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501|回复: 0

[汕尾] 倾情濡养文化之根 ——广东省郑旺吉名教师工作室乡土文化教育活动侧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1 16: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8年以来,林启恩纪念中学广东省中小学郑旺吉名教师工作室、汕尾市郑旺吉名教师创新工作室积极倡导并努力践行“文化语文”教育理念,积极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濡养文化之根,开掘语文之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诗声歌韵溢校园
  工作室成立以来,凭着一份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克服重重困难,尽力展现求索者的微弱的光亮。
  该工作室致力于践行“文化语文”理念,创设各种平台,举办各种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促进校园文学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发动各学员教师,积极组织所在学校师生踊跃参加全国中小学校公益朗读大赛,获优秀组织奖;组织举行优秀童谣传唱比赛,选手们以纯真的声音和向上的精神风貌演绎了《留守儿童想要家》《创建文明城市》《螺河水,清又长》《好家风代代传》等一首首优美动听的优秀童谣,抒发了热爱家乡、赞美生活的心声。工作室组织了《论语》“孝悌文化”读书会、“读《三国》,讲故事”、诗词吟唱会、《边城》《乡土中国》《平凡的世界》等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研讨活动、“乡情”文学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工作室组织入室学员、网络学员和广大学生撰写战疫文学作品,与陆丰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陆丰市“战疫”校园文学征文比赛,并出版《笔援战“疫”——广东省中小学郑旺吉名教师工作室“抗疫”文学作品集》。各级媒体先后以《作家进校园侃写作》《诗声歌韵溢校园》《同心筑梦众行远》《当地文章家乡情》《启恩中学名师工作室推出百期“战疫”作品》为题,报道了工作室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成果和取得的社会效益。
  乡土课题深耕耘
  该工作室向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申报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实施乡土文化教育之路径研究”专项课题,获批立项。工作室结合高中语文教材渗透“乡土文化”教育,以作文训练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实施“乡土文化”教育。工作室学员陆河中学教师刘娜参与了汕尾市规划课题《现代教育环境下“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研究,将耕读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中去,利用耕读文化载体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耕读文化”的学习中,从而达成知行合一的效果。
  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整本书领读导练》《文化语文·陆丰人文读本》等与“乡土文化”有关的书籍,并撰写“乡土文化”作品。郑旺吉名教师工作室学员相继在各自任教的班级里组织了“乡土文化教育”语文活动,同时从学生撰写的“乡土文化”散文作品中择优分期编辑出版《“乡土文化教育”课题成果简报》,并拟于近期出版《文化抒怀,语文行旅——广东省郑旺吉名教师工作室“文化语文”教学成果集》。
  工作室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围绕“文化语文”教育理念构建和凝练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方法,如蔡赞生的“文学素养积淀之现代诗歌比对读写教学法”,林传名的“新课标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指导法”,谢础惠、叶秋娜的“高中写作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等特色教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乡土作家进校园
  近年来,广东省郑旺吉名教师工作室每年均联合汕尾市、陆丰市作家协会举办“作家进校园”活动。
  林启恩纪念中学领导指出,该学校历来重视打造书香校园品牌,广东省中小学郑旺吉名教师工作室也积极倡导并努力践行“文化语文”教育理念,学校“绿之梦”文学社坚持以“活跃校园文化、繁荣校园文学、培育文学新苗”为宗旨,培养了一批批文学新人,曾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中学生文学社。汕尾、陆丰两级作家协会联合工作室开展“作家进校园”文学交流活动,并在学校设立小作家培养基地,对师生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陆丰市作家协会主席黄俊杰为启恩师生和工作室学员开设“一种孤独且有意义的言说”“乡土文学”等多场文学讲座,围绕文学创作、乡土题材思考、陆丰地域特色等方面进行研讨,指出深入了解地方文化是青年学生、文学爱好者的责任与担当,是推动陆丰乡土文化的积极姿态。作家王万然到工作室作汕尾乡土文化专题讲座,畅谈汕尾、陆丰的历史变迁,展现了本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
  2020年广东省作家协会“红色文学轻骑兵”文学活动走进陆丰,在林启恩纪念中学举行,国家一级作家艾云、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徐肖楠作文学创作讲座。他们结合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讲述了散文、小说写作的方法和方式,让在场的文友、师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乡土情怀共畅叙
  为了更好地传承乡土文化,激发广大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工作室组织开展陆丰“乡土文化”读书活动分享会等活动。主持人郑旺吉深情地阐述:“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每块铁器镌刻过的碑石上,灌注过多少先人血汗的苦涩;每个星月朦胧的村庄里,传诵了多少曲折迷离的故事;每堆记录斑驳岁月的古戏台,激荡着多少久远悠扬的旋律……”
  工作室骨干教师分享自己的乡土文学教学、创作经验,指出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气质和灵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对城乡发展中的形象塑造和品位提升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工作室助手林启恩纪念中学的蔡老师认为,“乡土文化是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而教育是能够唤醒个人经验最佳的场景。”工作室学员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的蔡海燕直言自己从未外出求学,从未出门打工,经常读着别人写的“乡愁”充满妒忌,但现在现代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自己所认识的陆城。
  林启恩纪念中学高一学生李同学深情地朗读自己创作《难忘母亲的那碗擂茶》,“他时时想着:我一定要抽空回到家乡去,再喝一碗母亲做的擂茶,像儿时那样靠在母亲的怀里,暖在心里……”学生蔡同学分享自己的《奶奶的桔树》,“走进旧屋,我看到了已经80多岁的奶奶,我坐到她的身旁紧握着她的手。奶奶知道我回来看她了,非常高兴,非要带我到院子里看她年轻时亲手种下的那棵桔树……”
  郑旺吉名教师工作室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乡土文学交流活动,给学生们从小烙下乡土文化的印记,培植“乡愁”的基因,并从中体验别样的教育智慧。
  传统节日话传承
  工作室主持人郑旺吉介绍,近年来,他们注重将传统节日文化与语文课程进行对接,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开发其中蕴涵的情感教育资源,赋予新时代高中语文学科时代教育主题。
  他坦言,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有精妙的传说,有经典诗文、独特的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加强对中学生传统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他带领工作室成员按照家乡风俗,每逢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诗文并撰写节日体验作文。如工作室学员庄思佳开设乡土文化之“添岁食圆话冬至”语文活动课,以冬至做汤圆为契机,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去了解、思索乡土文化中优秀的传统,去感悟这种非常温馨、美好的乡情、亲情的延续。她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搜索关于“冬至”的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查找相关文学作品,朗诵赏析,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去了解、思索乡土文化中优秀的传统。又如工作室学员陆河中学欧阳素祝主讲“食客家擂茶,看客家电影——客家民俗文化”课程,引领学生关注本地区文化,更深层次地寻找文化的审视点,以呈现语文教育的文化底蕴,传承语文教育的文化质感。
  汕尾日报记者&#8194; 陆端华&#8194;通讯员&#8194; 蔡赞生

来源:健康汕尾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绘就高质量发展美丽画卷——华侨管理区侨兴街
[汕尾资讯] 红海湾动员部署“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汕尾资讯] 田墘第四社区荔枝“甜蜜”上市!
[汕尾资讯] 红海湾确保汛期电网安全运行
[汕尾资讯] 田墘街道举办外出党员党纪学习教育培训班
[汕尾资讯] 城区开展专项志愿服务工作培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