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傍晚,天气阴冷,但海丰金鹏国际酒店一楼的福临厅却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厅里坐满了来自港澳、省内外、海丰县各企事业单位的嘉宾。海丰县委县政府以及白字戏《龙宫奇缘》剧目领导小组在此举行晚宴和该剧的启动仪式。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涛和副市长刘小静,海丰县党政领导以及市县各文艺部门相关人员出席了仪式。海丰县副县长卓凛波致辞,文体旅游局局长卢小娟主持仪式,《龙宫奇缘》的总策划许翼心、导演梅晓以及马思聪著作权代理人马之庸等相继发言。 海丰县委县政府为建设文化强县,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大力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特邀广东社科院研究员、戏曲专家许翼心和原广东省广播电视局主任编辑、马思聪侄女马之庸任策划兼艺术总监,约请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一级导演梅晓等省内外戏剧艺术专家参与主创,由省艺术研究所与海丰县文化旅游局、海丰县白字戏剧团联手打造,把马思聪先生晚年在海外创作的芭蕾舞剧《晚霞》(又名《龙宫奇缘》),改编为白字戏《龙宫奇缘》。该剧寄托了马思聪先生对祖国、故乡和亲人的热爱和眷恋。据总策划许翼心教授介绍:《龙宫奇缘》将把白字戏传统曲调与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揉合一起,打造成舞台艺术版的《思乡曲》。 启动仪式上还有文艺表演,首先出场的是白字戏传统剧目造型联演《经典重现》唱段,有《白罗衣》、《山伯访友》、《放走曾荣》、《江海沧桑》等。也有《龙宫奇缘》中的《月夜思乡》以及《晚霞自叹》的唱段展演,白字戏剧团副团长余海平在“思乡”中唱道“一轮明月照海疆,月儿圆时愁更长,心沉海底,离乡背井,遥望故乡人断肠”更是把“断肠人在天涯”——游子的思念,唱得缠绵悱恻;少儿版的《徐九经升宫记》生动有趣,令人看到了白字戏传承的希望;港澳汕尾同乡会票友们的演奏与演唱,充满了乡梓情;白字戏传承人吴佩锦和票友黄宜合的《开门炮》——“开门炮声响,年情火红红,开门炮声响,祝福一串串……”更是把表演推向高潮,在场的嘉宾纷纷捐款支持该剧的制作,大家都希望能把《龙宫奇缘》改编成功,此举不仅是对马思聪先生的最好纪念,也是对稀有剧种白字戏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发扬。正如梅晓导演的发言:“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前进的,能令后人记住的只有文化的作品,我会尽力打造好《龙宫奇缘》,用逐渐消失的文化价值,告诉人们海丰的价值、白字戏的价值!” 相关链接——《龙宫奇缘》主创人员简介: 艺术总监:马之庸(马思聪侄女,原广东省广播电视局主任编辑、马思聪著作权代理人); 许翼心(广东社科院研究员、戏曲专家); 导演:梅晓(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 音乐配器兼指挥:陈勇铁(福建省电影制片公司一级作曲家。) 艺术指导(舞蹈设计):罗学光(舞蹈家,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艺术指导(剧本统筹):詹双晖(文学博士,广东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白字戏研究》作者。) 唱腔音乐设计(编曲):李启忠(白字戏资深作曲。) 剧本创作执笔:李向钦(海丰县文体旅游局干部,白字戏《江海沧桑》编剧。) 副导演:陈素瑜(原文化局文艺股股长、白字戏老艺人。) 余锦程(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团长) 音乐助理:钱古舞(原白字戏音乐人员) 导演梅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去年许翼心和马之庸跟他说了想把马思聪先生的《龙宫奇缘》搬上舞台,用“自己人演自己的戏”时,他觉得用马思聪的作品来纪念马思聪,用他的传世作品《晚霞》寄托马思聪对祖国和家乡美好生活的眷恋之情很有意义。所以他也就接受了邀请。梅导演接着说:“其实我做出这个同意的决定也是有渊源的,那是前年,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研究所和中大研究所要举办全国稀有剧种、特色剧种研究会,我特意来海丰三天,粗略了解了海陆丰三个稀有剧种,从了解的角度看,保护地方剧种的意义很重要。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是一种历史传承的符号。海陆丰的稀有剧种是无价之宝,有好多民间传统文化在上面。现在开展一系列非遗保护活动,某种意义上是赋予它们价值的载体,对继承和传承的帮助还是有限的。”梅导演觉得最大的“帮助”就是做作品,用新的作品,将传统的东西进行深化,从艺术上扩大它的生命影响力,所以,为纪念马思聪并把他的作品《晚霞》改编为《龙宫奇缘》,再用本土的白字戏演绎它,他觉得这种路子走对了,与保护稀有剧种的价值所在是相吻合的。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改编,搭建平台和载体,让传统的精华能在舞台上得到公众的认可、社会的认知,那么《龙宫奇缘》这个戏意义也就达到了。 梅导演还认为,海陆丰三个稀有剧种是有活力的,虽然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信息变得多元化,对传统的东西有所冲击,这更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去赋予它新的东西,将传统的东西发扬光大,“从这个角度,我觉得这个戏《龙宫奇缘》就应该能做到这一点。”梅导演满怀信心地说,他将在二度呈现的层面上做到:一、保留海丰当地的风土人情;二、将剧种本身的特色的东西想办法挖掘出来,但要用新的一种艺术理念去诠释。他认为,古老的只要保持原封不动就是最美的,这是落后的观点。因为中国戏曲从诞生发展到今天,一直在变化、一直在变革。如戏曲从最早的单一地扮演故事到现在舞美、灯光的介入,传统的艺术不应排除现代科学发展带来的艺术美感。 对于《龙宫奇缘》这次的改编,梅导演觉得应在保留剧种传统的精华之外,赋予它一种新的、艺术的、外在的东西。让它变得更好看,更娱乐于人,因为戏曲的最终目的就是娱乐于人。但在要通过舞美、灯光等二度介入,包括对别的剧种的借鉴方面,梅导演则表示说:“这一切都有一个原则:因为我是做研究的,非常清楚中国戏曲审美的价值在于是用歌舞演故事,用一种大写意的东西,将生活艺术化、提炼化,从而产生一种写意的美感,这是我们戏曲牵献给世界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我们绝对不会走向舞台堆砌,甚至将我们空灵的舞台变得固定不动等等,这是我们的原则,也就说不管千变万化,都会在中国戏曲独有的审美的价值层面上进行变革,但不会游离,因为我们做戏曲的,太挚爱我们的戏曲,让我们把电影、话剧的东西不加改装地搁在戏曲里,我们做不到,在我骨子里做不到!” 最后梅导演概括地说:“《龙宫奇缘》毕竟是改编马思聪先生的著作,不会游离原作,会本着去呈现主体思想,表现马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愿。最重要的是让白字戏有新的巨作,有新的东西,至少是不同往常的,但又是白字戏的东西!” 马之庸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改编《龙宫奇缘》这个想法,是在去年5月纪念马思聪百年诞辰时,许翼心教授提议的,我们讨论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因为马先生非常热爱家乡的白字戏。他在9岁时就离开海丰,到1929年17岁时作为中国第一个小提琴演奏家回国回乡探亲,也抽时间听白字曲;1942年香港沦陷,他偕夫人和学生回海丰,还请了白字戏老艺人拉白字调听,并以白字调创作了《钢琴弦乐五重奏》;另一个原因是马先生总喜欢创新,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创新,他在1947年写了一篇《音乐新阶段》里说音乐要不断创新,听众听了一次就不是新的了。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许多剧种都有不同的演绎,令他们的形象不断完美。我想如果马先生在世,也会创新,用戏曲来演绎《晚霞》,戏曲有唱腔,能理解马先生对角色的创造;再说《晚霞》是马先生晚年的力作,他从1970年构思至79年完成,实际创作50个月,是他精心制作的精品。1921年第一次在台湾演出时,他自己亲自去指导。在国内是到1990年第11届亚运会艺术节在北京,由中央歌舞学院演出该剧,遗憾的是马先生已去世看不到。现在许多专家来继续马先生的力作,用白字戏来再现晚霞的艺术形象,再现马思聪的灵魂,可以不断延续他的艺术生命,让人们一看到此戏就想到马先生。再说对白字戏剧团的改革和发展都有好处,所以我也同意了这次改编,我想马先生也会喜欢的!” --汕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