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治理,是让每个普通人的声音都被听见

发布者: 银玫瑰 | 发布时间: 2025-8-3 15:53| 查看数: 2109|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小区门口的早餐摊摆了五年,突然被通知三天内撤离。摊主老李急得直搓手,他不明白,自己每天把摊点收拾得干干净净,从没收到过投诉,怎么说搬就得搬?直到社区开了场听证会,他才知道,是新规划的绿化带要占这块地。更让他意外的是,会上有人提议:能不能在绿化带边缘留块小区域,既不影响整体规划,又能保住几个早餐摊?最终,这个建议被采纳了。老李的摊位保住了,他说:“原来我们的话,真有人听。”
服务.png
这样的场景,藏着治理的深层逻辑。好的治理,从来不是单向的“管理”,而是双向的“倾听”——它像一个灵敏的麦克风,能捕捉到街头巷尾最细微的声音,让每个普通人都觉得“我被看见,我的意见有分量”。
城区2.png
曾有城市想拓宽老街道,图纸上的方案看起来完美无缺。可征求意见时,住了一辈子的老街坊们不乐意了:“路边的老槐树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夏天纳凉全靠它;还有街角的修鞋摊,几十年了,搬走了找谁修鞋?”后来方案改了,路拓宽了,但槐树留了,修鞋摊挪到了新建的便民服务点。改造后的街道,车好走了,人情味也没丢。这便是倾听的智慧:治理者的蓝图里,不能只有冰冷的线条,更要装着普通人的生活温度。
城区3.png
反观有些治理乱象,往往源于“失声”。明明是为群众办事,却关起门来拍脑袋,结果好心办了坏事。比如有的地方搞“一刀切”禁养宠物,没考虑到独居老人对宠物的依赖;有的社区强制推行智能门禁,忘了还有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进不了门。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治理者不想做好事,而是忘了问一句:“你们觉得这样行不行?”
城区4.png
普通人的声音,有时听起来琐碎,却藏着最真实的需求。早餐摊主关心的是生计,老街坊惦记的是回忆,独居老人牵挂的是陪伴——这些看似“小事”,串联起来就是民生大事。治理者若能俯下身子倾听,就像给治理系统装了“传感器”,能及时发现问题、校准方向,避免政策跑偏。
城区5.png
当然,倾听不是“和稀泥”。众口难调是常态,有人希望路边设停车位,有人觉得影响行人;有人想建菜市场方便买菜,有人担心噪音扰民。这时的治理,就需要在多元声音中找到平衡点,既不忽视少数人的合理诉求,也不违背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就像老话说的“一碗水端平”,难的不是端碗,而是知道水要往哪端。
城区6.png
从社区议事厅里的争论,到政务APP上的留言板,再到街头巷尾的“民情恳谈会”,这些都是普通人发声的渠道。渠道越通畅,声音越清晰,治理就越有底气。当每个普通人都愿意开口,都相信“说了有用”,就会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就像拼图,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一块碎片,拼在一起,才能构成治理的完整图景。
城区7.png
说到底,治理的本质是“为人”。好的治理者,懂得治理的终点不是完成一份漂亮的报告,而是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过得更舒心。而舒心的前提,是被尊重、被倾听。当普通人的声音能顺畅地进入治理的决策链条,当政策里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样的治理,才能真正走进人心。
服务1.png
就像老李保住的早餐摊,它不只是一个摊位,更是治理温度的缩影。当每个普通人都能在生活里感受到“我的声音被听见”,那份踏实与安心,就是治理最好的成绩单。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