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
查看: 21945|回复: 0

[汕尾] 赤石古村落群游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2 01: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月21日,汕尾暑期社会实践立项分队迎着初升的太阳踏上了探访海丰县赤石古村落群的征程。几经波折,分队成员终于在上午十一点抵达赤石镇,开始探访坐落于赤石圩四周的四处古村落。其中,千秋塘古寨和新厝林古寨位于赤石镇府西侧,而新城古寨和洋坑古寨则坐落在赤石镇府东面。
没有向导的指引,也没有准确导航资料的我们,终于在不断询问村民后抵达此次行程的首站——千秋塘古寨。穿过盛夏的麦田,再越过一片竹林,映入分队成员眼中的是一座寨墙高筑的“中式城堡”。
看到这样雄伟的城寨,队员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们围着古寨外围环绕了一周。从外围观察这座古寨,我们有惊喜更有惋惜。我们惊喜,因为发现了古寨的布局很好地继承了古城建造的格局;我们惋惜,惋惜这座文物般的建筑未能被很好地保护,一幢与古寨格格不入的新式楼房伫立在古寨的东南角。
而后,我们从正门进入古寨,进行进一步的探访。高达六米半的四方寨墙内,是一派“黄发垂髫,其乐融融”的景象。当分队进入寨内时,恰好遇见三两老妪携一群孩子在喝“咸茶”聊天。向村民表明身份和分队此行目的后,队员各自分工开展调查,或以摄像机拍摄古寨的点滴,或以纸笔记录所见所闻,抑或是在与村民的闲谈中进行问卷调查。遗憾的是,我们未能与当地村委领导与古寨负责人取得联系。于是,我们按照事先的分工,各自穿梭在青石板砌成的巷道上。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图为队员在开展问卷调查)
千秋塘古寨,以中央通巷为中轴,南北两面的寨墙边留出另外两条通道,中轴两侧各置八座民屋,形成“三街十巷”的布局。我们穿梭在巷道上,仔细观察着那坊间称作“一间过两伸手”的锅耳式民房。期间,偶有热情的村民邀请我们进去家里喝茶。兜转了一圈,我们再次回到中央街道,驻足间,队员的目光齐聚寨后方的一座门楼。稍作停歇,我们进入那座斑驳的楼宇,透过正门的屏风,我们见到的是一尊威武的关公像。原来,这是一座下贡关二爷,上祀文昌帝君的文武庙。走出文武庙,我们沿着中央街道走出这座神奇的古寨。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图为队员在文武庙内摄影记录)
继而,我们马不停蹄地奔赴千秋塘古寨东侧一公里的新厝林古寨。由于导航资料的欠缺,分队一行人一度迷失在荒郊。最后,在一名三轮车司机的带领下,我们于十二点到达新厝林古寨。令人惊讶的是,这座赤石古村落群保存最为完善的古寨,竟隐藏在一幢幢现代楼房中,难怪分队一行人未能辨认出来。
步入新厝林古寨,呈现在队员眼中的是一排排严整的屋宇拱卫中轴街道的景象。然而,于此壮丽景象不相衬的是,大多数的民房皆是门窗紧闭。笔者环视了许久,才发现一名在做饭的中年男子,向其表明身份并征得其同意后,我们开始进行调研。在寨内逛了一圈,不难发现这座布局严谨的“军事城堡”的结构是和千秋塘古寨如此一辙的。值得庆幸的是,新厝林古寨不枉“赤石古村落群保存最完整的古寨”的美名。除了围墙四角用于御敌的角楼有明显的塌顶外,寨内建筑基本完整,没有出现一座超越燕尾翅角的现代建筑。除此之外,其与千秋塘古寨明显不同的一点在于,新厝林古寨不仅有后门楼,还存在前门楼。当然,门楼的作用仍是供奉神祇。新厝林古寨的前门楼供奉魁星爷,后门楼祀关帝君。一前一后的呼应中,先文后武;四方格局的框架内,文武兼备。这样子的现象或许是当地村民“和平主义”的体现,而笔者则更加坚信这是出于维系文化心理的平衡。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jpg
(图为屋宇严整的新厝林古寨)
艳阳当空,空荡荡的巷道却并未因和煦的阳光而扫去一丝冷清。而队员的内心亦是极为悲凉,我们端坐在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上等待农忙归来的村民。队伍修整的十几分钟里,除了数只燕子从头顶掠过外,未能见到一个村民归来。由于时间的缘故,我们只得重新出发。沿着寨内前低后高的地势顺势而下,我们很快走到了寨门处。带着拍摄的影像和心中的不舍,我们驱车赶往赤石圩。
正午时分,我们在赤石镇府旁的饭店进餐。草草果腹后,队员开始了小组讨论。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新鲜的,特别是在饭店里我们遇到了赤石镇特有的“尖米话”。你一言我一句间,交换了自己对于之前的见闻的看法。“发现了吗,两座古寨的布局是一样的”、“古寨前都有一方半月形的池塘”、“为什么是半月形的?还有,古寨都有角楼,寨墙也有枪眼”。如此种种的对话对我们前半程探访的结果进行了梳理,队员对于一些疑问猜测不一,更是让我们对接下去的行程充满了期待。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们头顶烈日驱车很快便达到了此行的第三站——新城古寨。我们将车子停放在一方巨大的半月形池塘旁边。面对这样一方池塘,关于“池塘为何是半月形”的谈论再次热烈起来。由于争论不下,我们很快便进入了古寨。在古寨南门,我们遇见了一群正在乘凉的村民,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新城村现任村支书。洪书记听闻我们到访的目的后,安排我们到新城村村委办公点休息,并安排了前新城村村委书记洪木才老先生作为我们在新城古寨的向导。在村委办公室里,两任村委书记耐心地解答了我们的疑问。洪老书记运用了大量的玄学知识跟我阐述为何古宅前的池塘要修成半月形。除此之外,洪老还进一步向我们介绍赤石古村落群四座古寨的池塘的不同以及其中包含的故事。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8.jpg
(图为队员与洪老书记合影)
在心中的疑问得到解决后,我们正式开始了对新城古寨的调研行动。首先,我们对新城村村委会进行了调查,两任书记都很热情地配合我们开展调研工作。现任村支书在完成分队的问卷后,不仅向我们提了几点极具建设性的意见,还向我们介绍了新城村村委针对新城古寨保护工作。据悉,新城村为更好的保护新城古寨,正组织村民搬出古寨,原住民将在古寨周边修建新居。
紧接着,洪老带领分队一行人先行参观了位于古寨东侧的一间八角屋。伴随洪老从容的讲述,一段关于八角屋如何兴建,又是如何变成八棱形的样子,继而怎么破落的往事仿佛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步入屋宇,一番破落的景象映入眼帘。只是,从屋内斑驳的痕迹中还是不难看出它曾经的繁华。洪老将其所知道的一切都一一娓娓道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了最里间的房子。在一间门前荒草丛生的屋子前,原本还在讲解的洪老静了下来。随后,这位老人用近乎哽咽的语气跟我们说“这座房子,是连专家都拍手称赞的,可惜成了现在的样子”。听完洪老的这番话,我们一行人就这样静静地端看着这件“遗失的珍宝”。许久后,洪老率先开口,他提议我们去古寨参观。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jpg
(图为分队参观破损的八角屋)
怀着凝重的心绪,我们跟随洪老来到古寨的东门。洪老告诉我们,新城古寨坐北朝南,后设门楼供奉关公,四角设有四座炮楼,寨墙设有炮口和枪眼。但古寨不是以中央街道为中轴左右对称拱卫的格局,而是以十字街为主体构架辅以十条巷道的布局。当被问及为何供奉关公而不是其他神祇时,洪老解释道,新城古寨的居民由四个姓氏组成,供奉关公是因为相信关公能让住户彼此间和谐相处。接着,我们由东门进入古寨,寨内的建筑与前两座古寨并无明显的差异,只是格局不一样,新城古寨的住户也多些罢了。
最后,我们从古寨西门出去参观寨外的墙体。这期间,笔者注意到,东西二门与南边的正门是不一样的。东西二门分内外两重门,更值得注意的是,东西二门皆是外门为方形,内门为半圆形。这点是与传统的“外圆内方”观念是相反的,笔者心里估摸着这是否寓示着古寨居民“对外界持以防备心理,对寨内的居民间则持以圆通的心态”的文化氛围。毕竟,这点猜测是很可成立的,古寨居民属于其时当地的外来户。就在笔者准备询问洪老时,一名队员抢先提问了洪老为何墙体会以那么大的角度倾斜。洪老告诉我们,墙体原为其先人为福荫后世有意稍向墙体上方倾斜,不料百余年过去,墙体的倾斜角度愈来愈大。为此,又有队员紧接着提问为何不采取加固措施。洪老笑着回答我们,专家亦是这么提问的,只是古寨的周边的环境不允许那样子操作,所以就没有采取材料加固墙体了。接着,一面布满炮口和枪眼的墙体出现在我们眼前,听着洪老的讲解,笔者竟忘记了要向洪老请教的疑问。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jpg
(图为洪老为队员作介绍)
转眼间,已是下午四点。告别洪老先生,带着他的寄望我们驱车奔赴此次调研活动的最后一站——洋坑古寨。由于有了洪老的指引,我们不到十分钟便到达了洋坑古寨。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停车后即在周边寻找能当我们向导的村民。然而,不论在古寨内,还是在寨外的民居,都是空荡荡的。古寨周边仅有的一幢五层新建洋房也是门窗紧闭,看样子主人外出还未归来。
由于找不到向导,我们决定自行探访洋坑古寨。有了前三次的经验,我们在古寨内走访倒也是轻车熟路。在寨内走走停停一圈下来,我们便能道出洋坑古寨的大致轮廓。洋坑古寨,在布局上虽不及新城古寨那般独具特色,仅是以中心街道为中轴,左右两翼建筑彼此对称的格局。但其奇特之处也是颇多的。与新城古寨相比,该寨四角的炮楼并未拆除,炮楼与寨内相通的小门也未被封死。若说洋坑古寨还存有炮楼倒不足以称道,它让人更为惊叹的地方在于该寨的朝向为坐南朝北。洋坑古寨一反传统建筑追求坐北朝南的习惯,也许是古寨强调实用性的最好体现。
信步于几无人烟的巷道上,周围冷清的环境着实令人心生畏惧。也许是缺少人气的缘故,在这盛夏时节,巷口吹来的风竟有几分清冽。因为没多少住户,所以我们在寨内开展了简短的调查后,便走出了古寨的北门。走出古寨,眼前的景象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在夕阳的照耀下,古寨北门那一堵粗糙的灰沙寨墙显得格外壮观。那粗糙躯体镶嵌的白色砂石在斜阳余辉下,泛着突兀的白光。就是这样一堵由灰沙、糯米和黑糖夯筑的寨墙,屹立百年不倒,以其斑驳的躯体为古寨抵挡了一年又一年的寒风侵蚀。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4.jpg
(图为洋坑古寨北门)
在北门合影留念后,队员们就在门外端坐休息,这期间我们再次进行了讨论。洋坑古寨,这座与其他三座古寨相比并不起眼的古村落,以最原始的风貌深深折服了我们。在赤石镇走访了一天,也只有在洋坑古寨我们才体会到了海丰西部农耕明文独有的气息。在这个依山傍海的地方,与鲜果满地一样富饶的是我们的文明,面对这粗糙的墙体,我们仿佛看见了先民合作摏墙的场景。
太阳悄悄地在山的那边沉落下去,预示着我们的形成将告一段落。这一趟走访调研,分队成员收获颇丰,不仅了解到了我们所未曾听闻的知识,也收获了一份真挚的情谊。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赤石古村落群游记
[城事报料] 东莞理工学院暑期实践汕尾立项分队
[城事报料] 东莞理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汕尾立项分队
[城事报料] 古村落文化调研
[文化天地] 海角涛声起,天涯凤韵和 汕尾市诗词学会乙巳
[文化天地] 感题温建维摄影《玄武山塔瓷盘》/叶良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