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28451|回复: 2

[汕尾] “国级非遗”+“世界非遗”:古老正字戏展现千年妈祖精神+陆丰皮影又一里程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9 11: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蓝馨梦 于 2016-2-29 11:43 编辑

“国级非遗”+“世界非遗”古老正字戏展现千年妈祖精神

林保虔
640.webp.jpg

1月7日晚上,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楼上楼下1000多个座位的观众厅座无虚席,连两侧过道也挤满先睹为快的群众。他们都为观赏陆丰正字戏精品剧《妈祖》而来。人们迫切想知道,《妈祖》是如何将时代特色、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在一起,将民众千百年来敬奉的“天后圣母”,和传承800多年珍惜戏曲的“正字戏”结合在一起……

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1055周年庆典活动时,海峡两岸同胞聚会陆丰。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陆丰市妈祖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永欣的一个构思在QQ群、微信群上引爆热议:陆丰是台湾妈祖金身首个分灵我省的地方,开启了广东省以“妈祖分灵文化”为主题的海峡两岸交流大门,时间已两周年,要以戏剧形式来庆典,来体现弘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文化精髓!

一石激起千层浪。献计策引荐者纷至沓来。钟灵毓秀的海陆丰大地,拥有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竹马戏、皮影戏等好多剧种,选哪个,妈祖说了算:正字戏!

林永欣颇具风趣地说:“这是个‘中国戏剧活化石’珍稀剧种,妈祖肯定知道正字戏来历,也肯定去查阅过10年前正字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一)茫茫烟海神灵妈祖与陆丰正字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陆丰金厢观音岭一带至少有5、6个妈祖殿堂。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龟山寺石门框上有一个大“伤疤”,记载着当年停泊金厢港的日寇军舰,向天后宫上演正字戏的戏台连发三枚炮弹,宫门“受伤”,妈祖神扇和后墙炸裂,在人们口耳相传中,正是海神妈祖挡驾,保佑看戏的民众安然无恙。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廷为抵御东南沿海倭寇侵犯,遂正式设立碣石卫。碣石卫与天津卫齐名,同为海防前沿阵地。据《陆丰县志》记载:沿海官道“南自县城十里至乌坎港口,自乌坎五十里至碣石卫城”,曾为明清朝廷命官、守边将士前往碣石卫城就任或驻防巡视的必经之路。光绪十二年钦命广东全省水师提督方耀捐修花岗岩条石铺设的观音岭路段,工程规模为之最。古官道遗迹现在仅存观音岭路段约200米。当年驻扎碣石卫的中原士兵,夜半孤寂思乡,不由自主哼起中原小调慰籍,阴差阳错地将中原官话和中原戏剧“禾苗”,引入了碣石卫并扎了根。

碣石卫浅澳古炮台,是清代防守海疆缉捕海盗的军事险扼屏障。值得关注的,在古炮台原址建起的浅澳天后宫是粤东沿海唯一一座由军曹府主持、驻守官兵捐资建造的妈祖庙。道光十九年,碣石卫水师军民在浅澳击退了一艘武装英商船的无端挑畔。林则徐亲题“苍海恩波”匾额悬挂于妈祖宫,以表彰碣石军民抗英的战绩。正是:天后神殿流光显英灵,圣母懿德苍海扬恩波。

驻守碣石卫官兵带入的中原官话,因以正音戏班(正字戏,有南下大戏之称)的入卫唱戏消遣乡愁,促成了明洪武初年从温州、弋阳始传碣石卫的正字戏剧种的诞生,随后逐渐盛行甚于整个粤东地区。声名远扬的“陆丰正字戏”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有正音曲(杂以弋阳、余姚、海盐、青阳、四平的一种强调)、昆腔、乱弹和杂调,是一个多声腔的古剧种,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正字戏在剧本、声腔、伴乐、表演上都保留了南戏丰富精美的艺术遗产。许多剧本、表演、音乐唱腔也为海陆丰地方其它剧种所吸收融化,故戏剧史上有“‘正字母’生‘白字仔’”之说。

另一番意义是:正字是正腔正调正音正曲;妈祖精神代表着正能量,两者的结合点又同在一“正”字。
正风之盛,群众之喜。

(二)200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陆丰毗邻大海,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海域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16.5公里,有5个港口17个岛屿230个海礁,构成了广泛传播妈祖文化的地理区域基础。陆丰现已勘察记录的66座天后宫,则是妈祖信俗的传播空间和资源,集亲和性、包容性、民间性于一身,通过历代延续下来的盛大庙会、生活习俗和民间传说,早已与当地百姓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以及弘扬大爱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每至妈祖庆典活动,万人空巷共襄盛举。陆丰电视台有位主播来自东北,她曾讲“出差探家返程,每当在高铁或高速公路远处眺望到陆丰耸立的妈祖雕像,我就有一种到家的感觉,”“每次电视采访妈祖活动,我都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敬仰的心情。”

源远流长的妈祖文化,怎样与地方优秀戏曲文化对接,才能相得益彰,是研究会一个重大课题。陆丰市妈祖文化研究会曾代表广东省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全球妈祖文化知识竞赛”荣获冠军。陆丰市妈祖文化祭典团、诵经团均为目前省内唯一。2012年,“陆丰·妈祖文化节”被授予“最具影响力广东县域民俗文化节庆”
选择正字戏与“妈祖”庆典结合后,陆丰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等系统领导高度重视并亲力亲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国良、副会长蔡长奎的穿针引线,鼎力支持《妈祖》剧本,天津、福建妈祖人的热忱扶助,《妈祖》剧本几番改编,终于植入珍稀剧种正字戏并紧锣密鼓排演。

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正字戏表演艺术家彭美英亲自改编剧本,坐阵导演;天津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编导郭秉新一丝不苟,手法震撼,力助打造精品剧目。据介绍,《妈祖》对布景、灯光、服装、舞美技术等进行了精心的策划,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天津市民俗博物馆馆长蔡长奎领航创作。自召开排演动员大会以来,该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演职人员全力以赴,如火如荼地排练,该剧的导演还利用休息日和夜间加班加点对主要演员进行细致指导。陆丰市委宣传部多次召开协调会,市妈祖文化研究会经常到剧团和大家交流。

(三)“‘妈祖’终于来到现场,和千百年来祭祀她的我们面对面交流”,首演现场,林永欣会长笑逐颜开告诉大家。

正字戏《妈祖》,保持着南戏的种种古风貌,既具南方溫婉曼妙之雅韵,又不失北方慷慨激昂之气势。在艺术形式上坚守传统又有所创新,不仅着力保留传统正字戏的唱腔、动作和演奏乐器,还用现代化手段将舞美、布景、和电光背景等效能融合在一起。这一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结合体力作,联袂“国级非遗”和“世界非遗”,大力宣扬妈祖的高尚精神,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不无意义。

正字戏《妈祖》演出后,观众好评如潮,而陆丰传播妈祖文化主阵地——入选“汕尾市美景”的陆丰福山妈祖文化旅游区,构筑民间信仰美丽传说+自然景观的平台,寄托吉祥平安的心灵圣所,长年吸引海内外游客。走进景区你将心旷神怡,聆听到诵经团那融会贯通正字戏和海陆丰渔歌调、白字腔的“妈祖经曲”,你可领略早在清时期约定为“国家三大祭典”之一的妈祖祭祀大典,你还可瞻仰世界高度的妈祖巨雕、工艺精湛的66幅“妈祖故事石雕”。在福山妈祖文化主题园区担责20多年的林永欣首演现场的心情无比激动,“正字戏把《妈祖》演活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妈祖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慈怀宽广涵大海,令德崇高耸云天……”《妈祖》无限深情的尾声伴唱回荡在首演剧场上空,或焚祖屋引航解危难,或入深渊智计伏海妖,或驾铁马渡海救船客,意犹未尽的观众追思妈祖那立德起航,行善济世,大爱见博的崇高人品。去年底,数以万计蝴蝶连续7天飞舞陆丰浅澳妈祖的奇观,被当地民众看作“妈祖知道陆丰在演《妈祖》,派出精灵先睹为快呀。”个中不乏丰富联想。

神州沿海的每方土地都有自己的妈祖,迎着风浪远航的每个华夏儿女心中都有自己的“默娘”。然而让我们深深感动的是,千百年来民间形成的每一个传说,都涌动着海神娘娘扶危济困、医病救难、舍身为民的炽热情怀和人们发自内心的虔诚感念与敬仰。“妈祖是人,妈祖是神,一批正字戏新秀的敬业担纲,出众演技,使《妈祖》剧情跌宕起伏感人至深,富有时代特色”,国粹京剧颇有造诣的国家一级编剧、原天津京剧院长刘益民多次指导剧务,专程赶来观看首演时感慨道。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林国良常务副会长题写了剧名,秘书长蔡承武、常务理事陈永腾充分肯定陆丰的举措是“做了一件大实事”,妈祖文化传播,妈祖精神的弘扬,就是要精、准、实,贴近民众服务民众。当晚,观众拍手赞誉纷纷说“妈祖是心中的神,我们熟悉她敬仰她”,亲切感“呼之欲出”。来自汕尾城区的戏迷张大爷讲到:“我为妈祖舍身救人的大爱感动得眼泪直流,演员的演技‘隆隆金’!”一元复始,圣恩泽被,同沐妈祖灵光,共享吉祥福祉。

心灵的慈善和文化的慈善,堪称最深远的慈善!

640.webp (1).jpg

陆丰皮影戏又一里程碑—— 传统长剧《嫦娥奔月》创作记

汕尾日报通讯员 蔡赞生

“玉兔有心,惜别依依。父老乡亲难舍,热乡热土难离……”伴随着哀怨凄切而美妙绝伦的演唱,荧屏上一只小白兔和一位衣袂飘飘的仙子紧紧依偎……乍一看,以为屏幕上播放的是动画片,却原来,这就是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排演的长剧,名叫《嫦娥奔月》。

陆丰皮影戏恢复以来的首部大型长剧
独特的地方音乐唱腔、高科技的灯光音效,细腻逼真的操作技巧,令人应接不暇。排练的剧目名叫《嫦娥奔月》。在颇具规模的皮影剧院,崭新的荧屏在灯光的照射下,该中心的蔡锦镇和林雪萍带着近20名演员,每人手拿不同的道具,不停地比划着,着实让人看入迷。据介绍,《嫦娥奔月》时长约82分钟,共七场,主要讲述美丽善良的嫦娥和英俊神勇的后羿一见钟情,河妖河伯贪图嫦娥美色未果,放走了九只金翅乌,致使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为助后羿射日,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嫦娥奔赴太阴求神箭,留下了天上人间遥相望的千古佳话。该剧以陆丰传统正字戏曲牌为主,融合渔歌小调,民间小调,易语而歌,自成一格。唱腔哀怨凄美,富有地方传统韵味。人物造型设计上,融入陆丰皮影戏独有的正面影身,大大提高了该剧的表现力,增加了艺术性和观赏性。操作技艺细腻生动,逼真稳实,水袖的运用和表达,大大丰富了剧中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在表演中产生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潮州影系“陆丰皮影戏”的表演风格。该剧目的成功编排标志着陆丰皮影戏自2007年恢复演出以来,拥有了首部大型长剧。

一直以来,陆丰皮影戏以传统短剧的表演为主,如舞蹈剧《飞天》,寓言剧《鸡斗》、《乌鸦和护理》、《龟兔赛跑》、《龟与鹤》、《东郭先生》、《两个朋友》,童话剧《采蘑菇》,神话剧《闹海》等等,虽都是非常优秀的剧目,但受限于时长,如原先时长最长的剧目《哭塔》也只有19分钟。“在外出参加的各次重大比赛中,因为大赛大多规定必须达到一定的时长,一直我们都是吃了没有长剧目的亏,好几次无法拿到最佳的名次。”演员林雪萍介绍说,“现在就不同了,我们有了自己的长剧目,可以成套节目上场表演,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折子分场分段来表演,如《嫦娥奔月》中的第五场,是全剧的核心部分,是全剧主要唱腔的集中体现,时长约24分钟,也适合单独表演。”

动用剧团所有的力量
“皮影戏是一种传统文化,要想不失传,要想出成绩,必须得挖掘、提升。所以在已有剧目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挖掘,重新整编原有优秀传统剧目,像《嫦娥奔月》就是陆丰皮影戏的优秀传统剧目,原由陈茂孝老师作曲,陈守继老师编剧,长剧难度大,人物多,这一次我们运用了所有的力量,整个剧团的人员全派上了,影身设计、道具制作都是自己完成的。我们邀请了本土艺术家来加盟,如总导演彭美英老师、李运启老师、张友辉老师等,还有邀请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部分演员和乐队全体成员帮助配音。”

林雪萍说,此次新编排的长剧目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观众,故事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说唱词都通俗易懂,表现手法更加鲜活,夺人眼球,既有传统皮影的文化内涵,又综合融入各种唱腔和现代的元素。

团里原有的制作人员比较缺乏,为了完成此次编排的任务,团里更加重视培养新的创作苗子,如有着较好美术功底的张斯熙、林凯芳等人勇挑重担,上手较快,基本掌握了影身道具等的绘制方法。皮影技艺的传承突出“以老带新”的特点,新演员有活力,有干劲,他们通过刻苦学习,也培养出了良好的表演手感,基本上可以独当一面。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通过文化体制改革给皮影戏“造血”,在编制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这大大地激发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日常坚持抓好排练工作,坚持由老艺人传授技艺,每天坚持四五次排练。剧团也给予新演员更多上场的机会,力促他们成长、接班。

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蔡锦镇看来,皮影戏要发扬光大,就得新老结合才能焕发新生。他说,为了让陆丰皮影戏走得更长远,只要年轻人有兴趣学习,肯吃苦,他就愿意带徒弟,并倾囊相授。

整理排演工作步步推进
陆丰皮影戏,作为南派皮影唯一代表,如何打造自己的代表作?如何创造陆丰皮影戏的又一里程碑?“我们制定了皮影戏剧本整理计划,陆丰市委宣传部十分重视,关心长剧排演的进度。”该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两年的努力,终于拿下这一部能适应陆丰皮影戏现代发展需要的优秀剧目。

为让排演更加精细,该中心还特地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坐镇”,指导排演的每一个细节。

这是一份进程表,整理、排演工作步步推进:2014年2月份由该中心创作组对《嫦娥奔月》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并完成该剧剧本和曲本的整理工程;2014年9月份完成了全剧七场的音乐录制工作;2014年10月份完成了全剧的影身、道具、灯光、音效的设计方案和图稿;2015年1月份完成了该剧第一场的排演,并于2015年2月1日在陆丰皮影剧院进行了试演,演出效果极佳,2015年度前完成该剧全部七场的排演工作;2016年初将公开首演,一部陆丰皮影戏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大型皮影戏剧目《嫦娥奔月》将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

640.webp (2).jpg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给全区城乡居民朋友的一封信
[城事报料] 以党史学习教育开启民营经济发展新篇章
[城事报料] 初生父成仁 九十载悲情如今诉
[城事报料] 一封唁电(彭士禄侄儿女及后辈亲属致彭士禄同
[城事报料] 最新发现!这些地方备受市民青睐...
[城事报料] 汕尾市2021年度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延期至2021年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1: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发表于 2016-3-1 07: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