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652|回复: 17

[戏曲] 汕尾三大戏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4 16: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西秦戏
    西秦戏,又名“乱弹戏`”,俗称“陇东空(腔)”。植根海丰、陆丰两县,流行于粤东、闽南一带。明末清初,广州方言地区及潮汕闽南语地区,都有西秦戏流行。一路从湖南、湖北传入,一路从江西、福建传入,故西秦戏有上、下路之分。
    西秦戏唱腔道白均用中州官话。主要声腔有正线、西皮和二黄,还有少量的昆曲和民间小调。正线是西秦戏本腔,其剧目占全部剧目的2/3以上。唱腔共分34个板式。正线分二番<二方或二凡)和梆子两大类。二番类的板式有[二番]、[慢二番]两种,唱词是七字句或十字句的上、下句句式; [十二段]和[五更叹]也属二番类的唱腔。梆子类唱腔有[平板]、[平板连]、[梆子]、[巴山反]、[三股分]等。西皮是西秦戏“三十六本头”剧目中的主要声腔,板式有[导板]、[慢板]、[十字中板]、[紧板]、[叹板]、[二六]、[快二六]、 [哭板]等,唱词前四后三或三、三、四为句子的基本格式。二黄腔共分[导板]、[紧板]、[紧流水]、[中流水]、[慢
流水]、[哭板]、[叹板]、叠板]、[慢板]、[平板连]、[三股分]11个板式,唱词句格与西皮腔相同。
    西秦戏伴奏音乐的器乐曲牌,分大锣鼓牌子、正线曲曲牌、西皮腔曲牌、二黄腔曲牌四类。大锣鼓牌子,使用两支大唢呐吹奏旋律,以丰富多变的锣鼓紧密配合,用以表现各种不同情绪、不同气氛的场面。常用的有:表现大规模行兵布阵的[二犯]、[大起兵]、[双龙剑],衬托番人行兵的[番竹马]、女将行兵的[石娘娇],表现欢快、热闹场景的[千秋岁]等。正线曲曲牌常用的有[麻桃仁]、[粉红莲]等。西皮腔曲牌常用的有[北上茶]、[脱毛狮]等。二黄腔曲牌常用的有[柳青娘反]、[卷珠帘]等。
    西秦戏乐队,素称“后场”,分文场和武场,合称“八张交椅”,即:头吹(第一唢呐,兼主弦、小唢呐),二吹(第二琐呐,兼三弦、竹笛),鼓头(打鼓、板),大鼓(打鼓手兼拉提琴胡),班锣(双面锣手、兼小未),二锣(单面锣手,兼月琴),大铙(打大钹、广镲、中未),响盏(打小手锣,兼把岗)。武场中又有文武乐之分。文击乐伴曲戏,武击乐伴科白戏。打击乐器分四类:班锣,适用于正线曲剧目;丁锣,适用于西皮剧目;苏锣,适用于二黄戏剧目;牌子大锣鼓,多用于武戏。自20世纪60年代始,西秦戏增加了扬琴、二胡、中胡、大提琴等乐器,乐队人数扩为12~15人。
    传统剧目约1000个,分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的主要剧目有“四大弓马戏”、“三十六本头”、“七十二提纲”等。“四大弓马戏”指《上京连》、《三官堂》、《哭监写状》、《沉香打洞》。武戏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封神、隋唐、水浒等演义小说。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回窑》、《重台别》、《刘锡训子》、《宋江杀惜》、《斩郑恩》等。武打艺术宗南派武功,长于表演慷慨悲壮的历史故事戏。
西秦戏的脚色行当是五行十柱制。五行即生行(网边行),旦行 (打头行),净丑行(打面行),旗军行(包括乌旗军、红旗军),音乐行。十柱是老生、武生、文生、公末、正旦、花旦、老旦、,乌面、红面和丑。
1958年1月,广东省文化局奖励五年来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剧团和优秀节目。海丰县西秦戏剧团的《斩郑恩》获奖。1960年3月,参加汕头地区戏曲艺术会演,西秦戏剧团的《徐棠打李凤》获剧目优秀奖,罗振标(饰徐棠)、孙俊德(饰李凤)得优秀演员奖。
    二、正 字 戏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用中州官话演唱,因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字”或“正音”而得名。流行于以海丰、陆丰为中心的粤东和闽南地区。
    正字戏是元明南戏的一支,明代从闽南传入粤东。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也有部分杂曲、小调。其正音曲曾受弋阳、青阳、四平等腔影响,一唱众和,且多滚白、滚唱,常出现大段的畅滚。乐调分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类,并有头板、二板(中板)、三板(快板)、牵句等节奏变化,常用曲牌有[山坡羊] 、[四朝元]、[驻云飞]、[锁南枝]、[新水令]、[步步娇]等。昆曲分笛曲与唢呐曲,常与正音曲混唱,曲牌有[梁州序]、[刮地风]、[泣颜回]、[铁莲灯]、[折桂令]、[清江引]等。 杂曲包括福建调、道士调乱弹和吹腔。福建调来自闽南七子班;道士调即师公调,出自粤东;乱弹和吹腔,来自西秦戏班。小调多为民歌俗曲,有[青铜宝镜]、[花鼓调]、[一匹绸]、[琵琶词]等。正字戏乐队分文场和武场。伴奏正音曲,文场乐器用大管弦、响弦和三弦,武场用一面大鼓、两面大锣。伴奏昆腔,文场乐器用品(横箫)、笛仔(小唢呐)、大吹(大唢呐),武场用鼓头、板、大鼓、空锣、大铙、响盏、钹、云锣、括仔、三音(正字戏特色乐器)。杂曲的伴奏,文场用正音曲的伴奏乐器,武场用鼓头、木梏、响盏、钹。乐队体制,建国前以适应武戏为前提,满员7人,分掌鼓头(小板鼓)、大鼓、响盏(兼空锣)、钹(兼班锣)和大钹。掌鼓头者称鼓师,头吹负责领奏。演正音曲戏,鼓师转司文鼓,头吹转拉大管弦,二吹转拉响弦,响盏手转弹三弦,钹改打第一大锣,大钹改打第二大锣。建国后乐队增加了扬琴、二胡、中胡、笛子、大三弦。打击乐也有所变化,大锣、大鼓逐渐少用,改以小鼓、小锣 (京锣)为主,增加了深波、中鼓和马头锣。乐队增至13~15人。
    传统剧目分文戏和武戏(提纲戏)两类。在现在170多出文戏中,正音曲剧目约占60%,昆曲剧目约占30%,其余为杂曲、小调的剧目。文戏有传统“三十六单头”,意为拿手戏,其个又有“十二金本戏”,意指最精华者。“十二金戏”计有“四大苦戏”:《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葵花记》、“四大喜戏”:《三元记》、《五柱记》、《月华园》、《满床笏》;“四大弓马戏”:《马陵道》、《千里驹》、《忠义烈》、《铁弓缘》。武戏现存约2300个剧目,分大传戏、小传戏(草传戏)和本头戏(杂出戏、锦出戏)三种。大传戏、小传戏为连台本戏,如《列国传》、《三国传》、《隋唐传》、《李广传》等。正字戏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有《百日缘》、《百花赠剑》、《张飞归家》、《刘三妹割草》、《金叶菊》、《张春郎削发》等,并改编演出了《琼花》、《智取威虎山》等现代戏。
    脚色行当,明宣德年间有生、旦、外、占、净、丑、婆七行,清同治年间发展到生、旦、外、末、小、占、净、丑、夫、杂十行。清末民初,行当变化为三大行十小行:三大行是勾脸行、网边行和扮头行;十小行是勾脸行的红面、乌面、白面、丑;网边行的正生、武生、公,扮头行的正旦、花旦、婆。20世纪30年代后,为适应武戏演出的需要,行当发展为红面、乌面、白面、白扇、武生、正生、正旦、花旦、公、婆、丑、帅主十二行。
    1956年9月,海丰县正字戏剧团赴省汇报演出,主要剧目《古城会》、《百日缘》、《百花赠剑》,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土席田汉等看了演出,并到后台会见演员。1960年3月,参加汕头地区戏曲艺术会演,海丰县正字戏剧团的《张飞归家》获剧目优秀奖。
    三、白字戏
    正字戏传入闽南、粤东后,与当地的潮调、泉调及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渐形成新的剧种。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字”,称当地方言为“白字”,故名白字戏。因唱腔衬字多用“哎伊爱”,当地人又称为“哎伊爱”。白字戏原有老白字(闽南地方戏)、潮州白字 (今称潮剧)和南下白字(海陆丰白字)之分,现为海陆丰白字的专称。流行于海丰、陆丰两县及惠东、惠来、紫金等县的部分地区,与正字戏有传承关系。白字戏的戏班是童伶制,与科班合为一体,吸收八九岁少年入班习艺,若有发展前途,但声音不适合童声音域者,常转到正字戏班再拜师学戏,艺有所成者便可当产角,这叫“上大班”。白字戏有“半夜反”的演出习俗,即上半夜做武戏,讲官话,下半夜做文戏,唱方言。早年白字戏如与正字戏同地演出,正字戏必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民间并有“正字母生白字囝”的谚语。
    白字戏唱腔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也有部分板式唱腔。分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与正字戏和潮剧颇多相同。曲牌分大锣鼓和小锣鼓两类:大锣鼓曲牌常用的有[驻云飞]、[四朝元]、[下山虎]等;小锣鼓曲包括民间小曲、杂调即庙堂音乐。白字戏伴奏音乐的器乐曲牌分弦诗曲和串仔曲两部分,弦诗曲常用的有[哭皇天]、[粉红莲]、 [猴子背米]等。
    白字戏传统乐队7人,称“七张交椅”,即一对鼓(大鼓、鼓头)、一对吹(头吹、二吹》、一对锣(头锣、二锣)、一副大铙。七张交椅除鼓手外,还得兼其他乐器:头吹兼拉大管弦,二吹兼吹横品,头锣、大铙兼拉椰胡、弹三弦。文场乐器有:大管弦、横品、椰胡、三弦。20世纪40年代初,改大管弦为竹弦。建国后,增加了二胡、秦琴、扬琴等。武场乐器有:丁锣、太锣、大钹、小钹、三音、响盏、云锣、未仔、鼓头、大鼓、木鱼。建国后,增加了苏锣、小苏钹、深波。
    传统剧目以传奇故事的连台本戏为主,俗称“连戏”。按其唱腔音乐特点分为大锣戏和小锣戏两类。小锣戏又分为正板小锣戏、反线戏和小调戏三种。两类都是文戏,共有:“八大连戏” 《英台(连)》(《访友记》)、《秦雪梅(连)》 (《三元记》)、《高文举(连)》、(《珍珠记》)、《陈三(连)》、(《陈三五娘》)、《崔鸣凤(连)》、《王双福(连)》、《杨天梅(连)》、《肖光祖拜寿》等1000多个剧目。现保存有大锣戏66个,小锣戏29个,小调戏8个,科白戏40个。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有《白鹤寺》、《山伯访友》、《陈三磨镜》、《金叶菊》、《白罗衣》、《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并改编上演了《棠棣之花》、《金凤树》、《社长的儿女》等现代戏。
    白字戏尚为民间小戏时,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行,后发展为生、旦、丑、净、公、婆、贴的“七子班”体制。生分文生、武生、童生、须生,旦分花旦、乌衫(正旦)、蓝衫(青衣)、武旦,丑分衫头丑、老丑、丝巾丑、官袍丑和童丑等。
    1955年,海丰县青年白字戏剧团,移植郭沫若大师名著《棠棣之花》,易名《芳草碧血》上演,深受观众好评。1960年6月,海丰县文工队并入白字戏剧团。由黄琛作曲(或配曲)的《朝阳沟》、《社长的女儿》、《海防线上》、《滨海风潮》等十几出现代剧先后上演,深受观众好评。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反腐日益获得民心
[文化天地] 汕尾三大戏曲
[文化天地] 宽容和包容是人生最高境界
[三唯论点] 书包只是形式, 减负才是目的
[休闲生活] 十全十美日
[文化天地] 《汕尾坎下城海防志》序/叶良方

发表于 2015-10-25 09:41:51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我最喜欢的戏曲是西秦戏,唱腔有韵味!
发表于 2015-10-25 11: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凌波仙子 发表于 2015-10-25 09:41
我最喜欢的戏曲是西秦戏,唱腔有韵味!

会唱吗?有机会唱一段来听听
发表于 2015-10-25 11: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的辛勤创作
发表于 2015-10-27 15: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5: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凌波仙子 发表于 2015-10-25 09:41
我最喜欢的戏曲是西秦戏,唱腔有韵味!

有机会听听你一曲西秦戏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5: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珊儿 发表于 2015-10-25 11:30
会唱吗?有机会唱一段来听听

同感。英雄所见略同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5: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珊儿 发表于 2015-10-25 11:30
学习了,谢谢楼主的辛勤创作

不用客气
发表于 2015-11-1 21: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值得肯定是《金叶菊》,与传统白字戏差别很大,相当不错的!
发表于 2015-11-2 12: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表于 2015-11-3 15: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流山水 发表于 2015-11-1 15:03
有机会听听你一曲西秦戏

不好意思,只会欣赏不会唱。要听就去找汕尾大才女杜青吧,听说她唱得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9: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凌波仙子 发表于 2015-11-3 15:09
不好意思,只会欣赏不会唱。要听就去找汕尾大才女杜青吧,听说她唱得很好

这样啊?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9: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遗产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9: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风大网佬 发表于 2015-11-1 21:03
最值得肯定是《金叶菊》,与传统白字戏差别很大,相当不错的!

好看。见过
发表于 2015-11-3 22:03:27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刘文龙)陆丰正字戏
2015-11-03 13.00.38.jpg
发表于 2015-11-4 10: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7-18 11: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16-7-18 11: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