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海丰乡村兜风,路过乡野,总在田埂拐角或村口老槐树下,撞见一座不过半人高的土地庙。青石板垒的墙,碎瓦片拼的顶,庙里供着巴掌大的木牌,写着“土地公公之位”,牌前常摆着半块啃剩的玉米饼,或是几枚沾着泥的野果子。
这庙实在简陋,远不及城里道观佛寺的恢宏,却透着股让人安心的烟火气。村民们路过时,总习惯停脚站一会儿,未必焚香,只是随口念叨两句:“公公保佑,今年雨别太急”“娃儿放学路上,您多照看”。没有复杂的仪式,更像跟隔壁邻居打声招呼。
土地神管的都是些细碎事:田埂别塌、鸡鸭别丢、老人夜里起夜别摔着。这些在城里算不得“大事”的心愿,却是庄稼人日子里的顶要紧事。他们不指望神明降下奇迹,只盼着日子能顺顺当当,像田里的稻子,稳稳当当长到成熟。
有次见个老奶奶蹲在庙前,用碎布擦着木牌上的灰。她告诉我,这庙是三十多年前村里人一起搭的,那年闹旱灾,大家轮流来这儿守着,后来下了场透雨,稻子保住了,这庙就再也没拆过。如今年轻人大多去了外出,但每次回来,总有人会给土地公公添一撮新土,换一块干净的红布。
这座矮庙,其实是村民们把日子里的盼头,悄悄安在了田埂上。它不像远方的神明那般遥不可及,更像一个沉默的老伙计,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光。路过时望一眼,仿佛能看见无数个清晨黄昏,有人扛着锄头路过,有人牵着牛经过,把最朴素的心愿,轻轻放在了那片小小的神龛前。
离村时再回头,矮庙隐在绿树间,像一粒被时光磨亮的扣子,扣住了村庄的过去与现在。原来真正的信仰,从不是求什么惊天动地的福报,只是希望脚下的土地安稳,身边的人平安,日子能像庙前的野草,岁岁枯荣,却总也断不了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