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16-6-12 16:48 编辑
建议“汕尾市民网”增设“损民曝光”栏目 “汕尾市民网”是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是一种信息载体,为地方传播正能量,揭批腐败现象,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政府部门领导的施政决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信息,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汕尾市民网”顾名思义,就是要面向广大民众,着力于反映地方“民生问题”,自古以来,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但是,由于“民生问题”涉及面广,解放以来,地方曾经出现一些“损民”的现象,存在历史积案,为适应新常态,监督政府施政,维护民众权益,故建议“汕尾市民网”增设“损民曝光”栏目。 “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尚书·五子之歌》中所说的,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尽天下》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议论,也客观地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但是,我们在历史的典籍中不难发现,“民生问题”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很少受到过真正的重视,反而,“民不聊生”似乎成了中国历史的一种常态,“官本位”的文化更是积淀得深厚,且异常深厚。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民生问题”才真正受到关注,毛泽东同志首先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但遗憾的是“文革”等政治动乱和计划经济对生产力的束缚,国家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获得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效在计划经济时代也并不理想,所以,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依然是存在“共同贫困”的局面。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2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对此有很多讲话,其中明确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更是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享,利为民所谋”日益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的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而且充分整合了整个社会的共识和凝聚力。尤其在2016年习近平第一次国内调研时首次在讲话中对每一“理念”增添了动词,即“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进一步丰富了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其蕴含和彰显的科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成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正确指引。 我们看到并正在体验着我们国家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从“民本位”到“人本位”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观念的变革和发展理念的革新,正在引领着我们国家迈向现代、文明、进步的全新发展阶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政务环境建设”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开启了新的征程。汕尾这个经济欠发达地级市,这个革命老区市,在“石杨新政”取得一定成效的情况下,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一定要痛下决心砍断“落后”尾巴,着力解决好各种“民生问题”。 “汕尾市民网”作为地方网络媒体应该因时而动,有所作为,增设“损民曝光”栏目,为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提供民情,掌握下情。正如明朝薛瑄在《从政录》中指出“为政通下情为急”;“为政者切不可厌烦恶事,坐视民之冤抑,一切不理,曰‘我务省事’。则民不得其死者多兮,可不戒哉!”薛瑄在《从政录》中又指出“事事不放过,而皆欲合理,则积久而业广矣。”直接让群众曝光“损民现象”,这样可以使领导减少下访(例如石奇珠书记利用周六下访)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处理“损民问题”,解决历史积案,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规定,对于“损民现象”及时进行问责。 增设“损民曝光”栏目,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汕尾“三大环境”整顿的进程,有利于顺民意、舒民心,有利于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汕尾的全面振兴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炫硕写于2016年6月12日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