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路在嘴边”。市民指路的态度往往影响外地人对一座城市的印象。 近日,笔者从汕尾火车站搭乘5路公车回市区时看到这一幕:一位年近五旬的妇女拎着几袋重重的行李,穿着稍显破旧的衣裳,好不容易把行李都放到公车上。她操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问公车司机:“师傅,这辆车开往东涌(yǒng)派出所吗?”司机没听清楚,望了她一眼,有点不耐烦地说:“我听不懂本地话,用普通话再说一遍。”该名妇女又仔细问了一遍:“我说,这辆车有没有经过东涌(yǒng)派出所?”司机头也没回地说道:“不知道。”这时坐在前排的小姑娘开口了,温柔回道:“阿姨,你是想问东涌(chōng)派出所吧?这辆公车有经过东涌派出所的。”司机冷漠对待外地人的态度惹恼了车上的乘客,坐在前排的几个乘客纷纷侧目,不约而同热心回答了该名妇女咨询的其他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最大障碍。”笔者在5路公车上遇到的这位司机以貌取人、语言粗鲁,给初到汕尾的外地人留下了不良印象。指路事小,文明事大。如今汕尾“创文”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市民的一言一行都展示着汕尾的城市文明。面对陌生人的问路,笔者呼吁:请文明指路,让汕尾充满温暖。(来源:汕尾日报 邓良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