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演出市场,一些三流歌手在舞台搭建上却追求一流“天台”,即高空舞台,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似乎在他们看来,没有高耸入云的舞台,就无法彰显自己的独特与不凡。
从专业角度讲,舞台的核心功能是为歌手提供一个稳定且适宜的表演空间,让观众能沉浸式感受音乐的魅力。可如今这些高空舞台,复杂的搭建结构大大增加了安全风险。像在一些演唱会中,舞台上高耸的建筑和复杂的机械装置,一旦出现连接松动、结构变形等问题,坍塌事故随时可能发生。张杰在苏州站演唱会时,就因舞台电梯故障意外摔倒,造成手部受伤和腰椎横突骨裂。这并非个例,香港男团Mirror演唱会事故更是触目惊心,大屏坠落导致舞蹈演员重伤,给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
而在极端天气下,高空舞台的安全隐患被进一步放大。当遭遇大风、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这些缺乏稳固性的高空舞台极易受损。四川绵竹啤酒节,歌手庄心妍演出时,强气流致使现场搭建的桁架倒塌,造成两人死亡、三人重伤。这本是一场音乐盛会,却因舞台安全问题酿成悲剧。很多主办方在选择高空舞台时,对当地极端天气研判严重不足,没有制定有效的应对预案。一旦极端天气来袭,舞台上的歌手、工作人员以及台下观众的生命安全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三流歌手在唱功和作品并不出众的情况下,本末倒置,将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入到高空舞台的搭建上。他们妄图通过华丽、惊险的舞台设计来吸引眼球,掩盖自身艺术实力的短板。可观众真正期待的,是歌手用扎实的唱功和优质的作品打动人心,而不是在摇摇欲坠的高空舞台上进行危险又空洞的表演。
演出主办方和歌手应深刻反思,把安全放在首位,对极端天气做好充分研判,合理设计舞台。相关部门也需加强监管,制定严格的舞台搭建安全标准和审批流程,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高空舞台”沦为“高危舞台”,让演出回归艺术本质,为观众带来真正安全且精彩的视听盛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