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本土客家山歌唱腔选集》发布会举行系统留存本土声韵唤醒深圳客家文化根脉

发布者: 城事特搜 | 发布时间: 2025-8-27 09:54| 查看数: 2792|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wechat_2025-08-27_095209_617.png

2025年8月26日下午,深圳市公共文化促进会的新书《深圳本土客家山歌唱腔选集》,由深圳市公共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发布会,在深圳图书馆北馆报告厅隆重举行举。深圳第一部本土客家山歌唱腔“集大成者”问世。来自文化领域的领导、非遗传承人、音乐专家及山歌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部承载着“抢救本土记忆、续燃客家文脉”使命,填补深圳客家山歌系统记录空白的典籍亮相。

20250826_C9687.MP4_20250826_202540.172.jpg
20250826_C9687.MP4_20250826_202605.084.jpg
20250826_C9687.MP4_20250826_202645.524.jpg
20250826_C9687.MP4_20250826_203134.804.jpg
20250826_C9687.MP4_20250826_203402.116.jpg

陷入“本土身份”困境的深圳山歌
客家山歌是岭南文化的活态瑰宝,深圳客家山歌更曾书
写过璀璨篇章:1959年,宝安县(今深圳)山歌手吴彪、薛观带入选广东省文艺团赴京演出,将深圳山歌唱进北京城;《歌唱蔡娇娘》《半夜鸡叫》等作品屡获省级文艺奖项,成为民间文化的亮眼符号。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深圳客家山歌逐渐陷入“双重困境”:一方面,缺乏系统的曲谱、歌词记录,大量濒危曲调随老艺人离世面临“失声”风险;另一方面,本土文化活动中传唱的多为梅州、河源等外地山歌,深圳独有的地域特色山歌却“藏于乡野”。

大鹏山歌融合粤语、客家话、北方话的“大鹏军语”,吸纳渔歌、咸水歌元素;龙岗皆歌以“金牡丹哪”“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啰咧”的固定衬词形成欢快韵律;石岩山歌凭借“假嗓+本嗓”切换唱法成为省级非遗……这些扎根深圳土壤的声韵,长期未被集中梳理,甚至市内的一些客家山歌研讨会、客家文化活动中未见或少见本土客家山歌,被省专家误认为深圳无本土山歌。

20250826_C9687.MP4_20250826_203853.220.jpg
20250826_C9687.MP4_20250826_204413.155.jpg

填补百年空白,11区百首山歌“纸上留声”
《深圳本土客家山歌唱腔选集》由主编陈小明、杨素贤牵头,曾宪元、吴志强、夏文格、吴赛锋、夏侯蓝等人及深圳市公共文化促进会客家山歌专业委员会其他成员历经五年田野采风与整理,最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部典籍力求以地域全覆盖、内容全维度、记录全规范的“全景式记录”,打破深圳山歌的传承困局。

选集系统收录深圳福田、罗湖、盐田、大鹏等11个区(新区、合作区)的山歌,从福田《出入平安》、盐田《梧桐山下南山坡》到深汕合作区《转弯转角笑眯眯》,完整保留各区山歌的地域基因;全书分为四大篇章——64首“传统客家山歌”留存原腔原版,12首“改编山歌”注入现代元素(如《掌牛歌》),41首“新编山歌”展现时代创新(如饶荣发《客家颂》、刁燕雄《海枯石烂爱不渝》),另有“山歌人物篇”记录池官华、房运良等22位传承者的故事,让声腔背后的人文记忆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选集首次以专业曲谱、标准歌词形式,将口头传唱的本土山歌“固化”,解决了长期以来“有调无谱、有词无本”的传承痛点。

mmexport1756216280014.jpg


从“抢救”到“活用”,书页搭起传承桥梁
这部选集的出版,不仅是对深圳客家山歌“声音记忆”的抢救性留存,更是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
此前深圳本土山歌声腔多依赖口头传承,选集首次以权威出版物形式,为岭南民间音乐研究提供了深圳地域的完整样本,推动了客家山歌传承活动的开展。对历史的梳理之上,本书更是一本可唱、可传、可新编的活态传承教材。它使得深圳客家山歌首次以系统化形式得以保存,为今后的教学、传唱、创作与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发布会上,龙岗皆歌传承人巫云瑞、大鹏山歌传承人卢水根分别带队演唱了代表性的龙岗皆歌与大鹏山歌,韵味十足。李惠嫣老师则带领龙岗区长青老龄大学客家山歌班学员,以及坪地夏令营的小朋友们一同到场,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齐聚,尽显对客家山歌的热情。此外,张梅珍、黄威、廖家辉、黄璐、李雅珊、曾宪元、张美红、赖达兴、李伟华9位优秀客家歌手,还首次联袂唱响原创深圳山歌联唱《唱出鹏城铺锦绣》,将选集中的龙岗皆歌、大鹏山歌等传统山歌改编呈现,展现“传统唱腔+现代编排”的融合可能,为发布会再添亮点。未来更可衍生童声合唱、交响乐等多元形式。

通过明确“深圳山歌”的本土特质,选集将助力深圳这座移民城市强化文化根脉,力图让“深圳人唱深圳山歌”成为常态,增强市民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与自信。

1.png

凝聚多方力量,共护文化瑰宝
发布会现场,深圳市公共文化促进会、深圳图书馆以简约而厚重的仪式凝聚传承合力:为编委会成员、“山歌人物篇”入选者及词曲作者和记谱人、传唱人赠书,为深圳图书馆和各区图书馆及深圳少儿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赠书,表彰陈小明、杨素贤等“突出贡献个人”和编辑部成员及客家山歌联唱团队,并聘请著名作曲家姚峰、资深文化研究者罗如洪担任顾问,为后续传承活动开展提供专业引领。

从田间地头的采风录音,到纸上声韵的系统留存,《深圳本土客家山歌唱腔选集》不仅记录了深圳客家山歌的百年记忆,更开启了本土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新篇——这座年轻的特区城市,正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让客家山歌这颗岭南文化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持久的光芒。(文/张安琪)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