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试投“灭蚊鱼” 能防基孔肯雅热?

发布者: 骆驼 | 发布时间: 2025-7-31 10:17| 查看数: 10544| 评论数: 1|帖子模式

63296b073f944e54a68d2bc75c850032.jpeg
兰圃工作人员正往湖中放流一批“灭蚊鱼”。 来源:广州市人民公园管理中心
1b469da678e64dc1a8e2c53104bf75c4.jpeg
准备放入水体的毛足鲈。 资料图
日前,基孔肯雅热疫情备受外界关注。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简称“广东省疾控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其中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其余病例分布在东莞、珠海、河源、江门、阳江、肇庆、清远、深圳、湛江。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南都记者注意到,近日广州与佛山两地有部分公园在园内水域投放所谓“灭蚊鱼”,旨在降低蚊虫繁殖率,通过生物防治方式有效降低蚊虫孳生密度,从源头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
不过,“灭蚊鱼”的投放存在科学性争议。有相关专家指出,由于投放环境实际上并非白纹伊蚊常见孽生地,有可能难以产生“控蚊”或“灭蚊”效果。而投放的鱼种选择不当,不仅蚊子幼虫清除效果有限,亦有可能加剧外来生物入侵的风险。
广佛两地部分公园试行“以鱼控蚊”  
7月29日,南都记者从广州市人民公园管理中心获悉,为防控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构建绿色防控体系,管理中心于27日至28日分批次向广州兰圃水体、溪流等区域投放6000尾“灭蚊鱼”,利用其捕食蚊虫幼虫的习性,从源头控制水体蚊虫滋生。据了解,公园后续将定期监测幼虫密度及鱼类存活状态,形成“以鱼控蚊”的生态防蚊长效机制。
广州兰圃在当天发布的微信推文中表示,鱼类中不乏食蚊“能手”,全世界可以吞食蚊子幼虫的鱼类不下100种。“人民公园管理中心投放的是具有捕食蚊幼虫能力的土鲮鱼鱼苗,既能高效灭蚊又不会危害本地生态。”该推文称。
在本轮基孔肯雅热疫情当中,人民公园并非首个采取“以鱼控蚊”的公园。据媒体报道,7月23日、24日,佛山市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辖内投放“灭蚊鱼”,其中亚洲艺术公园人工湖部分水域累计投放4200尾鱼苗,包括鲢鱼4000尾、拉利毛足鲈200尾。另外,24日当天还在佛山中山公园的人工湖投放了1000尾土鲮鱼的鱼苗。
佛山市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张华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是当地第一次尝试这种防蚊方式,旨在降低蚊虫孳生密度,从源头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他认为,人工湖相对封闭,水体流动性不强,鱼苗以蚊卵和蚊子幼虫为食,有助于消灭水体中的蚊卵和蚊子幼虫。这些鱼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控蚊效果,当地相关部门后续会持续监测、做好评估。  
专家:难有效果且有生物入侵风险  
那么,“灭蚊鱼”是否真会带来效果?病媒生物控制专家、主任医师严子锵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疫情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一种典型的容器型蚊种,其孳生场所和生境十分复杂,种类繁多,包括室内和室外多种人工或天然的静滞小水体,而并非水塘、水沟、下水道等,如果在水塘等环境投放所谓“灭蚊鱼”,对伊蚊幼虫的控制是毫无作用的。
严子锵进一步介绍,一般情况下,水塘环境由于存在鱼类等天敌,很难孽生蚊子。“除非一些长满水生植物的水塘,比如水面长了非常密集的水葫芦,在靠近岸边地方的水体难以流动,鱼类也难以到达的部位,就会孳生大量的库蚊,但并非伊蚊。”他还表示,珠三角部分地区水网繁多,水涨水退会形成不少水洼或水坑,而这有可能利于伊蚊的孽生,但真实情况有待证实。
南都记者注意到,此次广佛两地相关部门在投放“灭蚊鱼”时均强调,“灭蚊鱼”并非食蚊鱼这一物种。资料显示,“食蚊鱼”是原产于墨西哥和美国的一种小型鱼类,可以捕食蚊子幼虫,控制蚊子的数量和疟疾的传播,但其凭借较强的繁殖力,造成与其侵入水域生态位相似的鱼类濒临灭绝,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带来极大威胁,已成为全球危害最为严重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
根据官方透露,人民公园、中山公园投放的是土鲮鱼,亚洲艺术公园投放的主要为鲢鱼和毛足鲈。中国水产学会外来水生物种科普团队成员、微博科普KOL“不对劲不带你”在受访时认为,有关部门对鱼种的选择,基本都是不太恰当的。他表示,孑孓(蚊子幼虫)一般生活在水体上层,而土鲮一般活动于水体中下层,与孑孓的分布水层不甚吻合,投放鲮鱼也许能捕食一部分孑孓,但对其限制效果有限。鲢鱼则为滤食性鱼类,基本不会主动捕食孑孓。毛足鲈虽然有捕食蚊子幼虫的能力,但并非华南地区的原生水生物种。
“不对劲不带你”表示,往水体中放流原本不存在的物种甚至是外来物种,会对该水体的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若水域中存在原生物种,他们的生存可能受到威胁。“此次放鱼的部分水体与外界自然水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放流的外来物种不排除会出现外溢并造成入侵的可能。向水体中放流鱼类应当是一个科学而严谨的过程,对于放流鱼类的物种、数量和放流地的选择都应慎重,尽量避免可能存在的风险。”他说。
对于广州兰圃投放“灭蚊鱼”的举措,南都记者就鱼种选择争议以及市内各公园灭蚊部署等问题向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方面提出采访请求。对方仅回复“目前各公园以灭蚊为主”,对于其他问题则无回应。  
减少蚊虫孳生,关键要清除积水  
那么,基孔肯雅热怎么防最为有效?根据广东省疾控局发布的提示,首先是环境防蚊,从源头减少蚊虫孳生。其中包括定期清理房前屋后的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水桶等,避免积水成为蚊子孳生地;对于无法清空的水体,可投放灭蚊幼虫药剂。改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杂草、垃圾及时清理;农村地区尤其要注意猪圈、牛棚等畜禽圈舍的卫生,定期消毒灭蚊。同时,物理防护(穿长袖长裤、安装使用纱窗、蚊帐)和化学防护(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等也是有效的。
严子锵在采访中特别提到,清除积水是治本措施,但针对蚊子幼虫的生物防治,他认为养鱼消灭蚊子幼虫这种做法在该容器或区域难以换水等少数情况下是可行的,但作为大面积应用不太实际,而应用化学杀虫剂包括有机磷类(倍硫磷、马拉硫磷、双硫磷等)、氨基甲酸酯类,或微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芽孢)等进行防治,更为经济有效。此外,用废机油或专用油制剂洒在不流动的水体,可使蚊虫不能在水上产卵或使幼虫窒息死亡。
事实上,相比于投放“灭蚊鱼”这一举措,公园的其他灭蚊措施则显得更加科学。根据兰圃的推文显示,管理中心重点清理屋顶、角落杂物及竹头,同步做好翻盆倒罐工作;聚焦景观池、排水沟、花盆托盘、废弃容器等易积水区域进行针对性清理,对景观水体定期投放灭蚊幼虫药剂并保持水流畅通;及时清运绿化带内落叶、垃圾,避免形成小型积水环境。同时,管理中心定期检查并清理喷灌系统、雨水井等设施,确保无积水残留;对园内垃圾桶进行密封处理,每日清运垃圾并冲洗,减少蚊虫聚集。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陈卓睿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1)
回复 15441 发表于 昨天 19:50
同时还要到处喷洒绿僵菌和白疆菌,这是对人类和宠物无毒,只会对昆虫有效果的生物制剂!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