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红船破
怅梨园
胡琴乱耳
粤讴消堕
百载风华烟水里
曾照星河画舸
至此日
帆亡倾舵
粉墨芳华非旧韵
把铜琶换了西洋歌
魂已散
曲犹挫
“虾腔”咽雪“芳腔”殁
更那堪
香江月冷
岭南尘裹
若问兴亡天不语
且看霓裳尘涸
但剩得
绛纱颠簸
莫道创新都是路
怕根基断作飘萍絮
千古事
寸心锁
观点说明:粤剧之困,不在式微,而是“断根”。现在的所谓创新,常以颠覆传统为荣——梆黄被电子乐替代,广州方言让位于普通话,锣鼓遭西洋交响的淹没,并美其名曰“现代化”,实则是文化自戕。本词所痛,正是这种无根的“创新”,当“红船”倾覆,“虾腔”湮灭,粤剧还剩下什么?
红线女曾说过“粤剧姓粤”。若抽离方言声腔、击乐体系、程式精髓,则如砍树留枝,终成无本之木。今日粤剧的危机,并非是观众流失,而是粤剧的身份模糊。当“西洋歌”取代“铜琶”,戏还是粤剧吗?
创新当以传承传统为基础,而非推倒重来。京剧“样板戏”尚且能保留皮黄内核,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仍严守曲牌体式,为何粤剧非要以“去传统”为代价?真正的活态传承,应是“老树新花”,而非“砍树种花”。
望业界深思:无根之“新”,终是浮萍;守正出新,方能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