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441|回复: 1

[海丰] 新农村蓝本诞生记——海丰县公平镇胜高楼村扶贫开发掠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6 10: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是怎样的?海丰县公平镇胜高楼村为我们描绘了生动场景。这里,不仅有着与这个时代吻合的亮丽外表,人们还具备了追求美好生活所依赖的生产与劳动技能。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内心的安宁与依托,不管何时何境,有一双温情的眼睛始终关注着他们。让他们滋生这一理念的,是这数年里,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贫困村”到“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前的1500元跃升至3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空壳村”到年均收入8万元;从挣扎于日常生活到追求生态平衡......
  胜高楼村民安居乐业,精神富足,生活有奔头,这一驱动力在于——扶贫双到。
  贫困户:想都想不到,有生之年住上“洋楼”
  “真是想不到,我都一把年纪了,还能住上‘洋楼’。真是天大喜事啊,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贫困户的关心和照顾。”陈大爷激动地说。
  2010年前,胜高楼村连一间像样的砖头房都难找到,80%的村民住在又残又旧又漏水的泥坯危房。“以前是土木瓦房,残、破、烂、危,只要一下大雨,村民就会心惊胆战。遇上台风便要转移群众,村干部都整夜不敢合眼,而现在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怕。”谈起之前,村干部陈学谊记忆犹新。
  2010年春,海丰县政协办扶贫工作组在吴远锋组长带领下,一行10多人走进胜高楼村,了解到该村大部分民房是建于六十年代的泥砖瓦房,多数民房墙体破裂,抗灾能力差,安全隐患大,且村容村貌脏乱差;近年来虽然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逐步修缮解决了部分村民的特级危房,但因村里危房多,且村民收入来源少,投入到住房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80%的村民仍然居住在危房中。为此,他们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村代表共同研究改造旧村方案,同时制订老村庄改造方案征求意见书,下发到广大村民中广泛征求意见,为改造老村庄提供民意支持。规划重建新村按每户每座90平方米统一规划进行建设;在分配宅居地建房中,坚持公平公正、严格透明的原则,以老宅居地为基础逐户进行分配,不够安排分配的,属东片的向东边方向延伸安排、属西片的向西边方向延伸安排, 10人以下的每户安排1座,10人以上的每户安排2座。在筹集资金方面,坚持以政府补助一点、发动村民集资一点和社会贤达捐献一点的方式,经政协办扶贫工作组、镇主要领导多方奔跑,协助争取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800万元,发动村民集资1900万元,其他扶贫资金120万元,外出经商老板捐款100万元。对于11户特殊困难户,坚持免其出资一分钱,用所筹集资金给予解决。
  2012年,胜高楼村旧颜换新貌,200幢格局整齐的新楼房拔地而起,村道全面实现水泥路面,铺设排污水沟1200米、垃圾堆放池6个,安装了20盏路灯、铺设了自来水管网2000米、新建了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的文化室1间、冲水式公共厕所1间、占地500平方米的篮球场1个,同时对村前3000平方米空旷地进行绿化、美化,并建有占地50平方米的凉亭供村民休闲休息,胜高楼村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另外,海丰县政协办出资2万元及协助筹集32万元农田水利建设补助资金对胜高楼新村1000米的引水渠道以及一批陂头、渡槽等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修复,使该村200多亩水田得到了灌溉。
  扶贫的真谛:技能及意志
  经确认,胜高楼村有贫困户29户,其中因病致贫的10户,缺乏劳动力13户,单亲家庭6户。扶贫办帮助17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帮助11户贫困户转移劳动力,帮助1户贫困户从事经商。
  2009年6月10日上午,政协办扶贫工作组来到村里看望年过五旬的单亲母亲时,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及子女学习情况,反复叮嘱小孩要安心学习。“现在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家庭的困难我们一定会帮助解决的。”并联系海丰技工学校、汕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两所学校供部分家庭子女免费就读,实施智力扶贫。同时,主动发动民营企业家以“结对子”的方式实施赞助及协助贫困生进行助学金和减免学费的申请,使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子获得助学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费不足的问题,保证学业顺利完成。2010年底,洪文等5户通过转移劳动力脱贫,已脱贫贫困户目前家庭经济收入稳定,并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其他贫困户也有一定的稳定收入,基本实现脱贫。
  要从根本上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还得让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2010年7月中旬,扶贫工作组聘请县农业局农艺师到胜高楼村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让村民们都能掌握1至2门实用种养技术,切实帮助广大村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科技种养水平。同时,指导每户贫困户家庭发展1至2个种养项目,增加收入。
  同年,在民营企业金鸟来服饰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扶贫办促成成立公平镇青年创业就业培训基地,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义务技术指导、免费技能培训、传递致富信息等多种服务形式,为广大被转移劳力搭建就业创业发展平台,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创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目前,全村29户贫困户通过该平台实现了再就业,增加了收入。
  为大家庭注入致富源动力
  “要使村子有长远发展和后劲,就必须有自己的优势产业。”扶贫工作组吴组长斩钉截铁地说。2010年5月底,扶贫工作组、村“两委”班子及村里几个种养能手到兄弟乡镇种植基地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回来后,聘请农业专家驻村实地调研,并提供种植基地建设规划、培训、新技术应用等指导,引导村民种植150亩的台湾木瓜、400亩的优质西瓜、100亩的火龙果三个生产基地,每亩土地比种植水稻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村人均农业收入可达2800元,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化格局。
  同年,该村由扶贫单位海丰政协投入15万元,参与公平镇联平蜡艺厂项目,实现村集体收入年达1.5万元,并利用每年受益1.5万元继续投入扶贫开发,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及智力帮扶项目,实现就业转移和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脱贫步伐。同时,县政协办扶贫工作组帮助村委策划开发果场30亩,并于2012年12月全部发包给村民种植荔枝等水果,每年每亩承包金800元,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4000元。(来源 汕尾日报 记者 洪笳荣 通讯员 庄木辉  邱启凤)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海丰封停无证幼儿园139所
[汕尾资讯] 海丰县海城镇南门社区的干部协助交通民警维持
[汕尾资讯] 海丰公安开展社会治安整治统一清查
[汕尾资讯] 海丰签订首饰产业环保聚集区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汕尾资讯] 海丰深入整治占道经营
[汕尾资讯] 海丰印制十万份消防宣传单 推动火灾隐患整治

发表于 2014-11-6 12: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