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蓝馨梦 于 2016-2-3 17:56 编辑
海陆丰民间饮食习俗在漫长的岁月中,因其自然环境、气候、物产与其它地方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地方特色浓厚且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习俗。尤其是“粿”,在海陆丰人的生活中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海陆丰地区的“粿”会因为佳节吉旦的不同,其种类造型和制作技术也不尽相同,即有了“时节做时粿”之说。
一年之中,海陆丰人以春节的“甜粿”、“发粿”的制作最为隆重和繁杂。 制作甜粿,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特别是传统做法,制作“甜粿”需要一天两夜的时间。
每到农历十二月廿五、廿六,家家户户便开始做“甜粿”、“发粿”。而在这个时候,农村过年的气氛也浓起来了。
在海陆地区丰流传着“甜粿好食粉难舂”的俗语。旧时没有现成的糯米粉,每一道工序都要依靠人工完成。人们在冬收后,须选出最好的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泡晾干。然后放进石臼舂成糯米粉,舂糯米粉很费工夫,至少要过筛二三遍,粉末越精细,做出来的“甜粿”越细腻光滑。在和糯米粉过程中,还需要掺进适量的调和油,大约搅拌了30多分钟。
和好的糯米粉浆需要放置一夜,海丰人俗称“让面走筋”,也有人叫“醒(饧)面”。目的是让糯米粉中的蛋白质分子充分吸收水分扩张伸展,以达到更筋更弹的作用。
和好之后,便将糯米粉浆倒入专用的锡盆,再拿到炉灶上去蒸。 尽管现在天然气和微波炉的使用都很便捷,但是灶火依旧是许多农村家庭制作甜果时的选择。这不仅仅是因为省钱,更重要的是因为能使甜果维持原先的美味。
“甜粿”是“开年粿”,一般在大年初二才能解开,寓意来年的日子“甜甜美美”。人们将“甜粿”做得是否成功与新一年的运气好坏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制作“甜粿”的时候,便有了一些忌讳。例如不让陌生人、近期参加过丧礼的人进来。从这些忌讳,我们不难想象,“甜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蒸甜粿需要一天的时间,炉灶要不能停柴火,蒸锅不能断水,就这样重复着……
春节前除了做“甜粿”,还要做“发粿”。发粿又叫发糕。客家语称之为钵粄、发粄或碗粄,它是以粘米粉加糖和酒饼并发酵而成。
做“发粿”比起制作“甜粿”来说,可就省时省力多了。特别是现在,可以买到现成的“发粿”粉,就是配好一定比例的发酵粉的面粉,包装上也有注明这包粉要配多少糖与水。蒸的时间比制作“甜粿”更少得多。搅拌好的“发粿”粉浆放入专门的“粿”钵,只需要蒸20分钟左右便可以了。
过去,小孩是最喜欢围在炉灶旁边,等待着美味的糕点。“吃甜粿,看虎狮;吃发粿,看藤牌”,这句海丰俗语,描写了春节期间,小孩一边吃年糕一边看狮舞的情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年糕是人们最主要的糕点和零食,也是充饥的替代品,小孩更是手不离年糕。
发粿会因为在蒸煮的过程中,受热膨胀,使发粿高出碗面且上方表皮胀裂,呈十字或不规则型的裂痕,像一朵盛开的花。海丰人便用以寄托兴旺发达的愿望。如果发酵过程做得好,蒸熟之后,粿面凸起裂开后状如花朵,海丰人称之为“笑”。
时时花,节节粿。在海丰地区,清明节要做“鼠壳龟粿”,端午节做粽子,中元节做“重糕粿”,冬至做“冬节蛤”、“冬节丸”……
“粿”,贯穿了海陆丰人一年四季的生活图景,传递着海陆丰人心中的乡情、亲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海陆丰的粿,不但令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还体现了海陆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典型的节日饮食习惯。
@海丰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