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红色旗帜 兴起抗日救亡

发布者: 无脚蛇 | 发布时间: 2025-8-15 09:46| 查看数: 1777|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脚蛇 于 2025-8-15 12:01 编辑

微信图片_2025-08-07_201600_382.jpg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海丰县海城镇南门社区的南门红色文化街,正以"红色热土、英雄人民"主题刊栏,静静讲述着海丰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

微信图片_2025-08-15_095807_016.jpg

微信图片_2025-08-15_095744_202.jpg

微信图片_2025-08-15_095814_042.jpg

微信图片_2025-08-15_095830_369.jpg

微信图片_2025-08-15_095718_034.jpg

从大革命时期说起,以彭湃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扎根这片土地,带领劳苦大众掀起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亲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微信图片_2025-08-15_095800_656.jpg

烽火延续至抗日战争时期,海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赓续革命火种,以热血与赤诚投身抗日救亡洪流,用不屈的斗争精神延续着红色血脉。
解放战争年代,海丰革命力量如星火燎原般蓬勃壮大。在党组织的引领与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下,革命者们前赴后继,最终在民族解放事业的征程中赢得全面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无数海丰儿女接续奋斗,投身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如星河群星般绽放光彩,成为国家发展栋梁。


微信图片_2025-08-15_095753_265.jpg

这些厚重的历史片段,生动镌刻着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钢铁意志与无私奉献。铭记这段峥嵘岁月,既是对为民族解放事业舍生忘死的先辈们的深情致敬,更彰显着海丰人民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如今,这条红色文化街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正分段铺展讲述着海丰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拼搏奋斗的红色故事,让初心与使命在新时代继续闪耀。

微信图片_2025-08-11_091302_400.jpg

五)重振红色旗帜 兴起抗日救亡

由海陆丰党组织重建到东江纵队六支队抗日劲旅的锐变
共产党员重新集结与救亡运动的酝酿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现北京)西南卢沟桥附近悍然进攻我国驻军,驻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自此拉开序幕。紧随全国形势,在中共地方组织的推动领导下,海丰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
   即便在国民党当局的疯狂围剿下,始终坚持反帝斗争的海陆丰共产党组织,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信念已深深植根于党员心中。革命失败后流亡南洋各地的共产党员,随着抗日潮流日益高涨,积极联合侨胞组建爱国团体,募集款物支援抗日部队,众多青年更毅然回国投身抗战。其中,回到海丰的蓝训材等人通过联络老党员而恢复党的组织。
1934年,曾担任红二师五团连党代表、海陆惠紫交通处主任的蓝训材,因在南洋从事革命活动被英殖民当局逮捕并驱逐回国。1935年春,他召集钟娘永、刘腾光等五六位老党员及革命者,在海城南湖畔蓝氏书房秘密集会,商议重振革命旗帜、寻找党组织,恢复革命斗争,向群众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此后,蓝训材与钟娘永常以探亲访友为名,联络山区隐蔽的共产党员、烈属及革命群众。蓝训材还借助县政府教育科的关系,将村农会被没收的地产划拨为村教育经费,创办免费小学,深受群众欢迎,为秘密活动筑牢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1936年,蓝训材通过关系到仁山乡(即赤山约一带)担任小学教师。这里是海丰农民运动的发源地,他在此积极联络老同志与进步青年,活动范围逐步扩大至县城、青草等地。通过个别谈心、小型座谈等形式,他向群众宣传红军长征胜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解读党中央的抗日主张;同时揭露国民党当局官吏腐败、争权夺利、压迫民众、无视国难的行径,阐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号召大家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些宣传活动不仅坚定了党员的革命信心,更点燃了进步青年的抗日热情。
  1933年前往广州求学的六区兰头人王文魁,在广州积极参与学生运动。他与郑重等人团结海丰籍同学,组建海丰同学会,出版进步刊物《向导》,宣扬海丰革命传统;同时成立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并通过马克昂等人与蓝训材结识,得到蓝训材等人的有力支持。

微信图片_2025-08-15_101310_955.jpg

地方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1936年9月,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1937年8月,蓝训材与陆丰“二战”时期党员刘腾光前往博罗找到张汉基,经张汉基、饶彰风介绍,两人的党组织关系得以恢复。返回后,蓝训材与刘腾光分别在海丰、陆丰着手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在海丰,他们首先恢复了钟娘永的党组织关系,随后又陆续恢复了公平白水湖黄道清、苦竹围曾源、乌土塘罗娘清、新寮林火吉、坑口曾妈壬等老党员的组织关系,并发展黄娘泗、姚务科、姚山等为新党员,组建中共海陆丰支部,由蓝训材担任书记。至1938年5月,支部扩建为海陆丰区工委,党员人数发展至20人。1937年1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成员尹林平来到海丰,在赤山龙山村召集部分党员开会。会上,蓝训材汇报了海陆丰的抗日救亡形势及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尹林平指示党员要克服困难,积极投身抗日群众运动。
1937年十一二月间,在广州从事兵运工作的共产党员郑重受南委指派回到家乡汕尾。当时,翁域等人正筹建“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郑重通过联络他们,对翁域、陈绍民、林世汉进行培养考察,吸收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通过他们进一步发展党员,成立了汕尾地区党支部。
1933年前往广州求学的六区兰头人王文魁,在1936年回乡活动期间,培养了一批革命积极分子作为入党对象,为可塘、青坑等地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蓝训材、刘腾光、郑重、王文魁、钟娘永等同志,为抗日战争时期海陆丰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这一阶段他们之间主要是个人层面的联络与交流,尚未形成正式的党组织隶属关系。

微信图片_2025-08-15_095821_273.jpg   

海陆丰党组织的统一与发展

193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成立后,随即委派郑重前往海陆丰整理并统一当地党组织。郑重抵达后与蓝训材等人接上关系,深入了解党的组织建设与工作开展情况,经研究决定成立领导小组,由郑重任书记,蓝训材负责组织工作,王文魁负责宣传工作,刘腾光、吴明、姚山等为领导小组成员。在此期间,正在海陆丰开展救亡工作的海陆丰旅港回乡服务团中的共产党员林兴等人,组织关系也转入地方党组织,参与当地革命活动。
  1938年10月,经过前期的组织清理与党员发展,海丰、陆丰两县党员已达50余人。随后,两县推选产生20余名代表,在汕尾郑重家的“沁园”召开海陆丰党员代表大会。会上,郑重传达了省委指示,明确了今后的主要任务:一是扩大党的组织队伍,建立党的区委组织;二是广泛发动群众,掀起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热潮;三是着手建立武装队伍,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做准备;四是积极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爱国开明人士共同抗日。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中共海陆丰工作委员会,郑重任书记,林兴任组织委员,蓝训材任宣传委员,王文魁负责青委工作,翁域负责妇委工作,刘腾光为委员兼中共陆丰工作委员会书记,姚山为候补委员。
  1939年2月,中共东江特委在紫金古竹召开扩大会议,郑重代表海陆丰工委出席会议。返回海丰后,遵照古竹会议部署,郑重主持召开海陆丰工委会议,将工委改组为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此时蓝训材外调,中心县委书记仍由郑重担任,组织委员依旧为林兴,宣传委员王文魁,青委由杨耿仪负责;陆丰工委也相应改组为中共陆丰县委,刘腾光仍任中心县委委员兼陆丰县委书记。

微信图片_2025-08-15_115939_486.jpg

领导组建青年抗敌同志会等抗日团体

海陆丰党组织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即着手领导青年抗敌同志会的筹建工作,并制定了《海丰县青年抗敌同志会章程》。1938年1月,海丰县青年抗敌同志会成立大会在县城召开,50余人参会,宣告组织正式成立。
青抗会成立后,常务委员分赴各区发动青年入会,各区青抗会组织陆续建立。作为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抗日团体,青抗会因顺应民心、契合民意,组织发展极为迅速,不到一年会员便接近5000人。在青抗会的带动下,教师、妇女、农民等群体的抗日组织也相继建立:妇女界成立了海丰县妇女抗敌同志会,教育界组建了海丰县教师抗敌同志会,汕尾地区成立了区级妇抗会,六区则建立了农抗敌会。

微信图片_2025-08-15_112122_292.jpg

广泛掀起抗日救亡活动热潮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入侵,海外侨胞与港澳同胞义愤填膺,他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同仇敌忾支援祖国抗战:踊跃捐款捐物支援八路军、新四军,组织同胞回国参战,同时组建回乡服务团返回家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海丰青年抗敌同志会成立后,先后有四批服务团返乡,在党组织领导下共同掀起抗日救亡活动高潮。
最先返乡的是旅港海陆丰同乡会回乡救亡工作团。该团得到海陆丰旅港同乡会资助成立,成员共15人。成员多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同志,其中不少人曾被国民党当局通缉。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后,他们为民族大义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返回家乡投身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3月,该团成员携带款项、药品及宣传品返回故乡,迅速投入抗日宣传与救亡工作。
第二批抵达的是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第二分团,全团30余人,成员多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同志。第三批为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吉隆坡队,队员30余人,基本以外籍为主,于1939年八九月间抵达。第四批是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东江流动歌剧团,团员多为香港学生,共17人,1938年底从香港出发,沿途通过演剧开展抗日宣传,于1939年5月抵达海丰。
这些服务团均为合法组织,抵达后即与国民党县党部接洽,在中共海陆丰县委的领导与支持下开展工作。它们与青抗会紧密配合,共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向纵深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8-15_112111_356.jpg

全方位开展抗日宣传与救亡实践

服务团与青抗会携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涂写墙标、出版壁报、列队晨呼,编演白话话剧、开办识字班,教唱抗日歌曲与童谣等。全县各区抗日氛围日益活跃,抗日救亡口号深入人心,极大激发了各阶层群众的爱国热情。旅港海陆丰回乡救亡工作团分发各类宣传品,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其中一首童谣“飞机嗡嗡,大炮隆隆,敌人要打俺海丰,惊无用,跑更戆,大家团结起来打冲锋”传遍海丰街巷。东江流动歌剧团则深入农村,演出曹禺《雷雨》等街头剧,以文艺形式唤醒民众斗志。
与此同时,救亡团体积极开展战时救护工作,学习战地救护常识,救助被日机轰炸、兵舰炮火击伤的群众。自1938年6月起,日军飞机与炮舰持续轰击汕尾、海城及公平、青坑等圩市;日舰炮轰新港后,更派兵登陆,抢劫食盐与物资,焚烧渔船百余艘,施暴奸污妇女。日军的暴行使得沿海地区“成为一条血的海滩”,大批群众伤亡。各地青抗会员冒着炮火参与救护与慰问,赢得群众广泛赞誉。1939年夏秋间,汕尾沿海等地遭遇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其中新港受灾尤为严重。香港海陆丰同乡会募集大批救灾款后,为避免救灾款重蹈过去被中饱私囊的覆辙,专门安排青抗会员深入灾区调查各户具体损失,将救济款直接发放到受灾最重的渔民手中,此举深受群众好评。此外,五区青抗会员还参与屿岭村水利修缮、南汾至汕尾伯公垭路段修补等民生工程。当时海陆丰爆发天花疫情,旅港海陆丰回乡救亡工作团携带牛痘苗与药品,免费为群众接种牛痘、送医送药,有效缓解了疫情蔓延,减轻了群众疾苦。
在抗日救亡热潮中,进步学生在党员引导下相继组建多个革命社团,如周权、陈宏组织的义激社,蓝务博、林海等发起的星星社,陈宇、陈一平牵头的轰轰社,陈高、马世伦等成立的洪流社。这些社团均出版壁报,内容多为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成为扩大抗日舆论影响的重要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8-15_112303_204.jpg

掩护曾生、王作尧部队东移海陆丰的艰难历程

1940年1月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陈诚在韶关发表反共演说,公然污蔑八路军,叫嚣“严防共产党活动”,并对广东反共活动作出部署,与国民党广东省当局密谋消灭曾生、王作尧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早在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大亚湾后,曾生即在坪山成立宝惠人民抗日游击队,王作尧在东莞组建模范壮丁队,点燃了东江人民抗日的烽火,部队在敌后持续打击日军。1939年,经多方争取,国民党第四战区同意授予曾生部队“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番号,王作尧部队“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番号(以下简称新编大队和第二大队)。但第四战区游击指挥所主任香翰屏对这两支抗日中坚力量始终处处刁难限制。陈诚发表反共演说后,香翰屏随即调集兵力,部署消灭这两支部队。
  1940年2月底,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军事部署,决意围攻消灭新编大队和第二大队。3月1日,东江军委紧急召开会议,决定部队向海陆丰战略转移。随即,新编大队整编为3个战斗队及干部队、政工队,除留部分人员坚持地方工作外,参战兵力共500余人;第二大队编为2个中队,兵力近200人,两支队伍整装待发。
  3月8日,国民党顽军开始沿途追截攻击。3月12日,部队在转移途中与尾追的顽军激战,击溃敌人后继续翻山越岭,经大安峒、埔仔峒、吊贡向海陆丰腹地推进。此时,国民党顽军一八六师已从西、南两路对高潭形成包围。3月22日,新编大队向北转移至水口地区时突遭敌军袭击,遭受较大损失。经海陆丰中心县委派交通员紧急联络并提议,部队于次日转移至公平的松林石山隐蔽。曾生等几位负责人最初由高潭老红军丘冠球护送,抵达松林属的苦竹园企岭头,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党支部组织群众搭建草寮掩护(该村仅五六户人家),在此隐蔽休整。经此行军作战,新编大队从出发时的500余人减至100余人。与此同时,第二大队从鸟石岩突围后,经埔仔峒转移至莲花山,途中与敌军一个营遭遇,激战两仗后艰难推进。至此时,两支抗日游击队从突围初期的约700人,减员至200余人,处境极为艰难。
   早在部队东移前,海陆丰中心县委已接到东江特委“全力接应掩护”的指示,随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建立严密的交通联络网络,安排党员随时为部队充当向导、传递情报,全力保障部队安全转移。当新编大队进入大安峒时,县委书记郑重连夜将县委机关设至旧圩,同时向群众深入宣传:这两支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员多为回国参战的华侨子弟,专为抗日救亡而来。富有革命传统、始终热爱共产党的海丰人民得知真相后,对部队衷心拥护,军民关系愈发融洽,在危急时刻纷纷自觉投身掩护行动。
   当顽军前往鲘门搜索隐蔽在塘尾、新乡、埔岭、泗马岭等村的第二大队时,吴禄、黄盛及时获取情报,立即通知各村转移部队。因情况紧急,党员迅速组织战士化装,与农民一同田间劳作,顽军进村搜查时毫无发现,只得空手而归。新编大队战士叶水源在旧圩掩蔽治疗期间叛变投敌,带领国民党顽军连前往旧圩搜捕。钟娘永获此消息后,立即通知伤病员紧急转移,并安排保甲长与顽军周旋。敌人搜捕扑空后恼羞成怒,将所有保甲长、张存平一家及无辜群众共28人逮捕。面对威逼利诱,被捕人员无一人泄露秘密。钟娘永因他们是为党的事业受难,毅然典卖家中二亩土地筹款营救,最终使众人获释。
两支游击队的剩余人员,在海陆丰中心县委的周密部署和人民群众的舍命掩护下得以完整保存。数月后,这些历经磨难的抗日勇士重新奔赴抗日前线,继续高举抗日旗帜奋勇杀敌。

微信图片_2025-08-15_112415_292.jpg

日军入侵与海陆丰军民的抗敌斗争

1941年3月,日军悍然入侵海陆丰,国民党县政府紧急迁往黄羌山区避战。
  3月23日,日军舰艇在红海湾游弋集结;24日,千余日军分路登陆汕尾、马宫、鲘门等港口,随即向海丰县城等地推进。另一路日军则在陆丰甲子港登陆后攻入陆丰县城,并分遣骑兵进抵河口,与从海丰推进的日军会合。日军在占领区抢掠大批物资后,于4月13日收缩兵力,驻守汕尾等沿海地区。
入侵期间,日军收罗民族败类充当爪牙,拼凑维持会为其效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拆毁民房、屠戮群众、奸淫妇女,犯下累累罪行。在五狮垭村,日军抓捕200余名男女老少驱至祠堂前,架起机关枪严密监管,威逼追问共产党下落,群众坚称“村中只有农民”,日军随即大肆抢掠,将暴行施于无辜百姓。5月4日,驻五区竹围、径口的百余名日军突然窜至一区鹿境,疯狂掳掠屠杀,仅池口村就有24人惨遭杀害,100余人被掳走。据统计,日军在海陆丰盘踞的八个月间,奸淫掳掠的物资已难以计数,仅被拆毁、焚烧的民房便各达1500间左右!
  面对日军入侵,国民党县政府龟缩于公平、黄羌山区;大敌当前,顽固派却仍坚持反共立场,消极抗日,以致丧失民心。尽管驻军保安团偶有对日作战行动,但因失去群众支持,常陷入被动境地。对此,中共海陆丰县委以民族大义为重,一方面动员群众支持国军抗日,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另一方面着手筹建游击武装,开展锄奸抗日行动。
  青抗会骨干吴展积极响应县委号召,组织成立海丰县抗日后援会战地工作队。经县委同意,吴展召集林植、蓝务博、王曼等14人组建工作队,吴展任队长,林植任副队长。队员多为青抗会成员,其中党员4人。在国军与日军作战时,工作队发动群众送茶水、当向导,全力支援前线。一次,日军进攻驻守六区陶河的国军,国军渐显不支,六区委紧急派遣党员伪装成渡工,划船护送国军过河转移至可塘安全地带,有效掩护了国军撤退。

微信图片_2025-08-15_112736_195.jpg

护送香港文化名人何香凝、柳亚子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当日侵入香港新界;至12月25日,港督杨慕奇宣布投降,香港全境沦陷。此前此后,党中央及周恩来多次指示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等,全力抢救滞留香港的民主人士与文化人,尤其对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等数十人的转移作出具体部署。因国民党特务对柳亚子、邹韬奋缉捕甚紧,周恩来格外关注,指定专人负责接待护送,确保安全。
当时,何香凝携儿媳经普椿、柳亚子携女儿柳无垢滞留香港。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上级领导郑重委托海丰共产党员谢一超承担护送任务。谢一超熟悉地方情况且经验丰富,先将何、柳两家从罗便臣道转移至铜锣湾避风塘,后安置于永胜街海陆丰会馆。1942年1月中旬,谢一超率队乘小船转移至长洲岛,因原计划的货船已遭日军破坏,加之海上封锁严密,遂与在港经商的青草新村人杨胜昌商议,改乘其包载家属返乡的两艘渔船离岛。途中遭遇逆风、日艇骚扰与海盗威胁,至水尽粮空时靠泊平海,获抗日游击队接济,历经八九日漂泊终抵海丰马宫。何香凝暂居杨成兴家,柳亚子暂住杨胜昌家,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书记谢创、粤北省委老隆交通站长蓝训材随即前往接应并保持密切联系。
此时,何香凝感杨成兴家盛情接待过意不去,写条子让房东向海丰银行取款,房东因怕暴露婉拒,经何香凝数次催促并言“纵使被人知晓亦无惧”,经海丰县党组织同意,房东才勉强前往。此事很快被国民党当局察觉,驻县保八团团长邓龙纪立即将何香凝接至公馆安置,其怀孕的儿媳经普椿不愿住公馆,被安排在春利旅店,谢一超则伪装为何香凝义子暗中照料。
  何香凝虽获暂时安全,但被国民党通缉的柳亚子处境仍险。中心县委研究后决定转移柳亚子至九龙峒,由一区委林洪部署陈云阶通知郑耀具体落实。郑耀联络九龙峒党支部后,安排当地农民用轿子护送柳亚子父女上山,由钟娘永负责生活物资供应,驻村教师刘群与党支部承担保卫。柳亚子到九龙峒后,县委书记谢创前往慰问,柳亚子感慨道:“共产党在前线浴血奋战,我在此安好无忧。”谢创慰问抬轿农民时,他们朴实地说:“凡抗日之人,我们抬着也不觉辛苦。”
1942年春节后,蓝训材、谢一超与钟娘永研究护送柳亚子父女前往兴宁,钟娘永安排九龙峒田心党支部组织农民抬轿,派人护送过陆丰,至日中圩送别;随后由蓝训材、谢一超、袁复护送,经五华抵达兴宁。何香凝则由原国民党中央委员罗翼群迎接,一同前往兴宁。

微信图片_2025-08-15_112440_766.jpg

从护路队到组建东纵六支队抗日劲旅

曾生、王作尧部队返回前线时,留下部分伤员与枪支于大安峒、九龙峒。不久,部队派刘云龙、张建南回海丰协助县委组建抗日武装。因海丰当时未完全沦陷,不宜公开打出抗日旗帜,县委决定以大安峒为基地建立“灰色武装”。大安峒是海丰沿海与惠阳多祝货运必经之路,盗贼猖獗,商旅受扰,县委借鉴民间“护路队”传统,以田心坑为据点成立护路队,既避免国民党注意,又能通过收取保护费解决给养,初期仅十余人,受县委与曾生游击队双重领导。
   华南抗战局势紧张后,县特派员加紧武装组建。东江纵队成立后,派林英等十余名军事骨干返回大安峒扩充力量,先将惠海行商护路队第二、三中队改编为自卫中队(代号“火球”),林英任指导员,归属东江纵队护航大队,对外仍称“惠海行商护路队”。
   1945年1月24日,日军再次东侵海陆丰。日军未至,国民党县政府已逃至黄羌,地方军队不战而溃。早有准备的海丰党组织立即高举“抗日救乡”旗帜,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陈宇与蓝训材及一区党员研究后,串联爱国青年组建“海丰县人民抗日救乡队”,陈宇任大队长,全队30余人,分设长枪队、短枪队、民运队与情报站,以“抗日救乡,人人有责”号召青年参军,队伍逐步扩大。
1944年日军侵占海陆丰后,东江纵队司令部以独立第四大队两个中队组成东进先遣队,由吴海、黄秉率领开赴海丰。1945年2月,中共东江前线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郑重等抵达大安峒,与特派员李果会合后召开会议,传达建立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创建海陆丰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将东进队伍与大安峒护路队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六支队”,下辖海丰大队(由护路队改编,张建南任大队长,姚山任政委)。

微信图片_2025-08-15_114840_206.jpg

六支队与救乡队紧密依靠群众,排除顽固派干扰,成为海丰对日作战的核心力量

在县东南部,救乡队与独四大队以青坑为重点打击日伪军。1945年2月25日,伪海军数十人窜至溪角山村抢掠南隆商店货仓,强逼村民挑运,救乡队与独四大队闻讯赶至下围村山地设伏,痛击匪徒,打伤4人,缴获长短枪数支,夺回货物交还失主,首战告捷获群众拥护。
3月3日,驻宝楼日军窜至沙港石头村抢掠,独四大队与县救乡队联合附近农村救乡队在赤花村伏击,打死日军3人、伤5人,挫败其企图。日军不甘失败,3月5日增派40余人携轻机枪2挺再犯石头村,独四大队与救乡队抢占沙港大乡后山与石头山迎击,击毙日军1人,余敌退据山头。危急时刻,沙港吉屿村救乡队抬来射程较远的火药炮“过山龙”,炮弹呼啸而至,日军误以为新式武器纷纷卧倒。各村救乡队陆续赶来增援,日军仓皇逃窜,途中被俘虏2人(含1名军医)。此役共毙敌4人、伤7人,救乡队牺牲4人、伤3人。
3月8日,40余名日军从可塘渡河往青坑抢掠,独四大队与救乡队奔至渡口伏击,日军已渡河进入流涌圩,游击队立即包围。日军突围时伤亡四五人,后以4人据小楼掩护大股抢渡逃回,渡河时又被打伤数人,此战共毙日军8人、伤10人,游击队亦有伤亡。青坑群众还配合游击队埋地雷袭扰日军,南涂群众抓获2名日军,沙港群众处决数名汉奸,令日伪军心惊胆寒。
在县西部赤石、梅陇等地,军民同心抗敌。3月5日,22名日军骑兵从惠阳经赤石过境,六支队海丰大队20人与救乡队20人在陂仔岭伏击,毙敌2人、俘2人,缴获马匹与军用品一批。3月17日,20余名日军携轻机枪1挺往梅陇水口村抢粮,海丰大队与救乡队半途伏击,毙敌1人、缴枪1支,后因援敌赶到,游击队6人负伤后撤出。4月27日,12名日军携迫击炮1门、轻机枪1挺至仓兜等村抢掠,押村民挑回南山驻地,海丰大队与救乡队中途截击,毙敌1人、伤2人,夺回物资交还群众,4名队员负伤。
在县城附近,救乡队伺机出击。4月,驻海城日军10余人从谢道山乘船至联安企图抢掠白町村,县救乡队得讯后在友冲山设伏,待日军上岸后派短枪队悄悄划走其船只,日军进入伏击圈被击溃,逃回河边时因无船只得跳水逃生。

微信图片_2025-08-15_115923_976.jpg

锄奸策反:瓦解敌伪的隐蔽战线

县救乡队联合地下党在县城及周边组建秘密锄奸小组,暗袭日军与汉奸。县城锄奸小组陈胜、钟炳摸清日军驻东笏电台的布防与规律后,钟炳化装成熟食小贩接近电台,以酒肉与日军混熟。一次,钟炳与陈胜送酒肉与日军同饮,将其灌醉后杀死,成功缴获电台。
六支队同时开展敌伪分化工作。第四大队政委许昌炽得知驻宝楼日军翻译张通谭可争取,遂布置党员劝其弃暗投明。张通谭调驻竹围日军队部后继续秘密活动,条件成熟时,六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曾何世派救乡队组长刘水许与地下交通员林春兰联络,最终张通谭率4名日军(含1名伍长)、2名翻译经陶河向六区抗日民主政府与独四大队投诚,携轻机枪2挺、长枪3支、驳壳枪5支、左轮与曲尺各1支、手榴弹5颗、子弹700余发及一批重要文件。策反伪军亦成效显著:7月2日,伪海军22人携械投诚;7月12日,伪海军205人从田捷地区开往陆丰碣石途中,经独四大队政委林英与内应深入工作,说服该部至沙港石头接受收编。
此外,六支队与救乡队初建时还营救了2名盟军美国飞行员。当时日军已侵占海丰,飞行员被安置在农村隐蔽,后由交通员赖发从六区带路,绕道公平、埔仔峒、大安峒经惠阳送往东江纵队司令部。

微信图片_2025-08-07_205633_046.jpg

建立民主抗日政权 迎接抗战胜利曙光

1945年3月,为凝聚抗日力量、巩固抗日根据地,六支队党委与海陆丰党组织经研究决定,着手在海丰县各区筹建民主抗日政府。此后,全县各区民主抗日政权相继成立:一区民主抗日政府在莲花山下宣告成立,蓝训材任区长,郑耀任参议长,陈宇任区救乡大队长;二区民主抗日政府于九龙峒成立,钟秀任区长,吕自凭任区救乡大队长,钟娘永主动将旧圩的枪支支援给救乡队使用;三区民主抗日政府在大安峒组建,林金枫任区长,黄献群任区救乡大队长,姚山担任政委;四区民主抗日政府于湖内成立,许昌炽任区长并兼任区抗日救乡大队长;六区民主抗日政府在华陀庵前草坪正式宣告成立,曾何世任区长,余江任副区长,蔡高任参议长,曾何世同时兼任区救乡大队长,区农会也随之成立,林兴担任农会长。
  同年4月,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成立后,随即在大安峒召开海丰县各界代表人士抗日救乡座谈会。参会人员涵盖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以及地主、资本家中的开明人士,共计200人。会上,郑重作形势报告,动员全县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共赴国难,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担当保卫家乡。会后发表《告海丰同胞书》,进一步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至6月,在各区政权稳固建立的基础上,中心县委于大安峒召开海丰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以吴隶伍为县长的海丰民主抗日县政府。
  在地方党组织坚决贯彻党中央方针政策的引领下,民主抗日政府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秉持廉洁奉公、处事公正的原则,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与大力支持。部队在群众的支援下屡创战绩:据不完全统计,六支队共毙伤日、伪军110名(其中日军99名、伪军11名),成功争取7批共253名敌伪军投诚,投诚人员携轻机枪2挺、长枪100余支加入抗日队伍。六支队规模持续壮大,从初建时含脱产县救乡队在内的三四百人,发展至抗战胜利时主力与地方部队合计2000余人。全县完全由部队控制、建立公开抗日政府的地区占45%,半控制地区占40%。
在这抗日烽火中铸就的大好局面下,海陆丰军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