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博美镇蛟溪村,暑气渐消,收获的喜悦却在田间地头弥漫。为期一周的广东科技学院赴陆丰市粤农文创乡村振兴突击队“三下乡”实践活动,在多元探索与深度实践中画上圆满句号。从“四维”田垄到非遗工坊,从红色遗址到绿美山林,队员们以青春之力扎根乡野,用实践智慧赋能振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田四维织锦绣,产销融合结硕果
在蛟溪村的立体种植基地,“良品荔枝+铁皮石斛+红松茸+蜂蜜”的四层生态系统已初显成效。队员们实地记录的300%土地产出率数据,成为“四维”模式最有力的注脚。通过7场助农直播,团队依托500余人的新媒体矩阵,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预期目标,让“田间到餐桌”的直销链路愈发通畅。 从荔枝酒酿造配方的研讨到石斛饮片包装的设计,队员们联动当地合作社,初步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雏形,预计未来3年将带动50余个就业岗位,为镇域农业GDP增长注入新动能。
绿苗扎根映初心 生态画卷徐徐展
植树现场,队员们齐心协力,共同为绿美广东贡献力量。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主动承担起挖坑的重活,他们挥舞着铁锹,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依然干劲十足,很快就挖出了一个个整齐的树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则在一旁耐心指导,“树苗要扶正,根系要舒展,填土的时候要分层压实,这样树苗才能茁壮成长。” 他们认真地传授着植树技巧。队员们排着队,手提小水桶,小心翼翼地为新栽的树苗浇上 “生命之水”,传递的不仅是植树的技能,更是对绿色生态的美好憧憬,他们种下的每一株树苗,都承载着对未来的希望。
飘色焕彩承文脉,红迹寻根铸初心
非遗工坊的木窗棂筛进细碎天光,照亮案台上散落的飘色景梗与西秦戏鼓板。这场跨越代际的技艺传承,在蝉鸣声声的盛夏里铺展得格外动人 —— 西秦戏老艺人青筋突起的手指叩击鼓面,博美飘色传承人布满老茧的手掌捏紧竹篾,将毕生淬炼的技艺密码,毫无保留地注入突击队队员们求知的眼眸。
文明实践润乡土 乡路通途连民心
蛟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持续升温。队员们心理疏导课给予成长关怀,爱国知识宣讲课激发探索热情,20名留守儿童在多元课程中收获知识与温暖。建立的 “成长档案库” 将通过定期线上跟进,为孩子们提供长期支持,赠送的科普书籍与文具礼包,成为传递关怀的纽带。实践活动带动的基础设施改善正在显现:为直播配套的 5G 基站信号覆盖全村,种植基地周边硬化的 300 米道路方便了农资运输与村民出行。“产业发展带动民生改善” 的良性循环,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实践熔炉炼真金,振兴路上再出发
行李箱里装满的调研问卷、访谈记录与实践日志,见证了队员们的成长。从无人机航拍记录的田间数据,到直播镜头前日渐熟练的推介话术,从与农户对话时的生涩到形成完整调研报告的笃定,青春在实践熔炉中愈发坚韧。 “这次活动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突击队队长表示,团队将持续跟进“四维”模式的推广情况,深化与当地的校地合作。那些在乡野间播下的种子,终将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生长出更加繁茂的未来。这场盛夏的约定,将在无数个奋斗的日夜中,续写更动人的振兴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