宗颐的题字充满古韵,笔锋间似有烟雨流转;启功、沈鹏等大书法家的字迹或飘逸如流云,或刚劲如古松;许固令、黄希舜、郑孙堤等画家的作品则用色彩和笔触描绘出独特的艺术世界,有的画中是雨打芭蕉的清幽,有的是烟水茫茫的渔港,让我不禁驻足欣赏,沉浸在这浓厚的艺术氛围中。
在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中,曾海生精心创作的43件民俗雕塑尤为引人注目。细雨透过精致的雕花木窗,轻轻地在雕塑表面织就一层朦胧的水花,仿佛为这些静止的艺术品披上了一袭温婉的轻纱。这些雕塑作品,是汕尾籍香港知名实业家黄瑶先生于2008年上半年特邀曾海生为文化馆量身定制的。凝视这些雕塑,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回到了往日的海陆丰。
《喂奶》中的母亲形象生动,鬓角挂着湿润的碎发,裤腿尚未放下便急忙为幼儿哺乳,雨滴恰恰滴在她的唇角,那份细微的表情与动作,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母爱的宏大与纯粹,也令现场众多游子湿润了眼眶。《睇“矇鸽仔”》则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雕塑旁边的窗台上放置着几盆铜钱草,圆润的叶片上承载着雨滴,宛如捧着一汪汪小型的天空,伙伴们欢声笑语的场景历历在目,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雕塑中表现古老棋类智力游戏“放三”的场景,两位对弈者全神贯注的神态,旁边矮凳上的粗陶茶壶边缘还凝着水珠,仿佛刚刚从热灶上端下,散发着淡淡的蒸气,重现了茶余饭后、闲暇时光的宁静与自在。
渔夫、盐工、农夫等辛劳的形象雕塑,《闸箔》、《推(挨)砻》、《敲板捕鱼》等,更是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海陆丰昔日农业与渔业的生活场景及劳作画面。雕塑旁边的展柜中,陈设着一些旧式渔具,竹编的鱼篓散发着雨水的清新气息,木制把手上的光泽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让我深刻领悟到祖先们勤劳不懈的精神和幸福生活源自奋斗的真理。
展厅外的回廊上,几盆栀子花开得热闹,洁白的花朵缀在绿叶间,香气混着雨气漫开来,清冽又缠绵,风一吹,花瓣上的雨珠滚落,像是在为这些动人的故事垂泪。廊柱上缠绕着牵牛花,蓝紫色的小喇叭吸饱了雨水,沉甸甸地垂着,仿佛在低吟着一曲古老的歌谣。了解到黄瑶先生建设文化馆的初心后,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一方面是对祖先的景仰与怀念,让这片土地上的记忆得以留存;另一方面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启蒙和教育,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让年轻一代不忘祖辈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和作风,使中华优秀文化代代相传。
离开文化馆时,雨丝渐渐停了,天边透出一抹淡淡的霞光,给古朴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柔和的暖光,门前的石板路映着屋檐的影子,路边的野草顶着雨珠在晚风里轻轻摇晃。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民俗文化的场所,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充满希望。这次东涌民俗文化馆之旅,无疑是一次收获满满的文化盛宴,我期待着下一次与它重逢,再次探寻那些被岁月珍藏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