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交融处,自有赤子心——读《诗人与数学家》有感

发布者: 洪旭盛 | 发布时间: 2025-9-7 10:00| 查看数: 3428|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9月5日,我终于从木易老友办公室取回那本期待已久的《诗人与数学家》。此前数次去他办公室,皆因他忙于奔波各部门、解决实际问题而落空。这份“姗姗来迟”,反倒让杨必成、吕烈、杨建成三位先生的合著更添一份珍贵、更值得一份期待。当指尖触到书页上杨必成教授亲笔落款的字迹时,8月16日木易那句“杨教授只赠单位三人,你是其中一个”的话语再次浮现,感动与自豪交织,更让我对这本书多了几分敬畏——这不仅是一本著作,更是一份承载着情谊与精神的文化馈赠。
杨必成20.png
翻开书页,首先被第一章的温情打动。杨必成教授以短文追述与医生兼诗人吕烈的交往,48首诗词串联起几十载的友谊,字里行间满是亲切。这是两位长者在岁月中始终向上的生命写照。吕烈先生以诗词为笔,杨必成同志以数学为尺,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却在这份跨越时光的交往中达成了奇妙的共鸣。读到文章结尾,我感受到79岁的杨必成教授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我来说,这既是“口”的高标,也是“行”的巨人。
杨必成24.png
第二章按序收录的48首古典诗词,是全书的“灵魂线索”。吕烈先生的笔触兼具文人风骨与生活温度,既有对世事的洞察,也有对友人的惦念。每一首诗词都如同一帧剪影,定格下创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与感悟。
杨必成21.png
在第三章中,杨建成先生作为吕烈学友与杨必成教授的胞弟,以饱含的激情兼具充满乡音乡土的幽默,浅白如话地评述解读其中26首诗词的写作花絮与深层意义,更像是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后门”——我们得以透过文字背后的故事,看见诗人构思时的巧思,以及数学家与诗人交流时的思想碰撞。这种“评述+原作”的搭配,让诗词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融入了鲜活生活气息的文化载体。
杨必成22.png
第四章对吕烈生活点滴的介绍,进一步丰满了人物形象。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日常中的细碎片段,却恰恰勾勒出一位热爱生活、坚守初心的文人模样。
杨必成23.png
而第五章杨必成教授的“数学追梦历程”,则让全书的主题实现了升华。他坦诚分享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与坚守,更着重讴歌改革开放对科研事业的推动——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老三届”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追逐理想的缩影。当“数学公式”与“家国情怀”相遇,我们忽然明白,无论是诗人笔下的家国,还是数学家心中的真理,本质上都是对“热爱”与“责任”的践行。
杨必成17.png
通读全书,最打动我的是其“文理相通”的独特气质。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但《诗人与数学家》却用真实的交往与创作证明,文学的感性与数学的理性并非对立,反而能在精神层面相互滋养。杨必成教授在数学研究中坚守的严谨与执着,与吕烈先生在诗词创作中秉持的真诚与热爱,本质上都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更是超越领域的共同追求。这种“相通”,让本书不再是简单的“诗人作品+数学家自述”,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对话录”。
杨必成18.png
恰逢周末,我呆在书房,一边阅读一边抄录书中的精彩段落,那些诗词中的意境、文字里的温度,都化作了可触碰的力量。坦白地讲,这是一份有质量的文化艺术食粮——它不需要刻意去“啃读”,而是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吸收。当我们从吕烈的诗词中读懂文人的风骨,从杨必成的历程中看见学者的坚守,从杨建成的评述中感受友人的真诚时,这份“食粮”便已转化为自身的营养:它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种领域,都应保持对热爱的执着、对生活的热忱,以及对家国的赤诚。
杨必成16.png
合上书页,窗外的太阳正在穿越云围——那是台风到来之际的努力。《诗人与数学家》或许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却以最真诚的笔触,记录了文理交融的美好、长者坚守的初心。这份美好与初心,恰是当下最珍贵的文化力量,值得我们反复品读、长久铭记。我也习惯性地拿起笔,写下这段文字,回味三位先生的精彩的人生、执着的追求和赤子的信念。
杨必成15.png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