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01|回复: 8

[地方志] 捷胜风情录【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2 22: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2 22:45 编辑


捷胜风情录图.jpg

    第三章 人物撷英

      捷胜所城历来地灵人杰,素有文化古城之称。宋元明清以来,便出现了一大批爱国志士和文化艺术名人。他们或出于民族义愤,举起了抗元、反清的旗号;或出于革命需要,毅然与封建地主阶级决绝,举起农会大旗,挑战黑暗,前仆后继,进行了血与火的斗争;有的则用文笔画管,或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指摘讽刺社会时弊;有的还用唱腔,维系传承着家乡的戏曲文化。他们一个个都为民族、国家、家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笔者掌握的资料有限,故除了本章所载人物为其立传之外,余者纵然知名,但因其生平资料难以搜集,亦是未为载入。其实,捷胜除了本章所载人物外,还是有许多值得同时也是必须要记载的。比如,明代建城千户侯良、兵部主政林兴、独占诗魁的陈勉洲;现当代如东江纵队六支大队长韩捷、民主人士刘锦汉、高级工艺美术师蔡本坤、澳洲大学博士后张小志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另如建国前其他已故知名戏曲艺人红面亚树、乌面刘富、乌面陈呀、乌面陈佛、帅主李妈长(陈呀、陈佛及李妈长等现属东涌辽口人)、旗军头蔡栗、老旦亚福、正生黄愩、丑角四霞、丑角刘古、鼓头邝盛、旗军头陈安、旗军头陈寿、老生卓衍、武生亚荣、武生林泳、公末张祖成、白面何娘安、花旦刘娘青、头吹王覃梓(现属东涌石洲人)及在世戏曲老艺人何循禧、刘泰、赖一心、罗淑娇等,亦是值得一提的。但因编著者水平及精力有限,故未能一一道及。  
      现本章拟从文化艺术名流革命英烈二部分,概述如下: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风水掠影 — 捷胜虾地
[文化天地] 风水掠影—天葬地“金鸡缩爪”
[文化天地] 从务实奋进中崛起的捷胜中学
[文化天地] 穿越史前文化、追溯现代文明
[文化天地] 延续五百多年捷胜何氏宗祠冬至谒祖“三献礼”
[文化天地] 无私的捐助、大爱的善举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2: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2 22:53 编辑

    1文化艺术名流   


      明末志士廖天佐    廖天佐,号一窑天居士,捷胜人,原籍陆丰甲子,人称“仓皇遗老”。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生,约卒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十九年(1680年?)。
      少时,随父经商于捷胜所城,由于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十余岁便考中秀才。因其时,明王朝政治腐败,贪污成风,科场舞弊严重,自万历至天启年间,廖天佐几次参加乡试,皆因未向考官行贿而不第。
       天启年间(1623年——1625年),他在激愤之余,摒绝尘想,绝意功名,到海滨石厝洞隐居,并将洞命名为“黎明洞”,寓有此处独自光明,余者皆为黑暗之意;同时也影射着明王朝至今犹未见光明。
       人们一提到黎明洞,总离不开廖天佐,这主要是因为他有一颗忠于民族和国家之心。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阉党横行,赋役繁重,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明朝国运已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孔子云:“道不通,乘桴浮于海。”廖天佐作为封建社会末期的知识分子,虽说怀才不遇,未为时用,而走上归隐之路,然他还是关注着国运民生。“身居幽洞悲移鼎,心戚黎民斥迫迁。”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其石刻缺字诗中已有充分地表现。
       历史永远属于前进式,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顺应民心,迅速瓦解并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但是农民革命的不彻底和明末官僚贵族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顽固性,又使农民起义功败垂成。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洪承畴等接受清朝的“招抚”,协助清军镇压扼杀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大顺、大西政权。
       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碣石卫指挥张明珍揭起抗清旗帜,率卫军与清对阵,八月壮烈牺牲。
       顺治三年十二月,海丰县城为清兵占领,接受满清王朝的统治。由于清廷对人民大肆屠杀,并强迫汉人接受满族习俗,激起人民的反抗,形成江南人民和农民军余部的联盟抗清斗争,这次斗争持续了二十余年之久。此期间,许多志士都纷纷挺身而出,投入反清复明的民族斗争之中。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为了防止东南沿海人民支援郑成功再次北伐,颁发“迁海令”,勒令鲁、江、浙、闽、粤五省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迁海令”的执行有紧无松。
       康熙元年(1662年)正月迫迁,二年五月堪县界,八月再迁,并续定边界,不许百姓出海捕鱼,越界者无论远近均立斩。三年四月再迁。强令海丰县沿海四个都内迁五十里,捷胜所城居民迁走一空。廖天佐亦卷入这次移民潮中。“迁海令”使海丰人民流离失所,哭声遍野,饿殍满地,惨绝人寰,这又激起海丰人民的民族义愤,纷纷起来反抗。时任碣石卫水师总兵苏利以“抗迁”为由,公开抗清。兵部尚书黄奇遇、兵部主政林兴及卢锻等抗清志士奔走呼号,集结一批志士,决心效忠南明永历王朝。他们多次奔走于广州、捷胜等地,而彭赓皇、廖天佐等文人志士亦纷纷而起,用诗词、文章等形式配合顾炎武、李因笃、屈大均、陈邦彦、刘锷进行抗清斗争。    然由于清朝统治大势已成,反清复明已无回天之力,最终,南明政权还是在清兵铁蹄下灭亡了;又因清初“文字狱”骤起,许多抗清志士的诗作不敢公开,因而各谋隐蔽之所。黄奇遇、卢锻潜入陆丰八万镇双派村密林中避祸;廖天佐、彭赓皇和黄德燝等则同隐黎明洞;而刘锷自投奔台湾郑成功后,则不知去向。人们都知道,刘锷在黎明洞隐居的时间较长,他是淮南人,南明总兵。南明弘光末年(1645年),朝廷万事鞅掌,外则藩镇跋扈,内则忠奸相争。由于马士英、阮大铖集团大力排斥异己,而加速了南明政权的灭亡。清兵攻破南京城后,刘锷不愿仕清,乃弃家到捷胜所城投奔故友(时为所城守备)。由此,结识了廖天佐,并与之一见如故、情投意合,把臂入林(《世说新语•赏誉》),于黎明洞中住了二十多年,与廖天佐一起被称为“黎明洞二名士”。
       据清末儒学导师《黎明洞题壁》诗中小序云:“明季刘总戎,讳岳公,才侪管乐,智亚孙吞,而生不逢时。早知气运非人力所挽,舍轩冕之荣,作山林之想,避世于斯。迄今口碑载道,有首阳遗风焉。”可见他也是一个才华出众,且具有民族革命精神的爱国志士。刘英诗“剑气龙藏夜罢吟,黎明洞口白云深。搀枪欲扫空遗恨,入眼河山变古今。”便对他寄寓了深深的婉惜和感慨!   
       康熙十五年(1666年)至十六年(1667年)期间,悲愤的廖天佐在黎明洞作《迁图说》。当时,他已是年近八十。该图说如实记述了东南沿海地区汉族人民在“迁海令”下所受的苦难。“使后之君子,不生于其时,不履于其地者,旁观览诵,共相感慨。”文章饱含血泪,措辞沉蓄多变,令人读之感愤凄绝!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很高的历史、思想及文学价值,是一篇千古不朽、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学研究资料。
      康熙十六年,两广总督周有德奉特旨展界,招徕迁民。其时沿海世居存活回籍者百无一人,清廷遂令地方官迎迁他邑之民入境。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州县官屡荐廖天佐应征“博学鸿词科”,因注重民族气节,不为官禄所诱,乃以年老为由拒绝应试。后隐姓埋名,流寓他乡。廖天佐那永不枯涸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永远滋润着捷城寸地寸草。在捷胜人民的心目中,他虽死犹生。清末捷胜贡生林尧云题黎明洞联云:“西山吟,南山咏,大明秀才也,不惭孤竹庶子;陶公酒,廖公棋,一窑居士者,无愧五柳先生。”另如今人刘乘龙《重访故园黎明洞吊廖天佐》诗云:“石洞清幽悦邃居,为民请命博鸿词。一从隐士埋芳草,夜夜吟蛩哭主持。”“离明义愤盼黎明,不仕夷邦献一生。壮志未酬亡岁月,镌诗石壁吊忠贞。”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2: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2 22:57 编辑

附:明•廖天佐《迁图说》   


        历自康熙元年初迁,三年再迁,举淮、浙、闽、粤四省沿海居民迁入内地,凋残罔极。他省远不可知,姑不具论。如我粤东:首福建交界起,以至广西交界止,延袤四千余里,绵亘万有余乡,附近沿海路南一带,经京差大人科介会同藩院提镇,勘立边界,竖旗订设墩台处所,遇溪河港汊,插桩立栅,不许人民越边行走,不许寸板下河往来,方其庭议初下,耄耋父老传为讹言;及其会勘既定,蚩蚩儿童惊为实事。   
       及至是年仲春上旬,王将军之兵自潮至靖海;省会之兵自惠抵南塘。天戈所指,不旬日而苏逆授首,土弁荡平。严令督迁,沿海乡民纷纷俱欲迁入内地;弃其室庐田畴,抛其器用家资。富者有银,惟挟肢体,密藏囊橐;贫者徒手,锅甑一口,米粮衣服;扶老挈幼,携妻带子,鸟惊兽散,逐队迁居,阵阵拥入。及至界边,栖迟路旁,寄宿荒郊;蜂屯蚁聚,不顾餐风露宿,那管带雪披霜。数日之内,或同比邻寄宿庙宇,或同亲知屯聚山头。日则被打被骗,指为海逆散党;夜则被搜被抢,声言寻取盔甲,数日以外,别寻界内旧居,觅屋居住,人人皆称屋窄,不能支持;再寻土著故知,顿寄妻子,家家俱说亲属先至,无堪再并。留一餐尚属勉强款应,求一文,无肯借贷相周,不得已,卜择塞外旷土,另立围栅;近乡蹙蹙靡聘,惶惶无依;如鸟之离巢,无枝可栖;如鼠之失穴,无旷可藏。虽有草茅遮雨,那比大厦高堂;仅借苫块眠地,不失床枕高架,风寒暑温,坐卧不安。形影已随躯壳,魂魄尚绕故乡。来居不久,家室萧条;疾病相连,性命从今将倾矣!此则迁移未久,安插附近者之情形也。   
       又有思寻远方居住,别寻乐土安生。贸贸然来,攘攘然往,有如伤弓之鸟,高飞远举,老者前而少者后,肩相摩也;甚于丧家之犬,摇尾乞怜,形猬疲,衣服碎,踵相接也。此一时遇悍兵强徒,挞打任其自然,抢夺由其好恶。栖止未有定所,飘流不知所之。身如飞蓬,心如荼苦。或言彼处腴饶,可以耕种度活;或言此处仁里,可以安插妻孥。听其引诱而去,任其扳扯而往。不知所之,去而无定。嗟乎!鸿雁哀鸣,子规啼血,此其时乎!故自八月以至年终,崩山坎一带大路,迁民络绎不绝,日以千计。此则迁移远方者之情形也。   
       越岁次康熙四年乙己。时有龙化为蛇,人变为鬼之谣。果尔幅员既窄,田畴稀少,米贵如珠。横石矶口子未开,乃题定出界煎盐。路口人多淡食,盐贵如玉,天灾与人祸并至,师旅兼饥馑荐臻。流离苦惨,尽是界外穷徒;情形颠沛,无非迁移野仆。三餐不给,乞丐无门,势穷力绝,计无所生。思卖其女儿,或卖为奴婢,或养为儿孙,不过鬻银二钱,或米一斗。不十日钱米俱空,儿女又无。又思嫁其妻媳,或卖为婢妾,或贩于远方,不过易银一两,易谷一石,未满月而银谷乌有,妻媳离散,既而茕茕无依,单形只影,又无期功手足之亲,又无箕帚井臼之妇;起止举动,如梦如痴。   
      至于读书之人,殆有甚焉。方迁移之后,望门求济,惟怜失路之人;沿街叫乞,羞惭儒生之体。砚田抛荒,舌耕无门,命卜小数,生财非道。不得已,呈官求赈,求吏报名,守候日久,领给无多,又成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且常平之仓,不可再开,棠邑之粟,无堪再发,二釜不登,叹斯文多在陈之厄,三丧在望,悲世谊无助麦之舟。昔之管鲍,今成秦越。通财之义,于斯绝闻。   
      不但此也:男尽鸠形鹄面,带菜色之忧容;女皆蹙额皱眉,甚于无盐之陋,或有合家同登鬼录,不论士农工商;举室共丧沟壑,不择老少贤丑;殇之夭,彭之寿,一辙同归;坟之鼓,河之泪,同时共见。屈指而数:十乡之中存无四五,十室之内死有六七,嗟乎!木迁异地,叶落枝衰,人迁别土,家丧身亡。虽理势之自然,亦遭逢之奇厄。故饥非瘴疬,而瘴疬丛生,寒非瘟疫,而瘟疫杂至,昔之埋人以棺,今之埋人以荐;昔日葬人以亲戚子孙,今之葬人以修行施舍。读王阳明《瘗旅》之文,悲哀至矣,不过怜其一家之同归;诵李华《战场》之事,伤心极矣,总是叹其今古之同处。此则今年五、六、七月之间,举三四关之内,饥殍无人葬埋,尽被裹荐掩土者,日以数十,月以数百。时有修行姓林字端素一人,专事雇工带锄荐修埋无亲之尸。登记名数,六月内一月约有六百余人。一邑如是,邑邑皆然。合而观之,长平亢卒之数未足多也。肥水断流之众,尚犹少焉。皇天若从此无所底极,迁民不几于靡有孑遗乎!幸过此以往则无甚酷烈矣。此则迁移二三年内之情形也。   
       嗣后,界外荒芜景况,则有可述而志者;方其遭兵纵焚,处处受回禄之灾;人绝兵毁,百室无安宁之庆。甚至宫庙拆毁,神明化为厉鬼;寺观无存,弥陀变为夜叉。久则屋宇丘圩,人烟断绝。蔓草遍生,萑苇密蔽;一望渺无际涯,四境那有鸡犬之声;四顾浑无畔岸,郊圻不见阡陌之址。山则奇峰矗矗,怪石嶙嶙,牛眠空称吉壤,马邋徒有厚封。翁仲寂守幽阴地,寒食不飞蚨蝶之灰;郭嘉不识汾阳墓,子孙孰辨鸠饕之棘?水则野渡既无舟楫,泽畔谁为问津。深渊已绝渔父,钓台谁系丝纶?蜃楼空结海市,滨澨谁人敢至?鷁首不游碧波,数罟何时可入?野则燕寻王谢失旧巢,队队已成衡阳之雁;虎无冯妇深藏穴,处处皆是负隅之区。百谷不生,腴沃鞠为茂草;五味缺一,斥卤变为荒邱。夜则山长峙,水长流,空有水光接天,月影连地;日则陵谷变,沧海动,宛如洪荒世界,虚无景象。将谓混沌未开乎?两仪既判,,四象攸分,将谓天地未减乎?三才缺一,两大徒存。如此凄凉万状,罄笔难尽。总因迁移立界,浚河开沟,咫尺分生死之关,跬步判阴阳之路,入则生,出则死。令严于徙木弃灰。无奈孑遗迁民,尚思故乡为巡视之地,鱼盐共鼎鼐之资,恋恋不舍,屡屡闯越,或毁于兵,或投于河,具陷禁令之森严;或死于虎,或困于刑,多因饥寒所交迫。更可异者,郊外之虎,本无种类而生,传言饿鬼所变。日方中,则张牙舞爪,猛而且多;天未黑,则闯地噬人,去来无踪。边外噬人犹少,边内噬人更多,此则迁移界外之情形也。   
      至于界内之人,则有交相困苦者焉;富者当排点筑墩台,贫者烟灶编出人夫,排年供兵日食,送差公理,限日报竣,求宽求帮,刑责不免。财倾家破,卖田鬻产,欲壑难填。每立一墩,非三五百金不得落成;出夫之人抬运砖石,搬挑灰土,夜以继日,劳瘁亦无极矣。然又专意编近筑远,百般刁难。不得已,每一名放银一两,夫数既少,工费益久矣。兼此时军工频仍,百务烦兴;墩台之后,继以寨堡,开浚边沟,差官往来如织,羽檄交驰不休,日日派应,以致钱粮繁重,有田无人敢买,有业无人敢受。富者苦于钱粮追比之不前,贫者迫于地方月用之太重。正所谓“任是深山最深处,亦应无计避征徭。”此时求其囹圄空虚,省刑薄敛不可得矣。无怪大官贪酷,吏兵强暴而民贫矣!此则界内困迁移交相困苦之情形也。   
      嗟嗟!愁肠九转,难忍当年之郁结;泪血满斗,未尽当日之涕泪,所幸天运循环,无往不复。王大中丞尽忠报国,我大清圣天子纳谏如流,血疏上陈,悫旨下颁。边界大展,人民复业,三年迁,八年复。时不佞自乡迁至邑,自惠逃至潮,挈眷迁居,将腊始归。若非身亲经历者,不敢虚陈只字,行年将近八十,所过市埠镇城,各立祠报德,备抄当日原疏,并不揣愚昧,撰述图说情形,合并刊刻。使后之君子,不生于其时,不履于其地者,旁观览诵,共相感慨,益知民之所苦,公之恩所大也。此非敢为虚言妄诞,混效齐语志怪之书,实欲确传于世,是以为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2 23:00 编辑

广东巡抚王来任遗疏   

       题为微臣受恩深重,捐躯莫报,谨将临危披沥一得之愚,仰祈睿鉴,臣死瞑目事:臣以一介庸流,荷蒙皇上不弃葑菲,简拔兹任。才不称官,事多从脞。顷接邸报,蒙部院考臣,不能兴利除害,奉旨革职,臣负委托,实当其辜,臣接邸报之日,正臣沉疴之时,臣所患之病在胃不得受食,茹则复吐。初拟尚可救药,小缓须臾之死,不意病势日笃,危在旦夕,生还阙下,无得望矣。   
       伏念臣蒙世祖章皇帝豢养之恩,由通政司参议,升补参政,升补西城监察御史,奉差巡视陕西茶马,升大理寺少卿,升顺天府府尹。   
      康熙元年二月内,蒙皇上升臣郧襄抚治,适值会剿西山房县郝尧奇等贼,奉旨敕臣雇夫肩运粮草,尔时房、竹一带,久为贼踞,路径不通,民夫裹足不前。臣躬自开辟山径,疏通河路,直抵上龛,再至砮石、安塘传递,始得转输接济。又兼图、穆两将军统领满、汉大兵驻发进剿,夜以继日,不遑安处。遇岩涧险峻之地,卒多步行,筹虑劳瘵,实伤心脾,及事竣凯旋,臣亦奉命裁缺,回京候补,即患病卧治数月。   
       复蒙皇上补臣粤东。办疾赴任,自康熙四年八月十三日,受事两年,钱粮盐课等项俱幸全完。地方民生利病,虽不能尽除,然臣曾陈六大害,请旨永禁,其有不便于民者,臣不殚厥心力,整剔而安全之。而民困苦犹未苏者,皆短于才耳,而心则不敢自安也。臣自九月旧疾复作,因当大计与京察而并举,不敢入告,由是而病入膏盲,至此已追悔莫及矣。臣上有六旬之老母,下有黄口无知之诸孤,均不足念,惟臣自郧抚以至今日,虚糜大官之俸,约四年有余,受恩未报,死不瞑目。臣在粤两载,情形臣颇深悉,皇上孜孜求治,臣有真知灼见,至死不言,不几仍负生罪于地下乎!谨披沥为皇上陈之:      
       一、粤东之兵各宜速裁也。省会平藩甲兵,与四翼总兵官,有城守都司兵丁,顺德有水师提督兵,又有水师左右二路,与高、雷、潮、廉、饶、琼等各镇兵。潮州又有续顺公兵,此外各州县又有城守兵丁,是无地非兵,每年计费粮饷二百四十五万。本省起存地丁盐课杂税,共计一百二十余万,尚需外省协济一百余万。是朝廷实有此疆土,不能有其赋税,而且用他省之银以养兵。且养兵不在沿海边界,而尽在腹里之地,兵多更无益也。臣谓国用耗蚀全在兵,而民生困苦亦扰于兵。省会之兵,既有平藩雄师坐镇,已得居重驭轻之势,其余九府,不过声势犄角,酌其要害,量设防守。如遇小窃盗发,城守一旅,便可消弭。若山海巨盗,有平藩之师,可以随时进剿。是兵不贵多也。廷议不肯减兵,不悉地方情况,恐议裁兵,一旦有事,首尾不应,不肩其过。今粤山海之伏莽已靖,所有者,不过朝聚暮散鸡鸣狗盗之徒耳。兵实贵减也。     
       二、粤东边界急宜展也。粤负山面海,疆土原不甚广。今概于边海之地,再迁流离数十万之民,每年抛弃地丁钱粮三十余万亩。地迁矣,又在在设重兵以守其界内之地,立界之所,筑墩台,树桩栅,每年每月又用人夫土木修整,动用不赀,不费公家丝毫,皆出之民力。未迁之民,日苦派答,流离之民,各无栖止,死丧频闻,欲民不困苦,其可得乎!臣谓将原迁之界,急弛其禁,招徕迁民,复业耕种与煎晒盐斤,将外港内河撤去其桩栅,听民采捕。将腹内之兵尽撤,驻防沿海州县,以防外患。于国用不无可补,而祖宗之地,又不轻弃,更于民大有裨益也。如谓所迁弃之地兵虽少,而御侮之患甚大。臣思设兵原以捍卫封疆而资战守,今避寇侵掠,虑百姓而资盗粮,不见安壤上策,乃缩地迁民,弃门户而守堂奥,臣未之前闻也!臣抚粤二年有余,亦未闻海寇大逆侵掠之事。所有者,仍是地内被迁之民,相聚为盗,今若展其疆界,即他盗亦卖刀买犊耳。舍此不讲,徒聚议以求民瘼,皆泛言也。   
        三、香山之横石矶口子宜撤。当年迁立边界之时,以香山不可弃,议设官兵防守此土。香山之外,原有澳彝,以其言语难晓,不可耕种,内地既无驻扎之地,况驻香山数百年,迁之更难,昨已奉命免迁矣。是县与澳皆为内地,所宜防者,防其通外海耳。当时奉行者,乃于横矶立一口子。食粮米计口而授,每几日放一关,其一切用物,皆藉奉禁稽查,留难勒掯不令出。计县与澳,共口数万,断绝往来生业,坐食致困,愁苦难言。若论其地未迁,则为界内之人。其横石口子,似宜免设,使其人得贸易于内,以通有无。惟于澳内设兵,防其通海接济。庶民彝可以长活,若仍立口子,即有粮米出粜,彼地之人,既绝生业,何处有银买米。臣谓不过数年,则其皆枯槁矣。   
       以上三事,皆功令所甚严,诸臣之所忌讳。臣属纩之谋,毫无所私,总以身在地方,目击情形,为此仰体皇上子惠元元至意,以尽公忠一念之诚,不得不沥血上言,臣虽生不能报国,死复可以无憾矣。伏乞皇上,敕部议施行。
       康熙八年正月十三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3: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2 23:02 编辑

两广总督周有德《奏复沿海安插地方发兵防守疏》   

        题为展界设防,既奉特旨,迁民望恩甚切,亟恳复业,早濡皇仁事:   
       切惟粤东沿海地方,设立边界,将界外之民,迁之界内。今蒙特遣都统特等前来会勘,海边安设兵将,防守封疆,粤民闻之,远近悦服。臣等自广城抵潮、惠,所过都邑,黄童白叟,无不焚香顶祝。迁民千百成群,欢呼载道,拥臣等马首号诉,云自立界以来,尽失旧业,乞食无路,今闻皇恩开界安民,小民可望复业,有如苏生。但恳早开一日,早救一日之命。血随泣下,处处皆然。臣喜见其欣呼之情,又不忍见其愁苦之状,随加意抚慰,宣布朝廷德意,莫不踊跃。臣思前此之界,原以绝交通接济之弊,我皇上仁同天地,明见万里,迁民失业久在睿鉴之中。臣今身任地方之责,目睹流离之民,若候会勘之后,方请安插,恐时日尚缓,不能待命。且臣历行界外,一望青草,径路阻芜,即今民皆复业,力难一时开恳。又须早示招徕,预备牛种,需之岁月,方可资生,臣不得不陈情形,为民请命。伏乞皇上怜悯迁民望恩之切,敕下臣等勘过地方,安设兵将之后,一面即同该府县查照迁民旧籍,给与前业,亲行安插。不许豪强隐占欺凌,亦不许无籍匪类,影射混冒。及今急为料理,明春庶可耕种。迁民早还故土,即救旦夕之危,地方早得安静,钱粮亦得起科。臣仍申饬郡县,严行保甲,时加稽察,其有官兵设防于外,亦不患有奸人交通接济之弊。至于无主荒田,列册汇报,酌议兵屯。统候臣等会勘事竣另疏外,仰体皇上爱民之心,从地方起见,特先吁陈,伏乞睿鉴采择施行。奉旨着都统特进等会同该藩督巡抚提督,一面发兵防守, 一面安插迁民,若误农时,恐致民生失所,余依议。
      康熙八年冬
发表于 2013-8-23 02: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8-23 10: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发表于 2013-8-23 15: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欣赏学习
发表于 2013-8-24 00: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学习意义,顶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