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丰沙港革命历史资料一一从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每个阶段时期

发布者: 华利集团CEO | 发布时间: 2025-8-14 21:37| 查看数: 1508|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在粤东汕尾海丰的土地上,榕江支流的碧波静静流淌,浸润着一片名为沙港的土地。这里以三河汇流为脉,以“东南锁钥”为姿,自明洪武五年曾氏族人在此聚居,便在岁月中沉淀出独特的烟火气息。而当革命的烽火燃起,这片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更激荡起无数热血与赤诚,沙港有着深厚的红色革命历史,是中国13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海丰红色革命的重要力量。在民族危亡与革命浪潮中,始终以家国大义为先,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二百余位烈士用生命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篇章。

沙港革命烈士陵园
1958年1月经中共广东省委县委批准,海丰赤坑镇沙港烈士陵园修建而成。它是省县级烈士纪念设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市唯一一座乡村烈士陵园。陵园座落于沙大村梨园的坡地上,庄严肃穆的纪念碑耸立在陵区正中,镌刻着“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石碑上密密麻麻的英烈名字,记录了从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背后一座座坟包,安息着100多位英灵。自建成以来,这里成为了人们缅怀革命先烈、感受民族正气、追寻抗日英雄们远逝足迹的重要场所。


重要革命历史事件
1911年4月27日,沙港热血志士便投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广州武装起义,数人壮烈牺牲,用生命点燃了反清革命的烽火。

1916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4万华工远渡重洋赴法国支援盟军抗战,部分沙港人参与其中,如曾广培。1988年,法国政府特别授予当年参战且仍健在的曾广培骑士军团荣誉勋章,以表彰他为中法关系作出的贡献。时任总统希拉克致函表达敬意,称其“以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1923年,彭湃在海丰掀起农民运动,沙港人积极响应,绝大多数村民加入农会组织、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儿童团、妇救会妇女粉枪队等,80%的民众投身革命,参与人数高达一万余人,红色火种在这里熊熊燃烧。

1923年7月26日,海丰沿海遭遇台风洪涝重创,沙港一带田毁屋塌,灾民陷入绝境。彭湃带着李劳工、万清味冒雨赶赴灾区,一边指挥群众抢救物资、搭建临时住所,一边深入灾民中了解疾苦。

1923年7月30日,当“彭会长来了”的消息传开,正在自救的沙港农会成员和群众立刻围拢过来,脸上满是激动与期盼。彭湃望着满身泥泞的乡亲们慷慨演讲:“洪水能冲毁庄稼,但冲不垮我们团结的力量!去年你们加入农会,是为了不再受欺压;今天灾难当头,农会更要和大家站在一起抗灾,承诺农会将组织减租、筹粮救灾,更号召大家“人多力量,原本1923年春,沙港已有四千总农会会员,经此灾情中的动员与实干,农民们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纷纷要求入会。短短几天内,沙港参加总农会会员从四千人激增至七千人。

1923年7月26日和8月5日,海陆丰地区连续遭遇强台风袭击,农作物大面积绝收,农民损失惨重。海丰总农会代表农民向地主提出“至多三成交租”的合理诉求,却遭到地主豪绅与军阀的联合反扑。8月16日,时任海丰县长王作新(陈炯明的部下)以“农民抗租”为名,派遣军警300余人包围海丰总农会所在地——桥东天后宫,当场逮捕农会副会长杨其珊等25名骨干成员,查抄农会文件和物资,并张贴布告宣布解散农会,陆丰县长罗辅平也在全县贴出布告,宣布农会为非法组织并查封农会,总农会干部被迫暂避,部分乡、约农会干部被传讯或拘留罚款。史称“七五农潮”事件。同时通缉彭湃。

1923年海丰总农会被陈炯明反动势力解散后,不堪迫害,海陆两县总农会骨干成员及沙港参加总农的成员,逃到广州以拉车为生。在陌生的城市中艰难求生,却始终未熄灭革命信念。这些从海陆丰走出的革命者,带着农民运动中“团结抗争”的经验,自然成为广州工人阶级中最具斗争意识的力量。据统计海丰超过上千人,海丰总农会逃难的成员,他们的立足离不开同乡互助。

1923年11月曾大目、曾作民等骨干主动联络同乡,当时广州人力车老板曾寻芳,海丰籍,为农会农友,提供工作机会、整合力量。为后续工会组织建立打下了基础——正如彭湃所言,革命者“到哪里都能扎根,因为群众在哪里,革命就在哪里”。

1925年1月彭湃派遣李劳工、林务农,在广州召集沙港手工车人及海丰其他手工车人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先遣队,后改为海陆丰农民自卫军,参与支援省港大罢工和反击陈炯明叛军。

1925年6月19日省港大罢工爆发后,参加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的沙港人,追随邓中夏、陈延年、苏兆征等共产党人,投身这场历时十六个月的反帝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1925年10月,在广州的彭湃同志始终牵挂着街头人力车工人的生计——他们顶风冒雨拉车,却常因疾病、欺压陷入困境。彭湃就和李劳工同志化装人力车工人,拉着车到车站去找工人谈心。彭湃同志说话通俗生动,富有启发性,经过十多天的奔走宣传,唤醒了许多工友的思想觉悟于是。

1925年冬,他专程会见了广州人力车老板曾寻芳,见面时,曾寻芳一见彭湃便笑着迎上来:“我可早就听说过你!你就是在海丰办总农会、轰动全广东大名鼎鼎的彭湃!”彭湃握着他的手,诚恳地说:你看这些拉车的工友,好多是从海丰来的农友,还有各地来的兄弟,他们和当年海丰的农友一模一样难——在乡下受地主欺负,到城里拉车受风霜、受无理警察刁难,生病误工就断了活路。当年海丰农友孤立无援,后来抱团成立总农会,互帮互助才有了盼头。现在这些工人也该有个自己的组织,让大家能团结起来,互相帮衬着过日子。”这番话让曾寻芳深受触动。他深知彭湃办农会是实打实为底层人谋福利,当即板:“您说得太对了!工人安稳了,生意才能长久。要办工会组织,车子、场地我都全力支持!

1926年2月,彭湃同志便派李劳工同志和工友们共同筹备,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广州市人力车工人俱乐部于东堤二马路。曾寻芳还提供了上千辆人力车给工人们使用。开成立大会时,谭平山、彭湃、沈青和孙律西、周文雍等同志都出席参加,并发表演说。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长廖仲恺亲书“工人轨道”的扁额相赠。俱乐部成立后,租车租楼工友因病或因事旷工时,可以从福利基金中得到补助救济,若警察无理殴打工友,俱乐部派人出面交涉,工人亲身体会到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处。从此,第二个第三个广州人力车工人俱乐部相继成立,成为真正代表人力车工人利益的工会。

1927年8月国民党反动军队围剿沙港农会,沙大妇女会,放火把曾氏五座大房屋烧毁。当晚,冲天大火映红了天空,一夜之间化为灰烬,被捕牺牲十几人。从此以后,四处逃亡,偌大的家族被战火捣毁。被捕牺牲7人,评烈士3人,下落不明2人

1927年沙港革命志士接连参与三次海丰武装起义。在彭湃领导下,他们浴血奋战,成功建立苏维埃政府,为工农政权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牺牲16人,评烈士9人

1927年11月“广州市手车夫工会”广东省委常委,沈青是该工会党支部书记兼工会秘书长,11月17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广东工作计划决议案》,命令广东省委“急速”发动暴动,夺取广州政权。接到中央的命令后,暴动的准备工作更加加快了步伐,在设法准备武器装备的同时,又与赤卫队和其他地下武装进行了改编。

1947年11月23日接到命令的沈青从手车夫工会中挑选出来精壮青年工人近千人组成了第二联队(沙港烈士所在广州起义联队),他兼任联队队长。下辖六大队,十七中队,8百余人,第二联队攻打敌第四军军部和广九车站及第七、六、二警察区署,中央银行。

第二联是人最多联队,海陆丰籍主要属,一,三大队,下辖3百余人。主要领导者有第三大队长黄妈启,党代表曾礼艮,中队长曾天德,分队长曾水木,第一大队参谋长曾大目,东路东段副指挥兼一大队中队长曾妈作,小队长曾昭良,曾纪帕,曾亚怀等人。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有一百多人在起义中被编入广州起义军赤卫队第二联队,海陆两县共360余位,计我沙港属有108人,他们平均年龄不足23岁,大部分牺牲者后代失传。在战斗中,沙港英烈配合起义军袭击“八旅会馆”“广州会馆”、焚烧“中央银行”,激战于“清水河”“观音山”等地,展现出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被评烈士8人,幸存3人,海丰其他参加人员被评烈士2人,其于300余人未被评。

解放后作为昔日的战友,叶元帅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曾1952年和1953年两次到广州海邑山扫墓献花,并在墓地植树六棵,为表怀念曾妈作,曾大目,黄妈启,苏家麒,曾礼艮,曾水木,植树六棵(此树1973年征用土地时才砍伐)

1927年的革命烽火中,中国第一支红色娘子军——海丰六区赤坑粉枪队应运而生,这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极具标志性的一页。尤为令人动容的是,仅沙港一地就有三百多位妇女挺身而出,加入这支充满热血与勇气的队伍。她们放下针线、走出家庭,拿起粉枪投身革命斗争,以女性的坚韧与无畏,在武装反抗的浪潮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红色篇章

1928年10月,众多沙港青年加入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牺牲被授予烈士5人

1927年11月,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海丰农民自卫军改称赤卫队,赤卫队总队长黄强。

1928年1月13日根据海丰县委档案统计全县有37800人赤卫队员,海丰县城常驻苏维埃赤卫队员500多人
第一区:区政府驻海城下辖附城、城东两镇有赤卫队员1084人
第二区:区政府驻公平镇下辖平东、黄羌两镇有赤卫队员420

第三区:区政府驻梅陇镇下辖赤石镇部分区域。有赤卫队员1983人
第四区:区政府驻赤石镇下辖鹅埠、小漠两镇赤卫队员61人
第五区:区政府驻汕尾镇下辖红草、东涌、马宫三镇有赤卫队员450人
第六区:区政府驻赤坑镇,是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海陆丰革命重要力量来源,下辖海丰两大乡沙港、南塗参加人数最多,全区有赤卫队员20000人。
注:新中国解放后,原名青坑一一改为赤坑,代表着“赤色革命红色政权”无产阶级革命工农群众对革命的忠诚。
第七区:区政府驻红海湾下辖田墘、遮浪两镇有赤卫队员3125人
第八区:区政府驻捷胜镇有赤卫队员9130,
第九区:区政府驻可塘镇下辖陶河、大湖两镇有赤卫队员350人
其中六区赤卫队员人数占全县一半以上。
1926年至1939年大革命战争(六区)沙港参加农军和赤卫队约7000余人,牺牲有名赤卫队员679人,被授予烈士87人,群众牺牲遭迫害难以统计



抗日战争重要事件
抗日战争时期,沙港曾氏族人积极响应号召,加入曾生、尹林平领导的东江纵队第六支队,投身抗日救国洪流。同时,沙港地下党组织蓬勃发展,秘密党支部、地下联络处、情报交通站、税站相继建立,自卫队、救乡队也随之成立,与县、区人民武装紧密配合,在敌后战场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

1939年至1946年抗日战争牺牲有名73人,群众35,被授予烈士12人,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的英烈厅内,5000位烈士的英名静静镌刻,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热血丹心的革命往事,见证着粤东大地不屈的抗争历程。其中,来自海丰县的位英烈赫然在列,他们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用生命践行了信仰与担当。而在海丰县的英烈群体中,沙港籍英烈占比达11.23%。

沙港盐町伯公庙革命故址:1939年6月22日晚,刘夏帆海丰,曾和世,曾纪湖,曾广仲,曾广额,曾金成,曾礼谈,曾娘生,余会,林立德(曾用名:林春兰),林兴,张幺奴12人于此处参加由曾广章(时任海丰地下党书记)主持的入党宣誓仪式。

1930年至1948年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海丰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不屈的红色记忆。时任中共海丰地下党书记的曾广章,顶着敌人的搜捕与密探的监视,在革命烽火的淬炼中,用无畏的脊梁撑起了信仰的晴空。组织起超过20次入党宣誓仪式,将五百余人滚烫的初心一一纳入党的怀抱——在暗夜中举起的拳头、沙哑却震耳的誓言,成了最坚定的信仰坐标。

1940年4月10日夜,沙港地下党5人组织上演“红色救援”,成功将曾生、王作尧领导惠东宝游击队二百余名战士转移至安全地带,秘密转移至海丰县公平区九龙洞为抗日武装力量的存续立下关键一功。

1941年9月6日沙港地下党9人由中共海丰地下党书记曾广仲率领队,为第七战区65军158师的472团带路指导,乘胜追击,为抗击日伪,捍卫祖国的“南大门”奉命转战汕尾沿海。在团长黄植虞率领下,抵达海陆丰,配合抗日民主部队,9月19日在营长朱金铭率领下开赴遮浪半岛袭击陈铁股匪,俘敌5名。

1941年9月19日 以第一营朱金铭所部及二营六连,连长符伟民,迫击炮连共330多人,由沙港地下党为向导,六连取道妈山对渡头偷渡,至老厝场,穿过平坑岭,沿外湖山坡经百公垭、郭厝寮。于20日拂晓前,占踞长铺山,独山岭一带,严加监视品涌湖畔之敌。9月20日回师抵田墘,当晚遇大雨,由郊外营地移入墟内红楼(原白沙中学教学楼)。次日拂晓,因汉奸通敌,合作军遭日寇重兵包围,与敌军展开场悲壮的反击战。突围中有81名战士壮烈牺牲,朱营长负伤被群众保护起来,几天后不治逝世。11名被俘战士被押至汕尾,坚贞不降,从容就义,殉难共93名,其中有2名海丰籍士官(李仁楚少尉,上等兵邱家南)

1944年5月10日,日本马队30余人入侵沙港石头村,沙港救乡队配合林奥领导的武装队伍,用土枪土炮打败了日本侵略军。

1945年1月,日军重陷海陆丰,东江纵队会合护路队和海丰人民抗日救乡队,成立东江纵队第六支队,护路队编成海丰大队。在六支队的独四大队和海丰人民抗日救乡队支持下,原六区各村和陆丰县相邻乡村,在沙港集会结盟,共同武装抗日。(现海丰赤坑,可塘,大湖,陶河,陆丰潭西,上英,城东七镇)《广东革命历史资料汇编》

1945年3月3日汕尾驻守日军11人,一挺机枪,步枪10支,由大化山出动,经溪角山到沙港石头村抢掠,另一批日军26人配一挺机枪,20余支步枪经径口船坞青坑圩包抄沙港,欲在该处召开保甲长会议,我六支队派小队二十余名,轻机枪一挺,步枪20支,配合沙港民兵打击敌人归路,布置停当,而出抚青坑之敌忽向赤花进之,我东江六支队员四配合沙港民兵,于敌迫近花时即迎击,敌据蛙抵抗。及后派出伏击头村敌归路之我队赶回,将敌三包围,敌法逃脱,仍据畦反抗。我突击队勇敢跃距敌三公尺处,以榴弹轰击,卒因榴弹不响,机枪发障碍,战坚持了三分钟,闻敌增援二百余到来,我队始从容退出战。此次战击毙敌兵多名,伤五名。我牺牲名。《海陆丰抗日资料》

1945年3月5敌四余人,配轻机挺,其余步枪,于三五在沙港与花之间为我六活虎队、沙港民兵百余截击,俘获敌兵2,我伤亡,消耗弹三发,民兵消耗弹三百余发。《海陆丰抗日资料》

1945年3月6日,日军为报复此前的溃败,悍然入侵沙港抢粮,面对沙港险要地势带来的“易守难攻”困境,日军指挥官三次向田中请求增兵,均因兵力匮乏被拒。

1945年3月7日夜,汉奸告密让日军觅得可乘之机,30余名日军趁夜色偷袭沙港石头村。危急时刻,沙港大乡与石头村的救乡队迅速登山迎战,石头村队员因来不及登山便隐蔽村内伺机反击。日军抢占石头山后,双方陷入对峙,沙港大队六十余名增援战士随即赶到,向山头日军猛烈射击,隐蔽村内的队员也同步出击,当场歼灭入村日军数十人。激战中双方伤亡接近,但因实力差距渐显,沙港各支救乡队与数千百姓退守吉屿山及吉屿村。毙敌兵7人,伤5人,我民兵牺牲4人,伤1人。

1945年3月15日,日军增派20余人驰援,与残余兵力合兵再次入侵沙港大乡。来不及撤离的百姓被日军抓捕,300余人遭囚禁于明德堂,很多百姓被吊起来,水从鼻孔出,下面用火烧,事后,群众牺牲8人,伤67人,民兵牺牲3人。

1945年3月21日夜,被囚于明德堂的族人们急中生智,用烟盒在屋瓦上刻出透光的“明窗”,趁夜色悄然突围逃生仍有一小部分百姓未能幸免于难,惨遭日军虐杀。暴行累累,放火烧毁数二十间房屋,在村民煮好的每釜饭中都掺入沙子,狞笑着扬言“沙港人是沙子养大的”一次下雨天,两名日军追捕妇女至村外塭坝,因路面湿滑行动迟缓,被正在附近观察情报的沙港大队队员当场反擒,缴获枪支后,将这两名侵略者活埋于湿澳田中,后来那片田里的稻禾长得格外茂盛。另有十几个日军在山中被围困一周,饥饿难耐,从“乞吃垌”的隐蔽处狼狈爬出,随即被沙港民兵擒获。各村救乡队闻讯赶来助战,将残余日军围困于山头。入夜后,各村队员暂时回撤休整,不料日军趁深夜轻装潜逃。天亮后沙港救乡队发现敌踪,立即打扫战场,又俘获多名落伍日兵。此役共毙敌二十余人、伤7人,我民兵救乡队牺牲4人、伤3人

1945年3月23日,驻海城日军强抓鹿境百余名百姓充当民夫,再度进犯沙港。因此前在赤花、流清战斗中遭游击队顽强阻击,日军此次行动格外谨慎,先在桃花山、石狮头一带驻足侦察,同时派兵进占石头山,却当即遭遇抵抗。沙港大乡群众闻讯后迅速占据后山、持械待战,双方随即交火。沙港大队在曾茂焕带领下冲锋时,不幸陷入日军埋伏,曾茂焕等13名战士壮烈牺牲,另有多人受伤。战斗僵持至半夜,次日凌晨,沙港大队主动前往桃花山、白石龙、石狮头一带搜索,成功俘获敌医官1名、战马1匹,并解救出被押于民夫中的鹿境群众(此前民夫被禁于沙港大乡戏馆)。此役共毙伤日军多名,缴获部分武器。最终击退日军,展现了沙港人民的英雄气魄,事后国民政府赠给沙港“忠勇可风”金漆木匾,以彰其功!

六区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取得全面胜利是海丰完全没有沦陷的地区,全县抗日的重要区域

1945年6月13日,驻龟龄岛伪海军第四大队第十中队110人向我六区抗日民主政府投诚。

1945年7月驻田墘国民党海军一大队近300人准备于7月经赤坑大化乡到高螺过渡至碣石与日军共同驻防。所谓共同驻防,也即是投靠日本人,当汉奸。该大队一林姓排长,很有骨气,于是跑来向中共六区委书记,抗日民族政府六区区长曾和世报告,要我军在途中把他们消灭。曾和世与区武装大队政委林英商议后,认为与其将其消灭,还不如劝说整个大队投诚。于是与该大队副大队长兼一中队中队长沈贻谋、二中队中队长沈志坚等讲明“国难当头不能当汉奸”的道理,力劝他们率军投诚。经过一番思想动员后,两人表示爱国,同意投诚。

1945年7月12日,曾和世率领六区武装和沙港救乡队在家乡沙港石头乡的溪头旁,对投诚人员进行了收编。随后前往赤坑开欢迎大会,经清点投诚人员多达289人,此举在当时震动了海陆丰,严重动摇了反动势力。

1945年8月15日,中共六区委和区抗日民主政府接受两批携枪日军投降,收缴轻机4挺和步枪、军用品一批。吴海大队与县救乡队挺进六区与群众并肩战斗,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胜利,鼓舞了全县抗日武装和广大群众奋起抗敌的信心。

1946年至1950年解放战争牺牲有名19人,评烈士13人

1950年至1951年抗美援朝牺牲有名1人,评烈士1人


解放战争事件
1947年6月,沙港的热血儿女,随东江纵队主力从岭南启航,历经风浪北撤至山东烟台。抵达齐鲁大地后,他们迅速编入第四野战军序列,从此踏上了纵横南北的征战征程。带着彭湃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家国解放而战”的殷切期望,这些从水乡走出的战士们,在解放战争的洪流中书写了壮怀激烈的篇章。他们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先后投身辽沈战役。黑土鏖战,在冰天雪地中构筑防线、阻击敌军,为东北解放筑牢根基;转战济南战役时,他们冲锋在前,在攻坚战中撕开敌军坚固防线,助力华东战场实现战略突破。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中,他们穿梭于中原战场的枪林弹雨,与友邻部队协同攻坚,在碾庄圩等关键战斗中啃下“硬骨头”;平津战役的硝烟里,他们适应城市巷战的复杂环境,逐街逐屋肃清残敌,为北平和平解放筑牢外围屏障。当战火燃回故土,沙港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化为战斗激情。在解放广东战役中,他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冲锋在前,一路追歼残敌,让红旗重新飘扬在珠江两岸;1950年的万山群岛渡海战役中,他们又参与人民解放军首次大规模渡海作战,在惊涛骇浪中突破封锁,为南海海防奠定稳固基础。从渤海之滨到岭南水乡,从黑土平原到南海诸岛,用脚步丈量山河,用热血践行誓言,不负老一辈革命家的嘱托。

        重要革命人物
曾大目(1898-1927.12):国民革命军东征先遣队,海丰农民自卫军小队长,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第三支队队长,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第二联队第一大队参谋长。中共党员,省港大罢工时期,负责封锁香港的珠江口防线,查缉走私货船,1926年9月进入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接受武装斗争培训,1927年12月广州起义中,担任工人赤卫队第二联队第一大队参谋长,编入起义军南路部队,率领爆破一部随警卫团第3营赴前线核心战场。他率领爆破一部直击国民党第四军军部、军械库及第十二师后方办事处等关键据点,面对敌军依托坚固工事构筑的密集火力网,始终冲锋在前,即便进攻受阻仍坚守阵地、顽强作战。12月12日晨,在阻击张君嵩部反扑的激战中,身中枪弹却强忍伤痛继续战斗,用最后的力量向敌军射击。临终前,他高呼“苏维埃万岁”,这句呐喊既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坚守,更是一位共产党人用生命书写的信仰宣言。

曾作民(1905-1927.12.18)又名曾妈作,苏维埃政权第一手车总工会副指挥兼赤卫联队东部东段大队中队长。长堤阻击战 12月12日-13日凌晨珠江北岸御李李福林部渡江 2月12日夜,国民党军舰“宝璧号"江大号"对长堤展开猛烈炮击,,掩护李福林部强行登陆。 以沙沙包街垒为掩体,顽强抵抗。曾妈作指挥率队用步枪、手榴弹与敌军展开激烈巷战面对敌军优势火力,赤卫队伤亡惨重敌军突破防线在指挥撤退或掩护战友时,他不幸被捕,与众多革命同志一同被关押进南关戏院。面对敌人的审讯与威逼,这位年轻的指挥员始终坚贞不屈,用沉默与刚毅守护着革命的秘密,从未流露半分怯懦。1927年12月18日,寒风卷着尘土掠过北校场。曾作民与战友们被押赴刑场,枪声响起,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个冬日。

曾水木(19011-1927.12.13):国民革命军东征先遣队,海丰农民自卫军,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第二联队第一大队爆破攻坚分队长。率领一部分爆破攻坚大队支援教导团第二营和炮兵连,12日夜接到二联第一大队大队长命令,曾水木率领爆破攻坚大队一部,增援起义军东路,向前沿阵地的教导团第二营和炮兵连运输武器弹药。13日凌晨,起义军主力开始向花县方向转移,沙河瘦狗岭成为掩护撤退的最后一道防线。驻守此地的教导团第二营和炮兵连正遭遇国民党军疯狂围攻,1927年12月13日凌晨率部20余人在沙河瘦狗岭支援教导团战斗时牺牲。

曾天德: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第二联第五大队中队长。

曾纪帕:国民革命军东征先遣队,海丰农民自卫军,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广州起义第二联队第三大队西关游击小队队长。

曾亚怀:又名曾詒槐,国民革命军东征先遣队,海丰农民自卫军,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广州起义第二联队切断广九铁路交通第三大队小队长。

曾妈果:国民革命军东征先遣队,海丰农民自卫军,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第二联队第三大队突击小队队长。

曾永瑞(1892-928)1892年出生,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任工农红军第四师排长,于1928年6月在陆丰县大安圩战斗中牺牲。

曾宜分(1909-1928)海丰农民自卫军中队长。1926年11月26日,陆丰剑门坑的山岗上硝烟弥漫。海丰农民自卫军大队长吴振民率领三百余农军,联合陆丰县新田、南北溪、东坑肚、激石溪等多地千余名农民武装,攻打陆丰剑门坑。凭借此战中的突出表现曾宜分因功受赏,被提升为农军中队长。1928年2月26日,国民党反动军队四路围攻海陆丰革命根据地。3月1日,海陆丰县城失守,苏维埃政府被迫撤退到山区,继续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斗争。接到撤退命令的曾宜分紧握武器,毅然跟随战友们向北部大山转移。3月26,在深山游击十多天的赤卫队面临断粮危机。为摸清山下敌情,受组织委派,与两位战友借着夜色掩护,下山来到陶河羊牯埔的一个小村庄。不料,他们的行踪被村中一名地痞流氓发现,立刻向敌人通风报信。,当曾宜分等人准备上山时,发现小村庄已被敌人团团包围。危急时刻,当机立断,吩咐两位战友分开突围。为给战友争取时间,他故意向天空鸣枪,将围村的敌人全部吸引到自己身边。在敌人的火力聚焦下,两位战友成功从重围中冲出,而曾宜分却陷入了绝境被十几名敌人包围牺牲。

曾和世(1910.12.18-1999.12.12):海丰农民自卫军东路指挥,海丰赤山约农会发起人之一,海丰地下组织书记,中共六区委书记,六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东江纵队区武装大队长,中国四野骑兵师大队大队长,两广纵队,广州市,宝安县武装部长,佛山地委统战部长,江门八一钢铁厂任副职兼工会主席,中共江门市委纪委书记。获得的国家荣誉勋章 三级独立自由勋章 ,三级解放勋章年,和解放东北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等,年仅17岁的曾何世追随中国农民运动领袖彭拜参加农民运动,在彭湃身边工作过一段时间。因为深得彭湃的赏识,彭湃将他的名字“曾何世”改成了“曾和世”,寓意“和平世界”。1929年8月,彭湃因叛徒出卖,在上海不幸被捕。曾和世因参与,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眼中钉,悬赏1万大洋通缉。但通缉并未磨灭他的信念,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踏上革命道路。1937年10月任海丰地下组织书记,1939年,曾和世出任抗日民主政府区长兼武装大队长,肩负起领导当地百姓抗击日寇的重任。1946年6月30日,他随东江纵队北撤至山东烟台,转隶四野部队。因为作战勇敢被任命为骑兵师大队大队长,并配有警卫。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过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济南战役、解放广东战役、万山群岛渡海战役等战斗。不负彭湃等老一辈革命家之所望,征战大半个中国,为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曾流(1919-1992):游击队天雷队队长,获得独立自由勋章 ,人称孤胆英雄、智勇双枪手,闻名东江海陆丰大地。中共党员(入党介绍人为地下党曾广仲)自幼受父亲曾妈盛革命思想的影响下。1927年,曾妈盛投身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却因叛徒出卖惨遭杀害。国民党反动派欲斩草除根,将年仅9岁的曾流囚禁。经中共地下组织用金钱买通国民党官吏,才将他成功营救。1945年,曾流正式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组织。1947年,他乔装成农民独闯潭冲联防队,解决站岗敌人,直捣联防队部,缴获大量武器。此后,带领天雷队在东江各地打击敌人,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

曾礼艮(1902.8.14-1927.12.13)国民革命军东征先遣队,第二联队第三大队党代表,中共党员(入党介绍人周侠生)别称:铁笔艮,1924年参与彭湃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期,1927年12月12日在阻击战中牺牲,

曾亚伍(1903.9.18-1927.12):1925年当选广九铁路工会执行委员,广九铁路工人纠察队长,中共党员,1926年组织"反克扣薪饷斗争",迫使英资方补发拖欠工资,1927年4月秘密转移30名遭通缉的工会骨干至香港,1929年率铁路工人控制广九铁路石牌站(今广州东站),切断敌军运输线,12月13日晨在沙河顶(现天河区沙太路)阻击薛岳部援军,身负重伤后引爆铁路桥炸药,与敌军同归于尽。

曾昭良(1900.5.8-1927.12)国民革命军东征先遣队,海陆丰农民自卫军,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小队长,1927年12月11日攻占石井兵工厂,缴获步枪400余支、机枪2挺,12月12日死守白云山摩星岭,阻挡从韶关南下的国民党援军牺牲。

曾广章(1897.1927.12)海丰先锋队中队长.先后参加省港罢工,1927年广州起义不幸被捕,关押南关戏院,12月冬枪声在北校场响起,曾广章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这一年,年仅30岁左右。没有惊天动地的遗言,他和无数无名英雄一样,倒在了追寻光明的路上。但他用生命点燃的革命火种,从未真正熄灭。

曾强( 1897-1927)1897年出生。海陆丰农军六路总指挥,青年时期的曾强,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逐渐觉醒。彼时的海丰,正是彭湃同志开展农民运动的热土,“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如惊雷般划破夜空。学习革命道理,在农会的组织中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主动向乡亲们宣讲“农民团结起来才有力量”的真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更是将个人的命运与工农解放的事业紧紧相连,誓言要为“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奋斗终生。随着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武装自卫成为捍卫农会成果的必然选择。曾强凭借其在群众中的威望、果敢的行动力与清晰的组织能力,被推举为海丰农军六路总指挥,1927年大革命低潮时,面对反革命反扑的白色恐怖,曾强组织农军地下斗争、保护同志与传递情报。因叛徒出卖被捕后,他拒敌高官利诱,扛住鞭抽、烙铁烫等酷刑,怒斥敌人拒绝泄露农军名单。赴刑场时高呼革命必胜口号。

曾舜芳(1898-1927)海丰农军东路指挥部执委,1898年,曾舜芳出生于海丰赤坑镇沙大村。彭湃在海丰掀起农运高潮后,曾舜芳率先加入农会,成为。他走家串户动员农友,教大家识“团结”二字,讲“农友要自己当家作主”的道理,很快从普通会员成长为农军骨干。随着海丰农民自卫军的建立,曾舜芳因胆识过人、善于组织,被推举为东路指挥部执委。参与指挥部的决策会议,他带领东路农军操练武艺、保卫农会粮仓,在反抗地主武装反扑的战斗中总是冲在最前。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阴云笼罩南粤,国民党反动派在海丰疯狂镇压农运。曾舜芳没有退缩,率领东路农军部队先后参加海陆丰三武装起义,坚持斗争。不幸的是,在一次行动中,他于海城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咬紧牙关,未泄露半点农军机密,”最终,这位年轻的农军执委在海城英勇就义,年仅29岁

曾广培(1896-1995)1896年出生海丰赤坑沙港,获颁法国政府最高荣誉勋章,骑士军团荣誉勋章,1988年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整整七十年。为了表彰第一次大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参与盟军抗战,和法国人民共赴国难流血流汗立下的功绩,法国政府特别授予当年参战如今仅存的二位)老华工吕虎臣(天津籍)、曾广培(海丰籍)骑士军团荣誉勋章。时任总统希拉克致函表达了敬意:“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以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一战胜利后与一位法国女子结婚成家,并育有三个儿子。他的儿子们长大后都投身军役,继承了父亲的奉献精神,还获得法国政府颁授的勋章,大儿子更是在阿尔及利亚的战争中不幸受伤。
mmexport1755178520637.jpg
mmexport1755178540723.jpg
mmexport1755178590098.jpg
mmexport1755178628218.jpg
mmexport1755076817052.jpg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