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37607|回复: 10

[红海湾] 红海湾区郑氏“通德堂”隆重举行宗祠重光十周年庆典活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0 10: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16-12-10 10:38 编辑

红海湾区郑氏“通德堂”隆重举行宗祠重光十周年庆典活动

    12月10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上午,丽日惠风,彩旗飘扬。红海湾区田墘郑氏“通德堂”隆重举行宗祠重光十周年庆典暨“三献祭礼”祀祖活动,主要内容有文艺演出、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祭冬”仪式。这次活动时间安排两天,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进行,便于外地的族亲回乡参加这一活动。
    水有源,树有根。“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祠堂是一个家族供奉先祖牌位,祭拜祖宗的圣地,也是人们认宗归祖的地方,更是一个家族对族群进行“敦宗睦族、爱国爱家、传承先祖美德、励志成才”等方面的重要教育场所。“祠堂文化”的思想内涵丰富,它可以发挥教育、孝亲、议事、调解、互助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祭冬”是地方民间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俗语说“冬至如大年”,“冬至”是中华民族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祭天祭祖的日子,古代皇帝在这天要举行祭天大典,老百姓要在这天向去逝的父母尊长祭拜。民间的祭祖活动叫“祭冬”或“拜冬”,一般在自家祠堂举行,向先祖献供品、冥纸等,子孙晚辈要虔诚向先祖行“三跪九叩首”祭祖大礼,由家族德高望重者诵读祭文等内容。在古代的民间习俗中,“祭冬”每个家族都很重视,特别是大族世家更是如此。以前,在外地的子孙一般“冬至”到时都要赶回家乡参加隆重的祭祖活动,本地长期以来就有“冬至无回无姆(老婆、亲情的意思)”的说法,其实就是强调了“祭冬”或“拜冬”的重要性。当然,“祭冬”这种民俗活动是可以提前举行,但是,这种活动不能拖后,因为本地有“敬祖在先”的说法。开展“祭冬”或“拜冬”这种民俗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祠堂文化”的内容。“祭冬”活动,让人们深切地表达了对天地、自然,对祖先的感恩之情,传达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凸显崇尚祖德、尊老爱老的道德理念,实现聚族睦亲和谐相处的根本目的,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传承地方“祠堂文化”,目的就是要人们感念祖德,不忘祖恩,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见贤思齐,表达儿孙的至诚孝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激励大家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有用之才。
    田墘郑氏“通德堂”的祖先,历来重视对后辈子孙的教育,在清朝时建有“郑氏家塾”一座,作为给自家的子孙接受教育的场所,该家族培养了一批人才。改革开放后,田墘郑氏“通德堂”和郑氏私塾重新修建,并被红海湾区确立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田墘郑氏“通德堂”传承先祖遗训,与时俱进,从2012年起,该家族设立了高考奖学基金,2016年度红海湾郑氏13位高考学子颁发奖学金。这是红海湾郑氏“通德堂”第四次颁发高考奖学金,四年来,郑氏“通德堂”共颁发奖学金62人次,其中一本2人,二本21人,三A21人,三B18人,传承先祖“崇文尚礼、孝悌传家”的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家风”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祠堂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该承扬的,也是值得研究的。


                                            黄硕炫写于2016年12月10日上午



照片1.png
照片2.png

照片4.png

照片3.png

照片7.png

照片5.png

照片6.png

作品.png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汕尾市楹联学会(书画院)在汕尾市图书馆(玉台
[文化天地] 接待宗亲来访,加强文化交流
[城事报料] 获奖学子,回乡祭祖
[城事报料] 奖励优秀学子,传承良好家风-热烈庆祝广东汕
[文化天地] 奖学育贤才,共叙家国情
[城事报料] 汕尾市两名黄氏优秀学子受潮汕乡亲联谊大会表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0 10: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红海湾郑氏“通德堂”第四次颁发高考奖学金的照片。

照片8.png

照片9.png

照片10.png
发表于 2016-12-10 10: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田墘郑氏“通德堂”成立教育基金,奖励优秀学子是很好的做法。
发表于 2016-12-10 11:18:31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祝郑总家庭幸福,万事大吉
发表于 2016-12-10 17: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请问对联上“九卿,十相”有什么故事?
6597609626866867836.jpg
659794057986684069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2: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东 发表于 2016-12-10 17:50
您好!请问对联上“九卿,十相”有什么故事?

这个需要研究古代的官制,了解郑氏的历史,才能比较弄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2: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16-12-11 22:54 编辑

   据《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九卿”是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汉书·百官公卿表》据经学家之说,谓西周已有,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与少师、少傅、少保的总称。秦以九卿为行政机关首长已具雏形。汉以太常(秦与汉初为奉常)、光禄勋(秦与汉初为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秦典客,汉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宗正、大司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大农令,武帝改定)、少府为九卿,亦称九寺大卿。九卿职能略近后世六部尚书,魏、晋以后,行政职务多由尚书担任,九卿所辖,仅原有职务的部分。南朝梁武帝在官名上各加卿字,如以廷尉为廷尉卿,又加太府、大匠、大舟三卿,合为十二卿。北齐改少府为太府,廷尉为大理,官署称寺,如太常寺、大理寺;长官称卿,如太常寺卿、大理寺卿。隋、唐沿袭。宋初九卿仅为官员品秩,无职掌,元丰改制,始有职事。南宋将卫尉、太仆划归兵部,光禄、鸿胪划归礼部,九卿减为五卿。辽、金、元诸寺及卿,不满九数,其有关职能,或属他署,如辽以大惕隐司掌前代宗正寺之职;或改寺为监,如金太府监实即前代太府寺。明、清有大小九卿之称。明以六部尚书与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大九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寺卿为小九卿。清上谕常用六部九卿字样,实无明确规定,通常指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使司、宗人府、銮仪卫的长官。
    据郑氏历史介绍:郑袤(189年—273年),字“林叔”。三国荥阳开封人,西晋时名臣。郑袤屡次升迁为济阴太守,任内进贤任能,颇有政绩。迁广平太守,为政以德化为先,受百姓爱戴。曹奂即位,拜光禄大夫。五等封爵制建立,封密陵伯。西晋建立,进封密陵侯,又拜司空。坚决推辞,于是以侯爵身份还家。泰始九年(273年)卒,时年八十五,谥元侯。郑袤长子郑默,袭爵密陵侯,官至光禄勋,卒谥号成。二子郑质,三子郑舒,四子郑诩,五子郑称,六子郑予,均官至九卿。还有郑元寿、郑当时、郑孝穆、郑众合起来刚好九位。
   “相”在古代是指文臣。“十相”一般是泛指该家族文臣辈出。例如:范雎出任秦国国相郑当时任过江都相等等。
      还有我们要注意的是郑氏三公”是指:郑桓公(姬伯友)、郑武公(掘突)、郑庄公(寤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22: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墘郑氏“通德堂”了解历史的佬大、族亲应该把上面“阿东”提出来的问题祥细的介绍一下。
发表于 2016-12-11 23: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2-12 07: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硕炫 发表于 2016-12-11 22:48
据《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 ...

谢谢你的解释。
发表于 2017-4-21 14:49:25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