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16-12-10 10:38 编辑
红海湾区郑氏“通德堂”隆重举行宗祠重光十周年庆典活动
12月10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上午,丽日惠风,彩旗飘扬。红海湾区田墘郑氏“通德堂”隆重举行宗祠重光十周年庆典暨“三献祭礼”祀祖活动,主要内容有文艺演出、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祭冬”仪式。这次活动时间安排两天,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进行,便于外地的族亲回乡参加这一活动。 水有源,树有根。“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祠堂是一个家族供奉先祖牌位,祭拜祖宗的圣地,也是人们认宗归祖的地方,更是一个家族对族群进行“敦宗睦族、爱国爱家、传承先祖美德、励志成才”等方面的重要教育场所。“祠堂文化”的思想内涵丰富,它可以发挥教育、孝亲、议事、调解、互助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祭冬”是地方民间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俗语说“冬至如大年”,“冬至”是中华民族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祭天祭祖的日子,古代皇帝在这天要举行祭天大典,老百姓要在这天向去逝的父母尊长祭拜。民间的祭祖活动叫“祭冬”或“拜冬”,一般在自家祠堂举行,向先祖献供品、冥纸等,子孙晚辈要虔诚向先祖行“三跪九叩首”祭祖大礼,由家族德高望重者诵读祭文等内容。在古代的民间习俗中,“祭冬”每个家族都很重视,特别是大族世家更是如此。以前,在外地的子孙一般“冬至”到时都要赶回家乡参加隆重的祭祖活动,本地长期以来就有“冬至无回无姆(老婆、亲情的意思)”的说法,其实就是强调了“祭冬”或“拜冬”的重要性。当然,“祭冬”这种民俗活动是可以提前举行,但是,这种活动不能拖后,因为本地有“敬祖在先”的说法。开展“祭冬”或“拜冬”这种民俗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祠堂文化”的内容。“祭冬”活动,让人们深切地表达了对天地、自然,对祖先的感恩之情,传达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凸显崇尚祖德、尊老爱老的道德理念,实现聚族睦亲和谐相处的根本目的,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传承地方“祠堂文化”,目的就是要人们感念祖德,不忘祖恩,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见贤思齐,表达儿孙的至诚孝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激励大家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有用之才。 田墘郑氏“通德堂”的祖先,历来重视对后辈子孙的教育,在清朝时建有“郑氏家塾”一座,作为给自家的子孙接受教育的场所,该家族培养了一批人才。改革开放后,田墘郑氏“通德堂”和郑氏私塾重新修建,并被红海湾区确立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田墘郑氏“通德堂”传承先祖遗训,与时俱进,从2012年起,该家族设立了高考奖学基金,2016年度红海湾郑氏13位高考学子颁发奖学金。这是红海湾郑氏“通德堂”第四次颁发高考奖学金,四年来,郑氏“通德堂”共颁发奖学金62人次,其中一本2人,二本21人,三A21人,三B18人,传承先祖“崇文尚礼、孝悌传家”的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家风”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祠堂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该承扬的,也是值得研究的。
黄硕炫写于2016年12月10日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