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人民医院
查看: 13806|回复: 3

广东省海陆丰舞狮民间传统武术概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 01: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汕闽人0660 于 2011-9-1 02:00 编辑

      
      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武术有五种拳术,即宋太祖赵匡胤创的“太祖拳”;达摩祖师创的“太尊拳”、鬼谷子创的“猴拳”;永春县方七娘创的“鹤拳”;及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之“罗汉拳”(十八罗汉手,清明期间由名手孙玉峰传入广东)。
在历史上,海陆丰传统武术驰名于世。二百六十多年来,海陆丰南少林拳传播于海丰、陆丰、汕尾、惠州、港澳及东南亚等地。海陆丰地区民间武术种类多,内容丰富多彩,自南北佛教、道教和四面八方的武术文化流入,形成了民间拳技流传下来,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有少林派、峨嵋派与武当派,拳种(派)有五祖拳、雷家教拳、朱家教拳、李家教拳、蔡家教拳、莫家教拳、凤阳拳、僧门拳、化门拳、字门拳、会门拳、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内家武术)等。少林拳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拳见长,北派则以腿功见长,各派之中还分支为很多教派、家派。汕尾地区传承发展至今有30多种拳术(部分尚未发掘),其文化内涵丰富,继承了习武强身、除暴安良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用性强,传布甚广。除广东各市县,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外,在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和东南亚一带国家,都有海陆丰的徒弟、徒孙,有的传承了几代。海陆丰传承和各家创立的拳派,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必将为民间武术文化增添光辉的篇章。海陆丰民间武术与民间动物舞紧密结合的传统特色应发扬光大,树立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品牌,立足本地、冲出广东、走向世界。现根据地方史志、家谱、手抄本及传闻,在这里将对民间部分武术的传承发展情况作初步探讨。
【南少林五祖拳】:南少林五祖拳为少林寺五位武功高强的武僧所创(有另种说法;认为是福建晋江人蔡玉明将毕生所学的五种古老拳种的精华而创编的一种有别于原来五种拳法的新拳种)。五祖拳以南拳为主体加以发展,丰富了南拳的内容,拳中也有五位高僧各人的体征及悟性所创立的异同拳术。所以五祖拳有几种,技击特点:腿踢四面八方,巧狠并行;出于快速连绵,灵活多变,动作连贯;逢刚化柔,逢柔制刚,上中下三盘刚柔相济,配合默契,勇猛如虎,守如处女;声东击西,指上打下;虚实难捉,动作幅度大,进攻能力强;有刚阳之美,刚似猛虎,柔如棉里藏针;近身远搏,灵活自如。五祖拳曾在海陆丰地区广泛流传,植根于民间之中。
【峨嵋拳】:原称“蛾眉拳”后谐音“峨眉”。该拳技击性强,不先发手击人,以后发制人为根本法。峨嵋拳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为道门修炼,佛门正果。因属女子创拳(为出家女子的一种防身拳术),所以其拳最大的特点是:两肘不离胸肋。峨眉拳主要步型有虚步、长山步(错步),主要步法有蛇型步(之宇步)、箭步(换跳步)、兔子步、梭步、两并步等。身法的要求有吞、吐、浮、沉、腾闪、钻等变化。发劲时要以身带臂。击法突出关、点、盘、提四法。特点是动作小、变化大,借力使力,以巧打人。攻防时多以一臂截压来拳之后,顺势前钻借力反击。进攻时讲究探、随、逼、骗、顶、闪。让、打八字法则。手法有柔、快、变、假。主张动静并重,动上有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静上讲究六十专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盘功等。其中尤以“指穴功”的天罡指穴法最具威力。
峨嵋拳谱中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嵋月,光辉满江湖”。“五花”指五大门派,即黄陵派、点易派、青城派、铁佛派、青牛派。“八叶”指八种拳术: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会门。
“僧门”、“化门”、“字门”和“会门”四门峨嵋拳术在海陆丰民间流播久远,影响甚广,习练人员众多。其风格是:“僧门拳”无僧礼不成拳;“化门拳”行拳时如蚕吐丝连绵不断;“字门拳”是无字不成拳;“会门拳”是无圆不成拳。“化门拳”是峨嵋派“五花八叶扶”的第六叶,也叫“化门拳”中“蚕闭门”,“蚕”即是行拳时如蚕吐丝绵绵不断,“闭”即应敌时紧封敌手、避实就虚。也有人认为化门即是手法多变颇有花梢之意,但又不同于花拳,故名“化门”。风格和洪门相反,没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多以柔和、小巧为主,多用腕,“制化敌劲,引进落空”,其牵缘手法有化开对方进攻之意。此拳重视单手练习,主要手法有:巴、探、挂、拿等,要点是“掌不离腮,肘不离怀”,发拳时每一手挠头钩挂,讲究手脚轻快,“化门”中的典型套路36闭手,36闭手又称四川南拳,也叫“天罡手”(俗称36天罡手),其内容丰富,方法多变,攻防严密、刚柔并济,具有远踢近收,远手近肘的特点。清末民初期间海陆丰有好多出名的峨嵋派高手,他们都传有徒弟。
【罗山拳】:海陆丰著名南拳大师郭转(1720——1790),海丰可塘罗山庄厝乡人。清乾隆六年(1741)只身往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少林俗家弟子,郭转先后两次入寺,第二次同在寺中的还有可塘下踏村王铁手、汕尾城区东冲镇石洲村王绍良、陆丰西山曾埠胄等八位。1750年八弟子奉师命下山收复被外界侵占的少林寺庵并回乡开拳馆广收弟子。
南少林寺是南派拳术之正宗,他吸收我国各家拳术之长,其风格特点既长于手法,又善用腿法,故被誉为“南北合拳”。由于南少林寺拳术的发展及传播迅速,清王朝以“少林整军经武、图谋不轨”的罪名,派兵围剿,黑夜重兵包围了福建少林寺,四面纵火,意欲一网打尽,在寺的和尚只逃出五位武功高强师兄弟,后称“五祖师”,因郭转等八师兄弟已经师满回海陆丰执教,幸免此灾!但清王朝大破少林寺后,为了斩草除根,特派高手红眉道人率众高手追踪到海陆丰,以武林界的比武为名,发下武林帖,约定公元1789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在汕尾关爷宫戏台比武,意欲一网打尽。在这次比武中,郭转当场打死了红眉道人,郭转亦中红眉道人毒刀,四个月后不幸逝世,享寿七十岁。     
少林弟子为了避开清廷的追捕,四处逃生,每到一地,暗中教拳,发扬南少林拳术。海陆丰少林弟子后被称为“少林海陆八大弟子”。当时,因至善禅师授各人的武功不同,所以各大弟子传习的武功也不同。据有关文献记载海丰罗山郭转及陆丰曾埠胄的拳术同属南派少林雷家教拳系(种),是否与雷家拳同出一脉?这有待行家考证。雷家教拳术是正宗南少林拳,短打近攻,动作迅疾、勇猛、刚劲有力,演练起来富有阳刚之美,同时刚中有柔。技击特点:逢弱则“进打中,退打肢”,遇强则左右闪躲,欺其四肢,巧狠并行,出手快速有力,灵活多变,“得实则刚,化势以柔”,上中下三盘动作快速勇猛,手法严密紧凑,快速连贯腿法虚实难捉,狡诈多变,手脚并用,周身浑然一体。其拳运动幅度较大,动作优美大方,处处表现出拳技的风格特点。
罗山南少林拳,简称“罗山拳”,其中武术套路有:头桩、二桩、三桩、柴马桩、赶打、猛虎、献爪、飞偶、步踩、出箖虎、躲仔(粗细躲)、三步推、三脚虎、三角鹰、直马、三角马、战马开门、战马落软、猴公出洞、穿心地仁、十二步、十八步、三十六步、四门、四门捆、四门倒坐、小八卦、大八卦等三十六套,以罗山一百零八步(八卦顿)最为著名。拳术要点为沉肩落肘、腰跨正直、马步沉实。身法要点为正身、小偏身、身转如轴。手形要点为拳、掌、指、爪、肘。手法要点为穿、沉、挑、擒、破、扫、插、内圈、外圈等。步法要点为迫、进、退、横、麒麟步。腿法要点为正钉、侧钉、撩阴、扫、勾及膝。内练:精、气、神,外练:身、手、眼。另外,有棍术:大揽槌、二桩槌、地盘槌、重箭、挑刷、飞偶、反跳箭、反点灯、扬眉(门)吐箭、雪花盖顶、大小八卦棍等十多套。
罗山拳“八卦顿”其中部分套路名称为:“五湖四海皆兄弟,关公巡城四门阵,斜锄内扣直马推,倒插金钗魁星踏,童子戏仙撩根拔,子午卯酉门类推,穿心地人双压剪,猴子洗面天地水,金鹰探头双飞燕,横门贯打专斗脚,猴公出洞又膝斗,横马变蹄双剑出,金鸡拍翅开铁弓,猛虎穿峯剪双踝,步采筛(抬)脚阴阳掌,截拳倒插抛铁球,观音坐莲连环腿,双飞蝴蝶猎拔手,关公捋须气非凡,少林拳法十八手”。(罗山《存义堂》香港中医师王捷坚提供套路名称)
基本特点有:四门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制拙的技击特色。注重下肢的稳定性,步法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使身体灵活转向。上肢动作迅速绵密,极富变化,有时下肢不动,可连续击拳,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胜。在发力时,大多呼喝作声,吐纳运气催力,以增大技击力。总体风格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兼以长拳、擅剽手,以声势威猛迅速,灵巧绵密,刚柔相济,上肢及手法富有灵活多变,其气势有“铁盾栏身”之称。
郭转创立“义兴堂”,以少林拳及跌打伤科行世,在海丰惠州地区久负盛名。其武艺和医学世代相传,名师辈出,其中传承人有:郭堂恢、郭堂府、郭象政、郭象全、郭象治、郭象齐、郭奋远、郭奋志、奋实、郭奋厚、郭奋雄、奋腾、奋某、郭顺虞、郭顺洲、郭顺光、郭顺海、郭顺湖、郭顺潜、郭顺猜、郭彩真、郭霖燕(旅居马来西亚开馆授徒)、俊考、俊圆、郭俊庚、郭戌(戌师)、郭歪、郭剑(剑师)、郭琼、郭体、郭慧、郭三、王继葵(郭霖燕之子过继给舅父为嗣,由叔父郭戌傅授拳艺)、郭旭、郭珠谦、王培芳、王培鑫、郭臬、郭熙、郭大孝、郭判、郭硕、郭荣、郭业、郭锄、郭石撬、郭填、郭曲、郭贤梅、郭广、郭亮、郭潭兴、郭握、郭潭如、郭妈安、郭玩、郭漫、郭明集、郭明坚、郭锦明、郭锦存、郭荣华、郭明声、郭明丰、郭镇坤、郭明炉、王捷初、王捷坚、王捷生、王捷江、王捷锋、王捷绍、王捷志、郭乐生、郭兴城、郭宝程、郭永高、郭永长、郭少夸、郭远林、郭志炜、郭志煜等等,不胜枚举。传下徒弟徒孙不计其数,分布国内国外……。
在历史上,罗山少林拳驰名于世,二百五十多年来,传播于海丰、陆丰、汕尾、惠州、港澳及东南亚等地。中国内地解放后,本派大量拳师陆续涌到香港,有的以授拳行医为生,如本乡传人有王继葵(火欉)、王培芳、郭大孝、郭荣、郭业、郭锄、郭石撬、郭填、郭曲、郭帐、郭贤梅、郭潭如、郭妈安、郭锦存、郭明丰、王捷初、王捷坚(现为风火堂国术协会和南少林罗山拳龙狮总会顾问)、王捷生、郭兴城(现为罗山派张文声国术总会顾问);还有外乡本派传承人(老前辈):黄国辉、庄报、刘家闲、何炳权、吴荣、杨威树、陈妈丹、李益等。
自郭转师创拳以来,罗山派众多传承者相继在内地及海外设所、立堂、创会,发展传衍罗山武术。如60年代初在香港有由罗山人,王培芳、郭大孝等在九龙红磡创立“郭氏宗亲会”罗山公顶楼,内设“罗山诊疗所和武馆”,联系族亲、行医济世、授徒传艺;80年代后有由黄国辉、刘家闲之高徒张文声,以及庄报之得意门徒徐连来、李才、苏保、徐志洪等本派传承人,先后在香港设馆(堂)创会授徒;还有众多罗山拳师父,在港屋村家中传教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家乡武术传授香港的子弟,以期传统拳艺能在异地薪火相传,不致枯萎,为弘扬海陆丰武术与狮艺文化作出贡献。 罗山南少林拳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意义,也是海丰“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值得弘扬,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海陆丰各地拳馆有严格的师徒关系,传继不衰。民间武术有很多名师及自创套路,拳术与棍术并重,如:海丰海城名园曾厝的“戽水上田棍”;海丰公平新埔村的“大斩四门棍”;海丰笏口村的“八寸扣棍”;海城桥东社的“倒地梅棍”、“双头棍”、“大缆棍”(其棍术曾流传于鹿境蔡族);捷胜“三脚虎”传的“鸡仔啄粟棍”在海陆丰地区很有名气;陆丰甲子刘远成的一手“阴阳弹箭棍”曾扬名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海丰莲花甘洲坑的拳棍名师李金,其棍术曾折服不少行家(拳棍术流传于联安友冲乡等);海丰梅陇南山村罗标(潮州九)的“南山臼”、“贴地棍”很厉害,其特点是运用自如,变化多端;海丰陶河锺闸古的“锺厝棍”,尤以中銮及横镰棍为绝招;莲花山埔仔拳棍师曹福的“溜仔棍”,其力点集于棍尾,灵活多变(流传于鹿境吕族);70年代在陆丰武术界属五虎之一的郑娘集,其拳棍术扬名海陆丰等 ……。海陆丰还有众多武林老前辈,如刘定贤(灯笼梅)、刘成明、温海、温国、温比、温骤、郑生、郑佛、郑妈泉、薛神、戴辉、戴为、张名、张墙、陈俭、陈选、陈俊、陈慐、陈国、陈再喜、陈乌芳、陈添光、陈奋杰、陈跃平、陈瑞昌、马街龙、马飞龙、马红毛、林顺、林界、林爱、余华任、余来、吴塔、朱乃潘、范瑞爵、薄瑞权、大志在、钉屐俭、徐尧(补瓮尧)、老四营、施文、李富、麒麟师、高师、四师、银师等等。藏龙隐虎,名师新秀,后来居上者众多,难以一一详尽,有待共同探讨,
海陆丰民间顺口溜有:“罗山打马、园山吊打、笏口桩步、青塘弓步、南涂滤肩、叶添龙肩、万仙双剑、三脚虎车手、八万周吊艮、蔡厝围硬马、林田心直马、刘阿梅吞吐、北门七寸金、马德新风吹柳、溪角山阴阳手。
上文承蒙香港:陈文清先生、陈春成先生、刘家闲先生、陈妈丹先生、刘标先生、温江先生、吕荣再先生、陈训典、王捷初先生、王捷坚先生、王捷生先生、罗枪先生 、郭兴城先生 、张文声先生、杨其昌先生、徐志洪先生、曾兆煜先生,海陆丰:郭贤露、王培先生、蔡丁国先生、吕校选先生、蔡信会先生、郭锦明、郭永长先生提供部分资料。

                                                                                    汕闽人0660

2011年8月31日秋于 深圳撰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海丰白字戏《龙宫奇缘》广东省文化节演出圆满
[城事报料] 戏之韵·海丰白字戏赴梅陇“华光大帝公”演出
[图看汕尾] 中秋月
[图看汕尾] 小舞者·张舒欣
[文化天地] 白字戏《龙宫奇缘》
[城事报料] 海丰白字戏在梅陇塘前村演出《白罗衣·拷陶》

发表于 2011-9-1 09: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呵呵,我有看过咧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01: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君君 发表于 2011-9-1 09:58
呵呵,我有看过咧

你有看过建茶舞狮??
发表于 2011-9-7 09: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汕闽人0660 发表于 2011-9-6 01:14
你有看过建茶舞狮??

我不知道什么舞狮,但是我看过简单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