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日开始,本报陆续刊登多篇市区交通秩序和交通基础设施存在问题的系列报道,期间有关部门也作出了回应。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哪些交通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哪些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又有什么问题仍待解决?对此,记者进行了回访。 智能化红绿灯“上岗”在即 一边是等候红灯的车辆排起长龙,一边是亮绿灯的道路却没有车辆通过。随着智能化红绿灯“上岗”,这一现象将有所改善。 “增设智能化交通信号灯以及渠化岛是此次改造工程的一大亮点。”市交警支队负责人说:“新升级的交通信号灯,会根据道路的排队情况,智能化地调整红绿灯时长,监控摄像头也随之修整,机动车闯红灯的行为将受到处罚。同时,正在修建的渠化岛结合先进智能化交通信号灯的投入使用,将使市区交通出行变得更加规范、畅通、安全。 记者近日从市交警支队了解到,市区十三个路口的智能化交通信号灯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已完成60%左右,除个别路口因别的部门修建地下管道延缓了进度外,其他路口的改造工作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计11月中旬可完工。 市区公交车将不再“流浪” 根据《汕尾市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近期目标,市区近期共规划了2个公交车停保场,总面积达3.8万公顷,分别是东涌镇东城路北侧停保场和绿叶停保场,供市区所有公交车充电、维修、保养、夜间停放等。东涌镇东城路北侧停保场现已动工建设,预计十一月完工,该停保场建成后,市区公交车将彻底告别“无家可归“的尴尬局面。 10月10日下午,记者看到城区东涌镇东城路北侧停保场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两台大型挖掘机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沟槽开挖、管道吊装。只见一根根水泥管在挖掘机的牵引下准确有序吊装到预先挖好的沟槽中,工人们忙着铺设地下排水渠道……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停保场土地的平整工作现已完成,地下排水管网工程以及周边围墙建设预计一个星期内可以完成,整个工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 泥头车自觉披“外衣” 8月31日上午十点,记者曾在汕尾粤运汽车总站外的十字路口处蹲点观察,短短一个小时,共看见9辆载满泥土的泥头车,其中只有1辆泥头车进行了遮挡,其他8辆无一丝遮挡,一路上泥土石块沿途扬撒,污染道路环境。10月10日下午3点左右,记者再次来到粤运汽车总站外蹲点观察,与之前观察到的情况截然不同的是,在半个小时内,记者在相同的地方共看到路面行驶的5辆泥头车,其中4辆作了遮挡处理,仅1辆没有遮挡。 近段时间以来,市区泥头车无遮挡行为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整治下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多数泥头车车主能按照规定落实整改,泥头车无遮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少数泥头车车主我行我素,有关部门需加大力度巩固整治成果,警惕泥头车无遮挡行为再抬头。 公交候车亭亮化等问题亟需解决 10月12日晚八点左右,记者沿着汕尾大道、通航路、公园路等一路观察,发现路两旁的公交候车站亭仍未实现亮化。采访中,不少市民对此事十分关注。市民梁小姐说:“让公交候车亭亮起来怎么就这么难?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解决。” 走访中,记者还发现,市区道路交通标线缺损、模糊不清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小车乱停乱放、无牌二三轮车闯红灯等乱象仍需加大力度整治,以保障市民安全出行。(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吴广廉 实习记者 梁 佳 林于琳 郑海燕 李佳茵) 城区东涌镇东城路北侧的电动公交车停保场施工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