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斯 文/图 □汕尾日报记者 郑冰利 在城区海梧新厝村,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好媳妇,她悉心照顾年老的家婆、残疾小叔以及小叔的脑瘫儿子,默默撑起了家庭的重担,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亲情大爱。
几经周转来到吕秀枝家里,几十年的老房子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知道记者要来,吕秀枝百忙之中先擂好了咸茶。“农村里没啥好招呼的,就是吃吃咸茶,大家将就哈。”她说。跟多数农村妇女一样的质朴。
1983年,吕秀枝嫁给丈夫吴古,那一年她26岁,清贫的家中上有年迈的家婆,还有一个聋哑的小叔。甫入家门,她就与丈夫一起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家里的收入主要靠耕种,收入十分微薄,她就在海丰一家工厂做厨工补贴家用。家婆年迈不能管事,吕秀枝对小叔像嫂又像妈,她一直操心着他的终身大事,“我就希望找个人能和小叔相守到老,为他传宗接代,以后老了有子女照顾他。毕竟我跟丈夫以后会老,总不能没个人照顾他。”于是吕秀枝一有空闲时间就忙着为小叔找对象,只要哪里听说有好人家,她都找机会亲自瞧瞧看看,“是遇到好几个满意的,但小叔毕竟是残疾人,家里又不富裕,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好人家能看上他,为这事我没少操心,后来几经周折总算帮小叔娶着了老婆。”那段时间,吕秀枝如释重负。
那几年,吕秀枝和丈夫努力耕作,家庭经济渐好,经常受胃病折磨的家婆在吕秀枝的精心照料下也有了好转,更让人欣慰的是1999年那年小婶还怀上了孩子,吕秀枝觉得生活是越过越有盼头。可惜“不如意事常八九”,小婶的孩子因为早产缺氧而导致脑瘫,更令这个家庭招架不住的是,小婶在生下这个男孩五个月后就离家出走了,留下这个脑瘫的侄儿吴凤锦给吕秀枝抚养。那段时间吕秀枝精神压力很大,常背着家人掉眼泪。家里又多了一个残疾人,原本勉力撑技的家雪上加霜。难归难,日子还得过。吕秀枝实际上成了小侄子的娘,一边哺养,一边为他寻医问药。她辞掉了煮饭的工作,干农活的同时打理家里的一切事务,“平日里她既要照顾家里三个老弱病残的亲人,又要下地干活,实在是不简单。不过她就是这么善良,自己已经很忙很累了,但是去井边挑水,她总是要抢着帮一些年迈的老人家打水挑水,对他们嘘寒问暖的,这样的好媳妇,就是打着灯笼都难找!”身为海梧新厝村村干部、又是吕秀枝邻居的庄素菊大姐这样评价她。
吕秀枝的家婆身体一直不好,她把家婆当成自己的母亲来孝敬,每天早上,做好了早饭,又准备好午饭,让家婆、小叔和侄儿中午再热一下就能吃,然后自己赶紧到田里干活,傍晚回到家里又忙着做全家人的晚饭。稍有余闲,吕秀枝总是陪老人家聊天,与她讲讲邻里、社会上发生的一些趣事。对于侄儿吴凤锦,一年四季,从吃饭到穿衣、洗澡,事事都要她料理妥当。自己的儿子有什么,吕秀枝就保证让吴凤锦有什么,从不偏漏。16年来,从没让可怜的孩子委屈。生活上的吕秀枝非常精打细算,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并要求孩子珍惜一菜一饭。在她的教育下,她的孩子们衣着朴素却洁净,从不大手大脚,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012年7月,家婆去世。吕秀枝一如既往不离不弃地照顾好吴如荣父子俩。吴如荣和吴凤锦这对残疾人父子,说他们不幸却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吕秀枝。回忆起多年来的点点滴滴,丈夫吴古感激不已:“吕秀枝对我弟比亲姐姐还要好,对我侄儿比亲妈妈还要好,她就是我最亲的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