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楼主: 惜你

[论汕尾] 要以“鲶鱼效应”提升汕尾教育水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7 11: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再拨打 发表于 2016-6-7 09:33
教师一定要稳定,名师一定要培养,教学制度一定要完善

很不错
发表于 2016-6-7 11: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不再拨打 发表于 2016-6-7 09:32
华附山尾学校这几年发展不错

对。说得很好
发表于 2016-6-7 11: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汕尾教育基础薄弱,创办华附汕尾学校的意义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是为了支持革命老区的建设,提高汕尾市的基础教育水平,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好听
发表于 2016-6-7 11: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银玫瑰 发表于 2016-6-7 11:12
希望可以推动教育改革,促使大家思考如何面对新挑战,创新教育模式。

对。如果能够这样做就好
发表于 2016-6-7 15: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说,华附汕尾学校的办学成绩是“华附模式”的成功印证。
发表于 2016-6-7 15: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颖民认为,华附汕尾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将起到‘鲶鱼效应’,对汕尾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发表于 2016-6-7 15: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争鸣 发表于 2016-6-7 15:59
吴颖民认为,华附汕尾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将起到‘鲶鱼效应’,对汕尾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发挥辐射示 ...

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是指透过引入强者,激发弱者变强的一种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多用于经济学当中。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发表于 2016-6-7 16: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争鸣 发表于 2016-6-7 15:59
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是指透过引入强者,激发弱者变强的一种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多用于经济学当 ...

背景故事 编辑
著名的“鲶鱼效应”基于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原来鲶鱼进入鱼槽,使沙丁鱼感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游动,于是沙丁鱼便活着到了港口。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发表于 2016-6-7 16: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争鸣 发表于 2016-6-7 16:00
背景故事 编辑
著名的“鲶鱼效应”基于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 ...

故事争议

其实,“鲶鱼效应”的故事来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从鲶鱼和沙丁鱼的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沙丁鱼捕捞作业的方式和该词语在英语和挪威语文化中的使用频率来看,这个故事极有可能是杜撰的:

首先来看看故事中提到的两种鱼,沙丁鱼和鲶鱼,是否有可能同时在挪威出产。挪威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西邻挪威海(属于北大西洋的一部分)。由于北大西洋暖流和冻冰岛寒流交汇的关系,挪威海的渔产十分丰富,包括鳕鱼、鲱鱼、沙丁鱼及鳀鱼等。沙丁鱼是对鲱形目下多种富含油脂的小型鱼类的统称,在挪威海出产的沙丁鱼是大西洋鲱(Claupea harengus)主要分两类:北海鲱鱼和挪威春季产卵鲱鱼。鲶鱼(catfish)一般指的是鲶形目下的所有鱼类。鲶鱼的栖息范围十分广泛,遍布除南极洲外各大洲的内陆水系和沿海。大部分鲶形目的鱼生活在淡水中,少数生活在咸水中(海水和咸水湖)。这些生活在咸水中的鲶鱼包括海鲶科和鳗鲶科,以及鲿科和疣体鲶科的少数种类。遗憾的是,这些咸水鲶鱼只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咸水中,在北大西洋并没有分布。

那么北大西洋就没有“鲶鱼”了么?严格来说鲶形目的鱼是没有的,但还有一种英文名字里带有“catfish”的非鲶形目鱼类。这种鱼英文名叫作Atlantic catfish或 Atlantic wolffish、seawolf,中文名是北大西洋狼鱼,属于鲈形目绵鳚亚目狼鱼科狼鱼属,学名Anarhichas lupus。这种鱼有没有可能是故事中追逐沙丁鱼的“鲶鱼”?很可惜也不是,因为这种狼鱼是以贝类、甲壳类、棘皮类等为食,它并不吃鱼。从上述介绍来看,“鲶鱼”和沙丁鱼怕是很难在挪威相遇了。

另外,从捕捞方式的角度上看,沙丁鱼捕捞作业一般采用围网捕捞,收货的沙丁鱼会被浸泡在盐水中直到上岸[5]。所谓“将鲜活的沙丁鱼带上岸”完全是故事的作者想当然的臆造。

再者,沙丁鱼是一种集群性洄游鱼类,游泳迅速,海洋中各种灵活的捕食者千辛万苦通常也只能吃到一些老弱病残的个体,并没有所谓“惰性”一说。

另外,根据维基百科对catfish effect词条的解释,这个名词在英语文化中讨论的很少,更多则是出现在汉语中。而且,挪威作为这个故事的发源地,当我们试着用挪威语steinbit effekt(鲶鱼效应)进行检索时,并没有相关的结果。
发表于 2016-6-7 16: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争鸣 发表于 2016-6-7 16:00
背景故事 编辑
著名的“鲶鱼效应”基于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 ...

英文名称:Catfish Effect
发表于 2016-6-7 16: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争鸣 发表于 2016-6-7 16:01
英文名称:Catfish Effect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鲶鱼,一种生性好动的鱼类,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的地方。然而自从有渔夫将它用作保证长途运输沙丁鱼成活的工具后,鲶鱼的作用便日益受到重视。 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对面临的危险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一味地安逸于现有的日子。 渔夫,聪明地运用鲶鱼好动的作用来保证沙丁鱼活着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发表于 2016-6-7 16: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争鸣 发表于 2016-6-7 16:02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 ...

启示

  鲶鱼效应对于“渔夫”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

  鲶鱼效应对于“鲶鱼”来说,在于自我实现。鲶鱼型人才是企业管理必需的。鲶鱼型人才是出于获得生存空间的需要出现的,而并非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的良好动机。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自我实现始终是最根本的。

  鲶鱼效应对于“沙丁鱼”来说,在于缺乏忧患意识。沙丁鱼型员工的忧患意识太少,一味地想追求稳定,但现实的生存状况是不允许沙丁鱼有片刻的安宁。“沙丁鱼”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应该也必须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探讨鲶鱼效应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鲶鱼效应的根本就是一个管理方法的问题,而应用鲶鱼效应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应用好鲶鱼型人才。 如何对鲶鱼型人才或组织进行有效的利用和管理是管理者必须探讨的问题。由于鲶鱼型人才的特殊性,管理者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来管理鲶鱼型人才,已有的管理方式可能有相当部分已经过时。因此,鲶鱼效应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管理者掌握管理的常识,而且还要求管理者在自身素质和修养方面有一番作为,这样才能够让鲶鱼型人才心服口服,才能够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如今的企业管理在强调科学化的同时,应更加人性化,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鲶鱼型人才在组织中如何安身立命也是一个必须着重说明的问题。历史上有很多“好动”的人才最后都没有落得好下场,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好动 ”,而且往往得罪了很多人后,这些人又联合起来将他打压了下去。虽然组织因为这些“好动”的人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些“好动”的人的下场也让很多人想动不敢动。其实鲶鱼型人才在组织中的生存是有规律可寻的。鲶鱼型人才固然要做得最好,但也要学会低调和韬光养晦;鲶鱼型人才固然要忠诚于组织,但也要学会功成身退,毕竟任何忠诚都是有限度的;鲶鱼型人才固然要努力工作,但也要讲究做人做事的方法,或者也可以称作手段。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最重要的固然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最根本的却是如何求得自身的安全。
发表于 2016-6-7 16: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争鸣 发表于 2016-6-7 16:02
启示

  鲶鱼效应对于“渔夫”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 ...

经典故事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代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 ,说的是飞将军李广一次夜里外出,猛见前方草丛里卧着一只“老虎”。李广大惊失色,吓出一身冷汗,随即引弓射虎。第二天早晨,当他们去寻找“死虎”时,发现卧在地上的不过是一块巨石。敢情是晚上看走眼了。再看那枝箭,箭镞竟然深深地埋进石头里。李广暗暗称奇,随即再引弓射石,无论使多大的劲,箭都再也射不进石头了。


发表于 2016-6-7 16: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争鸣 发表于 2016-6-7 16:03
经典故事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代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 ...


  本田公司企业管理的“鲶鱼”效应

  企业只有有了压力,存在竞争气氛,员工才会有紧迫感、危机感,才能激发进取心,企业才能有活力。

  在这方面日本的本田公司做得非常出色,值得借鉴。有一次,本田先生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发现许多企业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才,约占二成;二是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约占六成;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才,占二成。而自己公司的人员中,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也许还要多些。那么如何使前两种人增多,使其更具有敬业精神,而使第三种人减少呢?如果对第三种类型的人员实行完全淘汰,一方面会受到工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其实,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只是与公司的要求与发展相距远一些,如果全部淘汰,这显然是行不通。

  后来,本田先生受到鲶鱼故事的启发,决定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他首先从销售部入手,因为销售部经理的观念离公司的精神相距太远,而且他的守旧思想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下属。必须找一条“鲶鱼”来,尽早打破销售部只会维持现状的沉闷气氛,否则公司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努力,本田先生终于把松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挖了过来。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销售部经理后,凭着自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受到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公司在欧美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本田先生对武太郎上任以来的工作非常满意,这不仅在于他的工作表现,而且销售部作为企业的龙头部门带动了其他部门经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本田深为自己有效地利用了“鲶鱼效应”而得意。

  从此,本田公司每年重点从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干的、思维敏捷的、30岁左右的生力军,有时甚至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有了触电式的感觉,业绩蒸蒸日上。
发表于 2016-6-7 16: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争鸣 发表于 2016-6-7 16:03
  本田公司企业管理的“鲶鱼”效应

  企业只有有了压力,存在竞争气氛,员工才会有紧迫感、危机 ...

企业中的应用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鲢鱼
  已有鲶鱼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领导活动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竞争机制的建立、能人的启用、领导风格的变革等等。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发表于 2016-6-7 16: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争鸣 发表于 2016-6-7 16:04
企业中的应用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 ...

鲶鱼领导者

  领导者即影响他人完成任务的个体或者集体,在死气沉沉的沙丁鱼箱内,沙丁鱼就象征着一批同质性极强的群体,他们技能水平相似,缺乏创新和主动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整个机构是一种臃肿不堪的状态,而鲶鱼领导者的到来(或者内部沙丁鱼进化成鲶鱼),新官上任三把火,整顿纪律,规范制度,改造流程,合理配置岗位和人、财、物,逐渐组织的经营有了起色,成本减下来了,臃肿的机构简化了,无能的沙丁鱼被吃了、赶走了,有能耐的沙丁鱼得到了正面的激励,这样整个机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鲶鱼领导者的带领下,整个组织的活力都被调动起来,从而使集体的力量更加强大,占领市场、保有市场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在领导者领导下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职工群体而言,如果领导者有鲶鱼特性,那么要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运动起来,激发自己的能量,至少要和鲶鱼同步速度,并且要保证同一方向(企业目标),这样才不至于被鲶鱼追上吃掉,或者被其他沙丁鱼挤到最后憋死。
发表于 2016-6-7 16: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争鸣 发表于 2016-6-7 16:05
鲶鱼领导者

  领导者即影响他人完成任务的个体或者集体,在死气沉沉的沙丁鱼箱内,沙丁鱼就象征着一 ...

团队中的一员

  如果鲶鱼代表团队中一员,那么它就意味着新、奇、异,包括观点的不一样、行为的不同、习惯的迥异,正因为不同,才会激发智慧,一个团队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技能、不同工作经历的人加盟,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员工,那么这个团队产生奇思妙想、产生高绩效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注重团队建设、致力团队沟通的今天,适当地吸引一些鲶鱼加入团队,会给整个团队带来活泼的工作气氛,带来创新,带来多赢。但是鲶鱼的数量应当加以控制,全是鲶鱼的话,整个团队就会出现“个个是英雄、整体是狗熊”的现象,因为个个鲶鱼都想坚持自己的观点,合作和沟通就不存在了,整个团队就乌烟瘴气了,所以日本有些企业信奉“一流管理者、二流员工”的用人信条,既然一条鲶鱼能够带动一群鱼翻腾搅动,那就没有必要再放第二条了,一山不容二虎也是这样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团队中的鲶鱼分子应注重良性沟通、影响力的塑造,其他员工对待团队中的鲶鱼,也应该在工作的基础上与其加强合作。
发表于 2016-6-7 16: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争鸣 发表于 2016-6-7 16:05
团队中的一员

  如果鲶鱼代表团队中一员,那么它就意味着新、奇、异,包括观点的不一样、行为的不同 ...

来劲的工作内容

  在很多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作设计依然成为流程改造的一大课题,不合理、枯燥无味、没有前景、单调无聊的工作内容让人们感觉像一桶拥挤的沙丁鱼一样没有激情,不愿意在岗位上多思考多改进,以致慢慢地形成了集体惰性。如果能够把工作扩大化、丰富化的鲶鱼效应应用到工作设计(Jobdesigning)上,那对组织的财务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把好动、充满激情的鲶鱼放到一潭死水的工作中呢?这又是一门棘手的学问,有人主张从横向和纵向扩大工作范围、深化工作内容,让员工们体验丰富的工作活动,感受努力工作的成就,让他们体现面对挑战性、来劲性工作时的激动与欲望;有人主张运用轮岗的方式增长员工的才干,让他们工作中的鲶鱼越游越欢;其实最好在应用以上措施的同时还要注重人与岗位性格的匹配,鲶鱼就要做鲶鱼的事情,沙丁鱼就要做沙丁鱼的事情,岗位中既要有鲶鱼性工作内容也要有沙丁鱼性工作内容,最重要的是要发现员工的偏好,看那些工作能够让他们产生鲶鱼的动力与激情,只有匹配了之后,鲶鱼效应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不然虽然设置了鲶鱼性工作内容,却发现这种工作根本不能让员工为之动容、为之奋斗,那么这条鲶鱼就成了死鱼了。

  从这个角度看,工作中的鲶鱼代表着丰富的工作内容、令人来劲的责权利、充满挑战的工作期望、新鲜的其他岗位体验等等。对于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是否要在工作中设置鲶鱼工作、在什么层次上设置鲶鱼工作,都将是一个组织的战略问题。

  综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鲶鱼代表的内容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从业者,领导可能是鲶鱼,那么你的努力最好和组织保持同方向,不要往后游,否则就有被吃掉的危险,永远充满激情地向上游,也许某一天你也变成了鲶鱼,赶着一群沙丁鱼向上奋斗;你的同事也可能是鲶鱼,那就和他比拼比拼,看谁翻腾的能量更大;你的下级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在激励下属成长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充充电,保持强劲的势头发展,否则你也有被下属吃掉的危险;你的工作中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分清主次,让鲶鱼工作越游越欢,最好能到上一层工作岗位上去搅动一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